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阿波罗13号历险记?

网上有关“什么是阿波罗13号历险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阿波罗13号历险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2号”飞船两次载人登上了月球,实现了人类登月的伟大愿望。可是,人类在飞向月球的历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经历过痛苦的牺牲,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1970年4月13日,美国休斯敦时间13点13分,登月飞船“阿波罗13号”点火升空,开始执行第三次载人登月飞行。“阿波罗13号”的任务是一次例行飞行,其目的是对月球的山脉进行一次地质调查。

13这个数学好像是不吉利的,这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十分明显。那么,“阿波罗13号”是否将应验这个“劫数”呢?

登月飞船上共有三人:指令长詹姆斯·A.洛弗尔海军上校,登月舱驾驶员弗雷德·W.海斯和指令舱加强员约翰·L.斯维格特。16日凌晨,“阿波罗13号”顺利地飞行在通向月球的轨道上,离地球33万公里,飞船已达到无还点。也就是说,此时飞船如果失控,将会一直向茫茫太空纵深飞去,永无返回的可能了。整个飞行过程平淡无奇,所以播放的宇航员工作情况的电视节目并没有引起美国电视观众的注意。

然而,就在洛弗尔上校在电视节目中说完“祝地球上诸位晚间愉快”之后,没过几分钟,突然一声爆炸震动了整个飞船。地面指挥中心顿时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起初,洛弗尔上校和斯维格特还以为这是海斯闹着玩的,因为当海斯在登月舱操纵阀门时,他们曾听见过那种响声。但从监视屏幕上发现,海斯也是满脸惊愕的表情,显然,这次爆炸是一次事故。他们遇到了大麻烦。

斯维格特检查了控制舱内的各种仪表,一切工作似乎都正常。但当海斯从登月舱检查完毕回来,斯维格特再次查看他面前的仪表时,发现出了问题。两个氧压计的指针正以惊人的速度下跌,一只燃料箱完全停止了工作,另一只的燃料也即将耗尽。三位宇航员心里都明白,指令舱马上就完蛋了。刚才的爆炸既毁坏了两个氧气箱,又造成了三个主燃料箱失去功能。

地面控制中心听到了飞船的报告后,决定立即放弃这次登月计划。但每个人都知道,要使三位宇航员返回地球并非易事。这次爆炸造成氧气供应量锐减,而且使供电系统出现故障,严重影响指令舱供电。这也意味着无水供应燃料箱了。

一个半小时后,地面控制中心通知他们说:“我们计算了一下,指令舱剩下的电量大约只能维持15分钟了,因此希望你们马上进入登月舱,开始充电。”这几乎是一个噩耗,海斯和洛弗尔上校立即进入登月舱。指令舱暂时被废弃了。

宇航员们和地面控制中心都意识到,防止飞船无限制地飞入太空的惟一希望便是把登月舱作为救生艇。登月舱的动力系统和供给能使这个发生故障的宇宙飞船绕月球轨道飞行,飞向狭窄的“空间走廊”,从而引导他们安全返回地球。

然而,他们仍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飞船还要飞行差不多4天,如果不尽一切努力节省电力、氧气和水,登月舱的供给要不了2天就要完了。地面控制中心的飞行模拟器里的数百名技术专家和宇航员都在竭尽全力地设法解决飞船这几天内面临的严峻挑战。

上午9点30分,洛弗尔上校接到地面控制中心的指示:“第一支火箭点火,改变飞船的航线。”“阿波罗13号”照办了。17日凌晨3点30分,飞船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点火。此时飞船消失在月球的北面,无线电联系中断了,地面控制中心焦急万分地等待着无线电联系的恢复。

当飞船从月球背面又出现时,已准确地定位在飞向地球的轨道上了。大家松了口气。然而在一个半小时后,飞船又碰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空调系统工作不正常,有毒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正接近危险的程度。

地面控制中心的技术专家和宇航员们又立即着手解决这个危机。办法终于找到了,宇航员们可以用飞船上现成的器械装配成一个空气净化装置。然而,在这寒冷、光线微弱的太空环境中工作,真是太艰难了,进程相当缓慢。他们用登月服上备用的软管把氢氧化锂滤毒罐连接到空气供给装置上,终于装好了一个净化装置。

这个问题刚刚解决,地面控制中心又发现了更大的险情——飞船正在更远地偏离轨道!按目前的轨道继续飞行,“阿波罗13号”就会脱离地球,再度陷入失落太空的危险。

飞船需要再进行一次关键性的火箭点火。洛弗尔上校镇定自若,甚至在回到控制舱前他还设法睡了两个小时。18日早晨5点31分,在火箭点火改变航线之前,他向休斯敦幽默地说:“我希望你们在后方督战的家伙走对这步棋。”其实,洛弗尔上校的担心是多余了。在第三次火箭点火时,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技术专家已经搞出了一套复杂的操纵方法,以帮助“阿波罗13号”19日返回地球大气层。飞行模拟器里的“阿波罗14号”宇航员们已对这套方法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检查。

洛弗尔上校进行最后一枚23秒火箭点火后,出了故障的飞船终于被推入了重返大气层的正确位置。这时已是19日下午1点53分,遇到破坏的服务舱载有氧气箱和其他供应装置,现在它被弹弃了,露出了防热罩,这是用来保护飞船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免遭烧毁的。宇航员们这时才首次看到破坏的程度。洛弗尔上校向休斯敦控制中心报告说:“整个一侧都没有了,从底部到发动机差不多全没有了。”地球上的观众从电视里看到“阿波罗13号”被炸致残的情景,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

下午5点44分,救生登月舱也被弹弃了。洛弗尔上校最后一个离开登月舱进入指令舱。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后,指令舱闯入地球的大气层。突然,控制中心又有几分钟与它失去了联系。不过不要紧,“阿波罗13号”正平平安安地朝地球方向飞来。下午7点07分,指令舱顺利地溅落在太平洋温暖的水域里,距离等待它的救援船“硫磺”号还不到6公里。

尽管经历了四天的磨难,遭受了将被弃于太空的威胁,洛弗尔上校最后在向控制中心报告时仍说:“我们情况良好。”

“阿波罗13号”虽然失败了,但它的返航成功说明人在太空中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靠着勇敢和智慧,人类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也使人们明白,13这个预示不吉利的数字,在人类的勇气和智慧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

在“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20周年纪念大会上,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曾信心十足地宣布了美国远征火星的“三部曲”:第一步,在20世纪90年代建成“自由”号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第二步,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建成可供人居留的月球基地;第三步,于2011年开始,从月球基地出发对火星进行载人飞行,并在2016年~2020年期间登上这颗红色的星球。

九大行星之中,人们选择火星作为第一个访问对象是很自然的。因为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而且与地球最为相似,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火星上有生命的迹象,但它具有足够的阳光,有冰水,有大气,显然是太阳系中环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天体。

科学家们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在调查这颗红色星球的秘密,而且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仍在不断升级。在近20年时间里,美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欧洲的所有空间机构都在不懈地努力着,竞争着,希望自己成为第一个登上火星的国家。

近20多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对火星的探测研究方面还加快了节奏。

1976年,美国“海盗号”探测器在火星一面软着陆成功,深入探测行星的时代从此开始了。

7月20日,“海盗1号”降落在地势起伏、散缀有各种大小岩石的克星里舍盆地的西坡。“海盗2号”着陆地点靠近北极极冠的边缘,距离1号约4000英里。

计划中的“海盗号”探测器,主要目的在于探索火星表面是否存在生命,因此在着陆器内装有一系列探索生命的仪器。首先是两台电视摄像机能以立体、彩色、黑色、红外方式高、低分辨率成像,用来观察宏观的生命形式或生物的运动现象。

着陆器内装有质谱仪,直接从空气中取样,可以进行灵敏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火星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氧气只占0.3%~0.4%。着陆器内还有三个生物实验室,能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分析土壤。7月28日,着陆器采样臂从火星表面采集了第一批土壤样品,随即送入生物学仪器,进行3个实验,观察火星土壤里有无微生物或者有机物质的原始生命形式。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第一次样品中没有任何有机分子的迹象。当然,这种不存在,并不排斥火星有生命的可能性,但却增加了分析的困难。这至少使得那些鼓噪目睹过“火星人”的机构有成为江湖术士的可能,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处境。

为了扩大探测地域,美国宇航局最近制定了一个名为“紫鸟”的火星探测计划。所谓“紫鸟计划”,就是把4辆无人驾驶的宇宙车送上火星表面。这种宇宙车和“海盗”号登陆器所不同的只是安装了履带式车轮,外形像个活动的大型办公室,内部装有核动力电池,车速为每天3~4公里。在一个火星年(约相当两个地球年)内,驱车数千里,它所能涉及的范围要比“海盗”号增加几万倍。

执行这一计划的科学家们满怀信心地说:通过“紫鸟”计划,火星将像月球那样,赤裸裸地向地球人暴露自己的秘密。他们相信,在火星上,很可能找到地球型或与之相仿的低等生物,或者与地球上完全不同的“火星型”的低等生物。如果幸运的话,说不定还能找到高等生物的遗物或遗迹。

美国的“火星观察者”是这一计划的先锋。这颗价值9.8亿美元的宇宙飞船以每圈118分钟的速度开始对这一星球进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详细的、时间长达2~6年的测绘工作。

水对于了解火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只要有水就意味着可能存在过生命形式。美国“火星观察者”号小组的宇宙地质学家迈克尔·卡尔说:“我们发现了许多水蚀的现象。”在火星具有30亿年历史的南半球曾拍下一些分岔河的照片,它们与地球上干涸的河床十分相似。卡尔说:“几乎可以肯定当这些河道形成时,火星上的气候要更为温暖,大气层也稠密得多。”一些科学家推测,在火星上甚至可能曾经有过海洋。

除了那些较小的分岔河道外,还有一些迹象表明,在火星的许多地区曾发生过洪水肆虐的情况。卡尔说,这些猛兽般的洪水似乎是在两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冲出了宽达90英里的巨大河谷。

这些大洪水在火星的历史上似乎时有发生,其原因不明。但卡尔推测,这些水可能一直由于巨大的压力而被禁锢在冰冻的地壳下面,一旦出现裂纹或遭受巨大陨石的撞击,这些水就会在高压下喷涌而出。

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流水,那么它们现在在哪儿呢?一些科学家估计,水很可能被刮离了星球,但多数科学家却和卡尔一样认为它们还在星球上,被禁锢在地表的冰层下或粘土层中。“观察者”号及其后继飞行的一项任务就是找到水,以重现火星的历史真面目。

尽管人们可能梦想过有朝一日去访问火星甚至在火星上居住,但就地球的标准来看,那里却是一个人类的禁区。在夏季,赤道地区中午的温度倒是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华氏68度,可是由于火星二氧化碳大气层非常稀薄,一到夜间,温度就会急骤下降200多度。在火星的两极,冬季的平均温度为华氏零下220度左右。研究人员们希望,通过“火星观察者”号及以后的飞行计划,他们能够对火星的恶劣气候有进一步的了解,甚至或许还可掌握预测其天气的方法。

登上火星比登上月球还难吗?当然,而且不是难一点儿,是困难得多。月球离我们平均不过38万公里,火星同我们的平均距离却有228亿公里之遥,离我们最近时也有5500万到1亿多公里。火星上的重力几乎是月球上重力的3倍,从火星上起飞的航天器必须要比月球上起飞的航天器的功率大得多。飞往火星的载人飞船得有几百、上千吨重,飞行一次将持续1.5~3年,为此必须给飞船机组人员储备比考察月球多得多的食品、空气、水等。为了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送往太空,需要利用航天飞机先把在地面上预制好的零部件分成好多批送到空间站上,在那里组装成飞船后再启动火箭把它送往火星或月球。

这还仅仅是诸多困难中的一小部分。至于要在火星建立基地,建造人工“生物圈”,开展火星旅行业务,改造火星的大气、土壤和气候,直到实现火星移民,使人类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那恐怕就需要经过几代人乃至几个世纪的努力才能办到。

据估计,光是为了完成布什总统提出来的进军火星的三项任务,大约就需要耗资5000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但是,如果世界继续沿着和平、发展的轨道前进,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那么,人类向火星进军的步伐就一定要快得多,前景也一定会变得更加乐观。

月球号的月球号探测器列表

因为是美国率先克服了人类登陆月球的技术难题,所以美国率先完成登月,而苏联落后半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扩展资料

登月一场竞争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苏联连续获得数个空间赛第一: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与之相比,尽管美国也获得了两个第一:1960年 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962年7月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作试验性通信。

但同苏联的巨大成就相此,显得小巫见大巫。在加加林飞行之后不到四个星期,美国航天员阿兰·谢泼德中校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186千米),它说明美国具备了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

人类登月的成就

苏联的月球2号于1959年9月登陆月球,是首个登陆月球的探测器,而美国的阿波罗11号则于1969年7月成功登陆月球,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历史上最早登陆月球的人类。

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1865年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则是人类出现最早有关登陆月球的概念之一。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指2003年3月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起动的月球探测计划。

阿波罗计划综述

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或作阿波罗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20世纪60年代的十年中主要致力于完成载人登月和安全返回的目标。在1969年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达成了这个目标,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类。

为了进一步执行在月球的科学探测,阿波罗计划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早期。总共耗资约24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资金是美国能领先一步登月的最大因素。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执行的迄今为止最庞大的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飞船的任务包括为载人登月飞行作准备和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已于1972年底结束。迄今(2012年)为止还没有过其他的载人航天器离开过地球轨道。

阿波罗计划详细地揭示了月球表面特性、物质化学成份、光学特性并探测了月球重力、磁场、月震等。后来的天空实验室计划和美国、苏联联合的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也使用了原来为阿波罗建造的设备,也就经常被认为是阿波罗计划的一部分。

阿波罗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计划中也有过几次严重的危机,包括阿波罗1号测试时的大火造成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的死亡;阿波罗13号的氧气罐爆炸以及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返回大气层时排放的有毒气体都几乎使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丧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人类登月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名称 发射日期 质量(kg) 备注 月球1A号 1958年9月23日 暂无资料 发射93秒后,运载火箭爆炸 月球1B号 1958年10月11日 暂无资料 发射104秒后,运载火箭爆炸 月球1C号 1958年12月4日 暂无资料 发射245秒后,运载火箭发动机失控 月球1号 1959年1月2日 361.3 1月4日近月飞过,成为第一颗人造行星 月球2A号 1959年6月18日 暂无资料 发射153秒后,运载火箭失控 月球2号 1959年9月12日 390.2 19月4日成为第一颗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探测器 月球3号 1959年10月4日 278.5 10月7日近月飞过,拍摄并传回29张月球照片 月球4A号 1960年4月15日 暂无资料 运载火箭第二级过早熄灭,探测器坠入大气层 月球4B号 1960年4月19日 暂无资料 运载火箭助推器脱离芯级,引爆火箭,星箭俱毁 月球4C号 1963年1月4日 暂无资料 探测器进入近地轨道,但未能转入月球轨道 月球4D号 1963年2月3日 暂无资料 运载火箭出现故障,火箭及探测器坠入太平洋 月球4号 1963年4月2日 1422 4月5日近月飞过,成为地球卫星,软着陆失败 月球5A号 1964年3月21日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月球5B号 1964年4月20日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月球5C号 1965年4月10日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月球5号 1965年5月9日 1476(1474) 5月12日在月球表面硬着陆,软着陆失败 月球6号 1965年6月8日 1440(1442) 6月11日飞掠月球,成为人造行星,软着陆失败 月球7号 1965年10月4日 1504(1506) 10月7日在月球表面硬着陆,软着陆失败 月球8号 1965年12月3日 1550(1552) 12月6日在月球表面硬着陆,软着陆失败 月球9号 1966年1月31日 1538(1583) 2月3日成为第一颗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月球10号 1966年3月31日 1600 探测器成为第一个环绕月球的飞行器 月球11号 1966年8月24日 1640 探测器环绕月球工作到10月1日后电池耗尽 月球12号 1966年10月22日 1620 探测器环绕月球拍摄照片工作至1967年1月19日 月球13号 1966年12月21日 1620 12月24日在月球表面软着陆,30日完成了探测 月球14A号 1968年2月7日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月球14号 1968年4月7日 1700 探测器环绕月球探测引力场,任务终止时间不详 月球15A号 1969年2月19日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月球15B号 1969年6月14日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月球15号 1969年7月13日 5700~5800 7月21日在月球表面硬着陆,自动取样任务失败 月球16A号 1970年2月6日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月球16号 1970年9月12日 5600 第一个在月球上自动取样并送回地球的探测器 月球17号 1970年11月10日 5700 11月17日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使用了月球车1号 月球18号 1971年9月2日 5600 9月11日在月球表面硬着陆,自动取样任务失败 月球19号 1971年9月28日 5600~5900 探测器环绕月球工作到1972年10月20日 月球20号 1972年2月14日 5600 第二个在月球上自动取样并送回地球的探测器 月球21号 1973年1月8日 5600 1月15日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使用了月球车2号 月球22号 1974年5月29日 5700 探测器环绕月球工作了521天 月球23号 1974年10月28日 5600 软着陆时出现故障 月球24A号 1975年10月16日 暂无资料 暂无资料 月球24号 1976年8月9日 5700 第三个在月球上自动取样并送回地球的探测器

本表尽量彻底地记录世界各国的航天工程中,有史以来以探测月球为目的而发射出的探测器的简略概况。

月球探测任务列表

月球探测任务列表

*第一轮探月活动:1950年代 · 1960年代 · 1970年代

*第二轮探月活动:1980年代 · 1990年代 · 2000年代 · 未来任务 · 长远计划

序号 任务名称 探测器外表 发射起飞时间

(协调世界时) 任务承办

国家与机构 备注

第一轮探月活动 ↑

1950年代:1958年 – 1959年 ↑

1. 先驱者0号 1958年8月17日

12时18分00秒 美国

美国空军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为了纪念国际地球物理年,美国的首次近月飞行任务预定由“先驱者1号”月球探测器来完成,但运载探测器的“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在飞行77秒后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这颗探测器与而后的先驱者1、2号探测器构造和任务相同。因未能入轨,所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在记录中追加称其作“先驱者0号”。

2. 月球1A号 1958年9月23日

07时03分23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苏联的首次探月探测器任务原计划将“月球1号”探测器撞击到月球表面,完成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人造物体置于地球以外的另一颗星体上的创举。探测器上装有固体钠,计划在撞击到月球表面的那一刻能够形成一股地球上人们可以观察到的“钠雾”。“月球1号”与月前美国的“先驱者1号”一样,运载探测器的“东方–Л运载火箭”在未能入轨前便炸毁。在空中飞行93秒。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使用“月球1A号”这个代号。

3. 先驱者1号 1958年10月11日

08时42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美国第二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这也是美国政府新组建的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第一个发射任务。原计划完成地月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和近月飞行任务。用于发射探测器的“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再次失败,火箭的第二级“艾布尔”级因计算机程序输入错误提早熄灭发动机,把“先驱者”射入大椭圆近地轨道,43个小时后坠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消失。

4. 月球1B号 1958年10月11日

21时41分58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苏联第二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与它的孪生兄弟“月球1A号”的任务一样,预定完成月球上的硬着陆,并装带着固体钠。“东方–Л运载火箭”在飞行104秒后在空中爆炸。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改用“1B”这个代号。

5. 先驱者2号 1958年11月8日

07时30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美国第三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先驱者2号探测器与1号探测器的构造基本一致。预定完成近月飞行任务。“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分离后未能点燃,“先驱者”进入大椭圆近地轨道,随即坠回地球大气层时烧毁。

6. 月球1C号 1958年12月4日

18时18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苏联第三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装带着固体钠,预定完成月球上的硬着陆。“东方–Л运载火箭”芯级发动机在飞行245秒后失控。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改用“1C”这个代号。

7. 先驱者3号 1958年12月6日

05时45分12秒 美国

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与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美国第四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原计划将探测器划过月球表面进行近距离飞行任务后注入日心轨道,但因运载火箭的一级燃料在升空途中耗尽,“先驱者”未能达到地球系的逃逸速度,次日协调世界时19时51分在地球大气层中烧毁。

8. 月球1号“梦想” 1959年1月2日

16时41分21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大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月球1号,绰号“梦想”,苏联第四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颗成功地探测到地外星体的探测器。探测器在从“东方–Л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分离时它成为第一个逾越第二宇宙速度的人造物体。1月3日,月球1号在奔向月球的途中,释放了探测器上装备的部分钠粉,形成了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的一颗“人造钠彗星”。4日,月球1号,近月飞过,因为计算错误未能撞击月球表面,反而进入日心轨道,成为太阳的第一颗人造行星。

9. 先驱者4号 1959年3月4日

05时11分 美国

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与国家航空航天局 大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美国第四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目的是将先驱者4号射向月球,在离月球表面三万余千米的上空近距离飞行,收集并传回科学数据,最后进入日心轨道,成为人造行星。但因为计算错误,“先驱者”以六万余千米的高度掠过月球上空,在近月飞行任务中没能利用上探测器上装备的光电传感器。成为第二颗人造行星。

10. 月球2A号 1959年6月18日

08时08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原计划完成月球上的硬着陆,但“东方–Л运载火箭”在飞行153秒后失控,探测器的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改用“2A”这个代号。

11. 月球2号 1959年9月12日

06时39分42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硬着陆;

苏联在第六次尝试完成自一年前“月球1A号”开始的月球硬着陆任务,终于得到了完全成功的结果。探测器上带着刻有苏联国徽和“苏联 1959年9月”字样的小勋章。其中两枚为不锈钢制球体,装置在探测器中,另有装置在“东方–Л火箭”第二级上的多枚铝制五角形片体。14日22时02分24秒,月球2号探测器在约中经0.0°北纬31.8°的位置坠月,成为第一个登上地球外另一个星体的人造物体。半小时后,东方–Л火箭的第二级坠月。

– 先驱者A号 (1959年9月24日)

[注 1]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未能发射;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环绕月球;

原计划成为第一颗环绕月球的卫星。用来发射探测器的宇宙神C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静态测试时爆炸,探测器当时还没有被架置到火箭上,将推迟到同年的11月26日再次尝试发射。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分别使用“先驱者A号”、“艾布尔4号”、“先驱者P1号”、“先驱者W号”等代号。

12. 月球3号 1959年10月4日

00时43分40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苏联科学院的“月球计划”在同年9月发射的“月球2号”成功完成了月球硬着陆任务后,又发射了“月球号”系列探月探测器的第二型号的第一颗探测器,“月球3号”,一发即成功。此次任务以近距离月球照相为目的,进行近月飞行任务。共传回29张月球远半球的黑白照片,让世人首次目睹月球彼面的面目。

13. 先驱者A号 1959年11月26日

07时26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环绕月球;

原计划成为第一颗环绕月球的卫星。同年9月24日宇宙神C运载火箭爆炸后,这次使用改进的宇宙神D运载火箭发射。火箭飞行45秒后,塑料制的载荷护罩布被撕裂。飞行104秒后,火箭的第三级和“先驱者”探测器被强风迫使脱离火箭的第一、二级并坠地。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分别使用“先驱者A号”、“先驱者B号”、“艾布尔4号”、“先驱者P3号”、“先驱者X号”等代号。

1960年代: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4. 月球4A号 1960年4月15日

15时06分44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继苏联科学院“月球计划”“月球号”系列第一代硬着陆暨近月飞行的探月探测器,科罗廖夫主管的第1特别设计局又为了完成月球软着陆任务而研制出“月球号”系列的第二代探月探测器。“月球4号”是“月球号”系列的第三个型号的第一颗探测器,作为苏联的第二代探月探测器的首飞任务,设计师们谨慎起见,决定用“月4”首先测试第二代探测器的近月飞行能力。使用更高分辨率的摄影设备来重复月球3号的月球照相任务。“东方–Л火箭”的第二级过早熄灭,星箭到达约二万千米的高度后坠回地球,地控人员与探测器信号失去联络。探测器或坠入地球大气层、或进入大椭圆近地轨道。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使用“月球4A号”、“月球1960A号”等代号。

15. 月球4B号 1960年4月19日

16时07分43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苏联再次尝试发射“月球4号”来重复“月球3号”的任务。在火箭点火时,“东方–Л火箭”的四个助推器出现不规则燃料喷放现象,随即纷纷脱离芯级,引爆火箭主体,星箭俱毁。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使用“月球4B号”、“月球1960B号”等代号。

16. 先驱者B号 1960年9月25日

15时13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环绕月球;

原计划成为第一颗环绕月球的卫星。用于发射的宇宙神D运载火箭在启动第二级时出现异常,未能入轨,坠回地球大气层时星箭部分烧坏,在飞行1020秒后失去信号,落入印度洋的某一不明位置。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分别使用“先驱者B号”、“先驱者C号”、“艾布尔5A号”、“先驱者P30号”、“先驱者Y号”等代号。

17. 先驱者C号 1960年12月15日

08时40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环绕月球;

原计划成为第一颗环绕月球的卫星。用于发射的宇宙神D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在点火后出现故障,导致火箭在飞行68秒后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分别使用“先驱者C号”、“先驱者D号”、“艾布尔5B号”、“先驱者P31号”、“先驱者Z号”等代号。

18. 徘徊者1号 1961年8月23日

19时12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发射失败/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地月空间探测;

美国的徘徊者系列探测器主要任务是获取月球的近距离图像。因当时美国的航天水平的限制,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设计师们采取了一个较低科技的办法,那便是将徘徊者探测器向月球表面发射,在撞击月球前的几分钟打开相机和仪器,高速拍摄一系列月球表面的近距离照片。徘徊者工程的第一阶段原计划由徘徊者1、2号来完成。用来测试新研制的“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与徘徊者探测器的设备,次要任务是探测地月空间的粒子。预定从近地球停泊轨道转到一个60万至110万千米高的高地轨道,但火箭的“阿金纳B”级未能完成第三次点火,星箭分离后“徘徊者”进入一个不稳定的近地轨道,于8月30日在地球大气层中烧毁。

19. 徘徊者2号 1961年11月18日

08时09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发射失败/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地月空间探测;

此次任务主要用来测试新研制的“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与徘徊者探测器的设备,次要任务是探测地月空间的粒子。本预定从近地球停泊轨道转到一个60万至110万千米高的高地轨道,但火箭的“阿金纳B”级未能完成第三次点火,星箭分离后“徘徊者”进入近地轨道,20日在地球大气层中烧毁。

20. 徘徊者3号 1962年1月26日

20时30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发射失败/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徘徊者3号是美国徘徊者工程第二阶段的第一颗探测器。由“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撞击月球前的数分钟,打开相机和仪器并释放装载着月震仪的月球硬着陆器。在脱离地球停泊轨道时,火箭“阿金纳B”级的制导系统出现故障,导致“阿金纳B–徘徊者3号”合体的速率过高。地控工程师们尝试反方向燃烧为合体制动,结果制导系统把合体推向更高高度,使“徘徊者”的天线指向错误,与地控失去联络。探测器以距离3万6800千米的高度从月球上空掠过,未能释放月球硬着陆器,也没有传回任何有科学价值的信息。“徘徊者”进入日心轨道,成为人造行星。

月球硬着陆器

21. 徘徊者4号 1962年4月23日

20时50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硬着陆;

徘徊者4号是美国徘徊者工程第二阶段的第二颗探测器,构造和任务与失败的徘徊者3号基本一致。成功发射后,“徘徊者”主计算机出现故障,太阳帆板未能张开,10个小时后,“徘徊者”关机,而后没有再传回任何有效信息。地控而后利用随同的月球硬着陆器跟踪探测器的位置。26日12时49分53秒在约东经229.3°南纬15.5°的位置坠月,使美国成为继苏联“月球2号”任务后第二个完成月球硬着陆的国家。因为“徘徊者”无电源而被迫关机,所以附载的月球硬着陆器也未能释放。虽然没有从这次任务中获得任何有效数据,但这标致着美国徘徊者工程的“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徘徊者探测器”合体首次的硬件过关。

月球硬着陆器

22. 徘徊者5号 1962年10月18日

16时59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徘徊者5号是美国徘徊者工程第二阶段的最后一颗探测器,构造和任务与徘徊者3、4号基本一致。转入地月转移轨道后探测器上发生不明故障,导致探测器上的能源供给由太阳帆板切换到电池供应,在转移轨道飞行8时44分后,电池耗尽,“徘徊者”关机,而后没有再传回任何有效数据。地控依靠附载的月球硬着陆器跟踪探测器的飞行。21日探测器从724千米高的月球上空掠过,进入日心轨道,成为人造行星。

月球硬着陆器

23. 月球4C号 1963年1月4日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软着陆;

为了完成月球软着陆任务,科罗廖夫主管的第1特别设计局研制出“月球号”系列的第二代第三型号探月探测器,“月球4A号”和“4B号”。60年两颗探测器均发射失败,随后设计出第四、第五型号,但没有得到批准。月球4C号是新研制的第二代第六型号的第一颗探测器。预定释放一颗质量约100千克的月球软着陆器。考察月球表面环境、月理学,特别调查月壤质地,环形山和月石的危险,和月球表面的辐射程度,为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的可能性摸底。用于发射的闪电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探测器注入近地轨道,但第四级始终未能脱离地球引力转入地月转移轨道。1日后坠回地球大气层时烧毁。因探测器已发射入轨,官方改用“卫星号”系列近地轨道卫星的“卫星25号”代号试图隐藏此次任务的真实目的。

月球软着陆器

24. 月球4D号 1963年2月3日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软着陆;

这次任务与同年1月的月球4C号任务一致。月4D是苏联“月球计划”第二代第六型号的第二颗探测器。运载探测器的闪电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制导系统在飞行中出现故障,未能将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火箭及探测器坠入中途岛周边太平洋海域的一不明位置。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使用“月球4D号”、“月球1963A号”等代号。

月球软着陆器

25. 月球4号 1963年4月2日

08时04分00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软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苏联“月球计划”第二代第六型号的第三颗探测器。地月转移中途改正航路失败,以8336.2千米的高度从月球上空掠过,成为高地轨道人造卫星。

月球软着陆器

26. 徘徊者6号 1964年1月3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27. 月球5A号 1964年3月21日

08时15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28. 月球5B号 1964年4月20日

08时08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29. 徘徊者7号 1964年7月28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30. 徘徊者8号 1965年2月17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31. 宇宙60号 1965年3月12日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2. 徘徊者9号 1965年3月21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33. 月球5C号 1965年4月10日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4. 月球5号 1965年5月9日

07时55分00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5. 月球6号 1965年6月8日

07时40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6. 探测器3号 1965年7月18日

14时38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7. 月球7号 1965年10月4日

07时56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8. 月球8号 1965年12月3日

10时46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9. 月球9号 1966年1月31日

11时41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40. 宇宙111号 1966年3月1日

11时03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41. 月球10号 1966年3月31日

10时46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42. 勘测者1号 1966年5月3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3. 探险者33号 1966年6月1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4. 月球轨道器1号 1966年8月1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5. 月球11号 1966年8月24日

08时03分 苏联

46. 勘测者2号 1966年9月2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7. 月球12号 1966年10月22日

08时42分 苏联

48. 月球轨道器2号 1966年11月6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9. 月球13号 1966年12月21日

10时16分 苏联

50. 月球轨道器3号 1967年2月5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1. 勘测者3号 1967年4月17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2. 月球轨道器4号 1967年5月4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3. 勘测者4号 1967年7月14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4. 探险者35号 1967年7月19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5. 月球轨道器5号 1967年8月1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6. 勘测者5号 1967年9月8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7. 探测器4A号 1967年9月27日

22时11分54秒 苏联

58. 勘测者6号 1967年11月7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9. 探测器4B号 1967年11月22日

19时07分59秒 苏联

60. 勘测者7号 1968年1月7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61. 月球14A号 1968年2月7日

苏联

62. 探测器4号 1968年3月2日

18时29分23秒 苏联

63. 月球14号 1968年4月7日

10时09分32秒 苏联

64. 探测器5A号 1968年4月22日

23时01分27秒 苏联

65. 探测器5B号 1968年7月14日

苏联

66. 探测器5号 1968年9月14日

21时42分11秒 苏联

67. 探测器6号 1968年11月10日

19时11分31秒 苏联

68. 阿波罗8号 1968年12月21日

12时51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69. 探测器7A号 1969年1月20日

04时14分36秒 苏联

70. 月球15A号 1969年2月19日

苏联

71. 7K-L1S Nr.1 1969年2月21日

苏联

72. 阿波罗10号 1969年5月18日

16时49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73. 月球15B号 1969年6月14日

04时00分 苏联

74. 7K-L1S Nr.2 1969年7月3日

苏联

75. 月球15号 1969年7月13日

03时54分41秒 苏联

76. 阿波罗11号 1969年7月16日

13时32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77. 探测器7号 1969年8月7日

23时48分06秒 苏联

78. 宇宙300号 1969年9月23日

14时07分 苏联

79. 宇宙305号 1969年10月22日

14时09分 苏联

80. 阿波罗12号 1969年11月14日

16时22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1970年代: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81. 月球16A号 1970年2月6日

04时16分 苏联

82. 阿波罗13号 1970年4月11日

19时13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83. 月球16号 1970年9月12日

13时25分 苏联

84. 探测器8号 1970年10月20日

19时55分39秒 苏联

85. 月球17号 1970年11月10日

14时44分 苏联

月球车1号

86. 阿波罗14号 1971年1月31日

21时03分02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87. 7K-LOK 1971年6月27日

苏联

88. 阿波罗15号 1971年7月26日

13时34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89. 月球18号 1971年9月2日

13时40分 苏联

90. 月球19号 1971年9月28日

10时00分 苏联

91. 月球20号 1972年2月14日

03时27分 苏联

92. 阿波罗16号 1972年4月16日

17时54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93. 7K-LOK 1972年11月23日

苏联

94. 阿波罗17号 1972年12月7日

05时33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95. 月球21号 1973年1月8日

06时55分 苏联

月球车2号

96. 探险者49号 1973年6月1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97. 月球22号 1974年5月29日

08时56分 苏联

98. 月球23号 1974年10月28日

14时30分 苏联

99. 月球24A号 1975年10月16日

苏联

100. 月球24号 1976年8月9日

15时04分 苏联

第二轮探月活动 ↑

1980年代:1989年 ↑

101. 伽利略号 1989年10月18日

08时53分4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1990年代:1990年 – 1994年 – 1997年 – 1998年 ↑

102. 飞天 1990年1月24日

日本

宇宙科学研究所

羽衣

103. 克莱门汀1号 1994年1月25日

美国

美国国防部与国家航空航天局

104. 卡西尼号 1997年10月15日

08时43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105. HGS-1 1997年12月24日

美国

亚洲卫星通讯有限公司

106. 月球勘探者 1998年1月6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2000年代:2003年 – 2007年 – 2008年 ↑

107. 智能1号 2003年9月28日

23时14分 欧洲

欧洲航天局

108. 月亮女神 2007年9月14日

01时31分01秒 日本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主卫星

翁 子探测器,中继星

妪 子探测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星

109. 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

10时05分04.602秒 中国

国家航天局

110. 月船1号 2008年10月22日

00时52分02秒 印度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月球撞击探测器

未来任务: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20年 – 2025年 ↑

–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2009年4月24日(最早)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LCROSS

– GRAIL 2011年9月6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LADEE

– 嫦娥二号 2011年底前[参 1]

中国

国家航天局 嫦娥一号备份卫星,缩短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的飞行时间,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月球影像,寻找嫦娥三号软着陆点。

– 月球水珠1号 2012年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 月船2号 2012年

印度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绕月卫星

月球水珠2号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月球车

– 月亮女神二号 2012年或2013年

日本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 月光 2013年

联合王国

英国国家太空中心

– 月耙 2013年

联合王国

英国国家太空中心

– 国际月球卫星网第一环节 2013年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 嫦娥三号[参 2] 2013年至2015年间[参 3]

中国

国家航天局 绕月卫星

月球软着陆器及月面车

– 国际月球卫星网第二环节 2014年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 月球土壤1号 2014年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 月球土壤2号 2015年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 国际月球卫星网第三环节 2016年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 国际月球卫星网第四环节 2017年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 嫦娥四号[参 2] 2017年至2020年间[参 3]

中国

国家航天局 勘查采样及样品返回任务

– 月球-多边形 2020年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无人月球基地计划

– 探月卫星1号 2020年

韩国

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

– 探月卫星2号 2025年

韩国

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

长远计划 ↑

美国 – 日本 – 印度 – 欧盟 – 俄罗斯 ↑

奥赖恩13号 2018年12月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无人近月探测飞行

奥赖恩15号 2019年6月 实现宇航员返月(四位宇航员,三人登月)

奥赖恩17号 2019年12月 载人登月(四位宇航员,三人登月)

奥赖恩19号 2020年6月 载人登月(四位宇航员,三人登月)

奥赖恩21号 2021年 载人登月(四位宇航员,全体登月)

尼尔·奥·阿姆斯特朗月球前哨 2019年6月至2024年间 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常驻基地

关于“什么是阿波罗13号历险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cshi/202508-15671.html

(1)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8月18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8月1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什么是阿波罗13号历险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阿波罗13号历险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hzjyqz
    用户081802 2025年08月18日

    文章不错《什么是阿波罗13号历险记?》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