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杨新伦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新伦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杨新伦(1898-1990),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番禺鸦湖乡人(现海珠人)。
基本介绍 本名 :杨新伦 字号 :克定 出生时间 :1898 去世时间 :1990 简介,生平经历, 简介 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武术家,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 杨新伦 生平经历 杨新伦祖父杨瑞岩,曾任北洋水师萨冰所属海沂舰大副。父杨柏斋早年在上海当过教师,通晓音律。杨新伦在广肇义学读书期间,与后来成为广东音乐鼻祖的吕文成同窗,这对杨新伦毕生的古琴艺术生涯带来一定的影响。 杨新伦在上海出生,自幼习武,杨新伦是著名的古琴家,又是著名的武术家。曾先后在上海精武体育会(霍元甲创办)、广东昆维女子师范学校、江苏振江闽城中学等地担任武术教师。他与武术名家霍东阁同在精武会当会员并彼此切磋过拳艺。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新伦在精武会聆听了古琴名家吴纯白的演奏,其清音隽味,使杨新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8年,杨新伦在广州文德路清秘阁购得古琴一张,回家装弦调试,觉得不同凡响,十分高兴,即拜王绍祯为师。王绍祯是广西人,号称立渔峰人。杨新伦向王绍祯老师学习了《仙翁操》及入门基础练习,后又通过王绍祯结识了卢家炳、陈淑举、容心言、谈少抚等古琴界有影响的人物,并拜卢家炳为师,向卢家炳学习了《渔樵问答》等曲。后由于卢家炳举家迁港,通过卢的介绍,杨新伦找到岭南古琴正宗传人郑健侯,并拜郑为师达20年之久,于抗日战争时期失散,听说郑健侯后来去了香港。 杨新伦向郑健侯学习了岭南派古琴经典名曲《碧涧流泉》、《玉树临风》、《怀古》、《鸥鹭忘机》、《乌夜啼》等。在当今岭南琴人的努力下,这些经典名曲将继往开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杨新伦青年时代曾在振江中学、广东昆维女子高中等校任武术教师,后又辗转在广东、上海、天津、沈阳等地从事保险工作,直到1953年回到广州,加入广东文史研究馆工作,才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漂泊,专下心来,从事岭南古琴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了感谢国家,他拿出二十多张名贵的古琴献给国家,其中有著名岭南画派创始人居廉收藏过的名琴“啸月”(现存上海博物馆)。这个时期以来,杨被吸收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接受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的委托,联络了幸存的老琴家招鉴芬、周桂菁、孙暮唐(孙乐宜之父,孙乐宜曾任广州市市长)等人,时时聚集在一起切磋琴艺。 1959年,杨新伦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代会”,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0年9月,杨新伦受聘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古琴专业,授徒专业学生谢导秀、关庆耀及选修学生杨始德、梁兆荣等,为岭南古琴播下种子。1962年广州举行的首届羊城音乐会,杨新伦率领学生谢导秀、关庆耀参加了演出,一曲齐奏“渔樵问答”获得了成功,岭南古琴首次登上大雅之堂。1963年,杨新伦先生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古琴曲打谱会议。 “文革”中,多少名贵古琴被摔烂或葬身火海。杨新伦为保护好珍藏多年的名贵古琴和资料,作了不懈的努力,使之在十年动乱中丝毫无损。“文革”后,杨新伦召集学生一道,共商重振岭南古琴大计。此时,著名古琴家李祥霆随同中国歌舞团来广州演出,一时在广州掀起了“古琴热”。曾跟随杨新伦老师学习拳术的袁建城、罗巧灵、区君虹、钟锦章等也兼学起古琴来了。后加上莫尚德先生、莫仲予先生、麦汉兴先生及原来文史夜校的李春婵、朱丽冰、万美霞等人,使沉睡多年的岭南古琴重新振作起来。 在广东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在杨新伦先生的努力下,1980年10月24日成立了广东古琴研究会,杨新伦亲任会长,莫尚德任副会长。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成立,标志著岭南古琴进入新的时代。 1990年2月1日,正值大年初六,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逝世,终年92岁。每年清明时节,杨新伦弟子徒孙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风雨无阻前往远郊杨新伦墓地拜祭。杨新伦生前为岭南古琴的继承和发展奋斗终生的精神勉励著新一代。在20世纪30年代,罗九香广泛地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音乐界的名人名师进行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吸取其他筝派和乐种的特色来丰富自己的演奏,他运用山东筝派中的大指小关节快速劈托来丰富自己的八度轮音指法,吸取北派古筝连托两弦再辅以滑音的弹法,增强了力度和气氛。其演奏落点果断,运气自如,音韵委婉,气势雄浑,正所谓“轻而不浮,急而不乱,怒而不燥,哀而不伤”,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其艺术风格归纳起来是:古朴淡雅,重在写意。具体说有四点:1、音色优美浑圆;2、按滑变化丰富;3、琴度出神入化;4、意境深邃高远。
罗九香钟情于汉皋古韵,以“儒家乐派正统”自诩,其古筝艺术独树一帜。 他的演奏淳朴大方,不落俗套,矫健带劲,着力于韵度、行调用句,尤以双指弹弦、快速减字左手重按之法,可称神奇妙绝。他反对“形似”,提倡“神似”,认为音乐应随情而发,以情带声,方可悟出神韵。他强调古筝的艺术主要用左手,而不是右手。他使用的“玳瑁”义甲,长而厚,用小关节弹弦,音色纯真圆润。其按颤功夫一触即发,滑音技巧变化莫测,演奏气度随情而发,发音功底铿锵有力,音乐表现细腻含蓄,情感表达出神入化。
罗九香对于古琴艺术的欣赏和推崇,使得其演奏风格中又融入了古雅、淳朴的风韵。罗九香藏有1936年出版的林谦三著、郭沫若作序的关于古琴的著作《隋唐燕乐调研究》和1937年今虞琴社编印的研究古琴的专刊《今虞》两本书,又与古琴界众多大师级名家如招学庵、杨新伦等交往密切,相互切磋琴艺,他借鉴古琴演奏时左手的点、揉、搓、抹等手法,融于古筝演奏当中,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提升了古筝的演奏技巧。1952年,罗九香将明末古琴家徐青山关于琴的美学理论经典著作《溪山琴况》加工精缩为琴筝通用的《琴况廿四则警句》 ,意义精微,文风高妙,艺术境界深邃高远。
罗九香不仅在演奏客家古筝上技艺超群,广东汉乐的其他乐器也广为深通,尤其是三弦、椰胡等,对于古琴的研究也颇有心得。广泛的涉猎使得罗九香的古筝演奏别具一格,从而保留了一大批珍贵的音响资料,如古筝独奏《出水莲》,古筝、琵琶、扬琴合奏《单点头·乱插花》、《玉连环》、《昭君怨》等。罗九香的古筝演奏乐谱、传谱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客家筝乐曲也由其学生演奏、刻录成录音带、密纹、镭射唱片等流传国内外,影响甚广。他演奏的古筝录音, 除出版为音像制品发行外,还收藏在国家级音乐研究机构及主要高等艺术学府中,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其手迹“继述文明”曾悬于故乡的故居中。 罗九香十分喜爱演奏68板软线乐曲,如《出水莲》 、《崖山哀》、《杜宇珈》、 《昭君怨》等民间称为“四大软”。在硬线调谱中,则擅长演奏《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大八板》 、《琵琶词》等。平时,罗九香常以其心境如何来决定演奏什么乐曲。如稀客来访,多弹《千里缘》 、《怀古》 ,寓“知音相遇”或“思念”之意;偶遇伤感,常弹《杜宇魂》、《昭君怨》以自慰;见到污浊现象,情绪低落时,则弹《出水莲》来倾吐“君子”之气,或以《将军令》的威武雄壮音调来激励自己。他的演奏,落点果断,运气自如,音韵委婉,气势雄浑。所谓是:轻而不浮,急而不乱,怒而不燥,哀而不伤’他不善言辞,往往集情感于筝乐与书法之中。
罗九香主张对传统乐曲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才能长盛不衰。 比如《出水莲》这首乐曲,民间演奏者或只是将其作为软线调谱的起板副调,本身不具有独立意义;或将其解释为“忧国忧民”,“孤芳自赏”,“睹物伤时”等等。而罗九香则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收益,认为莲花是花中之君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是乐曲的中心思想,给人以洁身自好,自强不息的哲理性启示。对于起句的处理,罗九香一反传统的委婉缠绵、优柔动听的弹法,以动感强烈的连续切分节奏来代替,并辅以一按即颤的密颤弹奏,以愤慨的情绪表现出莲花对污泥浊水的鄙视,显现出绝强的气质,展现主题。又如《崖山哀》,这是一首哀悼南宋末帝在广东新会殉难的传统乐曲。民间演奏多与《大八版》中板连套。然罗九香却选择《将军令》中板连套,两曲分两个调弹;弹《崖》曲时用“1’音代“4” ;弹《将》曲时回到原调,使两曲产生四度转调的演奏效果。这在民间传统演奏中是绝无仅有的。罗九香在解释为何接《将军令》中板时说:《将》曲曲调雄壮有力,连套后可增强《崖》曲的壮烈气氛。《崖》曲不应只是“哀”字,它应该体现出中华民族之英魂。 罗九香在教育中善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常用三弦、椰胡给学生领奏,启发学生掌握音乐风格,体会乐曲的韵味。罗九香把客家筝的演奏要领归纳为“缓而不怠,紧则有序,古朴淡雅,重在写意”,重在写意也即罗九香所提倡的以神似代替形似的教学观念,认为只有在“神”字上下功夫,才能体现出乐曲的情感和内涵。他要求学生学琴应学会运用气息,才能处理好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关系,使乐曲的情感得以深化。
罗九香认为,演奏古筝艺出于手,情蕴于心,弹筝是对于人的感情的抒发,乐音也应当随情而发,摒弃追求表面上的相似和僵硬的模仿这一错误的观点,讲求音乐的感染力和人琴的和谐。音乐是有感情的,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演奏者所表现的乐思不尽相同,因此罗九香强调读谱的重要性却不主张死记演奏谱。熟读乐谱宛如朗读诗词,有板有眼,有句有节,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张口即来,脱口可唱,由情带声,循环反复,神韵自悟。他还提倡学生多读古典文学和历史来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筝曲的时代背景、创作愿意等,提高音乐修养。
罗九香不仅身体力行,多方面融合各家学派的特点和演奏技巧,还鼓励学生吸收其他筝派和乐种,包括西洋音乐的优点,支持学生学习新创作的现代乐曲和技巧,对传统乐曲进行改编。他还将不同领域的技能整合到古筝学习当中,如将太极拳、气功的运气规律应用到古筝演奏当中。罗九香“承秦筝正统,传太古遗音”,既继承民族音乐的传统正韵,又推陈出新,强调古筝的艺术主要是左手而不是右手,认为音乐的发展是必然的,继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罗九香以其开阔的胸襟、非凡的气宇和开放的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卓越超群、优秀非凡的演奏家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古筝音乐舞台上和各大音乐高校中。如原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会长李婉芬(已故);任古筝学会副会长的就有北京的史兆元,上海的何宝泉和潘妙兴,广州的陈安华、饶宁新等;任古筝学会理事的有天津的李洪安、广西的林坚(女)、福建的陈茂锦、汕头的杨礼桐等,以及原广东省汉乐研究会会长罗德栽、梅州的杨始德、惠州的罗振武、蓝新德、大埔的罗曾优、罗曾良等。还有一批从事专业演奏和研究工作的学生,使罗九香的古筝艺术得以继承下来,广为传播。其学生陈安华、史兆元等人整理出版了记载由罗九香传谱和演奏的客家筝曲的书籍《广东汉乐古筝曲选》、《客家筝曲四十首》、《中国岭南筝谱》、《中国名筝名曲荟萃》等,提高了罗九香在古筝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其学生对罗九香的评价是:“一朝遇良师,三生获教益”。 罗九香的古筝演奏乐谱、传谱经他学生整理出版;由他不同学生演奏,不同公司出版的客家筝录音带、密纹、镭射唱片流传海内外,影响广泛。罗九香还有一大批音响资料。此外,全国多家音乐院校、电台、研究机构均保留有罗九香不同时期的古筝独奏录音。
古筝曲:
《将军令》《蕉窗夜雨》《薰风曲》《昭君怨》《单点头·乱插花》《琵琶词》《崖山哀》《翡翠登潭》《出水莲》《有缘千里》
唱片/专辑:
中国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 筝独奏《出水莲》 (M-2300甲), 筝、琵琶、扬琴合奏《单点头·乱插花》(3-1328乙)、《玉连环》(03-1679甲)、《昭君怨》(03-1679乙)等。 乐谱/传谱:
《广东汉乐古筝曲选》(两册共28首),陈安华记谱整理,1964年由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编印成册(油印本),赠给全国各兄弟院校及同行师友,是客家筝曲历史上首次结集印刷的乐谱。
《汉乐筝曲四十首》,史兆元整理、罗九香传谱,1985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 版;
《中国岭南筝谱》陈安华整理,1990年在香港新城文化公司出版,收入罗九香的筝曲16 首;
《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史、陈、何3位整理,199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收入罗九香传谱的客家筝曲16首;
罗九香的多位弟子分别出版了罗九香传谱的客家筝曲专辑,流传海内外。
纪念文集:
《出水莲花, 香飘九洲》,星海音乐学院并出版。
关于“杨新伦详细资料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8-116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杨新伦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新伦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杨新伦(18...
文章不错《杨新伦详细资料大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