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项楚的学术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项楚的学术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敦煌变文选注 巴蜀书社 1990年2月
敦煌文学丛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4月
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0月
敦煌诗歌导论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3年5月
敦煌歌词总编匡补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5年1月
寒山诗注 中华书局 2000年1月 宋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7月
敦煌文学作品选 中华书局 1987年12月
随唐五代文学史(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3月
苏轼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94年4月
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4年7月
随唐五代文学史(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论《庄子》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 1979年第三期
苏诗比喻琐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6辑《苏轼研究专集》 1980年11月
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四川大学学报 1981年第2期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 中华文史论丛 1981年第4辑
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词典研究丛刊(第4辑)1982年3月
卢仝诗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 1982年10月
敦煌变文校勘商榷 中国语文 1982年第4期
敦煌变文字义析疑 中华文史论丛 1983年第1辑
《伍子胥变文》补校 文史(第十七辑) 1983年6月
《维摩碎金》探索 南开学报 1983年第2期
《补全唐诗》二种续校 四川大学学报 1983年第3期
读《纪评苏诗》 《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说东坡柯丘海棠诗 《东坡诗论丛》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游侠诗人刘叉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第21辑 《唐宋文学论丛》 1983年11月
变文字义零拾 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辑
敦煌本《孝子传》补校 敦煌研究3期(总5期) 1985年
《庐山远公话》补校《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
《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1辑
读《管锥编》札记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2辑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 《古籍整理研究》 1985年5月
《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
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中国语文 1985年第4期
苏诗中的行业语 《东坡研究论丛》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
王梵志诗释词 中国语文 1986年4期
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2辑
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补校 文史(第二十六辑) 1986年5月
《破魔变文》补校 敦煌学辑刊 1986年2辑
《降魔变文》补校敦煌研究 1986年4期
《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72期) 1987年3月7日
王梵志诗校注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敦煌文学杂考 《1983年全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
敦煌文学研究漫谈 文史知识1987年第12期
王梵志的一组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究 1988年1期
敦煌变文字义续拾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
《敦煌变文集》校记散录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
苏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诗校注 《南天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
王梵志诗论 文史(第三十一辑 ) 1988年11月
列1456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1辑
唐宋新诗话(三则) 《百家唐宋新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敦煌本《燕子赋》札记《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 《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
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本事考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2期
《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上)《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6月
《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
令章大师李稍云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小说 菩提 1991年第10期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一) 文史(第三十五 辑) 1992年6月
S5588号写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辞总编》[求因果]匡补 九州学刊 1992年第4期
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段唱词的校释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二) 文史(第三十六辑) 1992年8月
敦煌变文语词校释 《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三) 文史(第三十七辑) 1993年2月
敦煌本《行路难》之再探讨 《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
寒山诗校勘札记俗语言研究1993年12月创刊号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四) 文史(第三十八辑) 1994年2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五) 文史(第三十九辑) 1994年3月
敦煌写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诗校注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六) 文史(第四十辑) 1994年9月
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诗《弟兄同五郡》诠解 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
《熟悉的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 《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年7月
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 1996年
寒山诗籀读札记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1996年11月
寒山拾得佚诗考 《周绍良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 1997年
《老子化胡经·玄歌》补校 《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4月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1日
寒山诗籀读札记 新国学 (第一卷) 1999年12月
邓小南的研究领域
一、承担项目
1、独立承担山东省古籍整理研究规划项目《晋七家集》,1998年至2000年。
2、独立承担国家级社科规划项目《魏晋子书流派及其文学价值研究》,2007年至2009年。
3、独立承担山东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齐鲁士风与六朝文风》,2004年至2005年。
二、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六朝辞赋史》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2、《诗赋论丛》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3、《两汉文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4、《西汉文章论稿》 齐鲁书社2006年。
5、《齐鲁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合著)中华书局2004年。
6、《山东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主编)齐鲁书社2005年。
7、《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副主编)青岛海大出版社1995年。
8、《中国古代文学精选导读》(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论文:
1、魏晋人对大赋的态度及魏晋大赋的地位 文学评论 2002年第2期。
2、葛洪《抱朴子外编》的说理艺术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3、阮籍赋论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4年第7期。
4、元代山水诗述论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7年第11期。
5、魏晋赋序简论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9年第7期。
6、《文选》选赋四题 文选学新论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7、楚汉魏晋赋写景述论 山东师范大学报 1997年第5期。
8、试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 文史哲 1990年第5期
9、曹植赋简论 建安文学新论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
10、略论晋宋齐梁文写景功能的强化 山东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11、沈德潜对明代复古派理论的修正 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12、追步前贤,不乏创变:论扬雄赋 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
13、西晋作家张华刍议 郭晋稀先生纪念文集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六朝琅琊王氏文概论 庆祝卞教萱先生八十华诞文史论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年。
15、明代山水诗概论 阴山学刊 1999年第1期。
三、获奖
1、《魏晋人对大赋的态度及魏晋大赋的地位》,获2003年山东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改革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合作),获1997年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谁有关于 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 方面的文章?
中国通史(隋--清,历史系主干基础课),
宋辽金史专题课(本科高年级选修课),
唐宋妇女史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宋代史籍导读(有关研究生必读,读书课),
宋代政治制度专题(宋史专业研究生必修课)。 “中国近世的家族与社会”(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主持合作项目);
“丝绸之路——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与耶鲁大学合作,美国路斯基金项目);
“祖宗之法”与宋代的官僚政治和制度”(中华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中央考察地方官员的信息渠道(中华社科基金项目);
华北地区水资源管理与民间社会组织(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项目);
《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重点科研项目)。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唐宋女性与社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9月;
《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朗润学史丛稿》,中华书局2010年6月。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试论宋代资序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及其交游圈》,《国学研究》第五辑,1996年3月;
《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前期昆山士人家族的交游与沉浮》,《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8年6月;
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 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1999 (美国《亚洲研究》)。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中国的历史世界:统合体系与多元发展》,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出版会,2002年2月。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 ,《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关于宋代政绩考察中的“实迹”:要求与现实》, 《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Autorite imperiale et gouvernement dans la Chine medievale ,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s,59 annee n3, mai-juin 2004 (法国《年鉴学报》)。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09期。
《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史学月刊》2005年7期。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文史哲》2005年第5期。
《沈括研究的新突破——读祖慧传沈括评传》,《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7期。
《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读书》,2005年10期。
The “Ancestors’ family instructions”:Authority and Sovereignty in Song China,Journal of Sung Yuan Studies V.35, March, 2006。
《宋代历史再认识》,《河北学刊》,2006年5期。
多面的な政治业绩と调查宋代の情报处理システム,《宋代社会の空间とコミユニケーション》页97~130,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6月。
《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窥——以中日韩学界对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 》,《历史研究》2008年3期。
《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河北学刊》,2008年5期。
《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史学月刊》,2009年1期。
《掩映之间——宋代尚书内省管窥》、《宋代的讯息传递与政令运行》专号导言(与黄宽重合写),台湾《汉学研究》27卷2期,2009年7月。
《出土材料与唐宋女性研究》,发表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贞德主编《中国史新论·性别篇》,联经出版社,2009年5月。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再出发”》,《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南宋地方行政中的文书勾追——从「匣」谈起》,朱凤玉、汪娟编《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谈王运熙先生的治学
■文/杨明
轻轻翻阅着案头的三本新书——《庆祝王运熙教授八十华诞文集》和王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十讲》、《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作为先生的弟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崇敬之情。
王先生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在复旦工作了整整半个世纪,曾任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在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如今先生虽已退休十年,但依然笔耕不辍,有时还为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谈论治学心得,审阅他们的论文。这怎能不令人由衷地敬重!
王先生的研究对象,以汉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学为主。半个世纪以来,撰写了大量学术论著。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先生就以《六朝乐府与民歌》、《乐府诗论丛》二书蜚声学界。其中的许多重要文章作于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前期,那时他还只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王先生这方面的成果,至今为研究乐府的学者所必读,在国内外一些大学被列为重要的参考书;日本学者称他为“乐府研究的首屈一指的专家”。五十年代末,王先生主持编撰了《李白诗选》和《李白研究》,被誉为李白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从六十年代起,先生又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中投入了许多精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本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重镇,被誉为此领域内的“华岳三峰”的三位著名学者中就有郭绍虞、朱东润两位曾长期在复旦任教。王先生除本人在这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外,还组织集体力量做了重要的工作,发扬光大了复旦的优良传统,使复旦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他和顾易生教授共同主编并亲自参加撰写了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这两部著作屡次获得教育部和国家级的最高奖励,前者长期以来被指定为大学文科教材,广受欢迎。它们在海外学界也都获得高度的重视。《中国文学批评史》曾由英国学者译为英文(未译完),《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各卷的绪论部分由日本学者译为日文;另外,在此二书的基础上编成的两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也已由韩国学者全部翻译完毕。
王先生的治学,严谨求实而视野开阔。他继承传统的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优点,又十分注意吸取“五四”以来著名学者的新的思维和治学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风格。他多次说过,他服膺《礼记·中庸》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司马迁所说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还多次说倾向于释古的研究态度。所谓释古就是既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信从古书中的记载,又不简单地宣判古人为错误,而是仔细体察古人的原意,认真分析那些记载方方面面的缘由,揭示其真相。这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以“同情”的态度去研究历史,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妨举一个小小例子加以说明:
南朝乐府有《丁督护》一曲,颇为著名。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著录了六首南朝人所作歌辞,大体上都是一位女子送她的情人出征打仗的口气,“督护”即其情人所做的官名。后人复有拟作,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写有一首,却是描写炎夏季节丹阳一带船夫背纤之苦的。而南朝人沈约的《宋书·乐志》记载此曲的本事,又另有说法:东晋末年军阀刘裕(后来做了皇帝,即宋武帝)的大女婿战败被杀,其妻悲怆,向料理丧事的督护丁?询问情况,一边问,一边反反复复悲悲切切地哭着叹息:“丁督护!”后人便根据这哭叹声编成歌曲。这一记载与上述《乐府诗集》所载歌辞及李白拟作都毫无关涉,令人怀疑其是否可信。王先生没有简单地加以否定。他广泛地阅读史书,发现不但刘裕女婿战死一事彰彰可考,丁?也实有其人,而且刘裕长女动辄哀哭的性格特点也屡见于史籍。王先生由此断定《宋书·乐志》的记载该是可信的。至于现存歌辞与本事不合,那是因为后起歌辞仅仅依据原来的曲调而不是事迹来创作的缘故,这是乐府诗创作中常见的现象,正如同许多唐宋词的内容与词牌名称不相吻合一样。
王先生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后又着重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因此他的研究古代文论,决无蹈空之弊。他总是将古代文论家的理论观点与其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结合起来加以观察,总是将理论、批评放在文学创作、文坛风气的背景上加以分析。他研究《文心雕龙》,非常注重研读《昭明文选》,相互联系比较;研究《沧浪诗话》,也注意观察严羽对诗人、诗作的具体评价以及严羽本人诗歌创作的特点。这样,他往往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得出与众不同而令人信服的结论。这里也举一个例子:
学术界曾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韩愈的散文与诗歌风格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追求:韩文解散骈体,比较平易;韩诗则务求奇崛,力矫庸弱。王先生的观点则是韩愈诗文的基本风格都是求奇崛、避平庸,都体现了他务去陈言、刻意与世俗取异的主张和趣味。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王先生熟悉韩愈文章、熟悉唐代骈体文学极有关系。王先生指出,不能用我们今天对骈文的粗略印象去想象唐代的骈文。在今天读者的心目中,骈文大量用典,难读难懂。事实上唐代流行的骈文却多数浅显通俗,用典不多,或者用的是当时人熟知的常见典故,因此比韩柳古文反而明白浅切。韩文大体上明朗畅达,但与当时流行的文字相比,反显得古奥,不易被接受。王先生进一步指出,终唐之世,骈体文学始终占有优势地位,晚唐五代更是古文派衰落不振而骈体诗文占了压倒优势;直到宋代古文运动兴起,局面方才改变。而《旧唐书》、《新唐书》编撰者对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的不同态度,便是不同时期文坛风气的反映。王先生还针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发达得益于古文运动之开展的流行观点,提出相反意见。他认为唐代中期传奇小说与市民文学关系密切,其文风也受通俗文学影响,骈俪气息浓重。总之唐代传奇小说的文风与韩柳古文风格并不一致,而且往往大相径庭。这些很有创新意义的观点,都来自对文学史、对文学现象和具体作品的广泛了解与熟悉。因为熟悉,所以能左右上下、自由地进行联系与比较,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以上只是极简略的介绍。读者或许能窥豹一斑吧。
王先生治学不知疲倦,不断开拓,为学术事业、为文化积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生活非常简朴。除了读书治学,他没有别的嗜好。求得真知,便是他最大的快乐。先生的淡泊名利、朴实无华、平易厚道,不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而且在整个学术界,都有口皆碑。笔者多次随先生参加海内外的国际学术会议。见到学者们对先生肃然起敬的态度,便深感古人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实非虚言。作为先生的弟子,当然更常有如沐春风、如坐光风霁月中的感受。先生的语气总是平静的,但当他谈起学问、谈起自己某一独到的见解时,便会略略提高了声音,眼中也闪射出兴奋的光来。此时笔者总不由得抬眼看一下那间书房兼客厅兼餐厅的陋室墙上悬着的“饮河轩”匾额,胸中涌起由衷的敬意。
关于“项楚的学术著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7-465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项楚的学术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项楚的学术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敦煌变文选注 巴蜀书...
文章不错《项楚的学术著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