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读了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你有什么感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了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你有什么感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首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李白《清平调》翻译及赏析
我个人收集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目前大概六百册左右,应该说是目前网络上收集最多最全的,这套电子版的书我也一直在收集中,后面有新增加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我也一直有留意,
另外我想说的一个神奇的? 古籍阁 类似像《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这类的古籍资料基本上都有电子版,所以说这类的电子书我告诉了你这个神奇的地方有兴趣的自己去看一下
因为字数限制,只列举出了部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部分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3 韩偓集系年校注(典藏本)(上册)([唐]韩偓撰,吴在庆校注,中华书局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5 曹植集校注(全二册)([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中华书局2016).djvu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7 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全四册)([宋]欧阳修撰,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笺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0 清真集([宋]周邦彦撰,吴则虞校点,中华书局198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2 吴敬梓集系年校注([清]吴敬梓著,李汉秋、项东升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4 苏轼词编年校注(全三册)([宋]苏轼撰,邹同庆、王宗堂著,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7 徐陵集校笺(全四册)([南朝陈]徐陵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200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13 吕留良诗笺释(第一册)([清]吕留良著,俞国林撰 ,中华书局 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2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第一册)([南宋]辛弃疾著,辛更儒笺注,中华书局 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8 陈与义集(下册)([宋]陈与义著,吴书荫、金德厚点校,中华书局200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九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4 屈原集校注(下册)(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校注,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4 苏轼诗集(第八册)([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3 柳宗元集校注(全十册)([唐]柳宗元撰,尹占华、韩文奇校注,中华书局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1 乐章集校注([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十四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3 元好问文编年校注(上册)([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6 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下册)[清]方世举撰,郝润华、丁俊丽整理,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7 梦窗词集校笺(第一册)([宋]吴文英撰,孙虹、谭学纯校笺,中华书局201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1 苏轼文集(全六册)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1986_1050777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8 吕本中诗集校注(第三册)([宋]吕本中撰,韩酉山校注,中华书局 201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09 卢照邻集 杨炯集([唐]杨炯、卢照邻著,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2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全五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0 徐渭集(第二册)([明]徐渭撰,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0 世说新语笺疏(典藏本)(下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1 苏过诗文编年笺注(下册)([宋]苏过撰,舒星校补,蒋宗许、舒大刚等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2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三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1 苏轼文集(第二册)([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8 岑嘉州诗笺注(上册)([唐]岑参撰,廖立笺注,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8 吕本中诗集校注(全五册)([宋]吕本中撰,韩酉山校注,中华书局 201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4 王恽全集汇校(第八册)([元]王恽撰,杨亮、钟彦飞点校,中华局书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9 船山诗草(上册)([清]张问陶撰,中华书局200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6 张孝祥集编年校注(第五册)([宋]张孝祥著;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 201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9 张籍集系年校注(上册)([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5 元稹集(修订版)(上册)([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201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4 杨炯集笺注(第二册)([唐]杨炯撰,祝尚书编,中华书局201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8 玉台新咏笺注(下册)([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2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唐]高适著,刘开扬笺注,中华书局198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0 诗经注析(下册)(程俊英、蒋见元,中华书局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2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第五册)([南宋]辛弃疾著,辛更儒笺注,中华书局 2015).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0 徐渭集(第四册)([明]徐渭撰,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15 李颀诗歌校注(下册)(唐)李颀著;王锡九校注,中华书局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9 袁桷集校注(第四册)([元]袁桷著,杨亮校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35 欧阳修词校笺([宋]欧阳修撰,欧阳明亮校笺,中华书局 201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3 元好问文编年校注(下册)([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6 读杜心解(全三册)([清]浦起龙撰,中华书局197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7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四册)([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2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第三册)([南宋]辛弃疾著,辛更儒笺注,中华书局 2015).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3 柳宗元集校注(第五册)([唐]柳宗元撰,尹占华、韩文奇校注,中华书局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22 孟浩然诗集校注([唐]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中华书局2018)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7 梦窗词集校笺(第二册)([宋]吴文英撰,孙虹、谭学纯校笺,中华书局201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4 杨炯集笺注(第一册)([唐]杨炯撰,祝尚书编,中华书局2016).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2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二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0 顾太清集校笺(下册)([清]顾太清撰,金启孮、金适校笺,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8 苏辙集(第四册)([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中华书局199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9 张耒集(上册)([宋]张耒著,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中华书局199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0 诗经注析(全二册)(程俊英、蒋见元著,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9 花间集校注(全四册)([后蜀]赵崇祚编,杨景龙校注,中华书2014).djvu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5 温庭筠全集校注(下册)([唐]温庭筠著,刘学锴撰,中华书局200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17 钱遵王诗集校笺([清]钱曾著,谢正光校笺,中华书局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7 徐陵集校笺(第一册)([南朝陈]徐陵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200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9 张耒集(全二册)([宋]张耒著,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中华书局199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1 李太白全集(上册)([唐]李白著,[清]王琦注,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6 张孝祥集编年校注(第二册)([宋]张孝祥著;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 201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3 柳宗元集校注(第四册)([唐]柳宗元撰,尹占华、韩文奇校注,中华书局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5 曹植集校注(下册)([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中华书局201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8 苏辙集(第四册)([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23 中州集校注(第一册)([金]元好问编,张静校注,中华书局 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4册)([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5 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三册)([唐]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中华书局201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7 梦窗词集校笺(第二册)([宋]吴文英撰,孙虹、谭学纯校笺,中华书局2014).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0 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全二册)([唐]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琼校注,中华书局200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2 顾亭林诗文集([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中华书局200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三册)([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二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0 世说新语笺疏(典藏本)(上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1 王船山诗文集(全二册)([清]王夫之撰,中华书局198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5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第二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1 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第四册)([唐]李白撰,安旗等笺注,中华书局 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9 花间集校注(第一册)([后蜀]赵崇祚编,杨景龙校注,中华书201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04 乐府诗集(第四册)([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1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5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第五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7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二册)([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5 元稹集(修订版)(下册)([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201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4 王恽全集汇校(第五册)([元]王恽撰,杨亮、钟彦飞点校,中华局书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34 梁佩兰集校注(第五册)([清]梁佩兰著,董就雄校注,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8 岑嘉州诗笺注(下册)([唐]岑参撰,廖立笺注,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3 汇校详注关汉卿集(下册)([元]关汉卿撰,蓝立蓂校注,中华书局200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7 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全四册)([宋]欧阳修撰,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笺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5 张说集校注(第三册)([唐]张说著,熊飞校注,中华书局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4 王恽全集汇校(第一册)([元]王恽撰,杨亮、钟彦飞点校,中华局书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1 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唐]韦应物撰,张望编著,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12 岑参诗笺注(下册)([唐]岑参撰,廖立笺注,中华书局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1 苏过诗文编年笺注(上册)([宋]苏过撰,舒星校补,蒋宗许、舒大刚等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1 苏过诗文编年笺注(上册)([宋]苏过撰,舒星校补,蒋宗许、舒大刚等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5 王维集校注(第一册)([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199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9 洪亮吉集(第三册)([清]洪亮吉撰,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200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2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五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7 梦窗词集校笺(第一册)([宋]吴文英撰,孙虹、谭学纯校笺,中华书局2014).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8 苏辙集(第四册)([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02 杜诗详注(第二册)([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6 杨万里集笺校(第七册)([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9 袁桷集校注(第四册)([元]袁桷著,杨亮校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1册)([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5 世说新语校笺(全二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注,中华书局198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2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第四册)([南宋]辛弃疾著,辛更儒笺注,中华书局 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6 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上册)[清]方世举撰,郝润华、丁俊丽整理,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全十六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十三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04 乐府诗集(全五册)([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1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十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5 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七册)([唐]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中华书局2010)》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全诗译文及鉴赏如下:
译文
其一
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
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其二
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其三
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沉香亭北倚栏消魂之时,君王的无限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作品鉴赏
整体
这三首诗,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其一
第一首,一起“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碧鸡漫志》:《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擅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
《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想”、“想”,妙,难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想”字妙,得恍惚之致。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声响调高,神彩焕发,喉间有寒酸气者读不得。
《唐诗摘钞》:二“想”字是咏妃后语。
《而庵说唐诗》:“春风拂槛露华浓”,此句须略重。花上风拂,喻妃子之摇曳;露浓,喻君恩之郑重。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琦按蔡君谟书此诗,以“云想”作“叶想”,近世吴舒凫遵之,且云“叶想衣裳花想容”,与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俱从梁简文“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脱出。而李用二“想”字,化实为虚,尤见新颖,不知何人误作“云”字,而解者附会《楚辞》“青云衣兮白霓裳”,甚觉无谓云云。不知改“云”作“叶”,便同嚼蜡,索然无味矣。此必君谟一时落笔之误,非有意点金成铁,若谓太白原本是“叶”字,则更大谬不然。
《唐诗笺注》:此首咏太真,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映花说,是“想”之魂。“春风拂槛”想其绰约,“露华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化工笔也。
《诗法易简录》:三首人皆知合花与人言之,而不知意实重在人,不在花也,故以“花想容”三字领起。“春风拂槛露华浓”,乃花最鲜艳、最风韵之时,则其容之美为何如?说花处即是说人,故下二句极赞其人。
《填词杂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太白佳境。柳屯田:“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大畏唐突,尤见温存,又可悟翻旧换新之法。
《雨村词话》:李调元云:太白词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已成绝唱。韦庄效之“金似衣裳玉似身”,尚堪入目,而向子湮“花容仪,柳想腰”之句,毫无生色,徒生厌憎。
《李太白诗醇》:清便宛转,别自成风调。谢云:褒美中以寓箴规之意。严沧浪曰:想望缥缈,不得以熟目忽之。
其二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唐诗直解》:结妙有风致。
《唐诗摘钞》:首句承“花想容”来,言妃之美,惟花可比,彼巫山神女,徒成梦幻,岂非“枉断肠”乎!必求其似,惟汉宫飞燕,倚其新装,或庶几耳。
《唐诗合选详解》:梅禹金云;萧(士赞)注谓神女刺明皇之聚麀,飞燕讥贵妃之微贱,亦太白醉中应诏,想不到此,但巫山妖梦、昭阳祸水,微文隐意,风人之旨。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力士之谮恶矣,萧氏所解则尤甚。而揆之太白起草之时,则安有是哉!巫山云雨、汉宫飞燕,唐人用之已为数见不鲜之典实。若如二子之说,巫山一事只可以喻聚*之艳冶,飞燕一事只可以喻微贱之宫娃,外此皆非所宜言,何三唐诸子初不以此为忌耶?古来《新台》、《艾豭》诸作,言而无忌者,大抵出自野人之口,若《清平调》是奉诏而作,非其比也。乃敢以宫闱暗昧之事,君上所讳言者而微辞隐喻之,将蕲君知之耶,亦不蕲君知之耶?如其不知,言亦何益?如其知之,是批龙之逆鳞而履虎尾也。非至愚极妄之人,当不为此。
《唐诗笺注》:此首亦咏太真,却竞以花比起,接上首来。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巫山妖梦,昭阳祸水,微文隐讽,风人之旨。
《诗法易简录》:仍承“花想容”言之,以“一枝”作指实之笔,紧承前首。三、四句作转,言如花之容,虽世非常有,而现有此人,实如一枝名花,俨然在前也。两首一气相生,次首即承前首作转。如此空灵飞动之笔,非谪仙孰能有之?
《李太白诗醇》:驰思泉涌,敷藻云浮,而却得诗祸!人世遭遇,总出意表,可谓奇矣。谢云:以巫山娇梦,昭阳祸水入调,盖微讽之也。
其三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沈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松窗杂录》:(开元中,玄宗、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大异于他学士。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太白《清平调》三章,语语藻艳,字字葩流,美中带刺,不专事纤巧。家澹斋有谓:以是诗,合得是语,所谓破空截石、旱地擒鱼者。近《诗归》选极富,何故独不收?吾所不解。
《唐诗摘钞》:三首皆咏妃子,而以“花”旁映之,其命意自有宾主。或谓衬首咏人,次首咏花,三首合咏,非知诗者也。太白七绝以自然为宗,语趣俱若天意为诗,偶然而已。后人极力用意,愈不可到,固当推为天才。
《诗辩坻》:太白《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想”字已落填词纤境“若非”,“会向”,居然滑调。“一枝浓艳”、“君王带笑”,了无高趣,“小石”*之坦涂耳。此君七绝之豪,此三章殊不厌人意。
《古欢堂杂著》:少陵《秋兴八首》,青莲《清平词》三章,脍炙千古矣。余三十年来读之,愈知其未易到。
《原诗》: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然千古与杜甫齐名,则犹有间。盖白之得此者,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如白《清平调》三首,亦平平宫艳体耳,然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无论懦夫于此战栗趑趄万状,秦舞阳壮士不能不色变于秦皇殿上,则气未有不先馁者,宁睱见其才乎?观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
《唐诗选胜直解》:《清平调》三首章法最妙。第一首赋妃子之色,二首赋名花之丽,三首合名花、妃子夹写之,情境已尽于此,使人再续不得。所以为妙。
《唐诗别裁》: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或谓首章咏妃子,次章咏花,三章合咏,殊见执滞。
《唐诗直解》:四出媚态,不以刻意工,亦非刻意所能工。
《诗薮》:“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崔鲁、李白同咏玉环事,崔则意极精工,李则语由信笔,然不堪并论者,直是气象不同。
《唐诗解》:太白于极欢之际,加一“恨”字,意甚不浅。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三诗俱铄金石,此篇更胜。字字得沉香亭真境。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同敬曰:“带笑”字下得有情,第三句描贵妃心事。
《唐诗摘钞》:释恨即从“带笑”来。本无恨可释,而云然者,即《左传》(野太子申生):“君非姬氏(指鲡姬),居不安,食不饱”之意。
《增订唐诗摘钞》:婉腻动人,“解释”句情多韵多。
《古唐诗合解》:此章方写唐皇同妃子同赏木芍药。
《唐诗别裁》:本岂释天户之愁恨,托以“春风”,措词微婉。
《诗法易简录》:此首乃实赋其事而结归明皇也。只“两相欢”三字,直写出美人绝代风神,并写得花亦栩栩欲活,所谓诗中有魂,第三句承次句,末句应首句,章法最佳。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旖旎动人。锦心绣口。
《唐人绝句精华》:第三首总结,点明名花、妃子皆能长邀帝宠者,以能“舞释存风无限恨”也。
出处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
原文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关键词注解
题目
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其一
“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会:应。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其二
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秾,一作“红”。
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飞燕: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倚,穿着、依凭。
其三
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看(kān):此为韵脚,读平声。
解释:解散、消解之意。释,即消释、消散。一作“识”。春风:此指唐玄宗。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沈,同“沉”。阑干:即栏杆。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全唐诗》题注:“天宝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移植于兴庆池东沈香亭。会花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中弟子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牋,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歌之,太真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关于“读了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你有什么感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7-479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读了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你有什么感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了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你有什么感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文章不错《读了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你有什么感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