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网上有关“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怎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怎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是2014-05-13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大窑街道办事处曲格庄村。

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6124940743401,企业法人王永产,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食用菌种植技术研究、推广服务;食用菌种植、批发、零售;方便食品制造、批发、零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山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8632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100-1000万和1000-5000万规模的企业中,共200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脆性断裂构造

山东硅化木产地目前发现甚少,只有日照市的小穆家和青岛即墨马山2处。

小穆家硅化木产地位于五莲县石场—莒县大石头乡一带,含有大量的植物碎片、硅化木等化石,化石丰富。2005年,该区被批准为县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图4.27 马山硅化木化石

青岛市即墨马山硅化木产地位于马山山体的四周,主要赋存在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地层中,已发现20多株,质地硅化完全,疤节、年轮清晰,属国内罕见的地质珍品。其类别属松柏类的南洋杉科的南洋杉型木未定种。

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

脆性断裂是中新生代表构造相主要的构造变形型式,主导变形作用的是剪切和断块作用,代表性的构造形迹是各类不同方位、不同性质的断裂及其所形成的断块。处于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胶东地区,断裂构造颇为发育,其中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明显而突出,是与金成矿休戚相关的线性构造,北西和东西向断裂零散的夹杂其间。其广布于胶北断隆、文登-威海断拱西部。入胶莱断陷则渐行消失,胶莱断陷内除在构造单元接合部和南部断裂活动较活跃外,相对断拱区则相形失色。这些不同方位的断裂均具多期活动特点,力学性质各异,其形成、活动时间及控(容)矿性能亦不尽相同。有的则是继承韧性构造而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地质史内,它们彼此交切、归并、斜接、复合而构成现今的布局。

1.近东西—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该方向断裂较发育,其被夹持于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之内。延伸方位与变质基底构造线吻合。发育于胶北隆起内者,规模较大有7条,长25~35km,其多是Ⅳ、V级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如黄山馆-得口店、西林、门村及金岗口等断裂。其他如留村、下东庄和芝山断裂,是变质基底的控界断层。走向80°~100°,向南或北陡倾。胶莱断陷具规模的有两条(柴沟-胶州和百尺河-廿五里夼断裂),规模大,断续长80~120km,走向85°~90°,向南陡倾。

该方位断裂切割最老地质体是变质基底岩系。最新地层是古近纪五图群,多被其他方向断裂截切位移。断层破碎带宽窄不一,同一断裂沿走向亦很悬殊,一般10~100m,最宽达700m,最窄仅12m。发育有断层角砾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构造组构,常伴有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重晶石化等蚀变现象。

该方向断裂具多期活特点,继承性强,早期为压性、压扭性,后期为张性和张扭性,具先压(张)而后扭特点。形成时限跨度大,最早雏形期可追溯至元古宙末,晚者中生代燕山期,活动于印支期、燕山期,以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最强烈,其控制中新生代盆地的生成、发展及消亡。

2.北西向断裂构造系统

北西向断裂发育程度远不及北北东向断裂,其分布虽少,但在北北东向断裂内十分醒目,具规模者6条,零散的分布于变质基底内和基底与中生代盖层边界上,此外在中生代盆地亦有所见。

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小悬殊,长者延伸25~30km,短者几公里,断续出现。破碎带多数较窄10~50m,个别达100m。走向310°~320°,个别330°,倾向不定,倾角较陡,60°~70°。遥感影像及地貌均有明显反映,多系Ⅳ、Ⅴ级构造单元分界断层(如下范家、勾山-小园和俚岛等断裂),切割北东、北北东和东西向等断裂,时又被北北东向断层切割。破碎带内发育有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并伴有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等蚀变现象。其形成时间较晚,燕山早期形成,具张性活动,燕山晚期活动强烈,为张扭性,系先张后扭的左行张扭性的多期活动断裂。

值得提及的是,具规模性的北西向断层是金矿床的破坏者,而在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下盘侧的北西向的张性羽裂或追张裂隙中充填有含金石英脉(如马家窑和南墅等金矿)其代表了燕山早期所形成的北西向金含矿构造,它们是残存于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弱变形域内,未被后来张扭性断裂叠加的构造形迹,因规模小,易被忽视,应对其予以关注。

3.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北东向断裂构造广泛发育于胶辽隆起与苏鲁隆起二个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的牟平、即墨、青岛一线,向南延至胶南、日照等一带。是山东半岛最突出的线性构造,纵贯半岛,是滨太平洋构造的组成部分。

北东向断裂无论在卫星照片,抑或在航照等遥感影像上均显示十分清晰的线性构造;地貌上控制大水系流向,沟系汇聚、流水拐点、陡坎、负地形线状展布和山体走向;航磁图表现为稳定的杂乱正负磁异常带。自西至东由桃村-陡山、郭城-即墨、牟平-店集和海阳-青岛等四条主干断裂构成宽约40km的牟即断裂带。其之间(呈10~12km间隔)相互平行,沿40°~45°方位呈舒缓波状展布,总体向北收敛,向南撒开。郭城-即墨断裂北延至埠西头与北西向断裂构成追张断裂到铁口-带后与桃村-陡山断裂间距仅1~2km。每条断裂的强烈活动部位,均有几条或数条规模不等,近于平行主干断裂的低序次断裂构成断束:如桃村-陡山断裂在徐家店以南由石桥东-北曲格庄、彭格庄-安家楼底和李家苇夼-铎山前等规模较大的低序次断裂构成;郭城-即墨断裂在战场泊南由高桌-羊儿山,榆山-北高格庄断裂辅佐。主干断裂近等距的间隔,反映脆性断裂的强、弱变形域的分带格局,在弱变形域内亦有强的变形域(低序次断裂处)。该方向断裂多向南东陡倾,倾角60°~70°,向北西倾者亦有,同条断裂沿走向其倾向亦有变化,沿断裂带常有规模不等,数量较多的早白垩世从基性—酸性的潜火山岩体侵位,同时伴有玄武岩喷溢形成的玄武岩台地。

该断裂构造均具十余米至上百米的破碎带,发育有碎裂岩、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劈理化带和断层泥等构造岩,常伴有硅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其切割变质基底岩系,白垩纪地层及燕山晚期侵入岩,切割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层,被北西向断层切割。白垩纪莱阳群碎屑沉积,青山群火山岩展布和其潜火山岩、火山机构及燕山晚期侵入岩无不受其控制。总之该组北东向断裂规模大,具多期活动;初期以张性为主,中期压性,中后期压扭性,为左行压扭性断裂。形成早燕山期之未或燕山晚期之初,活动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已很微弱,该断裂活动虽强烈,然与金成矿无缘。

另外在招远以北和栖霞以东亦有一组北东向断裂构造,其被夹持于北北东向断裂之间,诸如招远以北的破头青断裂,西林家断裂和栖霞以东的后夼和马家窑断裂等。这些断裂集中出露,相互平行,大致呈45°~50°(个别40°)方位展布,向南东陡倾,倾角60°,长15~20km,个别达30km。具宽大的挤压破碎带和蚀变岩带,一般30~400m,最宽达800m(破头青断裂)。其发育于栖霞超单元、玲珑超单元,被北北东向断裂切割,其规模虽小,然却控制了诸如玲珑、灵山沟、旧店及栖霞地区的石英脉型金矿床,此外还有一些北北东向断裂系统呈45°~50°波状的弯曲处,如焦家断裂北段,招平断裂留仙庄-上庄段,解宋营-观里断裂龙门口水库北段等金控矿构造与前者走向吻合,其可能是北东向构造部分,被北北东向构造归并而成为其一部分。这些北东向断裂早中期为右行张扭,后期为右行压扭,其形成于印支中晚期,活动于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之初,此即被行业内称之为早新华夏系的构造。

4.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是胶东中西部最突出的线性构造,密集展布于牟即北东向断裂带以西的莱州、招远、蓬莱、栖霞及平度、莱西、莱阳北部地区;牟即断裂带以东则限于米山断裂带以西地段,以东甚微。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对胶东一带的构造格局、地貌景观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脊骨作用,其与北东向断裂及其他方位断裂构造共同打造了胶东地区的构造框架。其亦是与胶东金矿密切相关的断裂构造,著名的三山岛、焦家、新城、大尹格庄等众多的金矿床均置身于该断裂系统之内。

该方位断裂多集中成带展现,各断裂带均由主干断裂和其旁侧的密集而近于平行,规模不等的低序次断裂构成断裂束,各带呈不甚明显的间隔(10~15km)展示,反映了强、弱变形域间夹出现特征。总体自北向南由强变弱,自西向东渐疏,向南西渐有收敛之势,入胶莱断陷渐不清晰。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仓上—明村—双羊断裂带、蚕庄—大泽山—平度断裂带、蓬莱—招远—麻兰断裂带、解宋营—栖霞—沐浴店断裂带和金牛山断裂带。

该断裂系统在遥感影像上显示清晰的北北东向线性构造;地貌上呈正负地形交界、水系延展、水点线状展布;物探方面在负磁异常背景下的北东、北北东向的局部正磁异常区。断裂总体走向10°~25°间,个别达30°,局部达40°,呈舒缓波状延展,向北西或南东陡倾。倾角60°~70°左右。破碎蚀变带发育,一般宽都在数千米至上百米,金矿化处达数百米。一般是有矿化者宽,无矿化者窄,北段宽南段窄。发育有程度不同的碎裂岩化、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断层泥等构造岩,伴有强烈的褐铁矿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断裂破碎带均呈自主断面向两侧由强—弱(剖面上是弱—强—弱)的变形分带,其宽度和构造岩类型等各断裂和同条断裂沿走向均具差异性,宽者突出,类型多且叠加现象明显,热液蚀变往往在断层下盘异常发育。近主断面时愈强烈。无矿断裂蚀变窄,仅有弱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

北北东向断裂切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系和白垩纪地层和燕山期及其之前的侵入岩类,切割东西向和印支期的北东向断裂,被北西向和牟即北东向断裂切割。个别断裂叠加改造古老的韧性剪切带。

该方向断裂从成矿专属性和相互交切关系明显分早、晚两期。早期者总体走向15°~25°,个别30°,是金控矿断裂;如三山岛、焦家及金牛山断裂等;晚期者5°~15°,对胶东多金属矿化具控制作用。早期者形成于印支期末或燕山早期,活动于早燕山期,早期为张性,后期为左行压扭性;晚期者形成于燕山晚期之始,为压性—左行压扭性。其切割或归并前者,共同形成北北东向构造带。

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

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原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一种艺术形式,由于这种艺术风格的盛行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16世纪后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

扩展资料

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

代表人物: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称他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男,是一位意大利神父,也是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3、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男,英籍德国作曲家。

亨德尔生于德国哈勒(Halle, S),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于1703年迁居汉堡,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百度百科-巴洛克音乐

越来越多的地质事实表明,晚侏罗世前后东亚地区的构造变形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折,构造活动从晚侏罗世以前强烈的陆内挤压造山和地壳增厚作用演变到早白垩世以来强烈的陆内引张裂陷和岩石圈减薄作用,这种构造体制的转折过程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紧密相关。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强烈的伸展变形和裂谷作用时期,形成了广泛发育的裂陷盆地和伸展盆山耦合系统。山东省中生代形成了一系列受构造控制的陆相盆地,构成盆岭相间的构造格局(图6.33)。

图6.33 山东省中生代盆地与断裂构造略图

Fig.6.33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Shandong province showing the Mesozoic faults and basins

1—邹平盆地;2—临朐盆地;3—肥城盆地;4—莱芜盆地;5—鲁村盆地;6—南麻盆地;7—大汶口盆地;8—汶东盆地;9—蒙阴盆地;10—汶上宁阳盆地;11—泗水盆地;12—平邑盆地;13—金乡鱼台盆地;14—滕州盆地;15—成武盆地;16—单东盆地;17—陶庄盆地;18—韩庄盆地;19—昌邑盆地;20—寒亭盆地;21—马站盆地;22—苏村盆地;23—郯城盆地;24—龙口盆地;25—臧家庄盆地;26—俚岛盆地;27—桃村盆地;28—胶莱盆地;29—中楼盆地;30—安丘—莒县盆地;31—莒南盆地;32—临沭盆地;33—灵山岛盆地;34—德州—莘县盆地;35—济阳盆地;36—沾化盆地;37—昌乐盆地;38—东明盆地

6.3.1 中生代盆地类型及基本特征

山东省中生代盆地主要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是与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关的裂陷盆地,仅有少量三叠纪盆地为陆内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原型几何特征和展布规律,将裂陷盆地归纳为下列3种类型:

1)泛裂陷型盆地系。由一系列单个断陷盆地组成,形成区域上广泛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典型的如蒙阴裂陷盆地群。断陷盆地系中,单个断陷盆地往往规模较小、延伸短、断陷深、相互隔离和分布不连续,断陷形态以不对称半地堑为主。

蒙阴裂陷盆地群由肥城盆地、莱芜盆地、鲁村盆地、南麻盆地、大汶口盆地、汶东盆地、蒙阴盆地、泗水盆地、平邑盆地等组成,分布于沂沭断裂西侧,总体呈NW—SE向长条形或弧形,与沂沭断裂共同组成牵引“入”字型构造格局。控盆断裂位于盆地北缘,盆内地层由南向北逐层上叠。断裂和地层相向倾斜,断裂倾角65°~75°,地层倾角10°~25°,下部地层倾角略大于上部地层倾角,形成前断后超式单侧断陷盆地。盆地内主要发育淄博群三台组(红色岩系)、莱阳群、青山群,盆地形成始于侏罗纪,白垩纪为盆地裂陷活动的主期。由于主控断裂的走向差异可划为两种类型:莱芜型,平面上呈三角形,剖面上呈箕型,是由NNW走向和NE走向断裂交叉控制而形成的;平邑型,总体呈长轴状展布,三角形部分不发育,主要与NW走向断裂有关。

2)狭窄型裂陷盆地系。这类裂陷盆地的显著特征是平面上呈线形展布、剖面上受断裂控制,由对称地堑和地垒组成,其发育与岩石圈断裂有关。沂沭裂谷系属于这一类盆地系,裂谷由西侧的苏村地堑、东侧的莒县地堑(安丘—莒县盆地)和中部的汞丹山凸起组成二堑夹一垒构造格局。裂谷长大于500km,宽15~50km,其长宽比与东非裂谷系相似[203]。地堑内沉积了一套早白垩世河湖相砂砾岩系(大盛群)、高钾火山喷发岩(青山群)和晚白垩世河湖相砂砾岩系(王氏群)。地堑内盆地主要包括马站盆地、苏村盆地、郯城盆地、昌邑盆地、寒亭盆地和安丘莒县盆地。

(3)菱形状裂陷盆地系。这类盆地平面形态往往呈菱形,四周受断裂控制,其发育与主干断裂走滑活动密切相关,具有走滑拉分盆地性质。以鲁东地区的胶莱盆地、中楼盆地较为典型,其他尚有临朐盆地、邹平盆地、金乡鱼台盆地、滕州盆地、沾化盆地等,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济宁型盆地:受控于棋盘格状构造系,盆地形态常呈长方形,沉积了山麓相淄博群及湖泊相莱阳群,很少见火山物质,是相对宁静的沉积盆地。

邹平型盆地:继承了印支期的盆地格局,盆地总体形态呈“U”形(现在形态),可能与南北向断裂及齐广断裂活动有关。是中生代地层发育较齐全的盆地,盆地内发育三叠纪石千峰群,侏罗纪淄博群、白垩纪莱阳群及青山群,各组的厚度较大,淄博期以范围不大的湖泊相沉积为主,莱阳期也以湖泊相为主,晚期有火山活动,青山期发育大量的火山岩。

中楼型盆地,位于沂沭断裂带旁侧,为被沂沭断裂带、船坊断裂、中楼断裂、大长远-清平峪断裂控制的局限盆地。盆地大致呈菱形,由莱阳群及青山群组成,莱阳群沉积厚度大,是胶莱盆地同期沉积的3~4倍,盆地中常见滑塌构造、鲍马序列等。盆地边缘常见强烈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及巨厚的山前洪积扇等沉积物,沉积物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低,具深水、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

鲁东中生代盆地与鲁西构造特点不同,控盆断裂位于盆地南缘,盆内地层具有由北向南逐层上叠和南断北超的特点。

6.3.2 中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演化

通过岩石地层和层序地层研究分析,可以将山东省中生代陆相盆地沉积-构造古地理发展演化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与五个二级层序对应。由于沂沭断裂带对山东省中生代沉积的控制作用,这五个阶段在各个盆地发育是很不相同的,并且各个盆地的发育主要受区域性构造控制,大地构造位置和区域性断裂的规模造成了盆地间演化阶段和地层序列的差异。

(1)三叠纪沉积阶段

石千峰群沉积期区内整体处于抬升剥蚀状态,仅在聊城和章丘—淄博一带继承了二叠纪石盒子组沉积期的地貌格局,经历了一次湖扩与湖退沉积过程,形成了一套浅湖相—滨湖相沉积的泥岩及砂、泥岩组合。该阶段较二叠纪石盒子组沉积期,湖泊范围明显缩少,至末期,这种格局基本消失,几乎全部进入了剥蚀阶段。

二马营组沉积期沉积仅发育于聊城西侧,范围很局限,其他地区均处在剥蚀阶段,该地区由于地形抬升与下降差异较大,使原湖盆地貌保存下来,形成了一套红色湖相砂、泥岩沉积。

从晚古生代至早白垩纪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看,山东省鲁西地区自晚石炭世至三叠纪,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并进一步转化为陆相盆地沉积的过程,这一过程海水大致从南面入侵,自北部退出,地壳抬升亦是南部先抬升,至三叠纪,几乎全部进入抬升剥蚀阶段,仅在聊城—淄博一带形成小范围的湖相沉积,中三叠世以后,全区进入了抬升剥蚀阶段。

(2)侏罗纪沉积阶段

古生代末华北地台抬升,经历了三叠纪4千余万年的风化剥蚀后,至侏罗纪山东的古地形呈现准平原地貌。三叠纪时鲁东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受南北向挤压,苏鲁折返带隆升,古生代沉积盖层被剥蚀殆尽。侏罗纪时鲁东地区基底全部出露,地表整体显刚性特征,发育断裂构造。而鲁西地壳表面还保留了千余米厚的古生代地层,在构造运动影响下,产生断裂构造和宽缓的褶曲,在这些断裂和褶曲的低洼部位形成侏罗纪的盆地,发生沉积作用。

鲁西滨太平洋前陆坳陷带侏罗纪主要沉积区在其边缘地带,早期沉积发生在济阳坳陷的东北部东营和南侧的周村一带,形成两个主要的沉积中心。当时地形高差较小,沉积物以细碎屑为主,并且河流流域小,很快就进入盆地中心汇聚成湖泊。故此时沉积的坊子组以细碎屑为主并多为还原色调,此时的植物群属亚热带类型。此时其他的一些小盆地局部也有沉积,如寒亭盆地和蒙阴盆地,但规模很小,尤其是后者,可能仅达现代大型水库级别。晚期随地形的进一步夷平和地壳活动引起变形,沉积范围向南扩展,在现今的聊城、菏泽、滕州一带形成新的沉积区。因这些地区地形基本夷平,无大的起伏,故没有明显的沉积中心(湖盆),以广泛的河流相沉积为主(三台组),并且气候变干燥。三台组的砂砾岩旋回性结构和砾石成分的复杂性说明此时地壳活动比较频繁,为下一阶段构造演化的前奏期。据研究,东营一带的沉积物粒度明显比淄博三台山一带和鲁西南粗,这除了说明因地壳变形北部地势抬高外,也可能反映河流的流向是自北东向南西方向。此时气候比早期明显干燥,植物类型以蕨类为主,在蒙阴盆地三台组中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说明此时鲁西已有恐龙生存。

(3)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阶段

在郯庐断裂走滑作用影响下,具拉分盆地性质的胶莱盆地开始形成,早期沉积(瓦屋夼组)首先发育在盆地东北部,随沉降加剧沉积作用逐渐向南西方向扩展。该阶段胶莱盆地有海阳和诸城两个主要的沉降中心,湖盆发育好、地层序列完整(图6.34)。而其他盆地则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地层序列变化较大。该阶段后期,随沉降作用减弱,湖盆渐被淤塞,变为以广泛的河流冲积作用为特征,仅在局部残存水体中形成小型湖泊。由于拉伸作用产生的刚性断裂局部切穿地壳,发生火山作用,所以晚期地层中火山物质多,局部甚至形成巨厚的火山岩系。此时在沂沭断裂东侧莒南中楼一带有一火山活动中心,早期沉积作用不发育,晚期因断裂深切造成较大规模的中基性火山物质喷发,随喷发物质增多对地壳压力加大,形成一局部沉降中心,引起海水侵入,形成一局部海湾,继而沉积了巨厚的浊积岩系列,但随着沉降减弱和沉积物充填,海水很快退出(图6.35)。

图6.34 胶莱盆地莱阳期早期沉积岩相古地理[10]

Fig.6.34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nferred 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Laiyang basin(the early Laiyang episode)[10]

K1l—莱阳群林寺山组;K1z—莱阳群止凤山组

该阶段鲁西地区的地貌形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未形成大规模盆地和沉积作用,在侏罗纪沉积阶段的基础上各盆地继续发生沉积作用,因盆地规模都较小,所以湖盆演化阶段多不完整,地层序列差异也较大。

(4)早白垩世青山群、大盛群沉积阶段

随着莱阳期湖泊演化的结束,各个盆地逐渐被填平。随后地壳拉张,断裂活动增强,爆发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此时胶莱盆地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盆地中心部位,沿近东西向基底断裂发生,形成莱阳、即墨、胶州、诸城几个活动中心,另外在臧家庄和俚岛盆地也有小型火山活动中心。鲁西地区和沂沭断裂带内在前期盆地中也发生火山活动,与鲁东地区不同的是这些盆地规模小,断裂比较紧闭,在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大多数未与地壳发生重熔,形成新的岩浆房,故火山喷出物质为中基性,很少发生酸性火山物质喷发。沂沭断裂带在经过早期的火山活动之后发生剧烈沉降,形成裂谷,沉积了巨厚的湖泊、河流相地层(大盛群),同时在鲁东、鲁西火山岩盆地中火山喷发间隙也有河流沉积作用,沉积一些正常碎屑岩夹层。

图6.35 胶莱盆地莱阳期晚期沉积岩相古地理[10]

Fig.6.35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nferred 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Laiyang basin(the late Laiyang episode)[10]

K1d—莱阳群杜村组;K1q—莱阳群曲格庄组; —莱阳群城山后组;K1m—莱阳群马连坡组;K1f—莱阳群法家莹组

(5)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阶段

经过早白垩世大规模火山活动,早期地壳中积累的能量被释放,火山喷发物加大了盆地载荷,大型盆地(如胶莱盆地)又进入新的比较稳定的沉降阶段,而一些小型盆地则因已被填满,又不具备大盆地重新沉降的机制,故多停止沉积,进入剥蚀阶段。该阶段沉积盆地具有由南东向北西方向迁移的特点,早期(林家庄-辛格庄期)沉积区由鲁东延入沂沭断裂带,晚期(红土崖-金岗口期)沉积即越过断裂带进入鲁西和渤海湾盆地区。由于此阶段盆地沉降规模较小,并受到来自东南方向掀斜作用的影响,所以沉降幅度较小,湖泊沉积不太发育,以分布广泛、相变频繁的河流沉积作用为主。

该阶段气候比较干热,属亚热带-温带气候,季节性降雨明显,故河流沉积多发育粗-细旋回韵律,岩层呈氧化色,层理厚度大。此时地貌形态表现为盆地周围高山耸立,由青山群火山岩形成的山体为盆地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源,盆地内河流发育,并有小型湖泊(多由河流裁弯取直形成)。

6.3.3 胶莱盆地地层格架和盆地演化

6.3.3.1 胶莱盆地年代地层格架

根据胶莱盆地各地层单位形成时代和沂沭裂谷及鲁西部分中生代盆地地层单位形成时代建立的山东省白垩纪年代地层格架如图6.36所示,地层断面切取方向为北东—南西向。

图6.36 山东省白垩纪年代地层格架[10]

Fig.6.36 The Cretaceous Chrono-lithologic frame of Shandong province[10]

PrZ—前震旦纪变质基底;Z—震旦纪地层;Pz—古生代地层;J1-2f—淄博群坊子组;J2-3s—淄博群三台组;K1w—莱阳群瓦屋夼组;K1l—莱阳群林寺山组; —莱阳群止凤庄组;K1y—莱阳群杨家庄组; —莱阳群水南组;K1lw—莱阳群龙王庄组;K1d—莱阳群杜村组;K1q—莱阳群曲格庄组; —莱阳群城山后组;K1m—莱阳群马连坡组;K1f—莱阳群法家莹组;K1h—青山群后夼组;K1b—青山群八亩地组; —青山群石前庄组;K1fg—青山群方格庄组;K1x—大盛群小店组;K1dt—大盛群大土岭组;K1ml—大盛群马朗沟组;K1t—大盛群田家楼组;K1s—大盛群寺前村组;K1mt—大盛群孟疃组;K1lj—王氏群林家村组;K1-2x—王氏群辛格庄组;K2h—王氏群红土崖组;K2hs—王氏群红土崖组史家屯玄武岩段;K2j—王氏群金岗口组;PrK—前白垩纪;K1—早白垩世;K2—晚白垩世

白垩纪早期山东省沉积比较普遍,胶莱盆地沉积基底为前寒武系,盆地规模大,沉积类型复杂。鲁西和沂沭断裂带内沉积基底为侏罗系,盆地多而规模小。早期以河流、湖泊沉积为主,晚期火山活动强烈,火山岩主要沿沂沭断裂和鲁西几个小盆地发育,沂沭裂谷开始形成。

白垩纪中期沉积主要发生在胶莱盆地和沂沭断裂带内,鲁西蒙阴盆地有少量火山活动。早期火山作用仍很强烈,胶莱盆地以火山岩系为主,沂沭断裂带则剧烈沉降形成裂谷系沉积。晚期胶莱盆地火山作用减弱并逐渐停止,进入第二期湖盆演化阶段,大量火山物质被搬运重新沉积,逐渐由河流沉积转为浅湖沉积,形成第二期规模较大的湖盆。据火山活动旋回及等时性分布,胶莱盆地北部湖泊发育较早,可能在方戈庄火山旋回活动时即已开始发育,而南部诸城一带相对较晚,在方戈庄火山旋回活动结束后才开始发育。

晚白垩纪晚期中心向西迁移,胶莱盆地的范围可能扩展到沂沭断裂带东部地堑,在北部潍坊一带沉积盆地越过沂沭断裂带进入鲁西,在临朐至高青一带形成新的沉积中心。

6.3.3.2 胶莱盆地岩石地层格架

图6.37 胶莱盆地白垩纪岩石地层格架[10]

Fig.6.37 The Cretaceous litho-stratigraphic frame of the Jiaolai basin[10]

图中符号的说明同图6.35

根据地表地质及钻探资料综合分析,建立的胶莱盆地岩石地层格架如图6.37,图6.37a为近东西方向断面,图6.37b为近南北方向断面。从图6.37a中可以看出,胶莱盆地的沉降中心在莱阳一带,地层厚度大、地层单位多,发育完整的湖泊演化序列。东部乳山一带为古隆起,处于盆地边缘,西部早期的古隆起到后期随盆地规模扩大和沉降中心迁移也进入盆地范围。而图6.37b表示的盆地中部自北而南的断面则说明了高密以南的另一沉降中心的情况,该沉降中心与莱阳沉降中心的差别是范围大而沉降速率小,湖泊演化序列不完整,以发育河流冲积扇为特征。白垩纪时胶莱盆地内有多个凹陷和凸起,多沉降中心造成了莱阳群沉积相和地层序列的差异。随着盆地演化发展,微地貌作用越来越小,反映在地层序列上表现为渐趋一致,如王氏群的区域变化相对莱阳群小得多。

6.3.3.3 胶莱盆地构造格局

胶莱盆地西界为沂沭断裂,总体走向呈NNE向(10°~25°);盆地东界断裂为牟平-即墨断裂,总体走向呈45°;盆地南界为五莲-青岛断裂,走向由35°左右逐渐变为60°左右,其南西端与沂沭断裂小角度斜交,北东端与牟即断裂有连接的趋势。盆地北界为门村-平度断裂和金刚口断裂,走向北东东—北东向,盆地部分边界为剥蚀边界。盆地具有以沂沭断裂和牟即断裂为主剪切断裂(Y剪切),以五莲-青岛断裂为R剪切断裂,以平度断裂和五龙村断裂为R′剪切断裂的右行非对称性菱形盆地[204]的特点。

根据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石油钻探资料,结合前人的划分方案[205~208],将胶莱盆地划分为11个次级构造单元,分别是:海阳凹陷、牟(平)即(墨)断裂带、莱阳凹陷、大野头凸起、平度-夏格庄凹陷、李党家-马山凸起、高密-胶州凹陷、柴沟凸起、诸城凹陷、五莲凸起、中楼凹陷(图6.38,图6.39)。

海阳凹陷:位于胶莱盆地东端,主要由莱阳群组成,凹陷南部有少量青山群。莱阳期中、早期沉积沉降速度大,沉积物厚度达1500m,莱阳期晚期凹陷逐渐变浅。凹陷被白垩纪花岗岩类侵入体侵入破坏。

牟即断裂带:位于胶莱盆地东部,由一组NE向断裂组成,为岩浆强烈活动的裂陷构造带,以发育青山期火山岩、潜火山岩、密集脉岩为特征。莱阳群总体分布于断裂带东侧及北段,在莱阳期中、早期为胶莱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沉积物厚度达6000余米。王氏期在断裂带东北段桃村附近形成较小的沉积沉降中心。

莱阳凹陷:位于胶莱盆地东北部,根据重、磁资料解释,在莱西附近基底埋深达6000m,向北东逐渐变浅,一般深度为3000~5000m,东北部广泛出露莱阳群,西南部出露王氏群。莱阳群在盆地内发育较全,呈东厚西薄特点;青山群除东北部剥蚀缺失外,其余地方均有分布,总体向南西倾,倾角15°左右;王氏群分布明显小于青山群,且西南厚、东北薄,向南西倾斜,最大厚度大于3700m。

大野头凸起:位于胶莱盆地北部,北为莱阳凹陷,南为平度-夏格庄凹陷。出露地层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构成复杂的多期褶皱。

平度-夏格庄凹陷:总体呈NWW向延伸,基底埋深5000~6000m,有平度和夏格庄两个沉降中心。莱阳群垂直厚度约3200m。王氏群在夏庄附近呈NW向延伸的宽缓向斜。凹陷内次级断裂较发育,东部以NE和NW向为主,中西部主要发育NEE和EW向断裂,在平度附近受这两组断裂控制形成古近纪断陷盆地。

李党庄-马山凸起:有人划为七级镇断裂[206],由一组密集排列的NW向断裂构造组成。深部为古老结晶基底组成的半地垒状隆起,向南以斜坡形式过渡到胶州凹陷。基底埋深3000~4000m,向北西方向基底逐渐抬起。由于受NW向断裂长期活动抬升的影响,莱阳群沉积厚度小于200m。

柴沟凸起:位于胶莱盆地的中南部,介于高密凹陷与诸城凹陷之间,北以胶州断裂为界,南以百尺河断裂为界,由一套粗碎屑的洪积相和河流相(杜村组)沉积物组成,厚度可达到2000m以上。断层未对地层沉积起控制作用,表现为强烈的后期改造特征,因此柴沟凸起的形成时期应为莱阳群沉积之后。

图6.38 胶莱盆地次级构造分区图

(据吴智平等[209],王世称等[206]修改)

Fig.6.38 Subdivision of the tectonic units of the Jiaolai basin

(modified after Wu et al.[209]and Wang et al.[206])

图6.39 胶莱盆地1616.0地震测线地质剖面图

(据吴智平等[209]修改)

Fig.6.39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1616.0 seismic crossing the Jiaolai basin

(modified after Wu et al.[209])

E—古近纪地层;K2W—晚白垩世王氏群;K1Q—早白垩世青山群;K1L—早白垩世莱阳群;AnZ—前震旦纪基底

高密-胶州凹陷:北临李党庄-马山凸起,南接柴沟凸起。基底最大埋深约6000m,莱阳群沉积厚度达3000余米,王氏群沉积厚度1000余米。莱阳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高密附近,王氏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胶州一带。

诸城凹陷:位于胶莱盆地西南部,呈南西宽东北窄的楔形。北以百尺河断裂为界,西界为沂沭断裂带,南与五莲凸起相接。百尺河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附近沉积厚度大,约7000m。凹陷中白垩纪地层发育全、厚度大。

五莲凸起:位于胶莱盆地西南缘,南以五莲-青岛断裂与胶南隆起分开。断裂以北中生界覆盖于胶辽陆块之上,往南覆盖于苏鲁造山带之上。凸起东南缘广泛出露莱阳群,向北西依次出露青山群、莱阳群。

中楼凹陷:位于五莲凸起之南,苏鲁造山带西缘,沂沭断裂带东侧,沉积了巨厚的火山岩和浊积岩系,并有海相沉积夹层,沉积最大厚度近万米。

6.3.3.4 胶莱盆地演化过程

胶莱盆地总体是一个受沂沭断裂、青岛-日照断裂、牟(平)即(墨)断裂控制,具有走滑拉分盆地性质的菱形裂陷盆地,对其沉积沉降历史和盆地构造分析结果表明,该盆地不是一个单一的断陷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不同构造-热体制的构造引张和伸展过程,是一个伸展型叠合盆地。其演化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盆地性质有差异,空间分布不完全一致,后期盆地叠加在前期盆地之上,形成叠合盆地。在莱阳期NE—NEE断陷盆地之上叠加了青山期裂谷盆地,王氏期近EW向坳陷盆地叠加于前两期盆地之上。

1)早白垩世莱阳期断陷盆地阶段。NW—SE向伸展作用控制了盆地的发育,盆地内形成了一套相变复杂、分布广泛的河湖相沉积。胶莱原型盆地上叠于苏鲁造山带和胶辽地块之上,早期(林寺山、止凤庄组沉积期)沿苏鲁造山带北缘形成五莲-乳山断陷槽,有诸城和桃村两个沉积沉降中心,桃村地区沉积最大厚度达3000余米,诸城凹陷沉积厚度为300余米(图6.34);中期(水南组、龙王庄组、杨家庄组沉积期)盆地扩大,莱阳凹陷与海阳凹陷连为一体,沿五莲—海阳一带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湖盆,为湖盆发育的鼎盛期,湖盆沉积厚度整体达1000余米(图6.40);晚期(曲格庄组、杜村组、法家茔组、城山后组、马莲坡组沉积期)高密一带发生沉降,形成新的沉积沉降中心,沉积厚度3000余米,高密凹陷与诸城凹陷等连为一体,同时胶莱盆地南部中楼一带强烈沉陷,形成拉分盆地,沉积厚度达近万米,中楼盆地与胶莱盆地连为一体,胶莱盆地规模达到最大(图6.35)。莱阳期沉积-沉降速率在空间上出现重大分异,沿断陷槽沉降速率为230~370m/Ma,最大伸展量在36%~51%;而断陷槽北侧地区沉降速率明显减小,为60m/Ma,伸展量9%~25%[210],反映了该阶段的动力学机制可能与苏鲁造山带增厚地壳的重力垮塌有关。

2)早白垩世青山期裂谷盆地阶段。该阶段盆地伸展作用的主要特点是,沿沂沭断裂带发生引张裂陷,形成狭长展布的沂沭裂谷系。受沂沭裂谷影响,沿五莲-青岛、即墨-万第和莱西-莱阳发生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巨厚的火山喷发岩带,使前期断陷盆地转化为裂谷型火山盆地。火山盆地的规模明显小于莱阳期断陷盆地。该期胶莱盆地沉降速率在36~60m/Ma,伸展量相对较小,为7%~11%[210]。岩石圈减薄和地幔上涌可能是盆地伸展的主要机理。

3)晚白垩世王氏期坳陷盆地阶段。受沂沭断裂左行走滑运动影响,胶莱盆地发生NE向拉伸,形成具拉分盆地性质的坳陷盆地,沉积王氏群。诸城凹陷在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基础上,叠加了坳陷盆地,造成早期断陷沉积埋深。高密凹陷在原断陷斜坡基础上,形成南北两个坳陷。莱阳凹陷发生构造分异,东部山前店—蛇窝泊一带整体抬升,西部莱阳地区发生坳陷。盆地沿诸城—高密—莱阳一带发育,形成胶州、莱阳、桃村三个沉积沉降中心,盆地面积约相当于莱阳期断陷盆地面积的一半。此时盆地内各坳陷的沉降速率在60~70m/Ma,伸展量为20%~30%[210],相对于青山期伸展和沉降作用明显增大。沂沭断裂的左行拉分作用控制了坳陷盆地的形成。

图6.40 胶莱盆地莱阳期中期沉积岩相古地理[10]

Fig.6.40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nferred 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Laiyang basin

(middle Laiyang episode)[10]

—莱阳群止凤庄组;K1y—莱阳群杨家庄组; —莱阳群水南组;K1lw—莱阳群龙王庄组

关于“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怎么样?”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yule/202507-4850.html

(6)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怎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怎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 hzjyqz
    用户072004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烟台永卿斋蕈菌生物研发有限公司怎么样?》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