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阆中昭忠祠的由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阆中昭忠祠的由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阆中昭忠祠,即位于四川南充市阆中锦屏山风景区张烈文侯,为纪念抗金名将张宪建。
在阆中,历史上的“二张”是世代相传的英雄,一个是三国名将张飞,他如今已成为阆中旅游的文化符号;一个是阆中本地人、南宋抗金名将张宪,他是故乡人内心深处永远的痛和骄傲。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张宪出生在阆中古城南郊锦屏山脚的张家大院里。从张宪会说话起,其祖父就教他背诵诗词,教他武术。他7岁时,家里把他送到私塾读书。张宪从小尚武,家里先后为他聘请了10多名武术教师,他博采众长,练就了一身硬本领。
公元1126年,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靖康之难,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北宋都城汴梁沦陷,皇帝被俘。张宪决心从军抗敌。15岁的张宪听说岳家军驻扎河南一带抗击金兵,便一路打探而去,参加了岳家军。其后,每有征战,张宪常与岳云率部打头阵。他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屡建奇功。岳飞先将他收为义子,后将女儿嫁给他。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再次南侵。岳家军顶住压力,正面推进,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张宪率半数的岳家军出兵北宋故都汴梁以南地区,与之相配合的是王贵率另一支岳家军兵进汴梁以西。张宪率部进击,收复颍昌城,又收复淮宁府。金国用来拱卫开封的三大重镇,四日内连失其二。
郾城战后,金兀术非常恐慌,急忙收集余众13万余人,进犯临颍,妄想孤注一掷,以求一逞。张宪从淮宁府回师后,指挥前军、背嵬军、游奕军等“诸军人马”,前往临颍,寻求与兀术大军决战。前锋杨再兴以300余骑与金兀术猝然相遇在小商桥地区,宋军以一当十,拼死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杨再兴亦以身殉国。兀术怯于同张宪对阵,在茫茫夜色的掩护下,仓惶退走,率军转攻颍昌。
张宪于天明后,一鼓击破兀术留下的8000名金兵,重占临颍县。就在这关键时刻,朝廷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被解除兵权,离开鄂州回庐山,其后,岳飞部将中曾因过失受过岳飞惩处的王俊等人,诬告岳飞谋反,称岳云写信给张宪,叫张宪向朝廷假报金人入寇,以助岳飞夺回兵权。
因受岳飞父子一案牵连,绍兴十一年除夕夜,风雨交加,27岁的张宪与岳飞父子被害于风波亭。当时的狱官倪完与义士王能、李直暗地买了棺材,将张宪与岳飞父子入殓,悄悄葬于栖霞岭下。20年后,金兵再次南侵,刚刚登基的宋孝宗为了激励臣民抗金,对岳家军来了个“平反加封”,张宪被追封为龙神卫士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又赠宁远承宣使。明代,再追封为烈文侯,在阆州建祠纪念。
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川北道台黎学锦在南津关竖立宋张烈文侯故里碑,又在锦屏山东麓的连峰楼左侧,依山傍水建成张烈文侯祠一座,右侧立《张烈文侯祠碑序记》石碑二块。后均被毁无遗。
清同治年间,张宪的37代孙、潼关总镇张顺在锦屏山脚的张宪故居前,修建一石牌坊纪念张宪,牌坊门楣有“忠义垂范”大字匾额,后来,石牌坊在“文革”时期被毁。
1985年,当地政府重修张宪祠,并塑有张宪像。张宪祠位于锦屏山上,占地约30亩,坐西向东,三面环山,青松翠柏把张宪祠围得严严实实,显得庄重静穆。祠门前悬挂“佐岳王图复兴功臣同祸莫须有,祀强魂仰祠宇遗像传神阿堵中”对联一副。
走进祠门,院内是张宪的塑像。据说,把张宪塑像放在院中而不在殿内,是“匠心独运”的表现:张宪功高蒙冤,壮志未酬,人虽死,心不甘,所以塑像不稳坐殿中。他身披金甲,左手按剑,右手抚腰,威严挺立。他圆睁怒目,仿佛在问:抗金保国,何罪之有?
张宪祠一楼一底,正殿一幅对联为:佐少保力战中原,果能痛饮黄龙,知公必在;共西湖同存庙貌,纵令深诛白铁,遗恨难消。正殿内挂有张宪画像,两侧竖立“昭忠祠”石碑。堂下两厢为陈列馆,两壁挂张宪生平功迹图画和诗文对联,并有文字介绍其生平业绩。
如今,每到清明,不少阆中人到张宪祠虔诚地点燃香烛,祭奠这位抗金名将。随着阆中旅游的发展,张宪祠也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关于“阆中昭忠祠的由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yule/202508-1159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阆中昭忠祠的由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阆中昭忠祠的由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阆中昭忠祠,即位于...
文章不错《阆中昭忠祠的由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