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 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网上有关“经、史、子、集 是依据什么划分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史、子、集 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

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

2、史:史书,即正史。

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3、子:先秦百家著作。

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4、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扩展资料:

“经史子集”属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百度百科-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工部集》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文集,现存诗1400余首,文30余篇。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杜甫与李白齐名,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立足于忠厚,其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他的圣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杜甫诗歌作品中贯穿着一条爱国思想的红线,正因为爱国,他才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动态。他对唐王朝的盛世,曾在诗中由衷地歌颂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镐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忆昔》)面对最高统治者——帝王的穷兵黩武、养痈蓄患、生活腐朽、政治黑暗,他在诗中无情地评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树万落生荆杞”(《兵车行》);“主将位益崇,气骄陵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后出塞》);“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丽人行》)。这些诗中对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发动开边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对唐玄宗盲目信任安禄山而导致的叛乱,对唐代统治集团的奢侈糜烂生活,都一一加以揭露和斥责。

杜甫的爱国思想决不表现在对皇帝个人或一姓王朝的愚忠上,而是以民为贵。他尊重人民,热爱人民,处处为人民着想。诗人的一生中写了很多反映人民思想愿望和生活疾苦的诗篇,著名的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蚕谷行》、《岁晏行》、《负薪行》、《佳人》等等,无不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命运寄寓深切的同情。杜甫所写的这一类饱含人民血泪的诗篇中,有许多闪光的诗句,千百年来不断打动着读者的心,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糍窄。饱食亦何心?荒哉高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无贵贱不悲,无富贵亦足”等等,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

杜甫还写过许多与友人赠答、怀人念旧的诗篇。这些作品也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他重情义、念故旧的忠厚品质,如他只是在30几岁时与李白一度交往,但终生不忘,写过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篇。杜甫对待其他朋友也莫不如此,最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可以说是这一类诗歌中的代表作: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是诗歌艺术大师,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着重于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注意挖掘社会生活的本质,取材于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命运和社会事件,经过加工、提炼,形象地再现出来。杜甫生活的时代,安史之乱是主要的政治事件,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中取材于这一事件的作品为数甚多。人们从阅读中可以体会到当时真实的情形和诗人激动难平的心情。例如,当杜甫听到唐朝官军平定安史之乱后,欣喜若狂,立刻写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惊喜欢快状历历如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中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屡经战乱忧患的人听到捷报消息的惊喜激动之态,其心理表现传神入微,形态刻画惟妙惟肖。全诗感情饱满,豪迈爽朗,语言流利,笔墨酣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诗歌创作的题材十分广泛,在他的笔下几乎任何事物、种种思想感情都可以用诗歌来体现。他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有记录社会政治、怀古咏事、反映亲情友情、描绘自然风光、叙写边塞军旅生活、写田园生活、鉴赏文学艺术等。从诗歌题材的广阔上看,杜甫的创作成就在唐代是首屈一指的。

杜甫诗歌体裁灵活多样,他善于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善于捕捉典型事物抒发情怀,且古体、近体、乐府歌行都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古体诗在唐代已有五古、七古之分,五古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全成熟,七古在唐初才兴起,而杜甫对这两种诗体都能灵活运用,写出了许多雄沉、奔放、慷慨、激越的诗篇,例如五古《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约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当时杜甫贬官华州,正逢关中大旱,饿殍遍野,百姓多离家逃荒,诗人也不得不弃官流落秦州。诗中描写了战乱中一个弃妇的不幸遭遇,同时也寄寓诗人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感慨。这首五古,清丽通脱,格调高古,具有汉魏诗歌的风格韵致。

杜甫的近体诗创作成就更大,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他都能熟练运用并加以发展。他创作的近体诗,数量多,质量高,有些诗思想深邃,形式精工,历来都被认为是唐诗中的典范之作。杜甫的五七言绝句多是传世之作,风格多样,色彩斑斓。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中前两句写山清水秀之景,水绿鸟白,山青花红,但这美景对于一个忧心忡忡的诗人,却只能勾起他的异乡漂泊之感。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此诗宛如用语言组成的色彩明丽的油画,黄、绿、白、青四种颜色相互辉映,淡雅和谐。鸟雀、青天、山峦、航船,画面有动有静,远近相应,使形象有流动感、立体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杜甫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政治,从青年时代起就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匡时济世之心走进社会。但是,杜甫一生坎坷,屡次科场失意。他长期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了解政治情况,洞察社会动态,体验民间疾苦。他站得高,看得远,具有民胞物与的高尚情怀。因此,他的诗歌立足忠厚,其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又因为他浓厚的民本思想,站在人民立场,敢于面对社会黑暗,痛陈时弊,把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国家的政治动态,都概括在诗歌作品里,所以又被尊称为“诗史”。唐代元稹对杜甫的评价甚高,曾说:“上薄风骚,下盖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经过时间的验证,元稹对杜甫的评价与褒扬毫不过分。

杜甫是诗歌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锤炼上是着意下了一番功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努力的真实写照。翻开杜甫的诗集,人们会看到佳句连篇,妙语如珠,使人眼花缭乱,有目不暇接之感。杜甫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是精确凝练,概括力强,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仅用十个字就把封建社会里贫富悬殊做了鲜明的对比,爱憎分明。又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仅用两句就把战乱年月漂泊异乡之人的思家之情表露无遗。杜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丰富多彩,形象鲜明,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色彩明快,妙语传神;又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则如一幅细腻逼真的田园风景画。杜甫诗歌语言的另一特色是质朴自然,明快通俗,如“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四句诗完全是民间流传的谣谚语言,经作者引入诗中,既通俗易懂又恰切自然。杜甫的诗歌音调美也是一大特色,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铿锵悦耳,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

一部杜甫集,不仅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面貌,而且也表现了诗人虽坎坷潦倒、颠沛流离却始终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崇高精神。在艺术上,杜诗不仅集前人之大成,而成为辉煌的唐代诗歌的一面旗帜,也是开后世之先路,令百代学习景仰的楷模。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世界范围的文化伟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阿房宫赋作者生平简介详细,谢谢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每一部分又包括其他经典,合成“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纪》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扩展资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参考资料:

经史子集——百度百科

杜牧(803~853)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官吏,诗人。出身名门望族,为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因秉性刚直,遭人排挤,后历任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晚年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早年以济世之才自负,甚想有所作为,曾作《阿房宫赋》以讽喻当世。又善论兵,曾注《孙子》。文学上,诗、赋、古文俱佳,尤其以诗的成就最高,与李商隐齐名,被人合称为“小李杜”。其诗歌创作推崇李白、杜甫和韩愈、柳宗元,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辞采章句为兵卫”。所作诗文,题材广阔,笔力雄健,多陈讽喻时之作,如《河湟》《早雁》《过华清宫》等诗。另一些抒情写景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等,读来清新俊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杜牧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尤具爱国热情,散文如《罪言》《燕将录》《送薛处士序》等,或抨击藩镇跋扈,或感慨朝政昏暗,多方面反映了晚唐社会现实。其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杜牧还擅长书画艺术,其行草气格雄健,深得六朝人风韵。《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樊川集》20卷,后增补外集1卷。

家世背景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开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外放为黄

杜牧 江南春

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暮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

但是没有批准。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关于“经、史、子、集 是依据什么划分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yule/202507-5996.html

(6)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3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经、史、子、集 是依据什么划分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史、子、集 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hzjyqz
    用户072304 2025年07月23日

    文章不错《经、史、子、集 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