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头疽简介

网上有关“有头疽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头疽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有头疽的症状 5 有头疽的病因病机 6 有头疽的诊断 7 需要与有头疽鉴别的疾病 8 有头疽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实证 8.1.1.1 火毒蕴滞 8.1.1.1.1 症状 8.1.1.1.2 辨证分析 8.1.1.1.3 治法 8.1.1.1.4 方药治疗 8.1.1.2 湿热壅滞 8.1.2 虚证 8.1.2.1 阴虚火炽 8.1.2.1.1 症状 8.1.2.1.2 辨证分析 8.1.2.1.3 治法 8.1.2.2 气虚毒滞 8.1.2.2.1 症状 8.1.2.2.2 辨证分析 8.1.2.2.3 治法 8.1.2.2.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并发症的治疗 9 有头疽患者日常保健 10 关于陷证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有头疽的方剂 2 治疗有头疽的穴位 3 治疗有头疽的中成药 4 有头疽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有头疽 1 拼音

yǒu tóu jū

2 英文参考

carbuncl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aded) carbuncl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deep carbuncl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arbunc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有头疽((headed) carbuncle)为病名[1]。是指生长于肌肤间,以局部初起皮肤上有粟粒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1]。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外科理例·疮名有三》云:“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觉痒痛,触著其痛应心,此疽始之发兆……”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生于背部的,名发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基本相同,故合并论述。

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1]。

有头疽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发于项后、背部。相当于西医的痈[2]。

4 有头疽的症状

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1]。

5 有头疽的病因病机

有头疽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1]。

1.外感风温、湿热之邪邪毒侵入肌肤,毒邪蕴聚以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

2.脏腑蕴毒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由于平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以上二者皆可致脏腑蕴毒。

3.内伤精气由于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水火不济;阴虚则火邪炽盛,感受毒邪之后,往往毒滞难化。

体虚之际,容易发生,故消渴患者常易伴发本病。如阴虚之体,每因水亏火炽,而使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每因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如病情加剧,极易发生内陷。

6 有头疽的诊断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发于中老年人。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5×109/L~20×109/L,中性粒细胞80%~90%。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可作脓液细菌培养。

7 需要与有头疽鉴别的疾病

疖:病小而位浅;无全身明显症状;易脓,易溃,易敛。

脂瘤:染毒患处有结块,或有扩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脂栓;染毒后红肿多局限;全身症状较轻;溃后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

8 有头疽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有头疽临证有虚实之分[1]。

8.1.1 实证

初起患部色红发热,根束高肿,疮头如粟米,一个至多个不等[1]。疼痛剧烈,身热口渴,便秘溲赤,脉洪数,舌红苔黄者为实证[1]。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1]。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1]。

8.1.1.1 火毒蕴滞

有头疽·火毒蕴结证(headed carbuncle with firetoxin amas *** ent 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有头疽证候[2]。

8.1.1.1.1 症状

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流脓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8.1.1.1.2 辨证分析

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内有脏腑蕴毒,邪毒蕴结于肌表,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肿胀疼痛;热毒炽盛,故色红而灼热,发热;热胜肉腐,故疮面腐烂,脓出黄稠: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弦数皆为热毒内盛之象:

8.1.1.1.3 治法

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8.1.1.1.4 方药治疗

仙方活命饮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泻热通腑。

8.1.1.2 湿热壅滞

有头疽·湿热壅滞证(headed carbuncl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congestion and stagnation)是指湿热壅滞,以局部症状与火毒蕴结证相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为常见症的有头疽证候[2]。

8.1.2 虚证

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1]。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1]。本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发生陷证者[1]。

8.1.2.1 阴虚火炽

有头疽·阴虚火旺证(headed carbuncle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细弦数为常见症的有头疽证候[2]。

8.1.2.1.1 症状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8.1.2.1.2 辨证分析

阴液亏虚,虚火内生,复感湿热毒邪,阴虚无水制火热之邪,而使毒蕴更甚,故疮色紫滞,疼痛剧烈;毒甚走散,故疮脚散漫,疮形平塌;阴液不足,无以化脓,故脓水稀少;热毒人里,故高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阴虚火炽之象。

8.1.2.1.3 治法

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方药

竹叶黄芪汤加减。

8.1.2.2 气虚毒滞

有头疽·气虚毒滞证(headed carbuncle with pattern of qi deficiency and toxin stagnation)是指气虚毒滞,以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木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为常见症的有头疽证候[2]。

8.1.2.2.1 症状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8.1.2.2.2 辨证分析

气血虚弱,气虚无力托毒,毒邪留滞,故疮形平塌;血虚无以化脓,故腐肉难脱;热毒留滞不解,故仍畏寒、发热、口渴喜饮;气血亏虚,机体失养,故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脉数无力为气虚之象。

8.1.2.2.3 治法

扶正托毒。

8.1.2.2.4 方药治疗

托里消毒散加减。

8.2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加千捶膏外敷。溃脓期用金黄膏掺八二丹外敷;如脓水稀或灰绿,则改掺七三丹;若腐肉阻塞,脓液积蓄难出而有波动时,可按疮形大小采用“十”字、双“十”字,或平行纵切开术,手术的原则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如疮口腐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采用手术清创。

8.3 并发症的治疗

伴有消渴者,应根据血糖、尿糖情况,选择有效的西药控制血糖。

9 有头疽患者日常保健

1.项、背部生疖,忌挤压,消渴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

2.高热时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3.患有头疽之后,切忌挤压、碰伤。在头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4.忌食鱼腥、辛辣等发物或甜腻食物。

10 关于陷证

陷又名内陷[3]。即疮疡邪毒内攻之意[3]。《疡科心得集》卷上:“……有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干陷者,脓腐未透,营卫已伤,根盘紫滞,头顶干枯,渐致神识不爽,有内闭外脱之象;虚陷者,脓腐虽脱,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脾气不复,恶谷日减,形神俱削,渐有腹痛便泄,寒热宛似损怯变象,皆不治之证也。”

11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辨肿 4 辨痛 5 辨痒 5.1 按病因来辨 5.2 按其病变过程来辨 6 辨脓 1 拼音

biàn zhǒng tòng yǎng nóng

2 简介

在疮疡的发展过程中,肿、痛、痒、脓是常见的局部症状。临床上抓住这些主要的见证,作为辨证依据之一,再结合全身情况,就能确切掌握辨证要领。

3 辨肿

人的气血,循经脉周流不息,倘有壅滞,可发生肿痛。但肿的性质、形状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①肿而色红,焮热疼痛,皮薄光泽,属火。②肿而不硬,伴有酸痛,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属寒。③肿而色红,疮形虽大而不高肿,但根脚收束,属实。④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界限不清,属虚。⑤结硬如石,或有棱角,形如巖突,不红不热,属郁结。⑥肿势硬似馒,或结核累累,属痰。⑦皮肉重坠,按之不甚痛而柔软没指,属湿。⑧按之皮紧内软,不红不热,喜消怒长,属气。⑨漫肿不红,游走不定,属风。⑩外伤所致,或气血凝滞,肿胀迫速,按之柔软,渐变木硬,色初暗褐,后转青紫,属瘀血。凡疮疡者,肿势高突而根围收束者,属阳属实,虽为大疡,亦多易治。疮形不起,散漫平塌,病者但苦其重而不感痛者,为毒势不聚,气血大衰之征,理之棘手。病在筋骨或关节之间,肿不显,痛不甚,多属阴寒凝固之疾,病变虽小,亦多难治。

头面肿者为风,下肢肿者为湿,因风性上行,故上部之疾多由时气或风温侵袭所致,如抱头火丹。湿性重浊趋下,故下部病变多由湿所致,如流火肿胀属湿热下注。疮疡溃后以脓水畅泄,肿势随消者为顺,脓泄清稀而肿胀不消者,为正气不足而邪留,预后多逆。

4 辨痛

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便可产生肿痛。痛是外科疾病最常出现的自觉症状,而疼痛的增减又常为病势进展和消退的标志。由于病变性质和部位的不同,痛的程度亦各异。①痛而灼热焮红,痛势迫速加剧,遇冷则痛减者属火。②痛势轻微或微有酸痛,皮色不变,遇热则痛减者属寒。③疮疡成脓前拒按,按之剧痛,溃后痛仍不减者属邪实。④成脓时按之不甚痛,而在溃后痛反增加者属正虚。⑤肿痛逐渐增加而持续,随着脉搏的跳动而痛如鸡啄者为成脓。⑥痛无定处者属风。⑦游走不定,时感抽痛,每发作则刺痛难忍者属气。⑧肿疡发生于疏松组织则痛较轻,发生于紧密肌腠则痛较剧。

总之,肿疡以知痛为顺,虽痛者其症犹轻,易于治疗;若日久如故,不痛而盘踞要害,如瘰疬、流痰等瘤疾难治。溃疡则以毒去痛减为顺,既溃而痛仍不减,而非治疗不当,即为正虚之候,预后多逆。

5 辨痒

痒是皮肉间气血不畅而致不适的感觉,犹如虫虱爬行,瘙痒无度。它是皮肤病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在肿疡、溃疡的病程中,也有发生痒的感觉,由于致痒的原因很多与病变过程的不同,痒的反应情况亦有异,其辨证要点如下:

5.1 按病因来辨

①风胜作痒,多指风邪客于肌肤所致,常走窜四注,遍体作痒,抓破血溢,或搔抓脱屑,多为干性。②湿胜作痒,常浸*四窜,黄水淋漓,最易腐溃,滋水所到,多致传染蔓延。③热胜作痒,常见皮肤瘾疹,焮红作痒,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滋水淋漓。④虫*作痒,常浸*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甚剧,易传染。⑤血虚作痒,常伴皮肤干燥,脱屑作痒。

5.2 按其病变过程来辨

①肿疡作痒。肿疡初起,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成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表示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如有头疽、疔疮初起。肿疡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而未全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表示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的趋势。②溃疡作痒。由于渗液,脓水浸*皮肤而发痒;亦有溃疡肉芽渐长而发痒,这表示毒邪渐化,气血渐充,新肉生长,是将要收口的佳兆。

6 辨脓

关于“有头疽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7-7158.html

(7)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有头疽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头疽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目录 1 拼音...

  • hzjyqz
    用户072507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有头疽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