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说无为是有为的基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说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不争自有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他认为,“不争”是美好“水德”的一个品质。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一是指无私,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二是指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立于不争而无忧,立于不争而有成。”
无为方能无不为,有为方能有无为
"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所以无为就是有为
无为与有为,道家与儒家的不同追求,贯穿了中国千年,在无数文人心中留下印记。无为,追求顺应自然,如其所是,即道法自然,给人以出世之感,飘渺如烟;而有为,追求实干,建功立业,表现为入世之态。如果这二者做到极致又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一般人的无为或许成为了逃避,有为变成了偏执;而真正的无为与有为,我认为取其中庸,无为方能无不为,有为方能有无为。
无为以自由之态,超然物外。无为,方得坦然。“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庄子哲学的最后归宿,便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的目的,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上与造物者游”,而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逍遥游此篇中,鲲鹏的意象宏大、自由,然而仍要抟扶摇而上,以至南冥。这反应了在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都是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又该如何?
对于有所建树的官员,宋荣子的境界高一层,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又是另一层境界。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是内在,无功、无名是外在,三者同名异说。要想无所依凭,就要无己,超越小我,超越故我,超越成见之我,以超越之心做事,达到真正的自由。尧为何让天下于许由?在尧的统治下人民安居乐业,这时已经不再需要去平定四方,而是无为而治。这也阐释了圣人无名。汉高祖统一天下后,经过战乱,人民与社会已经疲惫不堪,这时的无为,是让他们自己修复,他的继任者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太平之世,他们所做的,就是无为而治。这也就是无为方能无不为。
我们眼中,有为的圣人,大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有为的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无为吗?苏轼平步青云时,清君侧,持朝纲;被贬落魄时,仍能制得一碗东坡肉。王维半官半隐,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馀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修养身心。此二人在参透无为与有为已经,来去自如。这是对待无为与有为的最佳方式,也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追求无我之境。因为,无为方能无不为,有为方能有无为。
关于“为什么说无为是有为的基础?”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8-1031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说无为是有为的基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说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为什么说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