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湖南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5%左右,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区属武陵山系,经侵蚀、风化形成奇特的地貌,有形态奇异的石峰2000多座,是著名风景胜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了这里成片的原始、次生森林,保存了不少珍稀动植物,其中有木本植物 500 多种,特产、珍贵树种有银杏、长苞铁杉、南方红豆杉、香榧、鹅掌楸、珙桐、连香树、香果树等。有兽类27种,鸟类41种,麝、猕猴、岩羊、灵猫、大鲵、长尾雉等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张家界市地处湘西,位于武陵山脉腹地。1988年建市,是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当时叫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以核心景区内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张家界村村名得名,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面积9516平方公里,人口160万。这里民俗淳朴,民风浓郁。以土家族为主的33个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77%。哭嫁、对山歌、过赶年、打苗儿鼓、划龙舟、跳摆手舞、吃腊肉酸菜、穿挑花织锦、住吊脚楼、做土家蜡染等民俗传承至今。这里是红色土地,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先后有10万人参加红军,2万多烈士为革命献身,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政府曾设在市城区,武陵源核心景区的天子山、贺龙公园、金鞭溪都是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南北大侠”杜心吾、“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都诞生在这里。这里是绿色家园,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生长有野生动物400多种、木本植物850多种,有一级保护动物豹、云豹、黄腹角雉3种,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猕猴、穿山甲等2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等5种,二级保护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朴等16种。已建成6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东段,境内以山地为主,最高峰斗蓬山海拔1890.4米,是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发源地。由于太平洋东南季风受到武陵山脉的阻挡,形成当地的季雨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发送的水系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鲵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使保护区成为中国大鲵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湖南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就在张家界市的核心景区-武陵源区境内。武陵源,史书上称为“禹甸之灵境”、“赤县之奥区”,因其山奇水异,谷深道险,洞幽林密,鸟语花香,自古神秘莫测,故唐代诗人王维留下了“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的诗句。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此地时将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命名为“武陵源”。 因此,又称张家界核心景区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它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组成,核心景区217.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174平方公里,发展区6.38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人,其中以土家族、白族、苗族、朝鲜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93.5%,总面积397.58平方公里。
名词解释:郭松龄倒戈
1.关于山水的诗歌和注释
登永嘉绿嶂山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
诗人在郡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山水。每游一处,必有诗篇记胜。
这首诗即是其一。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
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
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
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
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
“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
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
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鸣。
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
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游历次序,描绘途次的风景。
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
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显出坚贞的品质。“团栾”亦作“檀栾”,形容竹的形貌之词。
“寒姿”指水,“霜质”谓竹。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
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
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灵运写山水景色,最擅长实景实写,细腻刻画。正如王夫之所评:“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虚”(《古诗评选》卷五)。
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
灵运写山水,为了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目标,便力求“辞必穷力而追新”,以新的语言词眼表达新奇的意象。这几句中的“委”与“迥”,“屡迷”与“逾密”,状景异常精细逼真。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一联,在上下句之中造设“澹潋”、“团栾”两个叠韵词对偶,造成听觉上整齐铿锵的韵律感;而“结”与“润”两个动词,分置于句中第三字的中间位置,构成“句中眼”,更使景物呈现出活泼的生气与清新的韵致,显出诗人的匠心巧思。“践夕”二句,总揽一笔,说自己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
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以上是第二层次,诗人以其丽情密藻铺叙景物,形成了全篇最精采的部分。 “蛊上”以下八句,是第三层次,即兴情悟理。
这一部分写得较为枯燥,下面略作解释。“蛊上”,谓蛊卦上九。
《周易·蛊》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履二”,谓履卦九二。
《周易·履》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贵”、“美”都是主张、赞赏之意。
“幽人”和“高尚”两句紧承上两句,进而抒发情怀,说凡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这种高尚之风,高远之趣,真是举世无双的了。读者不难发现,灵运这里已是以“幽人”自居了。
“颐阿”,应答之声;“何端”,即何由。这一句意思说: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
“寂寞”句,同样出于《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一”是道或大全的意思,抱一就是守道。
这句说:我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结尾一联,上句的“如”字,应作“知”。
《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其大意是说,知识是有害的,要追求“大道”,就必须恬静无为,任其自然,摒弃知识。而摒弃知识,才是真正的“知”。
恬静无为养育了这个“知”,而这个“知”又反过来养育了恬静无为。二者“交相养”、相。
2.有关山水的诗句一、描写山的诗句: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题西林石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描写水的诗句: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三、描写山、水的诗句: 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己闲,清川淡如此。
请贸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3.关于山水的诗歌和注释登永嘉绿嶂山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
诗人在郡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山水。每游一处,必有诗篇记胜。
这首诗即是其一。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
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
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
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
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
“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
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
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鸣。
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
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游历次序,描绘途次的风景。
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
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显出坚贞的品质。“团栾”亦作“檀栾”,形容竹的形貌之词。
“寒姿”指水,“霜质”谓竹。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
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
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灵运写山水景色,最擅长实景实写,细腻刻画。正如王夫之所评:“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虚”(《古诗评选》卷五)。
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
灵运写山水,为了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目标,便力求“辞必穷力而追新”,以新的语言词眼表达新奇的意象。这几句中的“委”与“迥”,“屡迷”与“逾密”,状景异常精细逼真。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一联,在上下句之中造设“澹潋”、“团栾”两个叠韵词对偶,造成听觉上整齐铿锵的韵律感;而“结”与“润”两个动词,分置于句中第三字的中间位置,构成“句中眼”,更使景物呈现出活泼的生气与清新的韵致,显出诗人的匠心巧思。“践夕”二句,总揽一笔,说自己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
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以上是第二层次,诗人以其丽情密藻铺叙景物,形成了全篇最精采的部分。 “蛊上”以下八句,是第三层次,即兴情悟理。
这一部分写得较为枯燥,下面略作解释。“蛊上”,谓蛊卦上九。
《周易·蛊》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履二”,谓履卦九二。
《周易·履》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贵”、“美”都是主张、赞赏之意。
“幽人”和“高尚”两句紧承上两句,进而抒发情怀,说凡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这种高尚之风,高远之趣,真是举世无双的了。读者不难发现,灵运这里已是以“幽人”自居了。
“颐阿”,应答之声;“何端”,即何由。这一句意思说: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
“寂寞”句,同样出于《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一”是道或大全的意思,抱一就是守道。
这句说:我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结尾一联,上句的“如”字,应作“知”。
《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其大意是说,知识是有害的,要追求“大道”,就必须恬静无为,任其自然,摒弃知识。而摒弃知识,才是真正的“知”。
恬静无为养育了这个“知”,而这个“知”又反过来养育了恬静无为。二者“交相养”、相。
4.形容山水美景的诗句有哪些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释义: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3、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宋,苏轼《浣溪沙》
释义: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汉,曹操《观沧海》
释义: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释义: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释义: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释义: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8、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释义: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9、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南北朝,郦道元《三峡》
释义: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释义: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1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
释义: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释义: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
释义: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释义: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5.关于山水的诗词名句1.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唐?赵嘏)唐代诗人赵嘏《钱塘》中的诗句,意思是:中秋夜皎洁明亮的月色普照千里,半夜钱塘江的潮声又如十万大军发出的声音。
主要反映的是月色无边和浙江杭州钱塘江的潮声气势宏大雄壮的特点。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攻不下)。
反映的是四川广元剑阁县。主要反映剑阁地势险要的特点,形容剑阁易守难攻。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意思是: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反映的是江苏省扬州市月夜美景。
后一句是怀念友人。4.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五代十国前蜀韦庄诗人《菩萨蛮》中的诗句,意思是: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终老。
主要反映的是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从天边而来。
主要反映的是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黄河的壮丽图景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代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意思是:万里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千丈高的华山直上青天。主要赞叹了黄河漫长和华山高耸入云的壮观气势。
7.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意思是: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主要反映的是江苏南京山水的特点8.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元代诗人张养浩《观澜亭》中的诗句,意思是:喷薄而出的泉水就象地上积累起很高又不融化的白雪,泉声犹如一年四季在半空中响起的雷声。
主要描写的是山东济南趵突泉泉水的壮观景色。9.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代诗人柳中庸《征人怨》中的诗句,意思是:白雪纷飞的暮春三月回到边塞之地青冢,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
主要反映的是边塞之地零落荒凉的景色和寒冷的气候。青冢:王昭君墓,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10.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唐代诗人白居易《题浔阳楼》中的诗句,意思是:长江水清见底,青翠的庐山高耸入云。主要反映的是长江和庐山山青水秀、的山水的特点。
大江:指长江。匡山:庐山。
11.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意思是:大沙漠中一道孤烟直冲云霄;黄河的上游的落日圆似车轮。主要反映的是西北奇特、壮丽、雄浑的风光。
长河,指黄河。1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元代诗人奥敦周卿在元曲《蟾宫曲?西湖》中的诗句,意思是:天上有仙境,人间有苏州和杭州。
主要通过描写西湖之美赞美苏杭像神仙的境界,令人向往。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意思是: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主要反映的是浙江绍兴难以言状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现在经常用来形容山水复迭的景点。
也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哲理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1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宋代诗人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词中的诗句,意思是:千里奔流的长江澄碧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带,两岸苍翠的群峰俊伟峭拔,争相聚集在一起。主要反映的是在南京看到的长江的山形水色。
15.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宋代诗人刘克庄《簪带亭》中的诗句,意思是:数不尽的山峰在桂林四周耸立,漓江围绕城市流过。主要反映的是登高所见桂林的山水的壮丽景色。
16.小楼一夜如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代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意思是:我在小楼上听了一夜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春雨声,明早又会听到深巷中的杏花叫卖声。主要用听觉反映杭州春天。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意思是:壮观的瀑布从非常高的地方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白色的河流。主要用夸张和比喻表达江西庐山瀑布的气势。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主要反映的是奉节夔门看见的长江三峡那种气势雄浑宏大、肃杀凄凉的秋景。
19.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代诗人徐凝《忆扬州》中的诗句,意思是:天下的明月有三分,那可喜可爱的月色却被扬州占去了二分。主要反映的是江苏扬州月夜景色。
明月而曰“无赖”,乃谓明月恼人,可爱之至之意。20.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明代诗人杨慎《滇海曲》中的诗句,意思是:天气常常就象在二三月的仲春,一年四季像春天一样不断有鲜花开放。
主要反映的是云南昆明春城四季如春的特点。21.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唐代诗人张滨《登单于台》中的诗句,意思是:一轮白日像是从平地跃出,千里黄河像是。
6.《诗经》中关于山水的诗句有哪些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南山有杞,北山有李。南山有栲,北山有杻。南山有枸,北山有楰。——《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山有台》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莆田之什车辖》
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大雅荡之什崧高》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大雅当之什韩奕》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颂周颂清庙之什天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召南关雎》
予以采蘩,于沼于沚。 ——《召南采蘩》
予以采苹,南涧之滨。 ——《召南采苹》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国风齐风南山》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 汉广》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邶凤 谷风》
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小雅 天保》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颂 泮水》
郭松龄字茂辰,又字牧臣,辽宁沈阳人,陆军大学出身,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
早年曾入四川陆军小学,后东渡日本习军事,回国后,曾赴广州参加革命。从他这些经
历看,他不是个纯东北的土包子,当他回到奉天投效张作霖时,他既不是东北红胡子出
身,又不是从最低职位跟着张作霖往上爬,而是一个已有学历和经历,且曾到过四川和
广东的中级军官。
他在张作霖下面,先担任辽宁陆军讲武堂的讲师,张学良就是这个时期在辽宁讲武
堂念书。郭办事认真,他在讲武堂担任教官,每届假期期满,必亲自站在校门口监督,
如有学生回校过了规定时间,那怕是一分种,也要关禁闭,决不循情。据说少帅张学良
那时就对这位郭教官印象甚为深刻。郭为人正直,能打仗,也会带兵,张学良虽然年轻,
可是却能知人善任,对郭特别赏识。
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之深,在民国野史上可以大书特书,两人睡一张炕,在一间房
办公,郭一直是张的部下,张的副手,可以说郭的决定就是张的决定。张时常说:“郭
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推心置腹,信人不疑,而郭对张则死心拥护,
真是相得益彰。正因为两人关系太深,所以当郭倒戈后,使张学良在他父亲面前简直无
法交代。
这可由张作霖给李景林一通电报证明。当郭松龄倒戈通电发出后,李景林也响应郭,
自天津给张作霖一电请张下野,把东北交给少帅,张复李景林电说:“你如出关,我拱
手相让。我与张学良今生父子,前世冤仇。”从这句话中可见张老将痛心之深。
张学良、郭松龄之间,不只是相知,而且相谅。郭为人胸襟狭窄,不能容物,性又
燥急,求好心切,张学良都能容忍。两人时常争得吵架,吵完后就抱头痛哭。凡事如果
张学良坚持,郭最后终是服从。
张学良欢喜读中国古书,两人在一间房内,郭见张一天到晚抱的是线装书就生气,
有一天把那些四书五经一齐撕了,狠狠地说:“读这些有什么用?”郭读的是比较有新
知识的书,张学良也气了,伸手就把郭的书箱扔在院子里,两人又跳又吵,最后大哭一
场。
第一次奉直之战,奉军被逐出关,张老将埋首练新军,在沈阳成立陆军整理处,老
将自兼总监,姜登选和韩麟春担任副监,可是实际的练兵工作在郭松龄手中。
第二次奉直战前,有张学良、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四人义结金兰之说,四人向
张作霖表示,此次入关打一场好仗,只许赢,不许输,请张给他们充足的粮饷弹药;四
人且强调击败直军后,不抢地盘,不做督军。这四人变成了奉军中新起的四大金刚。
奉军入关,直系垮台后,李景林的部队占领了天津,天津是直隶督军所在地,李景
林自然不肯把已经到口的肥肉吐出,他首先就扬弃了在关外时的诺言,一心设法如何让
张给他直隶督军。
可是,张作霖早在关外就把这位子答应了直系要角王承斌。王虽是直系,但却是东
北人,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败退出关,吴佩孚命王承斌率军追击,王在山海关适可而
止,张作霖因此对王感激。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王暗中亦未支援吴佩孚,所以张作霖答
应把直督一席给王。
张王的默契,李景林自然知道,可是占领天津的,是李景林的部队,近水楼台先得
月,他占了很多便利。当张老将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天津时,天津著名的曹家花园便成
了张作霖的帅府,警戒的责任也落在李景林手中。
张作霖一到帅府,便一叠声叫人找王承斌,而王承斌却始终不见应召,张心想也许
王是直系,直系垮台,他不好意思来见。他没想到都是李景林在作梗,李既然知道老将
答应过把直督给王承斌,就使尽了力气,不让王见到张,只要老将找不到王,就不会发
表王的直督。他命令他的警戒部队,在王的座车驶往帅府时加以阻拦。王承斌果然施施
然而来,可是他的座车却无法通过赴帅府的路。王做梦也没想到是李景林的花样,还以
为是老将不见他。
不知道李景林做了些什么手脚,张作霖竟然答应了他出任直督。由于李景林食言而
肥,破坏了当年关外的承诺,所以张学良、郭松龄和张宗昌都对李不满。郭松龄嚷着说
要杀李景林。当张学良把这些不满向他父亲陈述时,老将却很轻松地回答:“哦,是这
么一回事吗,我已答应李景林了。”老将既然有了言语,大家还敢讲什么。
奉张这次入关,显然对于国内政局有了更多的兴趣,当他和冯玉祥划分势力范围时,
他得到江苏、安徽、山东、直隶四省,于是就着手安排这四省的督军人选。他有一个先
决的肯定,就是不让他的把兄弟们入关,因为人家都笑他们是红胡子出身,都是些强盗
绿林,为了减除国人的恐惧,他对这四省督军的任命特别考虑。当时,郭松龄有一个拟
议,他不反对大家做督军,只是对于择人择地有意见。他认为直隶是近畿,应该由少帅
张学良担任督军。至于江苏可由张宗昌,张宗昌不是奉军正统,他的军队有白俄,也有
吴佩孚的败军,是道道地地杂牌部队,他与江苏还有一点历史渊源,早在冯国璋任苏督
时,张曾做过冯的副官长。由张宗昌做江苏督军的意见,张老将似乎也同意,所以才有
由张宗昌率兵护送卢永祥到江苏赴任的命令。至于李景林,郭则主张派为由东督军,姜
登选为安徽督军。郭表示自己仍旧辅助张学良,同时勤练军队。
郭的意见没有被张老将接受,李景林督直在天津会议后成为定局,接着14年4月张宗
昌督鲁,9月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这一连串命令使郭均为之不快。郭曾对左右说:
“真是可笑,摇鹅毛扇的军师跑到第一线去挡头阵,简直不知这是什么安排?”
这样的人事安排,在郭看来是不合理的,有战功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褒赏。郭在奉
系中是陆大派,而杨宇霆和姜登选则是士官派;士官派好像总是占上风,对郭来说是愤
愤不平的。
10月中旬,浙江督军孙传芳组织了五省联军向奉军进攻,杨宇霆在江苏不战而退,
不止退出上海、退出南京,而且退出徐州、退出蚌埠。若不是张宗昌在山东,奉军还不
知要退到什么地方。这时郭松龄正在日本观操,奉张急电召郭返,要他带兵进攻冯玉祥。
杨宇霆丧师失地,回到奉天仍然就任总参议,仍然大权在握,得到奉张的宠信,在
郭来说这简直是太不公平了。有人告诉他,当杨专车赴江苏就任督军时,那种排场简直
和张老帅的威风一模一样;可是当杨兵败失地回到奉天时,老将并不对杨有所处罚。因
此郭从日本回到天津,立即称病住进法国医院,他觉得奉军积习太深,张作霖脑筋太旧,
赏罚不公,恩信不立,这种领导方法是不会有前途的。
一个人先人为主,郭既然已和冯玉祥联系,自然对张老将的一切处置都会不满,不
要说有这些事实做根据,就是没有这些事实,也会找些来的。
郭松龄倒戈的最大背景,是由于郭和冯玉祥签署了一件密约,冯支持郭回师关外,
驱逐张作霖,做东北第一人。
郭为何会和冯联结?据说郭妻和冯妻李德全在北京同一时期念大学,气味相投,这
是一条线索。
可是郭冯联结却是在民国14年秋天日本观操时。那一年日本秋操,曾邀请奉军和国
民军各自选派军官若干人前往参观,奉军由郭松龄领队,国民军由韩复榘领队,双方在
东京均住在一处,因此接触的时间较多。郭的随员中有十九旅旅长高记毅,是郭在日本
陆军速成学堂的同学,力促郭和冯联合,并代表郭和韩密谈。
也许是郭松龄早有倒戈计划,要拉冯玉祥为奥援,所以郭向韩吐露了一个秘密,是
张作霖向日本乞援军火,以进攻国民军,他抵日本后发现此一秘密,大不谓然。他向韩
表示,如果奉军进攻国民军,他决不听命,且会倒戈相向。
这当然是一个极重要的消息,恰巧这时奉张确已布置对国民军用兵,急电召郭速返,
郭奉命匆匆离日,又和韩重申前言。韩复榘也感到兹事体大,遂亦由日本赶返冯玉祥驻
节的包头,向冯报告。冯怕郭有诈,所以他表示既然是郭提议,即请郭亲笔写一个东西,
类似条约,派两个亲信的人专程送来。于是韩复榘衔命驰赴天津,这时已是11月10日左
右,郭已返天津,称病住在法国医院。韩把冯的话转达给郭,郭便拟具一个亲笔条款,
以冯玉祥为甲方,郭松龄为乙方,李景林为丙方,由甲乙两方签字即生效,密约内容包
括:
(一)张作霖勾结日本帝国主义,擅订祸国条约,图进攻国民军,郭松龄誓死反对
(注:这是个捏造的理由,其实张作霖并未和日本签署条约)。
(二)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军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
(三)郭部出关后,专门开发东北,决不与闻关内之事。
(四)直隶、热河请划归李景林。
郭派他的亲信秘书李俞三(坚白)和他的三弟郭大鸣随韩复榘携密约到包头见了冯,
冯加了一条,就是郭的军队统称为东北国民军,然后就在密约上签了字。
郭、冯密约,李景林并未与闻其事,可是李和郭接近是事实,李在直隶受尽了国民
军的气,如果冯玉祥承认直隶是李景林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把热河划归李,当时军阀都
以扩充地盘为目的,李自然会和郭、冯合流的。
如果郭、李、冯真的合流,奉张的命运就未可知了。因为奉军的精锐全在郭松龄手
中,而奉系自从杨宇霆和姜登选在江苏、安徽撤退后,正是低潮时期,形势上的低潮遇
到突变就难以招架。
郭松龄签署了郭冯密约后,即于11月21日夜,由天津专车前赴滦州。
郭松龄起事前,在天津曾由他的秘书齐世英到黎元洪的官邸去邀请饶汉祥。饶身体
素不健康,一身是病,又出名的肮脏,他当时并不知郭要造反,邀请他写一篇大文章,
他表示天气太冷,自己身体太差,打算在开春后再应邀。刘把饶的意思回复了郭,郭送
了一万大洋,请饶务必前往。饶应承了,就由齐陪同到滦州。
郭松龄给张作霖的第一通电报,就是饶汉祥的手笔。饶的通电最大特色就是咬文嚼
字,堆砌许多艰涩的典故,难认的字。通电是要大家一看就懂,才有作用,而饶写的通
电,大家都难看懂。下面就是这道通电:
郭松龄之通电一(14年11月22日)
“(衔略)张上将军钧鉴:松龄渥承殊遇,擢长兼师,职在服从,义当报称。虎头
食肉,万里不辞;马革裹尸,死而无悔。何敢苟安求免,不恤孤恩。顾仰体钧座偃武之
衷,俯察辽民被兵之祸,治乱决无二门,仁勇不可两全,畏罪不言,负心更甚,窃为钧
座披沥陈之。连岁兴戎,现金告匮,钱钞滥发,价格日亏,外币潜乘,寰省殆遍。倚其
调剂,转与维持。刮我方输,易人废纸,血枯见骨,身没及颅。运转不灵,弥缝呈困,
推衍所极,必至无财。士兵苦战,将帅专圻,至于一卒,才折二昏,名为增饷,实同罚
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衅钟舍年,藏
盖埋犬。此犹不若,抑复何辜?死无义名,生有显戮。推衍所极,必至无兵。军事迭兴,
赋敛日重,邑无仓廪,家无盖藏。强募人夫,兼括驴马,僵尸盈道,槁草载途。桀以逋
逃,骚扰剽掠,宵忧盗难,昼惧官刑,哀我穷阎,宁有噍类。推衍所极,必至无民。藐
兹三省,介处二邦,宝矿毡庐,森林卉服,侨民满路,牧马成屯,陆轨分张,海航密接,
朝发平壤,暮薄辽城,交通不周,责言猝至。入关竞逐,敝墓必枵,盗党生中,敌兵励
北,彼若自卫,宁复戍疆,推衍所极,必至无省。东省果失,北京必危。列强交争,共
管立定。禹甸腥臊,尧封涂炭。谁为祸始,驯至国亡。去岁曹氏攘国,浙省构兵,足冻
伤心,唇亡迫齿。钧座痛正气之不申,惧边人之将尽。钺旗所莅,壶浆咸趋。假使振旅
出关,安民保境,阳樊不取,有卫无侵,岂不渣滓七雄,粃糠五霸。顾乃勉循下意,遽
拂前衷,列阵淮流,耀兵江浦。比闾望燧而忧,刘镇闻风而警。将欲凭陵劲旅,混一寰
区耶?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或乃托命善神,自娱暮晚;或乃托
身联省,暂庇危机。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
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上者固祈百姓之与能,下者亦冀六王之均势。必欲鲸吞
西北,蚕食东南,方诅咒之不胜,岂讴歌之可有。试问辽阳鹤返,慨寄何如?鲁国鹃来,
衔哀奚若?欲致平成,宁非梦呓?将欲多据强圻,取偿军费耶?异族相争,何事不忍,
然日俄之谐,犒币未闻。德法之盟,载书终改。况此孑遗,敦非胞与。谓取之于邻省,
则赤地久荒。谓取之于京师,则白藏早竭。甚或借为口实,鬻我宗邦。所沾不过玉斝之
余,所累已胜铜山之重。狐缘虎视,鼋代猪亡。人盗其资,我负其咎。此其失计,岂待
申言。沪衅甫开,苏师先溃。皖继风靡,鲁复土崩。伏机发于群方,战线延于数省。夫
梦白蛇亘蜿于修路,则头尾难援。巨象跨于狭途,则腹背皆困。政府未令讨伐,反唱调
和。既属有名之师,复居难胜之数。钧座深虑颠危,力持镇定,不谓曳兵之将,独怀卷
土之心,必欲驱市从戎,倾巢赴敌,夷田庐于榛薮,殓队伍于沙场。松龄铜剑常鸣,铁
衣未解,万里之鹤,犹随降志,八尺之龙,久殷汗血。方重围之无惧,欲一胜以何难。
第以是孤军卷甲,长路馈粮,民有讟言,士无斗志。设使前逢坚壁,后遇奇兵,流马难
输,悬车莫渡,毕修之颈,方传赵帐。伍员之肉,岂慰楚军。钧座扬县蔡之余威,主治
吴之伟绩。十年错节,讵利器之易成。三载卧薪,犹痛心之未定。万一项王歌帐,李主
愁台,破竹之势忽成,绝株之忧将见。兴言及此,为愤何穷。松龄亲当戎路,熟察敌情。
钧座委以节旄,乡人托以子弟,收骨之悲,生何以对蹇叔,纳肝之惨,死何以见懿公。
盖自受命以来,无日不回肠欲绝也。昔者祁奚请老,内不避亲。曹璋代兴,下皆效命。
传之青史,播为美谈。汉卿(张学良)车长,英年踔厉,识量宏深,国倚金汤,家珍玉
树。干风云而直上,历雷雨而弗迷。松龄夙同袍泽,久炙光仪,窃愿遵命劻勷,竭诚翊
佐,更张省政,总制辽疆。收毁滥钞,蠲除苛税。严刃以除盗贼,厚廪以养士兵。实行
文治,以息强藩。优遇劳工,以消激党。黉舍矢于普及,宝藏期于尽宣。三省富强,四
邻和睦。钧座婆娑岁月,赏玩烟霞。全主父之令名,享令公之乐事。果箕裘而尽善,虽
脱丽以何妨。夫市朝不改,则农夫无辍米之忧。堂构相承,则部属无倒戈之罪。涂膏之
士,蹈白刃而复苏。槁项之民,临黄泉而更苏。松龄上酬推解,下拯创夷。博采群言,
更无他策。谨当扬旌东返,席橐上求,非得颔颐,宁甘碎骨。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
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等语,合行奉闻。伏希指
示!郭松龄叩。养亥。印。”
郭松龄通电之二
“天祸中国,内乱迭寻,同类相残,甚于仇雠,敦无人心?而竟出此。推原祸始,
不过一二穷兵黩武之人,为求一己之私欲,遂致残民以相逞。武力统一,已屡失败,效
尤有人,迷不知悟,兵连祸结,兵穷财尽,借债卖国,相因而至。睹国家破残之状,正
军人觉悟之时。松龄等忝列行间,未谙治理。祗知内乱不可以延长,战祸不可以久结。
有土诸公,以保境安民为上策。统兵大员,以安内御外为职责。去年榆关之战,血迹未
干,彼败者急于图报,固不惜国家安危。在胜者何可无餍,而不念人民之痛苦,兵燹何
事,而堪年年有此。特此联合宣告国民,东省健儿,向称强豪,忠爱一家,不让他人。
此次奉军主战者,惟一杨宇霆,因个人丧地之羞,不惜倒行逆施以求报复。松龄等为国
家之元气计,为东三省之安全计,请愿倡导和平,班师出关,要求万恶主战之杨宇霆即
日去职。推举张军团长汉卿为司令,以巩固三省之根本,发达三省之实业,保卫三省人
民为职志。并愿全国袍泽共谅斯旨,各卫其民休养生息,勿恃武力以相凭凌。倘有好乱
之徒,悍不知悔,敢侵及三省寸土者,松龄等力负其责,誓死相抗。正心正志,已在鉴
照。郭松龄率旅团长等同叩。(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郭松龄通电之三
“(衔略)松龄等此次主和罢战,班师出关,请将祸首杨宇霆即日罢免等情,业经
通电宣告,想蒙台览。惟对于杨宇霆祸首罪状仍有不能已于言者。查杨之为人,残忍性
成,阴险万状,排除异己,妬嫉老成。对于东北各军官,无论新旧,多被陷害,或遏抑
不使提升,或排挤使之去职。即如第一次奉直之役,对张都统叙五,事前则多方谗诟,
百计刁难。及事败之后,帅座俯念张都统勋劳,本拟嘱其回奉,乃杨则日夜离间,竭力
阻挠。致使张都统流落京津,沉冤莫白。其嫉害忠贤之事实,足见一斑。乃杨督苏之后,
遍树私党,滥用职权。苛敛民财,诛求无餍。到任未久,已搜括百余万元。舆论沸腾,
怨声载道。以致苏人言及奉军,无不切齿。及与浙军构衅,仓皇出走。置驻沪军于不顾,
遂使二师一旅惨遭杀戮,伤亡殆尽。其丧地丧师之罪,已擢发难数矣。及返奉之后,罔
知忏悔,仍积极主战,以冀雪其苏、沪之耻。值此国家多难,兵燹连年,财尽民穷,岂
堪再有战祸。松龄等关念危局,爱护和平,况当关税会议开幕之时,尤不应发生战事。
此次班师回奉,一俟将祸首驱逐之后,即行率同部曲,屯垦边境,以固国防。如有妄肇
兵戎,操戈同室者,松龄等即视同公敌,力与周旋。倘有包藏祸心,侵及三省尺疆寸土
者,更必视若寇仇,誓死共抵。区区愚忱,天日共鉴。郭松龄等同叩。(民国十四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
郭松龄致日本公使之备忘录(14年12月1日)
“北京日本使馆芳泽公鉴:此次敝军回奉,本意在顺纳民意,主持和平。对于外侨
生命财产,以及条约上之权利,极力尊重保护各节,业已叠电奉达,谅邀台览。惟是东
省与贵国比邻,经济关系,尤为密切。诚恐贵国商民或有不了解敝军行动之用意,群怀
疑虑,致有不安。特此敬请转达贵国居留官民,凡两国条约上之权利,一律尊重固不待
言。即一切贵国私人对于省政府经济契约或与敝国人民合办实业等项之合法事业,一律
照前继续有效。至贵国人士受政府及各机关雇佣者,亦均继续任用。况多数系龄旧交,
尤可照常任事,不必疑扰。惟在本军举事以后,抵奉以前,其军事期间如省政府或张氏
个人与外人所订一切新条约、契约,均不能承认为有效。再此,敝军旋省,如有抗拒义
师者,势不得不加挞伐。此种作战行为,亦纯系敝军内政问题,应请转达贵国政府通饬
所部官吏,严守中立,不得有供给金钱军械及一切便利军事之行为,致伤两国亲善之友
谊而失贵国公正之态度,且启敝国国民对贵国之疑虑。专此奉达,诸维鉴照。郭松龄。
东。印。(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冯玉祥于11月25日电张作霖,历数张的罪恶,劝张下野,为郭呼应。
冯的通电如下:
“万急,盛京张督办鉴:慨自江浙启衅,祸及直鲁,延逼京畿。风声所至,民怨沸
腾。阁下鉴于舆论之不容,故对外宣言,佯以退让为词,而暗中则节节进行,不遗余力。
重兵环境,迫我宣言。祥以关切之私,曾上寸笺,将阁下颠倒错乱之设施,逐一露披,
期望根本觉悟,借以维持大局,不致糜烂。讵意告者谆谆,听者藐藐。近复主持分途进
兵,再图扰乱长江。阁下何不思之甚,忍令生民涂炭,国本动摇,而不为国家人民一设
想耶?祥承阁下不弃,迭次欲与合作,用敢本君子爱人以德之意,凡人之所不敢言不忍
言者,为阁下一言,作为最后之忠告,请即平心静气一详察之。语云:得人者昌,失人
者亡。况共和国家,民为主体。不顾民生,焉能立国。乃自奉军入关,四出骚扰。因所
部有公取公用之实,致民间来要吃要穿之谣。试思军兴以来,阁下兵威所及之区,横征
暴敛,到处皆是,苛捐勒索,有家难归。凡所收入,多归中饱,军食告竭,重累人民。
民欲偕亡,岂能独乐。诵读古训,良足箴规。为阁下计,全国民情既已共弃,无民孰与
为治?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一也。此次沪案发生,全国人士奔走呼号,惟恐或后。盖鉴于
强邻之侵略无厌,吾民将无噍类。民之不存,国将奚托?阁下偏不注重民主,忍于为虎
作伥。纵容军队,解散学生,残害工人,此显为违人道之事。有稍具常识者,决不忍为。
阁下乃甘违众意,竟悍然为之而不顾,就令牺牲国家,亦所不恤。是诚全国人士所为痛
心疾首而一致声讨者。矧阁下不顾国家大计,轻举妄动,愚蠢无知,每一念及,辄为痛
惜。现在举国救亡,矢集一身。自宜引咎自责以谢国人,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二也。至若
民国成立,几于无岁无战,干戈不得幸免,症结所在,可以一言而决,曰帝制与共和之
思想冲突而已。阁下思想,始脱胎于张勋,继效法于项城。对于效忠于民国者,则看为
仇雠。赞成帝制者,则引为同调。所谓复辟以来诸战役,无一非阁下之一误再误,暗中
操纵,明为主持所酿成。其思想之腐旧,揆之现代新潮流,实有背道而驰之势。夫以德
意志之强盛,威廉二世之英武,其势力之雄厚,较之辽东三省,大小奚若?只以思想背
乎新潮流,遂至一蹶而不振。阁下应知大势所趋,误入歧途,不自警觉。倘再事前驱,
祸更难测。于身于国,两无裨益。此观察世界潮流,理宜及身引退者三也。综上三端而
言,而觉阁下对于中华民国建国之根本,既多轻视。则国计民生,焉能得所裨益。但为
阁下前途计,白山黑水,既系旧治之乡。猛将犀渠,复多识时之士。倘能本平民政治之
精神,毅然以三省政权,完全还之国民,则终老田园,晚景亦自足乐。较之徒争意气,
违反民情,而竞争雄长于一时者,其得失奚啻天渊耶?祥为爱惜国家计,爱惜三省人民
计,爱惜阁下及其左右英才计,谨贡片言,敬祈察之。冯玉祥。有。”
关于“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cshi/202508-1137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介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