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

网上有关“《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仁宗时的张皇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张氏被册封为燕王世子妃,这年朱高炽十八岁,她应该与丈夫的年龄相近或相同,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

张氏聪颖贤惠,知书达理,深得公婆的欢心,朱高炽对她也很敬重,后来甚至于依赖。小两口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婚后三年,就生下了长子、也即朱棣的长孙朱瞻基。

(孙若微)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顺利夺得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后,朱高炽的噩梦却开始了。俩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不择手段地想把他们的大哥掀下台,然后取而代之。

朱高炽无法取得父亲的欢心和信任,对于弟弟们的栽赃陷害,往往百口莫辩,只好哑巴吃黄连。在这个时候,张氏一边劝慰丈夫,一边在丈夫不便出面的时候,前去寻求公公、婆婆,向他们解释事情原委经过,澄清事实,避免产生更大的误解,威胁到丈夫的地位。

所以,丈夫朱高炽很感激和敬重张氏,在即位后,马上就册立她为皇后。明仁宗在位八个多月就英年早逝了,张皇后变成了张太后。

张太后很重视对儿子朱瞻基的教育和培养,朱棣亲自带着朱瞻基到军中历练,她就对儿子言传身教一些道理和知识,使儿子明事理、辨是非。

(胡善祥)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为朱瞻基选妃,选中了俩女孩,一个是山东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三女儿胡氏,册封为皇太孙妃,另一个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氏,册封为皇太孙嫔。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驾崩,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以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明朝祖制,皇后册立时有宝有册,贵妃则无宝有册,显示区别。但是,孙氏贵妃却有宝有册,令张太后不以为然,并因此对孙贵妃有看法。

张太后最喜欢的儿媳是胡皇后。胡皇后贤淑文静,很有才气,但并不清傲,对婆婆张太后十分的孝敬。张太后很疼爱胡皇后,即使后来胡皇后被明宣宗废黜了,仍对这个儿媳关怀备至。内廷设宴,张太后总让被废黜的胡皇后坐在上席,孙皇后坐在下边,令逆袭成功的孙氏很恼怒,怏怏不乐,却又敢怒不敢言。

胡氏虽为婆婆张太后赏识,却不为丈夫朱瞻基所爱。被朱瞻基视作红粉知己的是孙氏。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吧。胡氏比较文静,内向一些,孙氏活泼一些,注重打扮,长得也比较漂亮,更能吸引丈夫。

胡皇后与孙贵妃相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未能生育。她身体弱,病歪歪的,生育孩子确实很困难。但是,孙贵妃却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朱祁镇。

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结婚十年后,朱瞻基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长子朱祁镇出生了。做了父皇的朱瞻基简直是喜出望外,言语间,表示要册立长子做皇太子。

一些喜欢投机的大臣,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后,纷纷上奏,请求皇帝册立皇太子,早定国本,以安天下人心。

张太后见此,替胡皇后说话了,她援引前朝制度说,册立皇太子不是不可以,而是应等到嫡子出生以后。因为按照明朝祖制,只有嫡长子才能被册立为国家储君。言外之意,胡皇后还年轻,以后会生出嫡子的,到那时再册立皇太子也不迟。

朱瞻基却不想听娘的话,一心要册立皇长子朱祁镇为太子。

这时,处在敏感位置的胡皇后不能不说话了,主动表示,请太后、皇帝以社稷为重,早日册立太子,以定国本。

孙贵妃也不是傻子,慌忙假意推辞,说胡皇后将来身体恢复好,一定会生下皇子的,自己的儿子不敢先于皇后儿子成为太子。

朱瞻基明白,既然各方面都表态了,关键时候该他自己拿主意了。宣德三年(1428)二月,才出生还不足三个月的朱祁镇,被册立为明朝的皇太子。这是明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太子。

其实,朱瞻基这么火急火燎的急着册立太子,是因为他还要撤换皇后。母以子贵,孙贵妃的儿子做了太子,她也该正位中宫了。

朱瞻基先征求了几位重臣的意见,大家认为胡皇后没什么过错,废黜不得。最后,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了一个主意:劝胡皇后主动辞职,不做皇后了。

朱瞻基大喜,就去做胡皇后的工作。胡皇后见此,深知自己当前的艰难处境,也只好同意“辞职”。但是,张太后却不同意儿媳辞职,将儿子训斥一番,怪他不该这样无情地对待结发之妻。

朱瞻基表示,以后对俩皇后会一视同仁的,决不会偏向谁。这话听来尽管显然是不可信的,但事到如今,也只好由他了。

于是,在儿子朱祁镇被册立为太子一个月后,孙贵妃成功晋升为皇后,胡皇后被废为仙妃,就是道姑,号静慈仙妃,退居长安宫。

张太后对儿媳胡氏十分同情和关爱,常让她搬过来和自己一起住。

对于胡皇后被无故废黜,当时人都十分不解,表示深切的同情。甚至朱瞻基后来也有些后悔,提及此事,常说:“此朕少年事。”意思是,年少容易冲动,才做出了愧对自己结发之妻的荒唐事儿。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胡氏十分悲痛,一年后,也去世了。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正在热播,我们看剧中的人物对比历史上的人物其实是有出入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1

  一、自幼入宫,成为第一个拥有金宝的贵妃

 她,是山东人,很小便容貌出众。说起来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县薄的女儿。小小县薄的女儿能够入宫选妃。是因为明朝对皇后的出身要求并不算高。她的母亲经常出入皇宫,再加上她从小样貌出众,所以十几岁就进了宫。不过当她最开始嫁给朱瞻基时,他已有正妻,而她只能成为一个嫔妃。

 所以等到朱瞻基登上皇位时,她并没有成为皇后,而是成为贵妃。贵妃和皇后的明显差别,不仅仅是在称谓上,像贵妃在接受封册时没有金宝。但是因为朱瞻基对她情深义重,两个人也算是青梅竹马。所以他便向太后请旨,希望能够给孙若微金宝,最后太后也是允许了。在这之前,贵妃从来没有这样的待遇,所以孙若微的册封,也算是开了皇界的先河。从这里我们也便能够知晓,他心里有多么宠爱孙若微。

  二、母凭子贵,顺利坐上皇后的位置

 他登上皇位以后,一直都没有皇子诞生。皇后生了两个公主,孙贵妃也生了一个公主。后来,孙贵妃生了一个男孩,也算是朱瞻基的第一个皇子。他自然非常宠爱,在他心里,孙贵妃的地位肯定也是超过了当时的皇后。后来他便想让孙若微成为皇后,便多次想办法让胡皇后逊位。为了能够让孙贵妃成为皇后,他甚至把这件事情拿在朝堂上说。后来大臣们也认同了他的想法,毕竟皇后犯错好几次,最重要的是她多年都没有生下皇子。

 按理说,孙贵妃的确应该成为皇后,毕竟历史上都是"母凭子贵"。本身她就受宠,再加上诞下皇子,她不做皇后谁做呢?所以胡皇后就从皇后的位置上下来,并且长年居住在长安宫中。而这边,孙贵妃顺利成为了孙皇后。不得不说,她这皇后的位置来得可真是顺利,可谓是运气好。从小的时候就生长得极好,后来又获得了皇帝的喜爱。不仅如此,她还为朱瞻基生了第一个皇子,实在是命好。

  三、 主持大局,运用政治头脑保卫大明

 当朱瞻基去世以后,她便成为了太后。不过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傻白甜,而是一个有着政治头脑的太后。(电视剧情节权当娱乐)像她能够在深宫中待这么多年,这也说明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多少也会学一些手腕。在土木堡之战失败以后,当时的皇帝朱祁镇被抓,敌军更是狂妄自大,带着兵来到了北京城下。当时的明朝,也是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这个时候明朝没有皇帝,而孙太后选择站出来,和朱祁钰一起守护明朝。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2

  1、被彭城夫人举荐进入宫中

 孙太后,山东邹平人,父亲是河南永城县的主簿孙忠。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为自己的孙子宣宗朱瞻基选太孙妃。仁宗朱高炽的岳母彭城夫人原是永城人,孙忠作为永城县的地方官员,应该经常与其家打交道。不知道是孙忠从中行贿,还是她的女儿真的出众,总之被彭城夫人注意到了。在选妃的时候,彭城夫人便向朱棣推荐说,永城县主簿家中生有一位非常出众的女儿,很合适服侍皇太孙。朱棣于是采纳了她的意见,将孙太后选入宫中,放在仁宗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宫中养育。当时孙太后只有十余岁。

 古代女人的出众无外乎长相与才能、德行。对孙太后来说,后两者不太确定,但至少其长相应该是极为美丽的,所以后来才能将朱瞻基吸引。能够摆脱皇室选妃的繁琐程序,直接走绿色通道进入宫中,且一开始就备受重视,孙太后无疑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必然的。彭城夫人的举荐并非完全大公无私。孙太后被她举荐,算是她送入宫中的人,受了她的恩情。彭城夫人的举措既是为了以后有人在宫中帮衬其女儿,也是为了其家族能有个长久的依靠。

  2、心狠手辣,为了当上皇后不择手段

 孙太后入宫后,不久便作为妃嫔与太子妃胡氏即后来的胡皇后一同服侍宣宗朱瞻基。胡氏虽然被选为了太子妃,但其家世并不是特别高,也只是一个锦衣卫百户的女儿。她与孙太后两人家族背景相差无几。但是孙太后是仁宗皇后的母亲亲自送入宫中的,所以对于胡氏地位高其一等,心中其实多有不满。而因其出众的长相,又深得朱瞻基的宠幸。所以在面对太子妃胡氏时,便说了一些不符合礼仪和地位的话。于是,孙太后最终被罚,要求以更减一等的姿态对待太子妃。这让她心中更加不满。但也正因为这件事,朱瞻基觉得她受了委屈,对她更加宠幸,而对胡氏逐渐厌烦。

 洪熙元年(1425)七月,朱瞻基登基。胡氏被封为皇后,孙氏也被封为皇贵妃。按照惯例,只有皇后才能有金宝、金册,贵妃以下只有金册,无金宝。但是宣宗宠幸孙氏,便向张太后为其请了金宝。而明朝贵妃有金宝的惯例自此开创。

 胡氏是一个比较有才能,且有正气的皇后。对于宣宗作出的一些施政中不合适的决定,时常进谏、暗讽。这让宣宗皇帝很不高兴。当时胡皇后体弱多病,孙贵妃表面上佯装很亲热的样子,经常去看望她,但背地里却时常在宣宗面前诋毁她。

 明朝很多文献中都记载,孙太后并非英宗的.亲生母亲,而是从其他宫人手中抱来的。后来清朝官修《明史》,虽然针对此事用了“或曰”二字,意为“有人说”,但总体上更倾向于此事为真。而此事的流传主要是通过宫人及众大臣口中传出。且此事的细节是,英宗的皇后钱氏在孙太后死后,将孙太后并非其生母的事告诉了英宗。如果说孙太后抱走孩子的事还算是隐秘的话,那钱皇后在孙太后死后与英宗的对话就不是那么隐秘了。而且这种事是发生在英宗复辟后。如果是在其复辟之前,可能还会对景泰皇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提供舆论支持。所以其实找不到其中任何的政治意图。而没有人因特殊意图推动流言传播,又是天子之事,这种事在大臣间是很难一直流传下去的。

 不管孙太后的儿子是从何处来的,胡皇后却是一直没有儿子。等孙太后有了儿子后,便开始鼓动宣宗让他立自己为后。而宣宗对胡皇后也早已厌倦,所以便时常暗讽胡皇后主动退位。胡皇后也是心思玲珑之人,且自觉没有儿子对不起宣宗,便主动提出辞去皇后之位。其实按照历史上的传统及后来明朝的情况,没有儿子不一定就成了废除后位的原因。英宗的皇后钱皇后不就是没有儿子,却一直担任皇后之位吗?所以说,这本质上就是宣宗与孙氏的一场阴谋,却将过错归于胡皇后。

 胡皇后几次上奏,宣宗也几次佯装拒绝。暗地里他却命大臣奏请立孙贵妃为皇后,最终于宣德三年(1428)三月将其敕封为皇后。胡皇后又多次上奏,称自己体弱多病,不适合主持繁重的祭祀,且又没有儿子,请求允许她搬出皇后所居宫殿。虽然宣宗没有明确的废除诏令,但实际上已经废除她的皇后之位。胡皇后便假托修道,搬到长安宫中居住。孙氏算是如愿以偿了。但此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孙太后其实算是达到了彭城夫人将其送入宫中的目的。但是仁宗皇后张氏却与她母亲的想法不一致。她非常喜欢胡氏的善良、识大体,虽然没法干预宣宗立后之事,但是她后来对胡氏一直非常照顾。每次遇有祭祀等重大场合,都会让胡氏做到孙氏位置之上。后来宣宗去世,更是将胡氏接入自己太皇太后的宫中居住。这让孙太后心中非常生气,又不敢爆发。

 正统七年(1429),张氏去世,胡氏失去了靠山。在对张氏的祭祀大典中,孙太后便将其安排在众妃嫔中。后来,胡氏一方面哀悼太皇太后张氏,一方面悲叹自己的身世,一方面又出于以后无法自处的恐惧,不久便也去世了。孙太后让人以妃嫔之礼将其葬于金山,并为她取谥为静慈仙师。可见孙太后心中的恨。既不给她与宣宗合葬的机会,也不愿追加其皇后位号。

 这其实已经超出了争宠的范畴。其实一开始孙太后就受到宣宗的宠幸,而她一直排斥胡氏,除了要得到皇后之位外,更多的还是发泄对她地位总高自己一等的嫉恨和不满。

  3、缺乏政治智慧

 土木之变后,英宗陷入瓦剌军中,而瓦剌军队也攻打到了北京城下。面对这样的情况,孙太后这样一个很精明的人,却做出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她将郕王朱祁钰扶上了皇帝之位。

 这一决定的直接结果便是将自己、英宗皇帝及其皇后、贵妃、太子都置于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先是,朱祁钰迟迟不愿接英宗回京,这其实有点借刀杀人的意图。他内心中其实希望瓦剌能够将英宗杀死,而自己不用背负杀兄的恶名。后来,接英宗回京后,又将其幽禁于南宫,并且严密把守。如果不是后来他病重,再过个几年,等他将朝中大臣再换一遍,多安插些亲信,英宗很可能就会意外死亡。而孙太后因其地位特殊,朱祁钰担心她与英宗里外勾结,所以对她也是严加防范。后来甚至曾几次陷入生命危险中。而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直接被废除,由朱祁钰自己的儿子替换。

 按照当初她的想法,孙太后是想先将朱祁钰暂时立为皇帝,将英宗奉为太上皇,这样就可以降低英宗的身份价值,减少瓦剌对他的重视,从而将他放走。而等英宗回来后,再将皇位要回来。她的想法完全忽略了皇位对于一位皇子的诱惑;也忽略了朱祁钰在守备京师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自己的势力。她没想过,如果不是因为英宗有价值,可能早像王振一样死于乱军之中了。幸好的是,瓦剌对于明朝还是有所畏惧的,对于英宗也非常敬重,所以才没有出现悲剧。她同样没有想到的是,朱祁钰登基后,她已经无力再掌握权力。皇太后的权力其实是依靠皇帝权力而得来的,而朱祁钰并非她的儿子。这样,她就更不能将权力夺回了。

 其实当时孙太后完全可以如当年的太皇太后张氏一样,直接让太子朱见深登基,在皇帝年幼时临朝听政。选用几位有力大臣辅政,多听取大臣的意见。按照她的能力,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且做的很好。即便是朱祁钰登基,也没有表现出太出色的执政能力,主要还是依靠王文、于谦等大臣。孙太后不见得就比朱祁钰做的要差。后来神宗皇帝初登基时也是采用了慈圣皇太后与张居正等大臣辅政的执政模式。

  4、重视感情

 说孙太后重视感情,可能很让人奇怪。因为前面还说她心狠手辣,后面怎么就重视感情了呢?人其实都是有多面性的,对敌人狠厉的人,不代表着对自己的亲人和恩人等就不可以柔情。

 在孙太后的眼中,当时的胡皇后在入宫后便被她看成了敌人,所以才会那样对她。在朱祁钰登上皇位前,郕王夫妇与孙太后母子的关系其实都很不错,后者对前者多有照顾,而前者对后者也是时常入宫问安。这也是后来孙太后同意让郕王即位的原因之一。有一点被感情左右了的感觉。

 孙太后非常重视自己的家人。她的父亲孙忠,宣德中被封为会昌伯,死后被赠为荣昌公。她的兄弟孙继宗继承伯爵,后来又因复辟之功晋升为侯。她的母亲一直活到九十岁,才安稳离世。而她的其他几个兄弟及其母亲的弟弟都被任以重官。孙太后的家人在英宗朝算是宠冠当时,这都是孙太后从中努力的结果。

 而在朱祁钰在位的几年间,孙太后与钱皇后、周贵妃等人处境危险,多亏了朱祁钰的皇后汪氏从旁照拂,才得以免于危难。后来英宗南宫复辟,汪皇后之所以能够存留下来,多亏了孙太后的从中劝解。而孙太后与汪皇后之后便一直相处如家人。在其出宫时,为其举行家宴送行。并将宫中很多财宝送给汪皇后以为家用。而汪皇后一直存活至正德年间,中间便经常进宫,与孙太后叙话。

 而英宗皇帝被孙太后一手带大,也同样承袭了她重情的这种性格。一同陪他长大的王振虽然仗着他的威势,胡作非为,甚至差点将他害死。但是他复位之后,仍然为王振立庙祭祀。孙太后在王振为乱时,没有阻止,应该与英宗有同样的心思。

  结语

 天顺六年(1462)九月,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的孙太后最终去世了,英宗为其尊上谥号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并将其与宣宗合葬于景陵。孙太后从一个县城小吏的女儿,历任皇太孙嫔妃、太子嫔妃、皇贵妃、皇后、皇太后,经历过宫斗、与蒙古的战争、尊崇至极、幽禁冷落、皇位废立、生死难关、兄弟相残、人情冷暖、宫廷政变等各种事情,一生可谓精彩之至。而她的性格也与她的人生一样复杂,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评价。可以说她心狠手辣,也可以说她重情重义;可以说她精明能干,也可以说她缺乏智慧;可以说她懂得忍让,也可以说她锋芒毕露。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3

 当时孙皇后还很小,只有十岁,于是朱棣命儿媳(即宣宗的母亲)教养。没过多久,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成婚,然而正室却不是孙氏,而是胡善祥,“竟册立胡氏,而以孙氏为嫔”。为朱瞻基婚事做主的自然是朱棣,然而十一年之后,已经成为皇帝朱瞻基却不顾夫妻感情,打破明朝历史,将胡皇后废掉,改立孙氏为皇后!

 俗话“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明宣宗与胡善祥已经成婚十余年,他为何会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呢?有人可能会说,明宣宗根本不喜欢胡善祥,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胡善祥为明宣宗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夫妻感情还是有的,只是有人在一直“挑拨离间”。

 通过史料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那个人就是孙氏!明宣宗虽然也是一代明主,但比较喜欢玩,比如斗蟋蟀之类的。胡善祥经常规劝皇帝,这引起了宣宗的不满,“上颇事游幸,且好弄,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而孙氏则不一样,她长得很漂亮,深得宣宗的宠爱。

 明宣宗即位时,加封孙氏为贵妃。按照明朝的规矩,贵妃是有册无宝的,只有皇后才有册有宝。但是宣宗打破惯例,“敕尚宝制金宝如后,赐孙氏”。孙氏工于心计,处处迎合宣宗,打击胡善祥,最终导演了一出“盗子夺后”宫廷闹剧。

 孙氏明白要想彻底击败胡善祥,自己必须要有皇子,于是她联合宫女、太监,“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当时是宣德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明宣宗以此为借口,召见朝廷重臣,提出打算废后的主张,“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

 这些人不敢反对皇帝的意见,最后还帮皇帝出谋划策,让皇帝逼迫胡善祥 “主动”让出皇后的位置。宣德三年三月,胡善祥被迫出家,赐号静慈仙师,孙氏如愿以偿,成为皇后。但是宣宗的母亲张太后,依然很喜欢胡氏,“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

 胡善祥没有任何错过,却被废掉,引起了天下舆论的轰动,“天下闻而怜之”。明宣宗也有些后悔,自解道:“此朕少年事。”张太后死后,胡善祥非常悲伤,一年后也因病去世。在讨论胡善祥丧礼规格时,杨士奇提出用皇后之礼安葬,但其他人说:“此非内庭(指孙皇后)意也”。最后居然只用嫔礼安葬胡善祥。

 天顺六年,已经是太后的孙氏病死,钱皇后对明英宗说:“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明英宗也感到胡善祥很可怜,于是下诏追尊胡氏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且按照皇后的标准重修陵寝。反观宣宗孙皇后,工于心计,一直欺压胡氏,甚至在胡氏死后还要贬低她。

关于“《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lan/202507-8507.html

(7)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7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hzjyqz
    用户072709 2025年07月27日

    文章不错《《大明风华》里皇后孙若微被洗白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