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净业寺的历史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净业寺的历史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净业寺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高僧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仿掌谷(即沣峪)修习定慧,所住的地方没有水,就挖地取水,挖地有一尺,清泉涌出,因此称所住之处为“白泉寺”。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
道宣律师在贞观年住在丰德寺,传说有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净业寺的名子由此而来,也说明白泉寺、净业寺同属一寺。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述,麟德二年(665年),诏令道宣于此建石戒坛。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十月三日,道宣律师圆寂,葬于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奉供道宣律师画像,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唐穆宗曾下赞曰:“代有完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皈依,肇律宗主。”后人因其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为“南山宗”,亦尊称他为“南山律祖”。道宣律师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大慈、文纲和文刚的弟子道岸、道宗等,后由道宗的再传弟子鉴真将律学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祖师。
唐时净业寺因道宣弘扬律宗而达极盛,唐代以后,净业寺逐渐衰落,抱残守缺数百年。
明代正统二年(1437年),住持僧云秀募资修葺。
天顺四年(1460年),住持僧本泉和沣德寺住持惠海又重修,以恢复祖业。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道宣舍利塔倾倒,至隆庆时(1567年)方重建。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严安禅师在这里传扬戒法,去世后建舍利塔。康熙五十二年(1737年),诸山长老大德发起,重修了道宣舍利塔。嘉庆十八年(1812年),住持僧际桂重修殿堂房舍。道光十二年(1832年),监院明川法师修葺寺宇,置办田产,立规约碑记。
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福建籍法师智海来净业寺,目睹祖庭衰败,在南洋募缘为寺院置田产,供养净修戒德。为了继承祖风,在寺院东山谷修建茅篷数处,以供住山修道的僧人。智海法师曾约请在大慈恩寺慈恩学院主讲的丘希明居士,来净业寺教授法相宗经论。虽然做了多方努力,净业寺总体的情况仍是抱残守缺状态。
1949年之前,福建僧人智海领众住于寺内,筹款置田,维修东谷茅蓬。1949年之后,先后有佛心、智真任住持。1949年之后,净业寺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智海法师返回福建后,由智真法师主持寺务,对净业寺的发展与建设做了不少事情,如改净业寺为十方常住,商请诸山建立十方碑记,以净业寺为十方丛林。
1957年,僧众宣布革除旧习,重新明确了净业寺的十方寺院地位。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住寺调查,确定文物保护情况。1960年,住寺僧众重修殿堂。当时的僧人有明悟、慧净、印中、达瑞、彻刚等,有常住僧人50多名。东沟小茅篷有18处,经常有人觅静修。当时寺内除1位沙弥较年轻外,其余均中年以上,以自耕勉强维持生活。
十年文革浩劫中,寺院被废,经像尽失,道宣塔被拆毁。1976年以后,重新落实宗教政策,佛教徒的宗教信仰逐渐得到尊重。1983年,寺僧修葺寺宇佛像。1988年,政府拨专款襄助修建自来水供水工程。至2000年7月之后,殿堂房舍和树木有了增加,住寺僧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重建道宣塔,恢复了净业寺的规模。由于是律宗祖庭的缘故,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
2000年之后,经住持本如法师的努力,对净业寺的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居士群体也发起募捐,重修祖庭。在政府的协助和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耗费巨资,用时4年,净业寺经历了一千多年来的第一次大修。新建山门1座、山亭5座、斋堂1座、禅堂1座,另对大殿、寮房、山道等等,都做了整修。经过这次重修,净业寺面貌焕然一新。
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果清法师 ,民国36年生于高雄大社,中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任教立人高中。在家时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长达十年之久。民国七十一年在圆通寺披剃于圣观和尚座下。同年于海明寺受具足戒。民国七十六年于泰国受增益比丘戒,依止道海律师。民国七十六年以后相继在净律寺、德山寺、莲因寺、义德寺、南普陀佛学院等寺讲说唯识、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和比丘戒。期间并数次闭关专志弥陀、潜修般舟三昧(依据般舟三昧经,是一种昼夜拜佛绕佛九十天从不间断的净土修持法),果清法师现任埔里正觉精舍方丈和尚,律师是台湾持戒严谨威仪具足的律宗大德。
1967年法师考上中兴大学中文系后,经由人带领参加了智海佛学社。大一大二时多半参加佛学社举办的郊游之类活动,较少参加佛学讲座等学术性活动,到大三大四才比较常参与佛学讲座,听李老师讲经。那时候就对佛法很好跃,即使第二天要期中考或期末考试,还是不管考试的事要去听讲经。
大学毕业后到东引服预官役一年,服完兵役后想要亲近南部的上会下性老法师,所以先回南部找教书的工作,但是没有找到。再回到台中,经由李炳南老师介绍,最初到开明中学教了半个学期,然后仍是由李老师介绍到立人高中教了两年国文。之后听说李老师要办研究佛法的内典研究班,于是辞去教职参加研究班。这四年中,最初三年在慈光图书馆,后一年搬到改建完成的台中莲社。期间专心研究佛法,最亲近李老师,每个星期都有他的课。内典研究班共八位同学,两位女众,六位男众。当时上果下清律师已经发起出家的心,同学间常谈及出家的好,但是后来出家的只有法师一人。 到了圆通寺,上回遇到的上圣下照老和尚去师公上体下敬老和尚驻锡的香港尸罗精舍弘法不在,法师遇到的是剃度恩师上圣下观老和尚。禀明来意后,最初师父不肯留上果下清律师,后来问明他来自台中李老师处,才同意他先住下。这也许是因为上圣下观老和尚也常听曾亲近李老师的上净下空老和尚的录音带,对李老师有深刻印象。农历4月8日,上果下清律师正式剃度,同年12月底到树林海明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是上悟下明长老。受戒后,1972年结夏安居时师父上圣下观老和尚恭请上道下海长老为其讲解《四分律比丘戒》。结夏安居是佛陀所制定,每年农历4月16日正式安居,15日受筹,等于报告人数,做行筹仪式。7月15日的夜分尽,也就是7月16明相出(清晨可以看到手掌纹)时结夏才真正圆满。自从出家后,法师每年都遵佛制结夏安居,1974年时听海公讲解《四分律随机羯磨浅释》。比丘戒是止持戒法,随机羯磨是作持,都是出家师父必须学的戒律课程。学了之后才懂得日常僧团如法运作。接下来海公又讲解了李圆净居士所编《梵网经菩萨戒本汇解》。在圆通寺住了五年后,海公介绍上果下清律师到鼓山寺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期间,南投鹿谷净律学佛院的上慧下天长老也请他去教课。徵得师父同意后,1976年上果下清律师暂离圆通寺,到净律学佛院教课,主要是上唯识和戒律的课程。有《唯识简介》、《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大乘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因明入正理论》、《唯识三十颂》(讲解该颂主要依据是益大师的《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以及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四分律随机羯磨浅释》、《梵网经菩萨戒本汇解》等。净律寺方丈上照下因法师又介绍法师到德山寺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四分律随机羯磨浅释》、《梵网经菩萨戒本汇解》。同时,当时担任南普陀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主任的上日下常法师也请法师到南普陀寺讲戒律。各处的课程都以戒律为主,使法师对此有比较多的熏习。三年后,自己感觉还欠缺很多,所以79年辞职发愿闭关。后经刘居士协助在草屯双冬盖茅蓬「南山兰若」作为关房,80年开始闭关,白天阅藏,早晚念佛,并修般舟三昧。83年快要出关时,正觉精舍开山祖,传授天台法脉予果清法师的法师父上了下一老和尚,到关房门口邀请他接替海公担任正觉精舍第二任方丈。法师父的要求无可推辞,于是接下方丈职位,以讲戒、宏扬戒法为主,曾讲《佛遗教经》、《沙弥律仪》、《四分比丘戒相表记》等。从沙弥戒讲到比丘戒和随机羯磨。三年任满后上果下清律师又想闭第二次关,但是了公法师父不肯,后来有幸请到上慧下天长老担任第三任方丈(1986/10~1989/10),才得以如愿第二次闭关。1989年11月,上果下清律师出关后接任正觉精舍第四任方丈,开讲《四分比丘尼戒相表记》、《随机羯磨浅释》、《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卷上汇释》,最后讲到此部汇释。这是汇集古德各家著述而讲解的,非常难。讲完,法师第三度发心闭关,这次常住法师们留他在精舍后山闭关,并挂名第五任方丈,在后山盖了五间房,一间为关房,其馀四间作净修房。1992年11月在后山茅蓬开始第三次闭关,1995年底即将圆满前,法体欠安的师伯上圣下照老和尚拄著四脚的辅助器到关房,邀其出关后担任圆通寺方丈。深受感动,加上心想自己出家的地方有所需要,岂忍推辞,当场痛哭流涕跪拜师伯应允了。而后就徵得正觉精舍的代理方丈及执事同意,1996年元旦在圆通寺晋山。然而,正觉精舍仍选法师为第六任方丈,所以两边居住,并且安排各上一堂课。每天晚课止静后则以经文、法语或公案策励常住法师。结夏安居期间,法师将教更多课。周一到周三在圆通寺讲《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周四到周六在正觉精舍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星期天则是备课的时间。讲述至此,已经约莫过了五十分钟,法师精神炯炯,温和地笑著,自称说了那么多。末学内心里则对师父惊人的记忆力赞叹不已。心想,这应该也是出家的众多好处之一小项吧!
法师现任:
台湾埔里圆通寺住持
台湾埔里正觉精舍住持
台湾佛教僧伽医护基金会副董事长
毗尼日用切要的经典全文
普贤菩萨是佛教传说中四大菩萨之一,道场在四川省峨眉山,每年香火不断,游人也络绎不绝。为什么普贤有这样大的名气?他和峨眉山又为什么会有这样密切的关系?现分析于下:
普贤,梵语音译三曼多跋陀罗。嘉祥《法华疏》云:三曼多云普,跋陀罗云贤。《华严大疏》云:体性周徧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说。又云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说。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说。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当位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已满。又译为遍吉,遍即普义,吉是从事相立名,贤是从理体立名。
普贤与文殊二菩萨同为释迦佛左右二辅,文殊表智,普贤表行。又文殊表智,普贤表理。又文殊表根本智,普贤表分别智。表示修佛法要理智合一,行解相应。《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徧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从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三业,皆徧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盖此菩萨,从根本智,发广大愿,以万善庄严,一一周徧法界,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名普贤也。
普贤菩萨之得名、授记,见于《悲华经》。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佛号宝藏如来。时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即阿弥陀佛)。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眗(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众(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转轮圣王及诸王子,于宝藏佛前,次第发愿,佛一一授记。第八王子泯图向佛说出了他的誓愿:世尊,我今所愿,要当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道。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无有垢秽,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然后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普贤菩萨的誓愿来看,他是修菩萨道的,以教化众生己任,可以随意现形为地狱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天龙、鬼神、夜叉、罗刹、毘舍遮乃至商贾婬女、畜生恶鬼,为他们说法,让他们离苦得乐。还化身千万,向每一世界的佛顶礼赞叹,供养无数。所以宝藏如来很称赞他的愿行,认为他必能教化无量众生,最后终能成佛,并且为他改名为普贤。
因为他修的菩萨行是利益众生的,引导众生学习佛法,并不急于涅槃,所以很得众生的崇拜,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详细记述了他的愿行,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普贤十愿,现简述如下:
1.礼敬诸佛。对佛教传说中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都以自身的神通力,同时现前,常修礼敬。
2.称赞如来。对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都以很深的知己,用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发出无尽的声音、言辞,对如来赞叹其无边的功德,用以教育其余在会的菩萨。
3.广修供养。对十方三世的一切极微尘数诸佛,都用最好的供品,如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以及各种涂香、烧香、末香用来供养。除此之外,还用最上等的法供养,如说修行法、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劝修善根等诸种法,用以供养。
4.忏悔业障。普贤菩萨自己思量,曾于过去的无始劫中,由于自身的贪、瞋、痴,发为身、口、意三业,做了很多恶业,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他要在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誓不再做恶业。
5.随喜功德。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善根,尽皆随喜,丝毫没有妒嫉诽谤、讽刺打击之类的恶行。
6.请转法 轮。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成等正觉后,普贤菩萨都要前往,以种种方便,慇勤劝请转妙法 轮,为众生说法度世。
7.请佛住世。佛欲入涅槃,慇勤劝请莫入涅槃,多在世间为众生说法。这也是利乐众生的法门。
8.常随佛学。在佛住世期间,发心学习佛法,精进不退,不计财产、王位乃至不惜身命,修习难行苦行,无论何种法会,都随佛参学,没有疲倦。
9.恒顺众生。对各类众生,人非人等,都承事供养,如敬父母。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者为作光明;于贫困者令得宝藏。还引导众生学习佛法。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佛以众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顺众生就等于供养如来。
10.普皆回向。从最初的礼拜诸佛到恒顺众生,所有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恶业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普贤菩萨都愿代受,让作恶业的众生得到解脱。
普贤菩萨的这十大愿行都发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这十大愿行才尽,而实际上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都是没有尽头的,这十大愿行也就是永无穷尽了。
在《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普贤菩萨发愿,于后五百岁中,有受持《法华经》的,都为其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如果有邪魔、夜叉、罗刹等恶鬼前来骚扰,普贤菩萨都保护行者。如果有人读诵此经,普贤菩萨就乘六牙象,守护在这人身旁。如果读诵时忘记了某句,菩萨还教给他怎样读诵。这样,实际上就成了《法华经》的守护神,受持《法华经》行者的守护神。
有了十大愿行和对《法华经》无微不至的照护,在一般佛教徒心目中,普贤就占有了很崇高的地位。修心佛法有这样好的佑护,怎能不从心底里尊敬他呢?普贤在经中所说的行法有两种,一是十忍法,一是忏悔法。
在《华严经·十忍品》中,普贤为菩萨提出十忍,若能得此十忍,就能对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1.音声忍。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能深信悟解。
2.顺忍。顺菩提正道,趣向最高的无生果位之忍。
3.无生法忍。能通达一切事物无生无灭的道理,并依此修心。
4.如幻忍。了达一切事物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本来是空寂无物。
5.如焰忍。了达一切事物像火焰一样似有实无,没有真实存在。
6.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如梦境一样,虚幻不实。
7.如响忍。了达世间一切言语声音都是依因缘而生,虚假不实,如空谷回响。
8.如影忍。了达自己色身由五阴聚合而成,虚幻不实,就像影子一样。
9.如化忍。了达世上事物无而忽有,有而还无,就像幻化的一样不真实。
10.如空忍。了达世上一切法界一切事物都像虚空一样无形无色。
这十忍和一般意义的忍辱之忍有很大差别,佛教认为,依此修行可以很快通达佛法,具有很大的功德。
普贤的另一个行法就是忏悔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普贤菩萨放眉间大人相光,为诸位菩萨说法,先说忏悔眼根法:行者应于诸佛面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因为无量世以来有眼根的原因,贪者诸色,因为着色,所以贪爱诸尘,受女人身。每一世生处,都为色尘所迷惑,色尘伤害眼根,使人成为恩爱之奴,经历三界。所受的这些罪过,都是眼根不善所引起的。所以要皈向诸佛,说明自己眼根的所有罪咎,并向诸佛菩萨、大乘经典忏悔说:「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悯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行者按此法修行,忏悔七日,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用右手亲启塔户,多宝佛现身,为行者证明:「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要忏悔。
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行者又向普贤请教忏悔之法,普贤又分别讲了忏悔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之法。每忏悔一根,都有佛为行者证明,赞叹普贤行法。最后行者听到空中发微妙声音说:「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算是为忏悔法门说出了最后的真谛。
可以看出,普贤能为别的菩萨说法,说明他的功德、修行高于一般的菩萨。《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记载,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每至有人宣讲《法华经》时才涌现其前。行忏悔法门就能感多宝佛涌现,可见行忏悔法门具有很特殊的功德。
普贤菩萨的愿行以救度众生为主,其行法又有很殊胜的功德,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在佛教中占有很高的位置。这些原因合在一起,使他受到众多佛教徒的崇拜。近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曾赞叹:「愿得普贤真愿行,常乐利益诸众生。」作为一个印度菩萨,曾陪侍佛祖的西方圣贤,他何时与中国 *** ,又怎样在四川峨眉山定居了呢?
根据旧的《峨眉山志》记载,汉明帝时甲子年间,里人蒲公采药,见到麋鹿的足迹像莲花一样,就向当时在峨眉山修行的一位高僧千岁宝掌和尚请问,这位高僧也不敢确定,就让他到洛阳请问摩腾、法兰二位尊者。法兰告诉他:《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有文,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者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所谓贤胜,就是普贤。
蒲公回去后,就建普光殿,供养普贤菩萨像。普贤在峨眉山示现就始于这个传说。只见麋鹿足迹像莲花就断言这里住着一个菩萨,未免过于武断。印光大师在《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中对此也提出了质疑:经中只载普贤又名遍吉,未载贤胜之别名,法兰断言贤胜就是普贤,令人生疑。释迦牟尼讲《华严经》在印度摩竭陀国,经中所说光明山在西南方,而中国在印度有震旦之称,位于印度东方,西南和东方正好相反,怎能相提并论?汉明帝时的甲子年,即汉明帝七年,才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到西域寻求佛法,摩腾、法兰在汉明帝十年才到中国,而蒲公在汉明帝七年就去向他们请教了。按《传灯录本传》千岁宝掌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才来中国,汉明帝时的蒲公怎能去向他请教问题呢?
总的看来,旧志所载的这段故事过于牵强附会,难令人信服。佛教内部也有人对这种说法持批评态度,清代居士蒋虎臣修山志时有《志余》一卷,其中有言:「世人竞称文殊在五台,普贤在峨眉,此是俗见……菩萨神化,周徧法界,何尝以某处为我道场,某处为彼道场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只能看作是佛教的神话传说故事,并无确实证据。但位于峨眉山绝顶的普光殿历来被人看成是菩萨示现之所,吸引许多僧俗人等前来拜普贤。后改为相光寺,明时洪武帝重修,覆以铁瓦。清巡抚张德地又捐俸重修。相光寺成了普贤在人间的示现之所,不复容人怀疑。
因为有了普贤,很多僧人来峨眉山礼拜菩萨,求菩萨佑护。最早的记载是魏晋年间中印度僧人宝掌来峨眉山礼普贤。可见这时普贤道场在峨眉山已有定论。
晋隆安三年,慧远之弟慧持来峨眉山,依普贤修法,居龙渊精舍,讲经说法,为时人所重。
唐朝赵州从谂、黄檗老人、南泉老人、澄照大师均是禅门大德,都曾先后来礼普贤。其中澄照大师对普贤最为恭敬,每日六时礼普贤。
宋行明禅师,入五台礼文殊,入峨眉礼普贤,均感二菩萨随心应现。
明宝昙国师,受明洪武帝之命,重建相光寺,覆以铁瓦,又铸普贤菩萨金像。后于此寺十年,教化徒众。
明归空和尚在礼普贤时行叩通天苦行,并燃一指以供普贤。
其他居峨眉山修行的高僧也代有人出,有成就者不乏其人。
因为峨眉山影响很大,很多皇帝也有敕赐,以提高自己善行的声誉。最早的是唐僖宗敕建黑水寺,赐额永明华藏,又赐住持慧通禅师无缝袈裟一领。
宋朝太祖、真宗、仁宗都曾先后敕赐万年寺,赐物有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御书、钵、铜钟鼓锣等法器。仁宗嘉佑七年还颁赐经藏。徽宗也曾赐旙、幢等物。万年寺是传说中蒲公拜佛修行的旧址,宋代皇帝对此寺特别偏爱,简直要把它当作御用寺院了。
明英宗于天顺四年五月初四日颁旨赐灵严寺大藏经一藏。
明神宗对峨眉山敕赐最多。赐海会堂千佛袈裟、佛牙等物。敕赐圆通庵慈宁宫皇太后手书佛号绣金长幡、九层沉香塔等。万历二十七年赐白水寺大藏经一部。万历四十年赐慈延寺大藏经一部。万历四十二年赐永延寺藏经一部。先后共有五次之多。
清朝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一年春在北京赐伏虎寺僧照裕、光相寺普震《药师经》及手书大字。同年秋又派人到峨眉山赐照裕经书、诗轴,又赐善觉寺元亨、大峨寺僧常舒、白龙洞僧祖元、毗卢寺僧德敬、雷洞坪僧慧植、铜殿藏经阁僧照干、卧云庵僧照玉诸人《金刚经》及御笔手书等物。
由于历代高僧的推崇,历代皇帝对峨眉山的多次敕赐,使峨眉山是普贤道场的传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普贤的行愿及地位受人尊崇,在信奉佛教的古代,人们希望把他留在中国,成为有形的可见之人,不愿意他「遍周法界,应化无数」,就给他找个安身之处。二是峨眉山幽远偏僻、雄伟壮观,景致又幽雅安静,适于僧人避世修行,也适于骚人墨客游览赏玩。再加上有传说故事「作证」,一拍即合,峨眉山就成了佛教圣地,再不容改变。在现代社会,又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也许这是初始在这里建造寺院的僧人所始料未及的吧!
毗尼日用切要
一、早觉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唵地利日哩莎诃(七遍) 二、鸣钟 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三、闻钟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 伽啰帝耶 莎诃(三遍) 四、下单 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实时生净土。 唵 逸帝律尼 莎诃(三遍)五、行步不伤虫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唵 地利曰利 莎诃(三遍) 六、出堂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七、登厕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唵 很鲁陀耶 莎诃(三遍) 八、洗净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唵 室利婆醯 莎诃(三遍) 九、去秽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唵 贺曩密栗底莎诃(三遍) 十、洗手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唵 主迦啰耶 莎诃(三遍)十一、洗面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唵 蓝莎诃(默持二十一遍) 十二、饮水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 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唵 嚩悉波啰摩尼 莎诃(三遍) 十三、登道场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见一切佛。唵 阿密栗帝吽癹咤(三遍) 十四、赞佛法王无上尊,三界无论匹, 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 我今暂皈依,能灭三祗业, 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十五、礼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普礼真言:唵 曰啰斛十六、供净瓶 手执净瓶,当愿众生, 内外无垢,悉令光洁。 唵 势伽鲁 迦叱 叱 莎诃(三遍) 十七、荡净瓶真言 唵 蓝莎诃(二十一遍) 十八、灌水真言 唵 嚩悉钵啰摩尼 莎诃(三遍) ◎甘露真言南无苏噜婆耶 怛他誐多耶 怛侄他唵 苏噜苏噜 钵啰苏噜钵啰苏噜 娑婆诃(三遍)
十九、漱口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 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唵 憨 唵罕莎诃(三遍) 二十、睡眠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二一、取水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南无欢喜庄严王佛 南无宝髻如来南无无量胜王佛唵 嚩悉波罗摩尼 莎婆诃(三遍)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二二、浴佛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 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二三、赞佛 赞佛相好,常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唵 牟尼牟尼 三牟尼 萨诃 (三遍) 二四、绕塔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南无三满多 没驮喃 唵 杜波杜波 娑婆诃(三遍) 二五、看病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唵室哩多 室哩多 军咤利 莎贺(三遍) 二六、沐浴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唵 跋折啰恼 迦咤 莎诃(三遍) 二七、洗足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唵 蓝 莎诃(三遍)
早觉(经律通制。出家弟子。初夜。后夜。精勤佛道勿贪睡眠。懒惰放逸。故惺觉时。当诵此偈)。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鸣钟(凡晨昏鸣钟时。诣钟前。至诚合掌。诵此偈已。手方鸣钟。口或诵诸佛德号。或诵大乘经名。或诵秘咒。令一切有情。闻声离苦。咸得解脱)。 愿此钟声超法界 铁围幽闇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 一切众生成正觉闻钟(晨昏于行住坐卧间。一闻钟声时。即诵此偈咒)。 闻钟声 烦恼轻 智慧长 菩提生 离地狱 出火坑 愿成佛 度众生 唵。伽啰帝耶莎诃(三遍) (古德云)。 (闻钟卧不起 护法善神瞋 现前减福慧 后世堕蛇身) (其懒修禅诵者报感。广在经律中。兹不繁引)。着衣(凡着换衣时。随其次数。一一皆诵此偈。非谓寅旦一着一诵而已)。 若着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捡束善根 不令散失下单(鸣指三下。默念此偈咒)。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 唵。逸帝律尼莎诃(三遍) 行步不伤虫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诃(三遍)出堂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登厕(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须脱换鞋脚。不可净鞋入厕。至当三弹指。有二义。一使内人知。不得迫促内人使出。二恐啖秽之鬼。令他避之。上槽复当三弹指。默念此偈咒)。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瞋痴 蠲除罪法 唵。很鲁陀耶莎诃洗净(大便毕。临水即念此偈咒)。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唵。室利婆醯莎诃(三遍)去秽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唵。贺曩密栗帝莎诃(三遍。用左手后二指洗之)洗手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莎诃(三遍) (若但小便时。唯用水洗手一次即净。若是大便去秽后洗手。或用灰泥皂角。如法洗之溪堂杂录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师。尝诵华严经。已三十年。偶见一童子。风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超曰愿闻。曰吾师诵经故可嘉矣。但失在登厕洗净时。秽水淋其手背。而未尝用灰泥洗之。所用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二三。缘此触尚有。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而改过。识者或曰。此必文殊化现。有警于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法。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净面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唵。?莎诃(默持二十一遍)饮水佛观一钵水 八万四千虫 若不持此咒 如食众生肉 唵。嚩悉波啰摩尼莎诃(三遍)五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作务衣。五条。一长一短。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着此衣。诵此偈咒。戒坛经云。五条表断贪。净身业也)。 善哉解脱服 无上福田衣 我今顶戴受 世世不舍离 唵。悉陀耶莎诃(三遍)七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入众衣。七条。二长一短。凡赴斋。听讲。持诵。坐禅。礼佛。礼塔。礼和尚上座。僧和集时。当着此衣。诵此偈咒。七衣表断瞋。净口业也)。 善哉解脱服 无上福田衣 我今顶戴受 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莎诃(三遍)大衣(梵语僧伽黎。此云杂碎衣。有上中下九品衣。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皆二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皆四长一短。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故。凡入王宫。升座说法。入里乞食。降伏外道。当着此衣。诵此偈咒。表断痴。净意乐也)。 善哉解脱服 无上福田衣 奉持如来命 广度诸众生 唵。摩诃婆波。吒悉帝莎诃(三遍) (盖此三衣而称福田者。增辉记云。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藏义经云。袈裟有十种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众处人天。三者父母反拜。四者师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祐。十者得成佛道。又悲华经云。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愿我成佛时。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其念中。敬心尊重。必得三乘授记。二。天龙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寻生慈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大论云。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染衣是其相。四分律中。佛告诸比丘。随所住处。常与三衣俱。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汝等舍本族姓。以信出家。应当如是。所到之处。法衣随身。不应离宿。僧祇律中。佛言。比丘三衣一钵。须常随身。违者出界结罪。当敬三衣如塔想。十诵律中。佛言。护三衣如自皮。护钵如眼目。所行之处。与衣钵俱。无所顾恋。犹如飞鸟。若不持三衣。入聚落俗人处。犯罪。五分律。三衣谨护。如身薄皮。常须随身如鸟之羽。飞走相随。大乘梵网菩萨戒中。佛言。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违者结罪。盖三衣一钵。乃佛佛亲持。祖祖授受。七众同遵。两乘共制。若云出家佛弟子。衣钵可离。东西两土。轨则不同者。请阅三藏。何经何律何论许开。当知佛言可信。凡语无凭。有智慧者。勿染邪风。须坚信力尔)。卧具(梵语尼师坛。此云坐具。亦名随坐衣。亦名衬足衣。长佛二搩手半。广佛二搩手。僧祇律云。如来一搩手。二尺四寸。此约小尺。若准大尺。可二尺计。不得作三衣。不得净施及取薪草盛物杂用。唯得敷坐。若道行至坐处取坐之。十诵律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应受单尼师坛。律中本制缘起。为身为衣。为卧具故。事钞云。为身者。恐坐地有所损故。次为衣者。恐无藉。三衣易坏故。为卧具者。恐身不净。污僧床榻故律云。新尼师坛。故者缘四边以乱其色。若作应安缘。五分律云。裁作三分。长头余一。分帖四角。不帖则已。根本律并寄归传中。不听礼拜用以敷展。西域五天竺罕其见闻。此方礼拜展用。不知传起何时。如遵圣制。不用为正。若论为衣。展礼无妨。详明于斯。学者随便)。 卧具尼师坛 长养心苗性 展开登圣地 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莎诃(三遍)登道场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唵。阿密栗帝吽癹吒(三遍)赞佛法王无上尊 三界无伦匹 天人之导师 四生之慈父 我今暂皈依 能灭三祇业 称扬若赞叹 亿劫莫能尽 礼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普礼真言 唵。嚩日啰斛 (三赞。三礼。须精诚作观。五体投地。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一。我慢礼。谓依位次。以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礼谓粗正威仪。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堕心疲。盖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遍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遍礼法界诸佛。六。正观礼。谓礼自佛。不缘他佛。何以故。一切众生。各有佛性。平等正觉。七。实相平等礼。谓前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礼用不二。故文殊云。能礼所礼性空寂。前三约事。后四就理。大方广宝箧经中。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比丘不得通肩着袈裟礼佛。死堕铁甲地狱。除坐禅受食。通肩不犯。比丘不得披禅衣礼佛。诵经。经行。及礼尊宿。塔殿前行。死变团鱼龟鼋之类。及不得覆头。须露顶。违者结罪。唯除病时。大寒时。凡正信出家受戒者。切须慎之)。供净瓶(梵语军持。此云瓶。寄归传云。军持有二种。一磁瓦者是净用。二铜铁者是触用。今所明者乃净瓶也。比丘每日清旦。诵经咒毕。用净瓶盛净水。供于佛菩萨像前。欲须瓶盛水时。当观想佛菩萨尊容。具仪作礼起已。取瓶默持此偈咒)。 手执净瓶 当愿众生 内外无垢 悉令光洁 唵。势伽噜迦叱。
关于“净业寺的历史沿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7-64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净业寺的历史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净业寺的历史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净业寺创建于隋文帝...
文章不错《净业寺的历史沿革》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