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详细一点的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

网上有关“求详细一点的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详细一点的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财政制度主要围绕着集权与分权,激活地方与加强中央调控力度这两个矛盾进行的改革。。。

一般来说,集权于中央则有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但是同时又导致地方的财政自主性下降,不利于地方政府灵活的发挥政府职能。分权给地方则有利于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但是中央调控的难度则大大加大。。

另外还牵扯到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反腐败等问题,这些就比较复杂了。。

以下部分来自论文,是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历程:

(一) 计划经济时期: 财政集权模式

在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的财政体制是高度集中

的“统收统支”模式。在财政收入方面, 除了地方税和其他零星收入之外, 其他所有收入都划归中央。财政支出方面, 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均由中央统一审核, 逐级拨付。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 一切财政收支和收支程序、税收制度、经费供给标准、行政人员编制等均由中央政府制定。同时, 这种财政体制也包括了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上缴所有的利润或剩余, 国家则通过财政拨款来满足国有企业的各项支出。

(二) 1994 年以前的财政包干制: 财政分权

模式

1978 年12 月,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总体设想是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把权利下放给地方和企业, 调整中央和地方及企业的关系。从1980 年起, 除北京、天津、上海3 个直辖

市继续实行“总额分成, 一年一定”的体制外, 中央在各省和自治区实行“划分收支, 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完成了税收任务后的税收由地方政府支配, 超计划收入按1 ∶3 比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成。在财政支出上,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自分别支出。

实行财政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是我国在财政管理体制上进行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探索, 同原财政体制相比, 在收支结构和财权及财力分配方面,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3 年和1985 年, 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两步利改税。按第二步利改税后的税种设置, 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固定收入以及共享收入, 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出, 区分不同情况实行上解、分成、补助。在1985 年和1986 年中, 除了中央财政固定收入不参与分成外, 将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财政共享收入加在一起, 同地方财政支出挂钩, 确定分成比例, 实行总额分成。

(三) 1994 年的分税制: 财政集权模式

1994 年实行的分税制体制, 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 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科学核定地方财政收支数额, 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 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2002 年, 中央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完善, 改革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的办法, 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

2003 年, 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启动。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部署, 提出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行税制改革。2004 年9 月,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八大行业试点增值税转型, 2007 年7月试点范围推进到中部六省部分城市。2008 年1月1 日,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新税法中就包括了税收收入的跨辖区分配, 规定了收入在来源地和居住地(或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 之间进行划分的新措施。

纵观这一系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基本上都是围绕扩大地方政府财权, 调动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这个思路展开的, 在财政制度的安排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分权趋势。

近代

民国经济史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第一,要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以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为前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况。没有一个政治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就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第二,民国经济的历史表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国时期曾得到发展,这表明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包围打击下,难以得到正常、自由的发展,最后走向衰落。历史表明,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发展生产力为主,为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只有这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这就保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1、民国经济概述

2、民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

5、民国末期社会经济的崩溃

中国经济发展史-现代卷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1、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

2、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国民经济的恢复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5、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

1958--197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变

1、“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2、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

3、“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艰难发展

4、徘徊中前进的国民经济

1978--199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1、经济调整和开始改革开放

2、全面改革的实施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

3、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求详细一点的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cshi/202508-12791.html

(1)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详细一点的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详细一点的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 hzjyqz
    用户080802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求详细一点的中国财政制度的变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