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网上有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是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中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截至2014年12月底,该研究所共有4个专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地质工程、环境工程2个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有在读研究生325人(其中硕士生151人、博士生174人)、在站博士后48人。

截至2013年底,该所共有在读研究生292人(其中硕士生146人、博士生146人)、在站博士后45人。

截至2012年底,该所共有在读研究生264人(其中硕士生121人、博士生143人)、在站博士后25人。 2012年-2014年该研究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姓名所在级研究室导师获奖年份王建旭09博环境室冯新斌2012晏浩11博环境室刘再华2012吕正航09博高压室张辉2012张晓琪10博矿床室宋谢炎2012朱伟11博环境室冯新斌2012孟勇10硕矿床室龚国洪2012唐镜淞11硕高压室徐丽萍2012吴承泉11硕矿床室张正伟2012刘意章11博环境室肖唐付2013张嘉玮11博矿床室黄智龙2013栾燕11博环境室宋谢炎2013王玉11硕环境室连宾2013董文斗12博矿床室苏文超2013许满12硕高压室唐红峰2013陈晓翠11博矿床室胡瑞忠2014朱伟11博环境室冯新斌2014张鑫13博高压室张辉2014徐宇13硕环境室肖化云2014徐晓航13硕环境室仇广乐2014盛响元13硕矿床室朱笑青2014

参考资料:

一、内容概述

地气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是捕集并测定自地下上升气流中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组成及含量并分析异常特征、形成原因与源区来寻找隐伏矿的地球化学方法。最早由瑞典 Boliden Mineral公司K.Kristiansson等人于1982年提出来。

对隐伏矿体的研究表明,热液成矿作用、矿石破碎等过程中都形成粒径纳米级至亚微米级的矿石颗粒,这些介于离子级微观物态与矿物宏观物态之间的中观物质存在形态的纳米颗粒,主要成分为成矿及伴生元素,其表面化学活性、颗粒迁移性能等都极大增强而呈现小尺寸效应和类气体性质。由于纳米态物质的活性产生的类气体特性,可以扩散充满矿体破碎带;由于极强的表面活性、迁移性能,可以被吸附于上升地球气微气泡表面到达地表形成异常。

幔源气体上升通过矿体裂隙时将矿致纳米及颗粒吸附于气体气泡表面迁移至地表或进入大气,在隐伏矿地表投影区的沉积物孔隙气体及近地表空气中形成成矿及其伴生元素高衬度异常,这种元素组合、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形态与隐伏矿床类型、矿化强度分带、产状与范围等特征对应。在勘查区采集地表土壤气体后测定其中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并分析其水平分布及其衬度分布特征就可以推断断裂带等容矿构造含矿性及矿床学特征。

地气纳微金属测量法的采样方法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种。最初使用埋置集气法(静态法),具有受气候影响小但采样时间长、采样器回收率低等缺点;王学求等(1995)设计的动态采样装置及方法实现了高速采样、液态介质高效捕集,但是液体捕集剂无法在埋置采样中应用,使动态采样中引入的误差上升为技术问题。

地气样品测试方法主要有:质子激发荧光光谱分析(PIXE)、中子活化分析(INAA)、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等离子质谱(ICP?MS)。PIXE、INAA和AAS等方法由于各具缺点而受限制,ICP?MS法由于高灵敏度、同时测定元素多及适用于液体介质测定等特点而成为地气实验效果提高的关键分析方法。

二、应用范围与应用实例

目前已知的应用国家有20多个,如: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美国、俄罗斯、芬兰、蒙古、中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应用领域主要是找金属矿,如Au、Ag、Cu、Pb、Zn、Ni 等;其次是找油气藏;第三是深部构造和地热田;第四是其他用途的多种元素,如,Cl、S、Fe、Si、K等。

国内外的研究应用成果表明,地气测量可以反映地表以下300~400m深的金属矿,也可反映埋深4000m的油气田环状构造。目前一般认为地气中纳米级物质基本上是垂直运移,通过覆盖层微裂隙到达地表层。遇到断裂带会提高上升速度,因此地气异常往往出现在隐伏断裂的正上方,是揭示深部隐伏断裂的有效手段,异常的宽度基本反映了隐伏断裂破碎带的宽度。此外该方法所采集的样品均来自近地表大气或土壤中气,因此其观测结果受覆盖层、岩石类型和表生作用等条件的影响较小,甚至可以应用于很难采用传统地学方法找矿的戈壁、沙漠、平原、草原和森林等特殊景观地区。

三、资料来源

任天祥,刘应汉,汪明启.1995.纳米科学与隐伏矿藏——一种寻找隐伏矿的新方法、新技术.科技导报,08:18~19

孙剑,陈岳龙,李大鹏.2011.隐伏矿床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地球科学进展,08:822~836

王学求.2005.深穿透地球化学迁移模型.地质通报,Z1:18~22

王学求,刘占元,白金峰等.2005.深穿透地球化学对比研究两例.物探化探计算技术,03:250~255+183

王学求,谢学锦,卢荫庥.1995.地气动态提取技术的研制及其在寻找隐伏矿的初步试验.物探与化探,19(3):161~171

王学求,张必敏,刘雪敏.2012.纳米地球化学:穿透覆盖层的地球化学勘查.地学前缘,19(3):101~112

武强,许爱忠,董东林等.2003.纳米探矿——用地气携带的纳米物质勘查隐伏矿.煤田地质与勘探,04:9~12

张祥年,汪明启,徐广明.2007.隐伏矿地气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地质调查与研究,03:178~185

朱笑青,王中刚.2005.纳米物质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自然科学进展,04:3~7

关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yule/202507-5365.html

(8)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hzjyqz
    用户072211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