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断句

网上有关“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断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断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品选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解读泰伯是周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后,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了姬昌,也就是周文王。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称赞泰伯具有至德,就是因为泰伯三让天下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心安,而无任何功利的想法。

《论语·泰伯第八》很罕见的没有使用末篇点题。或者说,是《论语》之中,唯一用组篇方式集中点题的一章。

从“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篇开始,连续四篇,集中对尧、舜、禹三王“为政以德”的大德进行了评价与赞颂。

第一篇讲:舜、禹之德在于握有天下而丝毫不为自己。

第二篇讲:尧之德在于效法于天,开创礼乐文明,让人受益而浑然不觉。

第三篇讲:三王直至周朝,都强调“人才难得”,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治法,有治人”,发现和任用人才,成为一个王朝有所得于天下,有大德彰显的关键。

第四篇讲:禹之美德在于克己奉公,克己奉祖,克己为天下生民。

省,悉井反。为,去声。传,平声。○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於师。习,谓熟之於己。 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 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 」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於圣人,其後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於内,故传之无弊,观於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於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伯寿问:“曾子只以此三者自省,如何?”曰:“盖是来到这里打不过。”又问忠信。曰:“ 忠,以心言;信,以事言。 青是青,黄是黄,这便是信。未有忠而不信,信而不忠,故明道曰:‘忠信,内外也。’这内外二字极好。”

问曾子三省。曰:“此三省自是切己底事。为人处如何不要忠!一才不忠,便是欺矣。到信,只就事上去看,谓如一件事如此,为人子细斟酌利害,直似己事,至诚理会,此便是忠。如这事我看得如此,与他说亦是如此,只此便是信。程先生云:‘循物无违之谓信。’极好。不须做体、用说。”

为人谋如为己谋,便是忠;不如为己谋,便是不忠。

问:“为人谋,交朋友,是应接事物之时。若未为人谋,未交朋友之时,所谓忠信,便如何做工夫?”曰:“程子谓‘舜“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若未接物时,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此亦只是存养此心在这里,照管勿差失,宇录作“令勿偏倚”。便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处。”淳。

信者,忠之验。忠只是尽己。因见于事而信,又见得忠如此。

忠信只是一事。但是发于心而自尽,则为忠;验于理而不违,则为信。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发。

“忠与诚如何?”曰:“忠与诚,皆是实理。一心之谓诚,尽心之谓忠。诚是心之本主,忠又诚之用处。用者,只是心中微见得用。”

问:“尽己之忠,此是学者之忠,圣人莫便是此忠否?”曰:“固是。 学者是学圣人而未至者,圣人是为学而极至者。只是一个自然,一个勉强尔。 惟自然,故久而不变;惟勉强,故有时而放失。”因举程子说:“孟子若做孔子事,尽做得,只是未能如圣人。”龟山言:“孔子似知州,孟子似通判权州。”此喻甚好。通判权州,也做得,只是不久长。

或问:“学者尽己之忠,如何比得圣人至诚不息?”曰:“只是这一个物,但有精粗。众人有众人底忠,学者有学者底忠,贤者有贤者底忠,圣人有圣人底忠。众人只是朴实头不欺瞒人,亦谓之忠。”直卿云:“ ‘己’字便是‘至诚’字,‘尽’字便是‘不息’字。 ‘至诚’便是‘维天之命’,‘不息’便是‘于穆不已’。”

或问“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曰:“忠信只是一事,只是就这一物上见有两端。如人问自家这件事是否,此事本是,则答之以是,则是发己自尽,此之谓忠。其事本是,自家答之以是,则是循物无违,是之谓信。

伊川语解有一处云:“ 一心之谓诚,尽心之谓忠,存于中之谓孚,见于事之谓信。 ”(“孚”字不甚明白)

居父曰:“‘尽己之谓忠’,今有人不可以尽告,则又当如何?”曰:“圣人到这里,又却有义。且如有人对自家说那人,那人复自来问自家,傥其人凶恶,若尽己告之,必至杀人,夫岂可哉!到这里,又却是一个道理。所以圣人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盖信不近义,则不可以复。”

补充:《论语·卫灵公》

三省吾身:省,察义。三省有两解。一,三次省察。一,省察三事。依前解,当作日省吾身者三,如三思三复。惟所省则为下列三事。

不忠:尽己之谓忠。 己心之尽不尽,惟反己省察始知。

不信:以实之谓信。 居心行事,诚伪虚实,亦惟反己省察始知。

传不习:传字亦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已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素不讲习而传之,此亦不忘不信,然亦惟反己省察始知。人道本于人心,人心之尽与实以否,有他人所不能知,亦非他人所能强使之者,故必贵于有反己省察之功。

今按:此章当属曾子晚年之言。孟子称曾子为守约,观此章,信矣。盖曾子所反己自尽者,皆依于仁之事,亦即忠恕之极也。

又按:《论语》以有子之言一章次学而章之后,不即次以曾子之言者,嫌为以曾子处有子后。另人巧言章,而以曾子言次之,是有、曾二子之言,皆次孔子言之后,于二子见平等义。

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

马曰:“弟子曾参。”

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疏]“曾子曰”至“习乎”。

正义曰: 此章论曾子省身慎行之事。 弟子曾参尝曰:“吾每日三自省察已身:为人谋事而得无不尽忠心乎?与朋友结交而得无不诚信乎?凡所传授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以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

○注“马曰:弟子曾参。”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孔德

于2017年11月11日

若兰居

目录

上一章 1-3 巧言令色鲜矣仁章

下一章 1-5 道千乘之国章

关于“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断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yule/202507-5218.html

(9)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1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断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断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 hzjyqz
    用户072111 2025年07月21日

    文章不错《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断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