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历代国君列表

网上有关“齐国历代国君列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齐国历代国君列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齐国历代国君如下:

1.齐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师尚父、吕尚等。公元前1046年,辅助周武王于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纣,建立周朝,被封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为齐国开国之君,寿139岁,后世誉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2.齐桓公: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三子,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43年,齐国第16位君主。在管仲、鲍叔牙等辅助下推行改革,齐国强盛。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晚年任用小人,致使齐国发生内乱,死后67天才被发现。

3.齐景公: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58年,晏婴,齐国第26位君主。后期任用晏婴、司马穰苴等,国势趋稳。

4.齐康公:名贷,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79年在位26年,齐国第32位君主。前391年被相国田和迁于海上,食一城,史称“田氏代齐”。

5.齐太公田和:妫姓,田氏,名和,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4年在位3年。前391年,田和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于海上,食一城;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国号仍为齐,史称“田氏代齐”。

6.齐威王: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之子,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37年,田齐第4位君主。公元前334年与魏惠王“徐州相王”,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改革,分别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打败强魏,国力开始强盛。

7.齐宣王:名辟_,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19年,田齐第5位君主。前314年,趁燕国内乱之时攻取燕都,几近灭亡燕国。

8.齐_王:名地,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84年在位7年,田齐第6位君主。在位期间联合韩、魏攻楚,攻秦,迫秦求和;前288年,与秦并称东、西帝;前284年,被燕将乐毅统帅燕、韩、秦、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都临淄,半年内连下73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二城,几近亡齐,齐_王最终逃至莒城,被楚将淖齿所杀。

9.齐襄王:名法章,齐_王之子,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65年在位19年,田齐第7位君主。前279年,齐将田单采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都临淄。

10.齐王建:名建,齐襄王之子,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44年,田齐第8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前221年,秦将王贲灭燕后向南攻齐,齐王建降,齐国灭亡。

秦灭六国时,齐国为何不战而降

是“五国伐齐”还是“六国伐齐”?

应是五国,燕韩赵魏秦,楚国没有参加。再加上被伐的七国,正好战国七雄都有了。

为什么齐国只消灭了宋国就遭到了五国伐齐

因为宋国的地理位置,在现在河南商丘附近,方圆数百里,是战国硕果仅存的几个二等国家之一。一旦被齐国占有,则齐国可以北胁赵魏,东迫韩国,南迫楚国。加之乐毅等谋士的运作,各国以为齐国有并吞天下之心,当时齐国国力与秦国不相上下,已经引起六国的恐惧,所以要加紧打压。另外宋国土地富饶,人烟稠密,齐国吞并它,足以如虎添翼。苏秦、乐毅等人的运作,使天下形成了一种群起攻齐的大势。

至于你说的几个,赵国与中山为宿敌,加上中山是蛮夷建国,地域范围也不大,并不富饶,赵灭中山不足以让各国恐惧。

秦灭巴蜀,巴蜀在西,各国鞭长莫及,何况有崤函之固。

越在南方,各国同样鞭长莫及,何况越国已算比较弱了。灭鲁国时,鲁国只有一城之地,无关天下大势了。

五国攻齐时,齐军主力被秦国牵制了吗

没有

为什么只有齐国灭宋国遭到了五国伐齐?

因为宋国的地理位置,在现在河南商丘附近,方圆数百里,是战国硕果仅存的几个二等国家之一。一旦被齐国占有,则齐国可以北胁赵魏,东迫韩国,南迫楚国。加之乐毅等谋士的运作,各国以为齐国有并吞天下之心,当时齐国国力与秦国不相上下,已经引起六国的恐惧,所以要加紧打压。另外宋国土地富饶,人烟稠密,齐国吞并它,足以如虎添翼。苏秦、乐毅等人的运作,使天下形成了一种群起攻齐的大势。

至于你说的几个,赵国与中山为宿敌,加上中山是蛮夷建国,地域范围也不大,并不富饶,赵灭中山不足以让各国恐惧。

秦灭巴蜀,巴蜀在西,各国鞭长莫及,何况有崤函之固。

越在南方,各国同样鞭长莫及,何顶越国已算比较弱了。灭鲁国时,鲁国只有一城之地,无关天下大势了。

齐国被谁灭掉的?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 齐国文物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骸、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如果乐毅率五国联军伐秦而不是齐,会胜利么

从地缘角度说,五国攻齐,皆有所得,即使秦国也得到了一块飞地,但是五国攻秦,只有魏、赵两国可能得利,所以出工不出力就很正常了。另外攻齐所得之地皆为土地肥沃的平原,攻秦所得只有一些山谷关隘,得失比例不同。另外我认为齐国没有好的军事思想的指导,齐国历史上除了孙膑就没有个军事家。

五国齐时,齐国应该坚持持持久战,齐国经济发达,军事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越拖对齐国越有利。而当时齐国齐全部军力与联军决战,绝非明智之举。日本侵华时,中国就是坚持的持久抗战。

五国伐秦为什么会失败? 五国伐齐为什么会成功?

秦王想瓦解联盟就派人逼迫魏国、齐国伐赵 。赵王责备苏秦 苏秦对赵王说让自己出使燕国共同谴责齐国魏国。然后苏秦一走各国联盟瓦解伐秦失败。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国为什么引起五国震怒而伐齐?

齐国因亡宋不仅加剧齐同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齐与各国矛盾异常尖锐。

燕攻齐之战指公元前284年燕亚卿乐毅率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进攻齐国(今山东境)的大规模作战。最终齐国战败。此战乐毅利用齐灭宋后与各诸侯国的矛盾,促成各国合纵攻齐局面,尔后实行连续进攻,给齐以沉重打击。齐国因内外矛盾交加,过早集中主力与强大联军决战,几致亡国,为后世用兵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国为什么引起五国震怒伐齐

宋国是一个仅次于七大战国的中原王国,是卡在楚魏齐韩之间的缓冲地带,谁灭了宋,便立即面对其他大国,形成对其他大国的威慑。所以各国都不赞同齐国独吞宋国。

宋国是平原,适合农业发展,处在各国中间,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苏秦骗齐闵王去掉了帝号,并于前287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秦昭王去帝请服后,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于是矛盾公开化。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前286年,不甘失败的赵国又一次向齐国挑战,挫败赵国之后,齐闵王紧接着第三次伐宋,这一次孤立无援的宋国终于被吞并了,而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三晋等的支持。齐国之前灭过燕国,燕昭王趁机联合各国共同攻打齐国。

前285年,秦军越过魏、韩两国攻齐,打败了已成强弩之末的齐军,夺取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在黄河以西的据点灵丘,作为将来进军的基地。

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成功?

因为秦国远交近攻 挑拨六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失败了

齐国出了管仲、孙膑2位天才,为什么还是没有统一天下呢?

齐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虽然以我们今天的历史观点事看,统一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齐国曾一度称“东帝”,与秦分庭抗礼,政治经济文化在列国中均占优势,是有条件统一全国的。苏轼在《六国论》中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但他也看到齐国不是因赂秦而亡,他的分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五国既灭,齐亦不免矣。”事灾上也确实如他所说。

基于分析,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先灭掉韩魏燕赵等五国之后,再来攻打孤立无援的齐国,齐国又是朝无贤臣,野无精兵,人心涣散,就只有先降后已的结局了。

首先说一下齐国的历史,齐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它其实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公元前1044年姜子牙被封的齐国,一个则是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王的齐国。这也是庄子所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典型代表?田和就是窃取了姜姓齐国的天下而被封为诸侯的。在两个时期,齐国都曾有统一天下的机会。

一个是姜姓齐国时期,在管仲的帮助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个时候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其他诸侯的力量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在这个时候如果齐桓公西征周王朝,取而代之,是有很大的可能的。而齐桓公自己其实也很有这个意思,常常将自己的礼仪做得跟天子相近,说明他有僭越的意思。

但是他最终没有成功,因为他的野心最终被一个重要的人阻止了?管仲。齐桓公的霸业可以说是在管仲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但是管仲始终只帮助齐桓公称霸,不赞同他对周王朝取而代之。齐桓公为了准备建立?齐朝?,首先他准备像天子一样封禅,向上天宣告自己的功劳:?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对此,管仲的态度是坚决反对。他找出各种理由来阻止齐桓公取代周天子的念头,甚至不惜以鬼神之事来恫吓 齐桓公,《史记》这样记载到:?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齐桓公未必相信管仲这种鬼神之说的话,但是自己最为得力的大臣如此强烈地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难道不比鬼神的阻挡更加可怕吗?至于管仲为什么反对齐桓公取代周朝,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公心?齐国那时候内部矛盾其实很严重了,一方面后来取代齐国的田氏家族已经进入朝堂,另一方面易牙、公子开方、竖刁等人也占据了朝堂。

如果齐桓公真的去攻打气数未近的周王朝,很可能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自己家里就闹腾起来了。而管仲本人,是姬姓,为周穆王的后代,所以他是周王室的宗亲。按照当时的文化,管仲没有可能帮着外人打周王室?虽然他是齐桓公的臣子,但他更是周天子的臣子。因为这个原因,孔子还曾经批评他非常尊重的管仲道:?管仲之器小哉!?

由于时代的原因和管仲的阻止,齐国失去了第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等到孙膑出现的时候,田氏齐国有了第二次统一天下的机会。

孙膑出自孙武,孙武出自孙书。孙书本来不叫孙书,他叫田书。田书也可以称之为陈书?因为他是陈完(也称田完的后代),田完是陈厉公的儿子,陈厉公是舜帝的后代。总而言之,田完从陈国逃难到齐国后,一支子孙取代姜姓做了齐王,另一支则传到了兵圣孙武这一脉,孙武又传到了孙膑。后来孙膑回到齐国,为齐国效力。

按道理说,孙膑本来就是齐王的远亲,又才华横溢,帮助齐王一统天下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为什么齐王再一次失去了这个机会呢?

《孙膑兵法》当中,特意记载了孙膑见齐威王之后对齐威王的看法,孙膑是这样写齐威王和齐国的:?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其忧矣。?为什么孙膑会得出齐威王和田忌都?未达于道也?的结果呢?我们不妨看一看齐威王和田忌都问了啥。关于齐威王的问题,我们提取几一个,然后再与另外一个雄才大略的诸侯王?秦孝公问商鞅的问题来对比,以此来看看二者之间的差距,以及孙膑说齐王?未达于道也?的原因。?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可以看到的是,齐威王问的都是具体遭遇什么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战术的问题。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秦孝公和商鞅之间又是提的什么问题呢?秦孝公在向商鞅询问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也就是说:?变法这件事具体怎么做,我可不管,我要的是你能够使我的国家变得强大。现在群臣和百姓都对你的新法议论纷纷,我希望你能讲讲该怎么做。?所以秦孝公一上来直接就把具体的战术问题过掉了?这种小问题教给你商鞅就行了,我只关心变法这整件事情的得失成败,我只关心这个大战略的实施。

所以两者的差距一下就体现出来了,齐威王的梦想是?微操大师?,希望把各种具体的战术都搞得比臣子还清楚;而秦孝公是战略大师,他只关心整体战略的走向,而不在乎具体的某件事具体去怎么做。君王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国家的事务是无限的,如果君王不能把权力下放给大臣,而自己对小事过分操心,那么大事必然不能成功了。

果然,虽然孙膑和田忌帮助齐威王打败了当时的霸主魏国,但是最后齐威王却害怕田忌、孙膑功高盖主。孙膑不得不早早的归隐山林,田忌也被齐威王赶到了楚国,所以齐王这最后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也就这样没了。

最终,齐国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灭亡。

关于“齐国历代国君列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cshi/202508-16102.html

(3)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8月23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8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齐国历代国君列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齐国历代国君列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齐国历代国君如下:...

  • hzjyqz
    用户082308 2025年08月23日

    文章不错《齐国历代国君列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