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系别设置

网上有关“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系别设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系别设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基本情况

动物科学系承担动物科学重点本科专业的专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其所属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博士、硕士学位点以及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招生点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并建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为重庆市畜牧学重点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设有“动物科学教学实验室”(校级建制实验室),由“动物遗传繁育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养殖工程与环境控制实验室”和“牧草生产与草地工程实验室”四个院级实验室构成。实验室总使用面积1440平方米,拥有价值600万元的仪器设备。

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实验师2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数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生4人。

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部行业专项(课题)、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星火产业项目和重庆市科委等20余个项目。先后建成的科研平台和基地包括“重庆市高校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2000年)”、“重庆市高校草食动物工程中心(2007年)”、“重庆市草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黑山羊研究所”。具有比较完善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包括“动物养殖场”、“动物医院”等教学实习基地,与正大集团、天友乳业、恒都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已经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建成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育成南方紫花苜蓿新品种“渝苜1号紫花苜蓿”(2009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选育的大足黑山羊、酉州乌羊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2009年);“大足黑山羊资源保护与利用”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英文论文、国外英文杂志论文、国内一级学报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和工具书10多部。

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培养近3000名本专科毕业生和200名硕士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技术推广、设计与研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

二、 动物科学重点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将在人文和专业两方面协调发展;另外,在专业上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是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领域及其相关产业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2013年本科专业评估中,专家评估意见为:该专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基础较好,办学经验丰富;专业发展思路清晰,专业定位准确;师资队伍结构较合理,水平较高;实验实习等教学硬件条件可基本满足需要,管理较为规范,仪器设备利用率较高;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严格,教学效果好,科研教学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规范;毕业生有良好社会评价,就业率、考研率较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高。总体评价为优秀。

本专业学生在专业上主要学习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受到与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领域相关的试验、研究、调查、分析、评估、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具有开展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饲料产品开发、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与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相关的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推广、产品设计与开发、营销与贸易、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畜牧业经济管理、牧草栽培与草地学、牧业机械与饲料加工工艺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产品与项目设计、社会实践等。

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授予学位为农学学士。

三、硕士学位专业

主要培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和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生,详情请见本院主页的研究生教育栏目。

四、博士学位专业

主要培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详情请见本院主页的研究生教育栏目。

博士生导师:董国忠、玉永雄、赵永聚

五、专任教师

教授(研究员):黄勇富、董国忠、玉永雄、赵永聚、郭彦军、孙志洪

副教授:李周权、徐恢仲、宋代军、蒋曹德、吕景智、李明晖、赵中权

讲师:杨游、刘明秀、刘卢生、娜日苏、曾艳、俄光鑫、胡艳、张翥 动物医学(本科)

发展历史与概况: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经过近百年办学,在数代兽医(动物医学)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下,秉承西南大学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1995年建立西南地区第一个兽医产科学硕士点,2005年获得兽医学(包括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08年动物医学专业成为重庆市品牌专业,2010年西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与特种动物经济饲养、动物科学合作,成功申报了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每年30人,发展到目前的90-100人,已经为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300余名研究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主要从事兽医临床医疗、防疫检疫、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行政管理、食品卫生检验等方面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业务培养目标: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及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本专业培养的动物医学科技人才,需具备兽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进出境检验检疫、动物卫生安全执法等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兽药研发及相关领域从事兽医临床、防疫检疫、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监督、科技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学科基础:动物医学专业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了畜禽生殖与生长发育调控、重要动物疫病发病机制与调控、畜禽非传染性疾病、宠物疾病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建成了“重庆市高校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2000年)”、“重庆市高校草食动物工程中心(2007年)”。近五年共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课题)和重庆市科委等各类项目50余项,总经费22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1项,三等奖2项。

此外,动物医学教师立足社会,服务产业,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先后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近五年,教师中10人入选国家“三区”科技特派员,常年参与养殖企业的畜禽疫病监测、疾病防治技术指导,先后培训各类兽医技术人员、养殖人员3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自2005年西南大学成立以来,本专业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进行了“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教学改革(相关成果获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提出了前期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模式,并根据学生的意愿,提出了分模块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选择不同模块的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同时也鼓励所有的同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还加快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每年选拔8-12名英语基础较好、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到泰国孔敬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访问学习,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中兽医学。

修业年限:四年

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队伍30人,,其中以国家973项目农业领导咨询组组长张家骅教授为代表的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实验人员4人,所有人员均具有硕士学位, 22人具有博士学位,占73.3%,具有海外连续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经历的人员18人,占60.0%。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

教授(7人,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张家骅(博导,留美博士)、李跃民(博导,留新硕士)、聂奎(博士,硕导,访法学者)、彭远义(博士,博导)、王鲜忠(博士,博导,访美学者)、金美兰(硕导,留日博士)、唐志如(博士,硕导,访德学者)

副教授(12人):刘力(留法硕士,硕导)、魏学良(硕士,硕导)、王豪举(博士在读,硕导)、吴建云(博士,硕导,访瑞学者)、王自力(博士,硕导)、李能章(博士,硕导,访美学者)、陈小川(硕导,留美博士)、黄兰香(留日博士)、丁红雷(博士,硕导,访美学者)、方仁东(硕导,留日博士)、肖雄(博士,硕导)、王剑(留泰博士)

讲师(7人):王炜(博士)、孙卫忠(博士)、江莎(中美联合培养博士)、李艳红(博士,访加学者)、杨玉姣(博士)、胡海霞(中美联合培养博士)、赵明彬(硕士)

实验人员(4人):向恒(高级实验师,博士,留加学者)、付庆(实验师,硕士)、李朝明(实验师,硕士)、崔雨婷(助理实验师、硕士)

学生科研和就业状况:截止到2015年,近五年来,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共获国家、学校和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金项目近8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2010年在全国高校首届“生泰尔”杯兽医技能大赛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SCI封面论文“杀虫剂啶虫脒影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研究”获第十二届“挑战杯”重庆赛区特等奖、全国决赛三等奖。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适应力强,既有在生物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如2013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邹全明教授(84届兽医专业)、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干细胞研究室主任李天晴研究员(99届兽医专业)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又有众多扎根基础,为企业和单位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普通劳动者,毕业生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近五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超过98%,在全校居于前列,毕业生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达92%(全国平均通过率为12%左右)。近三年考研录取率占毕业生总数35%以上,其中80余名学生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录取,20余名学生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海外著名高校录取。

近年来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1.任文凯:2010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曾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201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究攻读硕士学位,在读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硕士研究生。

2.张姣姣: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先后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研究生创新基金,两次获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首届西南大学研究生标兵,先后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决赛三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累积创新银奖,成为西南大学两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奖励第一人,201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到韩国攻读博士学位。

3.王怡: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三次获国家奖学金,首届西南大学学生标兵,曾代表学校参加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优秀大学生励志成才”报告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受对方全额资助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

4.王灿: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连续三次获国家奖学金,曾经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2011年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5.邹红梅:2014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连续四年全年级学习成绩第一名,各科成绩平均成绩90分以上,三获国家奖学金,西南大学学生标兵,曾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 2014年被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6.单林:2014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二次国家奖学金,2014年经过层层筛选,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7.陈瑶: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二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8.马倩: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2015年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9.句英娇: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一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所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10.谷千冲: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一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所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学属于水产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水产养殖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水产从业人口1500万,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起一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水产品国际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是我国目前出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最大宗的农产品,位居我国出口农产品第一位。由于水产动物饲料转化率高于陆生动物,可以有效减少粮食消耗,水产业在解决欠发达地区人民的蛋白质供应、经济发展,改进发达地区人民的膳食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水产业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这一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都离不开水产科学的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因此,水产学科有着巨大的产业支撑以及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在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的70%。由于有着强大的产业支撑,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有着光明的前景。

历史沿革: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北碚主校区),先后曾用水产系、水产科学系、水产学院、水产与水文学院等名称。

历任行政负责人先后为:谢大敬、肖理仁、伍一军、叶元土、姚维志、李英文、郑曙明;

党总支负责人先后为:崔增海、魏昭林、李英文、周厚彬。

1985年成立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北碚),成立淡水渔业本科专业,是当时我国西部地区最早批准成立的淡水渔业本科专业。2002年,成立水产学院,2003年与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合署为西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后一度更名为水产与水文学院),2005年7月西南农大与西南师大合并后,更名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2006年5月在学校学科院系调整中,水产学院的原西南农大水产学院(北碚主校区部分)又与荣昌校区水产系分开建制,其中北碚主校区原水产学院主体部分与原动物科技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并成立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主要招收水产养殖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水产养殖学重点本科生,即一本学生);另一部分,即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部分(即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调整后归制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主要招收水产养殖学与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

水产专业成立以来,为我国水产事业培养了约2000多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各地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技术推广、研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等。

西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人才培养格局完整,拥有重点本科、硕士点,西部唯一的水产养殖博士点,该博士点为全国高校水产养殖学七个博士学位点之一。西南大学水产学科为十二五“重庆市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专业为“重庆市级特色专业”。依托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教育部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学科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发展成为招收重点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见研究生栏目)。拥有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养殖教学科研实验室约1800平方米,配备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价值约500万元, 拥有1200平方米,价值300多万的现代化鱼类繁育与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30教负一楼)。本学科以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和水产生物技术研究为龙头,带动水产增养殖以及营养与饲料研究方向,以环境友好的生态渔业和无公害水产养殖为目标,学科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承担国家973、国家支撑计划、省部级及其它各类项目40余项。淡水池塘80:20养殖与新技术2002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草鱼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2003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倒刺鲃内塘驯养繁育技术与苗种基地建设、嘉陵江几种名优鱼产业化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体系建设分别获2006、2010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写专著、统编教材8部。

师资队伍: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拥有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工21人,专职教师17人(校外学缘占87%),有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实验人员3人,其中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博士7人、硕士8人,在读硕士1人(见水产科学系教职工名单)。教师队伍中,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2名,教育部淡水鱼类的生殖与发育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名。

人才培养: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水产科学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水产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与动向,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存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生产企业等的教学、研发和管理等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的水产领域高层次人才。水产科学系已培养硕士生49名,在校本科生约240人,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5%以上,在学校名列前茅,由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区水产及相关饲料、渔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还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历年考研录取率达30%以上,每年均有学生考上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海洋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其它“985” “211”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每年有数名优秀学生获奖学金资助赴欧美大学留学。

西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已经形成4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1)鱼类遗传发育与资源增殖方向

本方向主要进行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三峡库区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跟踪监测、长江上游名优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原种保存;优良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与生物工程育种;模式生物斑马鱼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以及经济鱼类生长发育调控等研究。对白鲟、中华倒刺鲃、岩原鲤、黄颡鱼等名优鱼类以及模式生物斑马鱼进行了基础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国际上率先确定控制脊椎动物生长发育IGF信号通路IGFBP-3的发育功能;重点阐明了几种经济鱼类的遗传结构,还对重要的养殖鱼类的消化生理进行了重点研究。 完成省(部)、市等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课题5项。在包括国际著名学术刊物《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IF>6.0),《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iotechnology Letters》,《动物学报》,《海洋与湖沼》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同行专家评价本方向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方向在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2)水产增养殖与病害防治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无公害水产养殖、天然水域生态渔业、设施渔业、水产集约化养殖、水产动物繁育、养殖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水产饵料生物培养以及养殖环境调控等。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无公害鱼药(含中草药) 的开发及药理药效学,水产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及机理等研究。本方向对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长江上游多种名优鱼类野生种群进行了移养驯化、人工繁育、成鱼养殖等应用技术的开发性研究;对内陆地区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的原理和技术上进行了研究,率先对江河网箱养鱼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鱼类危害较大的细菌性传染病,筛选出具有抗菌效果的中药方剂,鱼类的口服疫苗的也正在研究之中。承担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淡水池塘80:20养殖与新技术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本方向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

(3)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的营养机理和饲料配制研究。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以及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系统开展了草鱼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方研究,对长江上游多种名优鱼类(岩原鲤、长吻鮠、中华倒刺鲃、黄颡鱼等)和中华绒鳌蟹等的营养需求作了基础研究,承担课题6项,发表论文40余篇。草鱼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方向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4)渔业资源与环境方向

本方向主要以长江上游水域生态和渔业资源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内容包括: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变动规律, 渔业生产对天然水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和机理,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渔业环境质量评价。在水域富营养化的生态防治、水污染的生物学评价、长江上游渔业资源的变化规律、水工建筑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评价、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承担项目1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本方向具有明显的地区研究特色。

1.水产养殖学重点本科专业

为水产养殖专业为“重庆市级特色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具备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了解水产科学、水产生物技术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水产品贸易等方面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 、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能力。

主要课程:鱼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养殖水化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苏州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成立于 2004 年 3 月,其前身为英语二系(实用英语系)。翻译系的成立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产物。这一举措将对外语学院的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翻译、商务和旅游三个课程群。已开设的课程有翻译理论、英汉/汉英笔译、口译、同声翻译、会议口译、新闻翻译、典籍翻译、文学翻译等。 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设立于 1952 年,是外语学院现有各专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专业,“文革”期间曾一度停办, 1972 年恢复招生, 1997 年率先在国内同行中改为 5 年制俄英双语专业, 1998 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俄语专业共为社会培养了数百名俄罗斯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本科阶段实施的俄英双语教育,是新时期外语 + 外语复合式素质教育的成功尝试,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能从事教学、外经、外贸、外事、旅游等方面的双语人才。该新型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由于实行了双语复合的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之以前的单语教学有较大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欢迎,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优于其他专业。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于 2009 年正式获准创建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德语专业本科学生。此专业围绕语言文学展开教学,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视听说、德语口语、德语报刊阅读、经贸德语、德汉口笔译、德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学、二外英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旨在培养双语复合型人才。

德语专业学制为四年。此专业的目标是使毕业生全面、扎实地掌握德语语言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培养较强的德汉口笔译能力,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在涉外经贸部门、涉外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机构中从事与德语相关的外事业务或翻译工作。  姓名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授奖部门 奖励年月 排名 1 王腊宝 综合英语(英语精读) 苏州大学第二批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培育点  苏州大学 2009年10月 独立 2 徐青根 跨文化交际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培育点  苏州大学 2009年10月 独立 3 顾佩娅 Effects of Project-based CALL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江苏省外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优秀成果 二等奖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9年9月 独立 4 顾佩娅 教学奖 “周氏教育科研奖”教学奖 优秀奖 苏州大学 2009年9月 独立 5 方华文 《中国翻译史》教材 苏州大学优秀精品教材 教材奖 苏州大学 2009年6月 独立 6 顾佩娅、徐昉、

王海贞、庄玲、

周林强 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苏州大学 2009年3月 集体 7 孟祥春 英语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 江苏省高校英语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 二等奖 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 2008年3月 独立 8 陆小明 英语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 江苏省高校英语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 三等奖 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 2008年3月 独立 9 王 宇 教学奖 苏州大学建行教学奖 教学奖 苏州大学 2008年 独立 10 朱新福 综合英语课程 校级精品课程  苏州大学 2007年 独立 11 庄玲、 李卫东、董成如、陆倩 专业英语听力课程自主学习网站 苏州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苏州大学 2007年9月 集体 12 王宇、徐昉、王海贞、张鄂民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苏州大学 2007年 集体 13 顾佩娅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优秀指导教师 二等奖 江苏省高等学校 2006年12月 独立 14 庄玲 英语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 江苏省高校英语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 三等奖 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 2006年12月 独立 15 庄玲 教学奖 苏州大学苏鑫奖教金 教学奖 苏州大学 2006年 独立 16 贾冠杰 教学奖 “周氏教育科研奖”教学奖 优秀奖 苏州大学 2006年 独立 17 王军 “论关联度在间接回指释义中的主导作用”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厅 2006年5月 独立 18 李立 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 江苏省高校应与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 二等奖 江苏省高等外语教学研究会 2005年12月 独立 19 苏晓军 教学奖 苏州大学建行教学奖 教学奖 苏州大学 2005年9月 独立 20 顾佩娅 Effects of Project-based CALL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第一届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奖 二等奖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 2005年 独立 21 朱新福、苏晓军、贾冠杰、徐昉 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江苏省教育厅 2005年1月 集体 22 朱新福、苏晓军、贾冠杰、徐昉 专业英语精读课程改革 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苏州大学 2004年11月 集体 23 庄玲 《美国英语听力八十篇》 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苏州大学 2004年11月 独立 24 专业英语教学组 综合英语课程 苏州大学一类优秀课程 一类 苏州大学 2004年9月 集体 25 王腊宝、苏晓军 《高年级综合英语》课程 江苏省优秀课程奖 二类优秀课程 江苏省教育厅 2002年12月 集体 26 顾佩娅、徐昉、王海贞 新世纪多媒体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江苏省教育厅 2001年2月 集体 27 顾佩娅、徐昉、王海贞 新世纪多媒体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苏州大学 2000年10月 集体 琼·莱利与无所归依的黑人女性移民 《外国文学》2008年第5期 方红 夏目漱石《明暗》论 《日本文艺研究》(日本)2008年第59卷第3-4期 高鹏飞 夏目漱石《门》论 《日本文艺学》(日本)2008年第44期 高鹏飞 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动力、趋势与展望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 高永晨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国外外语教学》2008年第3期 顾佩娅 解析优秀外语教师认知过程与专业发展 《外语研究》2008年第3期 顾佩娅 中国各体英语的历史演变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7期 顾卫星 学术交流课--更高要求层次的可选课程 《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9期 顾卫星 中国职业英语教学的先驱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5期 顾卫星 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评析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顾卫星 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中动词语法型式使用跟踪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40卷第2期 衡仁权 从天真到成熟——论《午夜的孩子》中的“成长” 《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 黄芝 多语心理词汇模式与二语习得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6期 贾冠杰 外语教师个人理论研究 《中国外语》2008年第2期 贾冠杰 现代俄语中借词变异现象研究 《外语学刊》2008年第4期 姜艳红 说理的语言价值和语句描写 《法国研究》2007年第4期 李元华 表添加义的连接词“甚至”、“连…也/都…”及其语义价值 《法国研究》2008年第2期 李元华 从译介学的角度看日本的“翻案小说”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潘文东 旋流梦故事的神话学考察 《新国语教育》2007年第77号 朴桂玉 从“性向词汇”重新审视日本人与日本社会 《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 施晖 语言行为的汉日对比研究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1期 施晖 最感谢表现についての日中比较 《中国学研究论集》2007第19号 施晖 解构与背叛的迷宫:布雷德伯里的《克里米纳博士》 《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 宋艳芳 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 《重庆大学学报》2008第1期 苏晓军 过程写作法中图式的激活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陶滢 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评分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使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 国外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王海贞 翻译研究在新世纪新转向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王宏 当代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 《外语研究》2008年第2期 王宏 真情译诗,形神兼似 《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 王宏 N1+N2结构中的意念焦点 《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王军 英汉复合名词的非语义特征及相关认知阐释 《外国语》2008年第2期 王军 论回指词语之概念重现 《外语学刊》2008年第3期 王军 英语影视课程的组织与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1期 卫岭 论日语条件表达“バ”用法的多样性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徐卫 试析英语书信中话语范围对话语基调的制约 《中国外语》2008年第4期 袁影 翻译研究在新世纪新转向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曾艳 《邯郸记》和《麦克白》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张玲 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第一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3期 张荣华 洛特曼四维一体符号学思想论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 赵爱国 20世纪俄罗斯符号学研究的历史分期问题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赵爱国 言语交际与孙子兵法原则(Речев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принципы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Сунь Цзы) 《莫斯科大学学报》 (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8年第4期 周民权 交际谋略思维与行为:道德伦理范畴(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стратагемное мышление и поведение:его моральные и э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现代人文研究》(Современные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俄罗斯)2008年第1期 周民权 呉湖帆の书と书学(一) 书法汉学研究创刊号2007.7 朱刚 呉湖帆の书と书学(二) 书法汉学研究第二号2008.1 朱刚 呉湖帆の书と书学(三) 书法汉学研究第三号2008.7 朱刚 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视域与自然思想 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朱新福 经典重读:也谈小说《熊》的生态启示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到4期 朱新福 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 《外语学刊》2009年第5期 董成如 二语学习中口语输出对语言形式注意度的影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 高燕红 从跨文化视角看世界环境日主题标语与中国环保标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9期 高永晨 学子歌声中的东吴大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顾卫星 传统与创新:试论晚清英语教学特点及其启示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5期 顾卫星 借用·混合·转换:拉什迪语码挪用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外国文学》2009年第1期 黄芝 叹息与渴念——论《失落的传承》的“宁静的自得”观 《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黄芝 日语转述语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金磊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汇呈现的策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冷洁 一种被忽视的外语教学法——试论17世纪夸美纽斯的语言教学法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吕玉冬 为历史正名:“洋务运动”英译名评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第1期 孟祥春 汉英短语翻译中的趋避思维与策略探讨 《中国翻译》2009年第2期 孟祥春 人生—人性—道德: 吴宓文学思想的内在结构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孟祥春 语言行为的汉日对比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施晖 穿梭在身份之网中——评布雷德伯里的《兑换率》 《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 宋艳芳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外国语》2009年第5期 苏晓军 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 《外语研究》2009年第2期 孙倚娜 试论典籍英译教材的编写 《中国外语》2009年第2期 王宏 概念匹配、回指释义与概念转移:篇章回指研究的新思路 《外语学刊》2009年第5期 王军 女权、爱情与当代澳大利亚女性小说 《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 王腊宝 安杰拉卡特的女性主义新童话 《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王腊宝 创伤记忆的思想与艺术升华——简析奥尼尔的《拉撒路笑了》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卫岭 “面具”下的创伤记忆与人性故事——读奥尼尔的《大神布朗》 《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 卫岭 卡夫卡的非理性空间 《同济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张莉 继承和创新—汪榕培、王之江主编的《英语词汇学》评介 《外语界》2009年第3期 张玲 现状与创新---综合性大学俄语学科建设发微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1期 赵爱国 谈洛特曼对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建构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3期 赵爱国 中国俄语学:传统与创新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4期 赵爱国 РКИ理论对中国俄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1期 周民权 20世纪俄语语用学研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周民权 俄语音位研究中的一个争议问题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6期 周民权 Язык и гендер в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ом речевом этикете(俄汉言语礼节中的语言与社会性别探究) 《语文学问题研究》(俄罗斯,Россия, Вопросы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2009年第3期) 周民权 待遇表现から见る原因?理由を表す「から」「ので」ー中国の日本语学习者と日本语母语话者を比较してー 『言语文化学研究 言语情报编』2009年第4号 周升干

关于“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系别设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cshi/202507-5904.html

(8)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3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系别设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系别设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hzjyqz
    用户072301 2025年07月23日

    文章不错《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系别设置》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