网上有关“医路日记12:(虐病)诸关节疼痛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医路日记12:(虐病)诸关节疼痛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生活中风湿性关节炎困扰着每个家庭,每位父母。记得我的母亲就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还有我的表大姐都有严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这种病西药吃了很多,很难根治。中医的思路如果对症,就几副药的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辩证施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个汤方临床上是专门治疗膝盖的风湿痛。像手指头关节变形之类的可能桂枝芍药知母汤效果不大。但如果是膝盖的风湿,那可是一剂知(当然是在指扎针的前提下)膝五针扎下去,扎完针以后,开桂枝芍药知母汤给他。桂枝芍药知母汤里,如果桂枝开五钱的话,白芍就四钱,桂枝会比白芍的量多一点点,甘草、麻黄、附子(炮附子)这三味药是等量的,比如说甘草三钱、麻黄三钱、炮附子三钱,桂枝最重,再来芍药,白术比如五钱、(知母)五钱、(防风)五钱,生姜两片或者三片这样都无所谓。
有的人风湿遇到天气突变如下雨,会感觉很酸痛,这种风湿,也是桂枝芍药知母汤。膝盖呢,痛风,肿起来,红肿,这个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药,桂枝去风,白术去湿,附子去寒,所以,桂枝芍药速度就那么快!原方不变啊,完全没有改变!这个炮附子,要用炮的,炮附子去寒的时候兼去痛,防风也可以去痛。所以,真正把痛去掉是这两味药(炮附子、防风)。像头风摩散,里面的炮附子跟青盐,可以止头痛,所以有寒痛的时候,用热药炮附子就可以。还有一种是癌症的痛,无法睡觉,不能吃止痛药,因为里面含有吗啡,吗啡会引起肝癌的。可以用白术跟附子,可以排脓汤,把它加重了以后病毒往皮肤表面上推,往外去走,去她的湿同时去她的寒。
那桂枝的性跟炮附子的性,都能够“壮心阳”,桂枝壮心阳,炮附子也是一样壮心阳。炮附子是壮心脏的火,强它的火。桂枝是性味厚、香、辛甘、阳药,厚味,味道非常的厚,而且是香,非常的香,辛香发散的,有点辣味。心脏的心火要下降到小肠来,就要靠桂枝,因为桂枝味厚下沉,他入血分。有桂枝的话,这个血就往下导,进入小肠。像妇人的奶水就是月经。
那奶水如果没有办法排下来,最普遍的处方,用的是“四物汤”加“炒麦芽。“四物汤”加“炒麦芽”这个处方,是来自《奇方异录》这本书里面,如果力量不够,这个时候就要重用桂枝,可以把她整个奶水排下来,排到子宫里面来,变成月经。原因就是桂枝能够将心脏的火导到小肠里面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风湿、关节疼痛的人,如果有便秘,切不要攻下!直接开“桂枝芍药知母汤”吃完以后,他如果大便回到正常,就代表风湿去掉了!如果大便还是不正常,再吃等来了一个星期后,才可以开一些通利大便的药!
如果病人感觉骨头碰着骨头,代表他这个软骨没有了,那在桂枝芍药知母汤基础上加一些像牡蛎啊、补骨脂增加骨头的一些药物在里面,就可以了,效果非常好。
味酸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接下来看历节,“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泻。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吃酸的太多就会伤筋,这是酸太盛。两种酸,一种是吃到东西就是酸的,如柠檬、葡萄柚都比较酸;还有一种酸是“假甜真酸”,比如说面包用人工糖—白糖做的,吃下去很甜。人工糖骗到你的嘴巴,到了胃里面去以后是酸的,我们身上很多的病毒啊、细菌,在嘴巴里面你吃到人工糖以后就喂食这些东西,它吃了这个人工糖以后排出来的粪便呢、代谢物就是酸性的,那晚上睡觉就脚抽筋,黄帝内经说“肝苦急”。肝苦急要“急食甘以缓之”,要多吃甜的就会减缓,此甜非彼甜”,去超级市场上买那个黄糖,蔗糖,晚上睡觉以前泡点很浓的糖水喝下去就好了。”,中医有个方子叫芍药甘草汤,就可以治这个抽筋。
那咸味伤骨,骨折病人要少吃咸的。如果膝盖肿大、风湿关节炎的时候,病人咸的少吃或不吃,那腿鹤膝”,指腿像那个鹤的脚一样,中间膝盖肿很大,腿变得很小,这种叫“痿”。骨伤,骨受了伤之后就会痿。反过来,我们看到痿......肌肉萎缩掉,就知道骨伤了!那我们就要去治骨,名曰枯。
当你遇到“枯泻相搏”的时候,就是酸味又伤到筋,咸味又伤到骨的时候,这叫断泻,“(名曰断泻)。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这个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这是历节的源头。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遇到这种(“鹤膝”)就比一般的风湿严重,这个时候就用乌头汤,“病历节,不可屈伸”,到了非常疼痛的时候。就用乌头汤这个很强的经方。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右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乌头汤专门治疗膝盖关节、脚踝裸关节地方。但心脏有问题有我,像地图舌,那心脏都有问题的,不能吃麻黄,否则心脏跳动得更快。可以改成桂枝汤配合乌头,乌头怎么用?乌头一两,用两碗水把它煮成一碗,加热以后少掉很多毒性了。那这一碗水呢你把乌头就丢掉了,剩下的乌头水。这个时候合蜂蜜一碗。蜂蜜本身可以解乌头的毒,加上一碗的乌头水,两个和在一起,是不是两碗?这个时候你再用火去滚,变成一碗的浓度,跟生蜂蜜的浓度是一样的,并没有改变,但颜色是黑的。这是我们制作乌头蜜的最标准最好的方。吃的时候,乌头按照这个剂量一两一碗的蜂蜜,吃的时候一汤匙的乌头蜜,混进去,就用这汤。
乌头桂枝汤: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甘草大枣,然后再一匙的乌头蜜,乌头桂枝汤。
乌头桂枝汤还可以治疗寒疝,手足不仁,手足关节痛等,尤其是脚无力用最好。乌头桂枝汤,这个药被老师称是mercy慈悲的药,这个药绝对是来自佛或者是神来的,因为这种病诸位你们没有得过,你不知道有多痛苦,你如果得个病死掉就算了,这个折磨人。
还有红斑性狼疮,红斑性狼疮标准的症状就是关节痛。治疗红斑性狼疮的处方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下去,然后大便不通或者是胃口不好,加减,也会好的。
经方治病讲究的是,中病即止。就是说,你喝下去,第一碗下去,你加一勺乌头蜜下去以后,没有感觉,第二碗再加,变两勺,吃得舌头麻掉了就停下来。
泡脚除湿的矾石汤,治疗“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矾石汤”,矾石本身能够除湿,力量很强,所以用矾石这个一味药,用水滚个三五沸,专门泡脚治疗脚气,脚气的时候可能有红肿,那个肿一直往上升,从脚底板一直往上走,或者是单纯的这个丹毒,任何的脚上发的病一直往身上走,就叫做“脚气冲心”,。脚气有很多原因,不要去看什么病名,只要看到脚红肿、发炎,红肿那个从脚一发起来,肿起来,一直往身上走,就是冲心..往心脏走,都可以用这个外洗方来泡脚。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肾主骨,肝主筋,这个得病的原因,跟“黄汗”一样,可用黄芪苦酒汤。
历节,分三种。第一种叫风痹,第二称血痹,第三个就是历节。对照西医来说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饮酒以后,汗出当风得到。
首先说感冒:
感冒的定义: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出处:《中医学内科学》
《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病毒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
临床表现
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感冒又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和体虚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其辨证特点是:
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著,症状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人里化热,合并它病。
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伤寒
伤寒的定义: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
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出处:《中医名词词典》
温病
温病的定义:
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古代对于“热病”,多用“温病”一语以概括;后人有认为“热”轻的为温,重的为热,但实质上是相同的,故温与热往往互称,又统称为温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较急,初起时多见热象偏盛,而且容易化燥伤阴。它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风温、春温、湿温、暑温、冬温、温毒等。出处《中医名词词典》。
感冒,其中包括了伤寒,和温病中的一部分。普通感冒中的风寒感冒包括了伤寒(广义伤寒)。而时行感冒即包括了温病中的一部分。(如:春温,流行性感冒)。暑湿感冒包括了温病的暑温。等等。
感冒,伤寒,温病的共同点:是都有发热的症状。
不同点:普通感冒和伤寒具有起病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而温病的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而肺系(呼吸道)症状较轻。
此外,因为温病的分类很多(常见的有风温、春温、湿温、暑温、冬温、温毒等)所见病症繁杂还有其各自的特点,这里就不做详述了。按现代医学中的一些传染性疾病中很多属于温病的范畴如:流脑。乙脑,腮腺炎,猩红热、斑疹伤寒等,近年来的禽流感,猪流感,应该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温病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为一种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伤寒的发热不同,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与此有关的还有很多,如温病各论等等。就不再多叙述了,大概能说明白就可以了,供你参考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补充回答:楼主所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为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
是有别于新感温病另一类温病。有因感受外邪后,因邪轻未能随即构成发病条件,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有积热,到了一定时间,感受时邪,内伏的郁热,自里透出。均称为“伏气温病”(亦有说是感受温邪较深,发病时一开始就见里症的)。本病的特点是一开始即见烦渴、舌绛、尿赤、脉数等里热症候,而往往卫分症候不明显。如“春温”,“伏暑”,“温疟”等,都属于这类温病。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实质都是感受温邪而发的病,所不同者,是临床表现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病邪性质,致病途径,病变部位,病人体质等因素不同而来,故必须以症候为依据,不能离开症候空谈成因,也不应把“伏气”看成是疾病的潜伏期。古人所说的伏邪,从冬伏至春夏而发病,或暑邪伏至冬季而发病,此说只可以做参考。从临床上辨别新感与伏气,对病机转变、预后、治疗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伏气温病的治疗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
关于“医路日记12:(虐病)诸关节疼痛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cshi/202507-382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医路日记12:(虐病)诸关节疼痛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医路日记12:(虐病)诸关节疼痛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章不错《医路日记12:(虐病)诸关节疼痛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