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书院的书院历史

网上有关“城南书院的书院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城南书院的书院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位于妙高峰的湖南第一师范,其前身乃古城南书院。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当时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月绿竹阴的琮争谷、高邱重叠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所舫和采菱舟。民国时卷云亭尚在。据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卷云亭在妙高峰中学之门楼上,城南十景,惟此独存,亭仅方丈,可容三四人坐憩。湘水前横,麓山在望,春夏之间,凭窗西眺,烟波云雾,叠叠重重,在湘滨向麓顶上升,如卷绵蔫,此或“卷云”之名所由来?南阜是妙高峰的绝顶,卷云亭亦在妙高峰上。琮争谷在卷云亭后高阜之右,朱熹称此处,“倚仗忽琮争,竹深无觅处。”纳湖即今天鹅塘。塘水与老龙潭相通,老龙潭水经过在椿桥,又直通“朱张渡。”朱熹来访,常与张栻留连往返于十景之中,举杯痛饮,遂有十景的唱和。张栻《月榭》诗云:危栏倒影,面面涌金波。何处无佳月,惟应此地多。

朱熹和诗云: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

与君凌倒影,上下极空 明。

淳熙间,张栻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到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高峰寺”,但张浚手书“城南书院”四字匾额仍保留在寺内。直到民国22年(1933),有署名“西耕”者撰《长沙新市政计划中保存之名迹》一文,竟把此匾额列为“不保存之列”理由是此匾为“杀岳武穆之嫌疑犯张浚所书。”因此,流传近千年的“城南书院”匾额,最终毁于一语。查史,参与陷害岳飞的是张俊,而非张浚,不知此公读书何以如此荒忽,及至浚、俊不分。

明正德二年(1507),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年间复圮。清康熙五十六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写有《怀张浚故宅》一诗,自注“今为城南书院。”诗云:元臣矢庙算,力战绝和书。蜀道安磐石,平江近日车。亭台芳草合,池沼白频疏。弦诵留遗泽。承家仰硕儒。城南书院真正成为诸生肄业之所,是从清乾隆时开始的。乾隆十年(1745),杨锡绂任湖南巡抚,下车伊始,杨便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然而,前来应试的生童廖廖无几,问其故,只因长沙城到岳麓书院“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杨决意将岳麓肄业诸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恰巧在都正街寻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乃称“城南书院”。此举极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养廉银,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又仿岳麓书匾悬之讲堂。岳州知府黄凝道捐建御书楼于书院南隅。中祀朱熹、张栻及有功书院诸先贤。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乾隆二十一年(1756),巡抚陈宏谋将就读于城南书院的原岳麓诸生复移至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仅留新生童肄业。

此后乾隆四十七年(1782)湖南巡抚觉罗敦福、嘉庆五年(1800)长沙知府沈廷瑛、嘉庆二十三年(1818)署湖南盐法道善康,又3次修缮城南书院。道光二年(1822),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始,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创始的妙高峰上。天心阁城南书院旧址则改建为“刘猛将军庙”。刘猛将军即元指挥使刘承忠,相传“祷蝗有验”,清雍正间始列入祀典。

左辅复建的城南书院恢复了“十景”。清道光进士、云贵总督劳崇光《城南书院赋》记述了十景的盛状。赋曰:草对回环,山川萦束;纳湖供其溯洄,高阜任其瞻瞩。访旧基于月榭,危栏之影依然;叩曩躅于云亭,隐几之吟可续。舫名听雨,闲垂软涨三稿;舟泛采菱,缓度新歌一曲,轩开半亩,养蒙迪我聪明堂矗三椽,丽泽成吾学问。看红波岳色,潇湘之灵秀如新;仰圣域贤关,闽洛之渊源伊近。

道光皇帝御书“丽泽风长”匾额,从此城南书院步入了它的辉煌时代。著名学者孙鼎臣、余廷灿、贺熙龄、何绍基、郭嵩焘等先后讲学于城南书院。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张百熙以及黄兴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读。书院内旧有吕南屯所撰一联:人只此人,不入圣,便作狂,中间难站脚;学须就学,时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此联深含哲理,上联讲做人,下联讲治学,劝人不可苟且偷安。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与湖南师范馆合并,称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湖南一师的前身城南书院为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浚、张栻父子所建。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开始在这里授徒传业。整个书院旧址宽阔,屋宇引所、基地园土26处。书院有监院、讲堂、书房等六斋。另设纳湖、月榭、卷云亭、听雨舫、采菱舟、养蒙轩、丽泽堂、禁蛙池等10处景点。当年朱熹来城南书院讲学,与张栻各有唱和诗10首。纳湖位处后山妙高峰,月榭在纳湖旁,张栻《月榭》诗有“危栏明倒影,面面涌金波”句。听雨舫采菱舟在纳湖中间。丽泽堂亦在纳湖旁,朱熹《丽泽堂》诗有“堂前湖水深”句。禁蛙池在今艺术楼所在地,相传张栻夜读时,蛙鸣心烦,投砚入池,蛙声便止,故称之为“禁蛙池”。劳崇光在《城南书院赋》中有这样的描绘:“物态凝眸而盎盎,千古灵区;弦歌入听仅雍雍,一方雅化。”

  李存勖 生于公元885年,卒于公元926年,是晋王李克用的长子。 李存勖 是后唐王朝建立者,于天佑五年继承王位,后来经多年征战多次取得胜利战果。李存勖这个人物在现在的一些电视剧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讲述关于他的事迹也非常多。但是很多人看一些历史资料的时候却不知道李存勖怎么读,那么李存勖怎么读呢?

 李存勖的拼音是li cun xu李读三声,存读二声,勖读四声。“勖”为左右结构,原意为勉励,鼓励之意,勖在这里作为名姓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李存勖是李克就最宠爱的儿子,之所以取名为存勖应该是对其抱有很大期望,有鼓励,勉励儿子之意。

 李存勖 李存孝 都是唐末时期李克用的儿子,只不过李存勖是李克用的亲生儿子,而 李存孝 则是李克用的义子。说到李存勖和李存孝两人还真有不少相同之处,首先他们两位都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猛将,都英勇善战,胆识过人。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也是李克用最宠爱的儿子,而李存孝在众多义子当中也是最出色的一位,深受李克用的喜爱。

 李存勖生于公元885年,卒于公元926年,享年41岁,李存孝生年不详,卒于公元894年,从两人的逝世时间来看,李存孝应该比李存勖大得多,李存勖则为李存孝的哥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李存勖和李存孝两人都非常优秀,两人都曾任节度使一职。

 李存勖继承王位之后多年征战,曾经一度北却契丹,攻破朱梁,灭掉了燕国等,使当时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可以说是李存勖的死对头梁太祖 朱温 都说“生儿子就应该生像李存勖这样的”。李存勖后来在同光元年于现今的河北大名府称帝,改国号为“唐”,历史上称为后唐,同年定都洛阳。

 相对李存勖来说,由于出生背景不同李存孝的成就虽没有李存勖大,但也非常优秀。李存勖和李存孝可以说是李克用的左手右臂,李存孝是十三太保当中最利害的一个。曾有古人说过这样一句

关于“城南书院的书院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lan/202507-4857.html

(8)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城南书院的书院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城南书院的书院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位于妙高峰的湖...

  • hzjyqz
    用户072005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城南书院的书院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