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黏疮简介

网上有关“黄水黏疮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水黏疮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黄水黏疮的症状 5 黄水黏疮的病因病机 6 黄水黏疮的诊断 7 需要与黄水黏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水痘 7.2 脓窠疮 8 黄水黏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8.1 暑湿热蕴 8.1.1 症状 8.1.2 辨证分析 8.1.3 治法 8.1.4 方药 8.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8.2.1 症状 8.2.2 辨证分析 8.2.3 治法 8.2.4 方药 9 黄水黏疮中医外治法 10 黄水黏疮的预防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黄水黏疮的方剂 2 治疗黄水黏疮的中成药 3 黄水黏疮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黄水黏疮 1 拼音

huáng shuǐ nián chuāng

2 英文参考

bullous pustulo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ellow fluid ulcer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mpetig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mpetig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黄水黏疮为病名[1]。出《证治准绳·幼科》。即黄水疮[1]。

黄水疮(impetigo)为病名[2]。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滴脓疮、黄水黏疮[2]。是指以皮肤脓疱、结痂、破流黄水,浸*成疮,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3]。为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2]。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脓疱、脓痴。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黄水黏疮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3]。

4 黄水黏疮的症状

《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

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癍,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蔓延不止,疮水干后结痂而愈[2]。多发生小儿头面、耳、项等处,重者可延及全身[2]。常在夏秋季流行[2]。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5 黄水黏疮的病因病机

黄水黏疮由于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2]。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暑湿毒邪侵袭,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反复发作者,湿热邪毒久羁,可致脾虚失运。

6 黄水黏疮的诊断

黄水黏疮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散在性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水疱,形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周围绕以轻度红晕,脓疱开始丰满紧张,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此时,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形成**脓痂,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若脓液流溢他处,可引起新的脓疱。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肿痛,易并发肾炎、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

7 需要与黄水黏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水痘

水痘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向心性分布,化脓与脓痂轻微,索侵及粘膜。

7.2 脓窠疮

脓窠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凹陷成窝,结成厚痂。

8 黄水黏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黄水黏疮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内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连;风邪胜者服消风散;湿热重者服平胃散加黄芩、黄连[2]。

8.1 暑湿热蕴

黄水疮·暑湿热蕴证(impetigo with pattern of summerheatdampness heat amas *** ent)是指暑湿热邪,蕴于肌肤,以脓疱密集,脓痂色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滑数为常见症的黄水疮证候[3]。

8.1.1 症状

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8.1.2 辨证分析

夏令暑湿热邪熏蒸,蕴结于肌肤,故见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伤津耗液,则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8.1.3 治法

清暑利湿解毒。

8.1.4 方药

清暑汤加减。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以泻滞导热。

8.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黄水疮·脾虚湿困证(impetigo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蕴于肌肤,以脓疱稀疏,脓痂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多有面黄,纳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微腻,脉濡细为常见症的黄水疮证候[3]。

8.2.1 症状

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8.2.2 辨证分析

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8.2.3 治法

健脾渗湿。

8.2.4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叁仙以化气行滞。

9 黄水黏疮中医外治法

外治热重者用青蛤散或青黛散外敷;湿甚者用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敷[2]。相当于脓疱病[2]。

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脓液少者,用叁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脓痂厚者,选用青黛、黄柏、苍术研细末,植物油调匀外涂。

10 黄水黏疮的预防

1.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2.有痱子或瘙痒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及时治疗。

3.婴儿室、托儿所及幼儿园如发现本病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11

关于“黄水黏疮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yule/202508-15684.html

(2)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8月18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8月1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黄水黏疮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水黏疮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目录 1 拼音...

  • hzjyqz
    用户081805 2025年08月18日

    文章不错《黄水黏疮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