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有没有谁知道绍兴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没有谁知道绍兴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治吴(今苏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辖县不变。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
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直属浙江省。24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7县,专员公署驻绍兴县。25年,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县不变。37年,改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14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8县),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设浙江省第十专区,辖绍兴市和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会稽7县。10月改为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绍兴专区,所辖市、县分划省政府直属和宁波、金华专区。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1968年5月改名为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改名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设省辖绍兴市至今,为全国68个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国家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行政区划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近2500年建城历史,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乡和名士之乡之称。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
为配合城镇化战略需要,经深入调研,征求民意,反复论证,绍兴市6个县(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部获省政府批准实施,至此,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部完成。县(市、区)的城区面积由447平方公里扩大到950.25平方公里;全市中心镇规模相应扩大,乡镇数从135个减少到98个,街道数从6个增加到20个,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宗教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著名;名刹中,最有影响的有三论宗祖庭会稽嘉祥寺、曹洞宗中兴道场云门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县大佛寺、诸暨五泄禅寺,郡城大善寺、开元寺、龙华寺、戒珠寺等。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教徒,并广建教堂。至民国8年(1919),绍兴地区有基督教堂(所)124处、教徒295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宗教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万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教徒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
物产资源
绍兴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绍兴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第一。
绍兴的人力资源厚实。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级科技人员近千名。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经济社会
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速为近七年来最高;财政总收入12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亿元,分别增长20%和27.5%(由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原因,财政总收入按新口径计算为7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0元,分别增长18.9%和13.5%。去年我市还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一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契机,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积极缓解要素制约,促进稳健发展。认真研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调控和指导服务,采取积极措施缓解要素制约。实施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开发区(园区)从75个削减到13个、投资密度提高到每亩116.7万元,收回抛荒、闲置土地1.6万余亩。加大电源和电网建设力度,对热电企业多发电和企业自备发电实施财政补贴的资金达近3亿元,公用热电厂新增发电容量25万千瓦,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新增容量86万千瓦,变电容量新增338万千伏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推进金融创新和银企合作,本地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42亿元和208亿元,企业异地贷款新增171亿元。继续做强做大“绍兴板块”,浙江海越、浙江展望、稽山控股、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环境、京新药业等7家企业实现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和筹资额保持全省地级市首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集约发展。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大企业和名牌产品培育力度,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工业性投资378亿元,增长17.5%,限额以上非纺产业投资比重提高到62.2%;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新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10只;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其中2家超50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得分223.3分,列全省第二位。建筑市场进一步拓展,完成产值758亿元,增长26.6%。认真贯彻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征农业税,增加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全市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达到5.3亿元,增长20.3%。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播种面积224.2万亩,总产量95.3万吨,分别增长6.6%和13.7%,种粮效益有所改善;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快,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7家、特色农业基地201万亩、市外农业基地153.7万亩。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激励,制订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及若干意见,强化旅游节会资源整合和宣传促销,积极采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推进服务业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亿元,增长14.9%;接待国内外游客12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2亿元,分别增长18.3%和19.1%;商品房销售额75.7亿元,增长36.5%。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落实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发展加工贸易,改善服务环境,开放型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合同外资16.7亿美元,增长11.3%,实到外资8.2亿美元,增长10.9%;实现进出口总额86.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6.1亿美元,分别增长45.3%和45.8%;外经合作进一步拓展。
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促进统筹发展。编制完成了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西南片分区规划和迪荡新城规划。重点工程建设投资156.7亿元,完成调整后的年度计划任务;“双十”系列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7.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6亿元。柯袍快速干线、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县连接线一期、胜利西路和人民路等市区道路延伸、八字桥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和秋瑾故居保护、220千伏滨海输变电、绍兴县鉴湖中学、兰亭保护整治一期以及城中村改造金鸡塘、大树江等组团建设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曹娥江大闸及闸前大桥、甬金高速公路、104国道上虞和新昌段、嵊新污水处理厂、诸暨石壁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袍江、柯桥和镜湖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诸暨城西工业新城、上虞城北新区、嵊州城南新区、新昌七星新区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成为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新亮点。“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建设进展明显。市区开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城中村改造拆迁10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2万平方米。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小舜江区域供水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着力加强社会事业,促进协调发展。“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活动有序推进,“胆剑精神”的弘扬使“绍兴精神”得到了升华。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七艺节”分会场和闭幕式,绍剧《真假悟空》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创建教育强县“满堂红”,有6个乡镇(街道)成为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高校在校生超3万人,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建成。实施人才工作五年规划,引进各类人才1.72万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防止禽流感、非典等工作成效明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参加人口达到293万。市妇保院二期、公共卫生中心等一批卫生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市人民医院主院、第七医院迁建等项目进展顺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孟关良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推进,启动了区域性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期评估。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工作有了新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和谐发展。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5万个,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扎实推进,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6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86%,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3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1.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对困难群众发放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7.6%。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已建工会企业实现全覆盖。市区新建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解决657户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主要道路沿线建筑物立面改造全面完成,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顺利推进。创新“枫桥经验”、创建“平安绍兴”,强化维稳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市场经济秩序和工资清欠等专项治理活动,加强文化市场和黄酒业整顿,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事故下降39.8%,群众信访总量下降20.9%。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等工作得到加强,第三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自营出口总额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就业岗位新增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2‰以内。
绍兴市市花
绍兴栽养兰花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我国现存最早由东汉袁康、吴平撰写的地方志《越绝书》中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当时社会名流、 亲朋好友41人到绍兴兰亭修禊,在“曲水流荡”活动中作诗37首,王羲之为这37首诗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37首诗中就有几首写到兰花。如徐丰之的“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袁峤之的“人亦有言,竟得则欢。喜宾既臻,想与游盘。微音迭咏,馥为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宋朝的张昊,在纂修宝庆《会稽续志》中写道:“兰,《越绝书》曰:句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诸山,句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亭。”
明代绍兴知府萧良干主修,张元忭、孙鑛同纂的《绍兴府志》中载有:“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句践所树。兰诸之水出焉(通曲),兰亭,山阴汉旧县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
明代绍兴著名奇才,青藤画派创始人徐谓,一生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画了不少兰花的画,他在《兰谷歌》中写道:“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诸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兰花兰垂云之紫。”
绍兴士大夫阶层写兰、咏兰、养兰的情况,历史渊远,除见之于诗、画以外,还见于散文笔记,如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清代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等。
鲁迅先生1933年11月14日致山本初枝信中说:“养兰花是颇麻烦的事,我曾祖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这在周建人口述、周哗编写的《鲁迅故家的败落》中也有记载:“鲁迅曾祖父芩年公生前除好种兰花以外,没有做过其他什么事。”。
1923年出版的《兰惠小史》是一本具有影响的兰史,作者吴恩元结识了许多绍兴棠棣的兰农,在《兰蕙小史》中记录了绍兴棠棣兰农的种兰经验和发掘名贵品种的贡献,在记录的江、浙、沪40种兰花名贵品种中,绍兴县就占26种。
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1988年至1992年,绍兴的兰花在全国三届兰花博览会、两次全国兰花展览会上共获得金牌13块、银牌27块,并获得优秀品种奖牌10块,栽培奖牌3块,科技奖牌1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曾与绍兴兰农交流养兰经验,绍兴还有专门的花市。1991年,在全国春季兰花展开幕式上,中国兰花学会名誉理事长吴应祥教授在讲话中称:绍兴----中国兰花的故乡。
请问“上虞”是绍兴的吗?
●两宋皇陵
宋六陵位于绍兴城东南的御茶村。这里筑有我国南宋时期的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绍陵六个皇帝的陵墓,俗称“宋六陵”。其实它还包括了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徽宗及南宋皇后与皇室大臣的坟墓,是江南一带规模最大的皇陵区。
江南惟一的皇家陵区——著名的宋六陵的准确位置已经得到勘定,而在此之前,宋六陵长期以来被认为徒有虚名。
宋六陵是南宋宋高宗赵构等六个皇帝的陵区,坐落在绍兴市柯桥区皋埠镇上蒋乡牌口村(原为上皇村)宝山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宋朝时期,金兵攻下开封,宋室南迁,大量北方政要人员和士民避乱绍兴,史载“民从者如市”。《宋建炎系年要录》谓“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驻跸行在越州,宋绍兴元年,赵构升行在越州为都城绍兴,南宋皇帝称“绍兴天子”,意图中兴。绍兴成为南宋首都,为南方经济、政治中心,大批王族、官员来绍聚首,祠堂庙宇成为临时官舍,大有人满为患之感。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外籍居民已超过当地“土著”。
南宋王朝的创立者孟太后,绍兴皇宫度余生、葬于绍兴皇陵
1131年,隆佑太后病故,选址筑陵就被提上了议程,这着实让大臣们费了一番脑筋,当时中原又被金兵占领。有一位大臣上奏,先把太后暂葬在江南,等收复中原以后再回迁。
1278年,南宋灭亡。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为“江南释教总统”的西域僧人杨琏真珈就盯上了首都绍兴的宋六陵。他暗中勾结了一批恶僧奸徒,率领大队人马开进陵区。这帮利欲熏心的恶徒用铁钎、铁铲等工具,先后砸开永茂陵、永穆陵、永绍陵和宁宗仁烈皇后的地宫,劈开帝王棺椁,哄抢墓中数目惊人的奇珍异宝。他们甚至把宋理宗赵昀的尸体从永穆陵中挖出,倒挂在树上三天三夜,并割下其头颅,做成饮食工具。杨琏真珈为了能招福祛灾,天天用它来饮酒取乐。这次疯狂的盗墓共挖掘了宋六陵中的101座墓。当时,历代帝后、皇亲国戚和百余名朝廷大臣的骨骸被随意乱抛,一片狼藉。不久,这些骨骸就神秘失踪了。
时光流逝,以后的宋六陵依然多灾多难,清代和汪伪政权时又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对之多次盗掘,再经过“文革”时期的浩劫,宋六陵的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
当年绍兴师范学校刚刚从宋陵遗址搬出的时候,每一丛松树下面的皇陵都有一个小土堆坟包,并且有个标志。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皇陵遭殃了,所有的土堆都被扒平了。当时,学校曾挖过两口井,挖井的时候曾挖到地下皇陵墓道,有青砖交错砌建而成,保存还相当完整。 看到这两口井依然存在,井旁杂草丛生,井水清澈。
在历史上,宋六陵曾有过多次重建。明初朱元璋曾下诏令重新修复宋六陵,并将每座陵都重新立碑,派专人守陵,划出近四千亩山地作为禁区。这是历史上对宋六陵最大规模的重建。当时,这里是一片茂林。我们看到的松群就是当时所植。
明孝帝弘洽年间及清朝雍正时期都曾派专人修缮过陵园。
绍兴作为越国宋都,历史上是东南第一大都会,而南宋皇陵恰恰是江南惟一的大型帝王陵墓群。所以,有关专家认为重建宋六陵意义重大。
宋六陵由于遭到多次劫难,一切都变得那样零乱不全,这无疑为重建宋六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一幅宋六陵古图。这是一幅康熙年间遗留下来的明代重建宋六陵的古图,为重建南宋皇陵提供了最翔实、最可靠的历史资料。该图详细、清楚地标出了南宋六个帝王陵墓的具体位置和形状,还标明整个陵园其他主要建筑的情况。 长竹园战国窑址 长竹园战国窑址,位于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分布面积达4000平方米。1978年发现,在长竹园东西宽20米、南北长200米的范围内,散布着原始青瓷器、印纹硬陶器的碎片以及扁圆形垫珠、红烧土块等。又在长竹园南水渠断面上,发现南、北并列的窑床遗迹二处,相距3 . 50米,均都重祷着五座窑床,即第一座窑烧毁后,其上再建,屡毁屡建,形成五窑相叠地层。进行试掘,发现为两列龙窑。其中一列分窑室与窑头两部分,窑头巳遭破坏,残长6米左右,窑床宽2.40米。文化层堆积为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混合堆积,窑底有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的残片,证明此窑同时烧制原始瓷和印纹陶。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1979年公布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公布为浙江省文应。2006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上旺乡村游、农家乐
富盛镇上旺村,在2001年由原上旺村、原岩里村两村组成,上旺村在六七十年代就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曾受国务院嘉奖,被誉为“江南大寨”,是当年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曾有86个国家和地区友人莅临上旺考察访问,党和国家***华国锋、陈永贵等均到过上旺土地,陈永贵曾有“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赞誉上旺。
上旺在建设中留下了地下水库、十三排、接待站、知青点等历史的遗迹,而岩里自然村则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有九级陵水库、老鹰嘴、桃花源等自然景观,清乾隆年间,山阴梦厂居士俞蛟皆友人许兰谷、言孝思慕名岩里一游,留下千古佳作《岩里记》,把山村隐地岩里定位于绍兴的“世外桃源”。
深厚的历史、秀丽的景色,使自发来上旺参观、旅游的人全年不断,为了给前来上旺参观旅游者提供更好服务,上旺现推出了18户农家乐经营户,提倡吃住在农村,休闲、体验在农村。
●诸葛仙山景区
诸葛山,又名诸葛尖,在县东南六十里的富盛镇,据传诸葛山早在东晋(317-420)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诸葛洪曾入诸葛山炼丹于此而得名。
《康熙会稽县志》云:山高数千仞,周亘五十里,悬流百余丈,下射石臼如雷,是为诸葛山瀑布。这里,山间细泉流淙,山坡万管碧竹,暗长青苔的石岭拾级而上。山麓有诸葛道人屋舍基,有丹井,有仙人石。其象如镂,旁有鹰嘴岩,高数十丈。岩上为群鹰窠,攫狐兔委诸中,人往往拾堕者。右有龙池,历经千年滋润而不枯,百年人迹仍依稀可辨。
山旁有筋竹庙,建于清康熙间,为后倪、石泄、淡竹坞三堡共建。半山有庵,名半山庵,古有僧尼隐居于此。山顶,建有古刹一所,名锡飞寺,建于清同治年间,因清代锡飞将军曾来此地,故名。锡飞寺常年香火缭绕,信客不绝。
山麓不远处,旧有黄龙山延安寺,始建于宋建隆元年,号护国安院,并建有樵云楼。明代怀襄和尚曾慕名来到诸葛山云游,留下诗作一首:“天峰结小楼,旭日隔林邱,……”,
诸葛山,道教与佛教文化交融,人文与自然景观辉映。憨态可掬的石猴,惟妙惟肖的鹰嘴岩,悬流百丈的瀑布,干旱祈雨的龙池和千年古刹古道,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山巅的锡飞寺,海拔572米。香客们叩拜之余,常伫立山巅,饱览越中胜景。登高望远,稽山鉴水尽收眼底,小舜江、汤浦镇、古越府城、杭州湾皆清晰可见,不失为古越风光之天然观景台。
●四季笋生态示范园区
富盛全镇有竹山面积20117亩(包括雷竹),其中毛竹15485亩,雷竹4632亩,年产竹笋2470万斤,其中毛竹春笋1015万斤,冬笋177万斤,鞭笋650万斤,雷笋628万斤,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各农户把原先的养竹山,逐步改造为掘笋山,使毛笋、鞕笋、冬笋产量大为提高,四季笋常年不断,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经济效益明显增加。1997年5月10日,首先在文山村建立了600亩毛竹四季笋示范基地。引导和带领全镇各村的毛竹园改造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万户、金家岭等村用先进的砻糠厚覆盖技术使雷笋提早2—3个月产出,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富盛镇竹笋四季不断,爬山、掘笋、挖野菜、,休闲、旅游,空气清新,适宜于野外活动爱好者参与。
●富盛生态史林 以倪家溇蒲丝岭和石良岙为中心,以宋六陵和马蹄井为依托,建立融农家风味区、四季笋生态区、中小学生实验区、水上休闲垂钓区、生态养殖区、皇家狞猎场、龙池岗观光区和有机茶生态区等八位一体的富盛生态史林。
●方家坞水库、九级岭水库垂钓 方家坞水库(蓄水量106万立方)为我县第三大水库,九级岭水库(蓄水量38万立方),库区周边森林郁郁葱葱,植被茂盛,置身其中,心旷神怡,库内垂钓别有一番风味
是的
上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海相望,位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和港口城市宁波之间。总面积142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77.8万,其中城区人口19.8万。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运河、港口一应俱全,到宁波北仑港、萧山国际机场只需45分钟车程。上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大舜的出生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更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城市,已先后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省经济强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
上虞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上虞人民抢抓机遇,勇于开拓,创新创业,把一个以生产粮棉为主的农业县迅速建设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2003年,全市实现GDP177.6亿元,增长12.6%;自营出口3.74亿美元,增长39.1%。财政收入14.08亿元,增长27.2%;金融系统年末存款余额177.7亿元,增长34.4%;贷款余额128.3亿元,增长4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8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6328元,增长7.8%。
产业基础雄厚。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297亿元,增长15.4%;利税37亿元,增长13%。销售超亿元企业48家,11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上市企业5家,18家企业成为省“五个一批”企业。积极调整行业结构,形成了机电、化工、轻纺、建材四大行业,其中机电、化工是全市的支柱行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5%以上。浙江阳光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基地,浙江上风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风机生产基地,龙盛、闰土两家集团公司的分散染料产量全球第一,约占我国分散染料总量的70%,全球市场的31%。高起点开发省级上虞经济开发区和杭州湾上虞新区,规划面积分别为40平方公里和25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分别为14平方公里和21平方公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上虞还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2003年,完成建安产值239亿元,境外工程业务2858万美元,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实力较强。上虞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和浙江省惟一的全国技术创新示范试点城市。2003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家数为全省之最,共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3家。有350多家企业与国内的高校、科研所建立了长期紧密型的科技合作关系。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82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近1000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65项。
生态资源丰富。上虞的南部是800平方公里的好山好水,真山真水,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具有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生态资源。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现,旅游开发渐入佳境,4.8平方公里的曹娥景区和英台故里—梁祝风情旅游区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覆卮山景区、东山景区正着手准备。百里曹娥江穿城而过,曹娥江大闸和十八里城防景观工程正加紧建设,“一江两岸”将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高速公路两边规划建设大片的绿色林带,城郊结合部和新区48公里的海岸线也正在规划建设更加宽阔的绿色生态屏障,与内河两侧绿地系统、公路沿线生态长廊一起,形成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打造山水园林的“绿色上虞”,创造令人向往的人居环境。
市场体制开放。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虞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不仅与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而且与美国、德国、日本、荷兰包括香港在内的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3年,全市自营出口3.74亿美元,荷兰飞利浦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以及意大利、香港、台湾的一批跨国企业、上市公司已纷纷落户我市,去年实际引进外资1.07亿美元。上虞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集中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招投标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和招投标监督办公室,形成了开明、开放、开通的投资环境。
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城市化水平达到38%。大力发展教体、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市、省卫生城市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覆盖率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政治保持安定稳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去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的上虞真诚欢迎国内外新老朋友来到美丽的虞山舜水旅游观光,投资开发!
上虞是浙江省发展“滩涂经济”、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区块,已动工兴建的杭州湾慈溪跨海大桥与之相邻,规划建设中的杭州湾绍兴跨江大桥也是从上虞出发。而拥有200平方公里广阔滩涂、在杭州湾南岸仅此一片的杭州湾上虞新区,又是列入绍兴都市区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浙江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环杭州湾新兴产业带的重点园区,成为浙江经济接轨上海走向国际的桥头堡,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发展、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平台。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上虞市委、市政府正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加快发展的责任感,致力于为上虞的跨越式发展奠基,把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作为两大主要任务,确立了“工业立市、开放兴市、生态靓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强化了“规划立城”这一理念,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呼应大绍兴,全力营造环境,整合提升优势,广泛吸纳引进,建设与上海配套的特色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都市农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在杭州湾南岸崛起一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滨江生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
2 上虞市的旅游资源!!!!!!!!!!
上虞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无数名人涉足虞山舜水,品评风土人情,兴之所至,流连忘返。
曹娥江:古称舜江,别名剡溪、上虞江。东汉时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后改称今名。源于磐安县的尖公岭,注入钱塘江河口,为浙江第三大河。进入上虞后,江面开阔,水流平缓,并受潮汐影响,海潮倒灌。曹娥江源远流长逶迤壮观,盛唐时为唐诗之路,两岸景点星罗棋布,驾舟逆行而上,犹如画中行。
曹娥庙:位于曹娥江西岸百官镇孝女庙村,被誉为“江南第一庙”。东汉时孝女曹娥,为寻父收尸,投江而死。县长度尚汉葬曹娥于江东岸,并为之立碑。碑系邯郸淳所书,有蔡邕题识。宋代建曹娥庙正殿,庙内石碑系宋蔡卞重书。历代几经重修,现今庙宇系民国二十三年重修。该庙建筑技艺高超雕刻精美,富有江南特色,是浙江古代木构建筑体系中民国时期的代表作品。
小仙坛青瓷窑址: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四峰山东北坡小仙坛。属东汉遗存。瓷片标本的测试数据已达到或超过现代日用瓷器的标准,被陶瓷界称为“成熟瓷器”的发源地,认为“东汉时上虞烧制瓷器成功,成为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我国早期青瓷的生产中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东晋政治家谢安的隐居地。成语“东山再起”即源于此。位于曹娥江中游东岸,两岸山水映衬,风景优美,今有谢安墓,墓碑及洗屐池、蔷薇洞遗迹。东山江边山壁间有一形如手指的巨石,临江射西而出,名“东山指石”,是东山著名景观,石下有谢安曾垂钓的钓鱼石和指石潭。
永元秀塔:位于上虞汤浦镇小舜江西侧塔山巅。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塔六角七层,砖砌楼阁式,高约22米。开拱券门 、窗,造型别致。据民间传说,汤浦地势低洼,人民倍受洪涝之苦,为镇灾禳福,建此塔,祈求永远消弭水患,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英台故里---玉水河畔祝家庄:“梁祝”传说中的祝英台家乡。低矮的山峦、宝塔,分布于水网间的田野、村庄、农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水光山色,融梁祝爱情悲剧于一体。
凤鸣洞瀑布:位于丰惠镇凤鸣山腰,故名“凤鸣”,又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女子在此修炼成仙,故名“仙姑”。又传说东汉魏伯阳在此炼丹,丹成仙去。石洞为壁立山崖上一道巨大裂隙,由于山体变动或流水冲刷而成,洞口仅 能容纳一、二人同时进出,洞内一股山泉自10余米高的洞顶飞溅而下,雨雾迷蒙,形成瀑布,两崖耸峙的洞顶横担着几块巨石。
春晖中学位于白马湖畔。民国十年(1921), 经亨颐策划,陈春澜捐资创建。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等曾执教于此。今存一字楼、科学馆、图书馆、曲院等,各幢建筑均有长廊相连。当年经亨颐校长所居“长松山房”,丰子恺所居“小杨柳屋”,夏丐尊所居“平屋”等亦均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竺可桢故居座落于上虞市东关镇西大木桥头,是一座面临市河、坐南朝北的典型的绍兴水乡民居,是已故著名自然科学家竺可桢诞生地。现已作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竺可桢老家原在东关镇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他从小住在大木桥头的竺家台门里。台门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砖木结构。竺可桢生于东侧楼上。故居已于1989年10月修复,辟为竺可桢生平事迹陈列室。
夏盖山,独立于虞北平原,位于谢塘镇和盖北乡交界处,方圆0.5平方公里,其形酷似馒头,海拔169.9米。元《一统志》云:“相传神禹曾驻于此”。故又名大禹峰、夏驾山。山上有“盘山十八井”、“白龙兴云池”、“鸣阳三亭”和姑嫂庙等古迹。抗日战争时期,上虞爱国青年在石崖上,阴刻隶书“还我河山”、“卧薪尝胆,湔雪国耻”12个大字,至今历历在目。清代诗人沈琅站在夏盖山上望海,留下“一望迷离境,苍茫水接天”的诗句。 峰顶平坦,长满青松。近可看如金罗玉带的曹娥江,远可看海水滔滔的大海,极目环视,被誉为“江南吐鲁番”的盖北“中国葡萄之乡”,碧波万里,尽收眼底。
峰山,座落于上虞市百官镇梁巷村,古为曹娥江著名渡口,与东南百官龙山相对。其间,人称前海。唐贞元二十一年(804),日本僧人最澄(日本佛教的先祖)来华取经,先天台国清寺(属天台宗)后至山阴龙兴寺(属密宗)求经未得,途经峰山遇密宗第三代传人顺晓大师,与其共研佛理,并受灌顶得经书一百零二部,一百十五卷,道具五种七件。最澄回国后,创日本天台宗密宗,逐成日本国佛教初祖。遂使日本天台宗成为天台宗与密宗相结合的产物。峰山,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峰山现存一巨大石佛头像,面容慈祥。相传为最澄第二次来华拜访顺晓大师,但顺晓大师已圆寂,塑此石像,面向东方,以表纪念。
洪山湖位于市区南郊的兰芎山麓,距市中心3公里,湖区三面环山,景色怡人。湖面积为12公顷,蓄水量约12万立方米,水源主要来自南方上游的皂里湖及南部山丘的地表汇水,水质清澄无污染。湖区东、南、西郊部为丘陵低山,地势广阔,上厚下燥,低坡平缓,连绵起伏,山间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修竹茂盛,茶园吐香,更有清奇鸟韵,泉流汩汩而终年不枯。湖北面是一片农田视野开阔。当地旅游部门规划在此建一旅游度假区,一期规划面积为70公顷。
座落在蒿坝镇西侧的卧龙山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风景优美。沿卧龙山龙脊逶迤登高共二百档台阶,其上有“普净寺”,寺殿宇为四合院型,四周建围篱圈地4万多平方米,广植果木花草。菜田、果园、茶山交错疏布,挺拔参天的竹林带并列中心大道两旁,浓密墨绿的松林丛屏幛于四方,天然园林蔚为壮观;清风徐来,如临桃源古境。
百官、大舜庙、舜井 百官是上虞市政府所在地,是著名的浙东古镇,历史悠久,《水经注》载:“舜避丹朱于此,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后人因名其地曰“百官”穿镇而过的曹娥江古名舜江,又称剡溪,为表彰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节而易名为曹娥江。两岸海塘略经修饰,已形成独具情调的江滨公园。镇上有三大著名古迹:舜井、大舜庙、舜桥。
舜井位于百官镇龙山头西麓,泉水甘澄,久旱不涸,久雨不溢,物换星移,依然青春永驻,井碑为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题。
大舜庙,《舜帝庙志》载:始于夏朝,其为浙江两大祀庙之一(另一为绍兴禹庙)舜庙占地:开间五间,约23米,纵深约100米,分三进:一进为圣殿;二进为太祖殿;三进为四岳殿;每一进各有一个戏台,山门内有荷花池和石桥,庙前有舜河、百官桥。庙内有众多楹联诗题。现上虞市政府正筹资重建。
3 中国-----上虞市的气候
上虞位于北亚热带边缘,是东亚季风盛行的滨海地带 ,属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年平均温度16.40C,年平均无霜期251天,日照全年3000小时,相对湿度75%, 夏季盛行东南风及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及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秒,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大气平均气压101Kpa。
中国-----上虞城市规模
漫步市区街道,感觉上虞城高了、大了、靓了。一幢幢高楼、一片片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人民 大居住环境日趋优化桥、三角站城雕等标志性公建设施醒目矗立,大通商城、一百大楼、建设大厦、中信实业银行、工商大楼、广场新村、城市花园等一大批欧式或现代化建筑群落户城区,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五立面——建筑屋顶设计,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平屋顶结构,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天际轮廓线,晚上在华灯映辉、霓虹闪烁下,显得流光溢彩,绚丽多彩。独特的造型、绰约的风姿,给上虞城市勾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座城市的诞生蕴含了市领导、部门负责人和方方面面工作人员的艰苦和努力,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深藏着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老城区拆迁就是其中的一例。按照“九五”期间《上虞市 城市总体规范》的“一轴、二环、三区、多组团”布局结构模式,强化市域中心功能,体现江滨特色,扩大了中心城镇规模。我市总计投入2.55亿元资金,对百官老城区实施第六至第十期大规模的旧城拆迁改造。拆除旧房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涉及拆迁户2024户。其中1999年实施的第九期拆迁工程投资1.37亿元,拆迁面积达14.3万平方米,成为上虞有史以来最大的拆迁工程。通过旧城拆迁改造和新区的开发,打通了城区东南西北四大门,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6.2平方公里增加到13.8平方公里,扩大了一倍多,增强了对乡镇的带动、辐射能力。
拆迁和开拓的结果不是简单的造高造大,而是有序的规划和安排。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我市城市空间与日俱增。以前,沿街建筑往往压道路红线建设,造成人行道狭窄、停车难和街头绿地少等局面。通过这5年的折迁改造,建筑物沿街定点时,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进行绿化和停车场建设。在“一百”新大楼旁,专门划出整块的停车场;解放街与胜利路交叉路口黄金地段,留出20米宽的绿化用地;五洋花园前,建造了欧式下沉式广场。仅恒利小区就新建了2处小区级公园。曹娥江两岸20多米宽、1900多米长,含防洪堤建设工程修建的江滨绿带,绿草成荫,亭阁掩映,己成为城市主要的景观轴和市民惬意的作等场所。
5 中国-----名特产品
青 梅
盖北葡萄
崧厦霉千张
越瓷
上虞柳编
上虞角竹
上虞豆酥糖
上虞黄瓜
二都杨梅
崧厦榨菜
梁湖水磨年糕
上虞魁栗
越红酒
关于“有没有谁知道绍兴的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yule/202507-41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有没有谁知道绍兴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没有谁知道绍兴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绍兴历...
文章不错《有没有谁知道绍兴的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