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究背景

网上有关“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究背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究背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78年5月起,美国探讨发展“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后继艇。1980年末,美海军提出新概念核潜艇设计,由于是在21世纪使用的攻击型核潜艇,故代号为SSN-21。SSN-21级的概念设计完成后,美海军计划建造30艘,经费高达360亿美元,成为美海军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一项潜艇发展计划,被称为“海军现代化计划之基石”。SSN-21级核潜艇于1989年10月开工建造,命名为“海狼”号,该级艇因此也叫“海狼”级。此间,“海狼”号在建造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焊接质量事故,使造价猛增至25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海狼”级艇的建造数量一再削减,最后定为3艘,全部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电船部建造。首艇“海狼”号和第二艘“康涅狄格”号已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服役。第三艘“吉米·卡特”号艇身加大,艇长增加到138.1米,以便携带更多先进设备、武器或容纳特种部队人员专用舱,它的水下排水量也增加到1.2万吨。反正是最后—艘了,美海军不惜加大投资,造价蹿高到32亿美元。

美国海军在“洛杉矶”级之后研制的一种高性能攻击型核潜艇,原计划建造30艘。虽然它的技术性能有很大提高,但研制、建造费用也昂贵,首艇单价高达21亿美元,因此只建造3艘。

在70年代,美国与苏联核军备竞赛十分激烈。美海军认为“洛杉矶”级艇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垂直发射筒和拖曳阵声呐占用了较多的压载水舱容积,降低了生命力;鱼雷管数量少,反潜能力有限等。另外,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长期在北极冰层下活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为保证美国在核动力攻击潜艇上的优势,美海军于70年代末决定发展新型攻击型核潜艇“海狼”级。它被称之为21世纪的核潜艇,故首艇代号为SSN-21。原打算建造30艘,首艇预算16亿美元,后续艇预算每艇11~12亿美元,计划总耗资360亿美元。该艇的科研费,包括S6W新型反应堆系统的研制费用在内共花费10亿美元。

美海军以前潜艇设计周期很长,改进方式基本上是部分改进。而“海狼”级设计时采用高性能、高费用的方案,使用的第三代高功率推进装置在建造过程中又发生了严重的焊接质量事故,致使首艇造价猛涨至21亿美元。

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再加上美国国防预算紧缩,因此该级艇的建造计划从30艘改为10艘,后又改为3艘。

该级艇是一型适用于深海区的多用途核潜艇。美海军赋予该级艇的使命是:攻击敌舰队;将敌潜艇兵力围困在其本土水域;攻击敌岸基目标;为航母编队护航;隐蔽布雷;以及隐蔽输送特种部队等。

“海狼”级艇的研制计划曾在美军内外引起争议,比如该计划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效费比是否合算,设计的重点放在改进安静性和被动式声呐的性能上是否合适等。不过该级艇仍旧是一级综合性能十分先进的最现代化和最有战斗力的攻击型核潜艇,各方面的质量比前几代艇都有很大的改进提高。

中国的核武器之父是谁?

王大中

王大中,1935年3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1953年入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0年任清华核能所党委常委、设计室主任;1980年赴西德进修;198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王大中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

中文名:王大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昌黎县

出生日期:1935年3月2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亚琛工业大学

主要成就:200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21世纪中国能源科技发展展望》

人物经历

1935年3月2日,王大中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自幼就学于天津。

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

1961年至1962年,为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

1970年,任清华核能所党委常委、设计室主任。

1969年至1979年,从事热中子钍增殖堆及高温气冷堆研究,任反应堆设计室主任,反应堆工程总体室主任。

1980年,赴西德进修。

1982年,在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

1983年以来,主持低温核供热堆,担任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负责人。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60年代参与领导了中国自建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70年代中以来,主持领导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发展工作,提出了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获德、美、日等国发明专利。主持领导863高技术计划重点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堆研究发展工作,并在中国初步建成高温堆研究基地。80年代,开创了中国核能供热研究新领域,主持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壳式核供热堆。并领导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据2018年2月清华大学官网信息显示,王大中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一本。

发表论文

薄涵亮,郑文祥,董铎,王大中.水力驱动控制棒静态特性实验研究.核动力程,2001,22(1):11-14

王大中.冷却水钼系处理的技术进展.工业水处理.1993(04):3-6

王大中,马维国,赵锐锐.高炉密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工业用水与废水,2000,31(2):16-18

薄涵亮,郑文祥,王大中,姜胜耀,杨巾农,核反应堆控制棒水压驱动技术.清华大学学报,2005,45(3):424-427

秦本科,薄涵亮,郑文祥,王大中.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水压缸步升压力变化过程.清华大学学报,2008(12):2118-2121

秦本科,薄涵亮,郑文祥,王大中.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水压缸步降过程运动阻力研究.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43(4):435-440

出版著作

王大中.21世纪中国能源科技发展展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王大中已经培养超过15名博士、11名硕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王大中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

王大中院士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法国巴黎中央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人物评价

在工作局面看似忙和乱的时候,他以清醒的思路和有序的安排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和他在一起,清华人强烈地感到:作为一校之长,他在前面拉自己,在后面推自己,他鼓励大家跳跃、奔跑,去摘取更诱人的果实。(清华新闻网评)

王大中校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倾心、全心育人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同时更是一位平易近人、具有学者气质人格魅力的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评)

人物影响

《跨越世纪清华梦——王大中校长十年启示录》是201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吴敏生、吴剑平、孙海涛。该书体现了王大中作为这一时期的清华校长,主持清华改革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并推动实施,与班子成员一起为清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本书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校级出版物。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指哪些?

两弹元勋:

1.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5.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9.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所承担的民口科技重大专项。

包括:

1、973计划(数学机械化、高性能科学计算理论及软件设计新概念、长江和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及主要的淡水湖泊富营养化方面的研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病等重大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等)。

2、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等方面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重视高技术集成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相关项目)。

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重大重点项目。

关于“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究背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7-5301.html

(9)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究背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究背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 hzjyqz
    用户072206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SSN-21“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研究背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