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断裂活动性与地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按地质灾害的涵义来说,活断层和地震应归在地质灾害内。这两种地质灾害都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且二者关系密切,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断裂活动引起的。但考虑到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列有专门评估项目《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由地震部门完成),所以本研究报告将它作为区域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来论述。
一、断裂活动性
西气东输工程管线在区域内涉及的断裂很多,按国家有关勘察规范要求,将管线两侧各150km范围内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今后还可能活动的断裂,作为断裂活动性研究的对象。上述定义为活断层的断裂一般有下列判定标志:①错断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②断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测定,最后一次错动年代距今10万~15万年;③根据仪器观测,沿断层有大于0.1mm/a的位移;④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遗迹,或有密集而频繁的近期微震活动;⑤在地质构造上,证实与已知活动断层有共生或同生关系的断层。以下也按划分的大地形地貌单元西、中、东三个区段分别论述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
(一)西区段断裂活动特征
本区段大地构造位置正处于挽近时期以来强烈隆起的青藏地块北侧边沿,积聚有强大的构造应力,因此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最多,活动强度也最大。据不完全统计,较大的活动断层有42条之多(表3-1)。现论述几条离管线较近或穿越管线的代表性断裂。
1.北轮台断裂
该断裂为塔里木地台与天山地槽系的分界断裂,总体走向290°~300°,倾向北东,倾角50°~60°,全长210km,逆断层。由3条次级断裂呈右阶排列而成,分别称为西、中、东段。西段属早、中更新世断裂。中段沿霍拉山山麓延伸,切割晚更新世以来的洪积扇,发育断层陡坎,断续延伸近70km。剖面上见砂砾石层被挤压错动成破碎带,并断错小冲沟阶地。东段分布于六团孔雀食堂以东,断裂表现为侏罗系、古近系地层逆冲于上更新统砾石层之上,地表陡坎高5~7m,但全新统中晚期的冲积层未见断错。平均垂直位移速率0.23mm/a,最后一次位移量1.3~1.5m。
2.库尔勒北山山前断裂
西起库尔勒西北,向东南经库尔勒东北、博湖造纸厂,最后隐伏于冲积平原之中。总体走向310°~315°,倾向北东,倾角43°~80°,逆冲断裂,全长24km。在库尔勒市加油站南孔雀河Ⅱ级阶地上,见新近系粉砂岩逆冲到上更新统冲积层之上,上更新统砾石层中发育逆断层。平均垂直位错速率0.17mm/a。在库尔勒油罐厂东北,由上更新统砾石层组成的剖面上见断层陡坎,走向3200,高约1.8m,冲积层中发育宽50cm的砾石陡立变形带。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
表3-1 西区段主要活动断裂一览表
续表
续表
注:序号1~17位于新疆境内,18~42位于甘肃境内。
3.兴地断裂
断裂西起库尔勒东南,以285°~295°方向向东南延伸,在兴地一带为近东西向。最后终止于罗布泊以北,平面上呈略向南突出的弧形,总长超过300km,区内长约250km。断裂为觉罗塔格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断裂以奥尔塘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库尔勒东南的956高地西侧,发育一系列元古宇逆冲于上更新统之上的小断面,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图3-1)。东段属震旦系,逆冲于上更新统砾石层之上,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
图3-1 兴地断裂错断晚更新世末期沉积物
1.上更新统砾石层;2.元古界片岩;3.热释光采样点
4.包尔图断裂
断裂展布于南天山中部,走向285°~290°,倾向北东,倾角60°~75°,由3条次级断裂组成,彼此呈右阶雁行排列,全长470km。西段分布于基岩山区,断裂挤压带宽150~200m,地貌上形成大干谷。中段沿断裂发育狭长形构造槽地。东段延伸至阿特乌里干南山,沿戈壁谷地延伸,构造地貌格局十分明显。该断裂最后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
5.嘉峪关断裂
该断裂是河西走廊内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总体走向330°~350°,总长约60km。断裂西南盘为奥陶、白垩、新近纪和早、中更新世地层,而东北盘主要是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露头所见断裂呈逆冲—右旋走滑性质。属全新世活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0.87mm/a;一次突发性垂直位错0.8m,约相当于6.5~7.0级地震的位错量。1785年在断裂附近发生过 级地震。
6.佛洞庙—红崖子断裂
断裂位于酒泉盆地南缘与祁连山区的分界线上,全长约110km,总体走向290°,具由南向北逆冲兼左旋走滑性质,断裂破碎带宽6m。在佛洞庙附近,断裂主要表现为祁连山向盆地的推覆,剖面上为上新统和下更新统推覆于中更新统之上,而在红崖子等地则表现为断裂切割了上新统及上更新统地层,甚至还错断了全新统地层及由其组成的Ⅰ级阶地。上述表明了,断裂活动时代西段为晚更新世,东段为全新世。1609年红崖堡 级强震与该断裂活动有关。地震发生后沿断裂产生长约60km的地震断层形变带,形变带由地震陡坎、鼓包、地裂缝、断错水系和山脊等形迹组成(图3-2)。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3)
1.地震形变带及发震断裂;2.活动断裂;3.全新统;4.上更新统;5.中更新统;6.上新统;7.下白垩统;8.上石炭统;9.中、下志留统;10.加里东晚期花岗岩;11.地层不整合;12.河流
7.塔儿庄—双塔断裂
断裂位于武威盆地的西南缘,是祁连山东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全长约110km,总体走向295°,属逆—左旋走滑性质。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主形变带即沿此断裂展布,破碎形变带宽15m。在塔儿庄,断裂错断了杂木河Ⅰ、Ⅱ两级阶地,计算得全新世以来断裂平均水平位错速率1.33mm/a。据研究,晚更新世以来,断裂西段位错速率较东段大,而且西段以水平滑动为主,而东段以倾滑为主。断裂在古浪8级巨震中的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2~7.4m,左旋位移量为3m。
8.昌马断裂
断裂位于玉门市南祁连山麓,全长约170km,总体走向280°~290°,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彼此呈左阶排列式展布。第四纪以前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运动为主。1932年昌马7.6级地震的地面破裂带长120km,即沿此断裂展布,由6条规模大致相当的形变带彼此呈左阶排列,宽5~25km。其中规模最大的月牙达坂形变带长70km,宽40m,左旋错距达5m,垂直错距2m。
由以上论述可知,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西区段评估区及其附近活动断裂以逆断层和逆—走滑断层为主,其走向在新疆天山山地以近东西向为主,在甘肃河西走廊则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它们与青藏地块第四纪以来急剧隆起的区域挤压应力作用方向相对应。而且河西走廊区断裂活动性较天山山地区更强。
(二)中区段断裂活动特征
本区段大地构造上西隅处于华北准地台与祁连地槽系交接地带(宁夏西部),仍然受青藏地块隆起影响,区域构造应力较强,以走滑型为特征。东部则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内侧,受影响而形成汾渭地堑裂谷带,区域构造应力也较强,以正断型或正断走滑型为特征。活动断裂主要展布在这两个地段上,据不完全统计,较大的活动断裂有21条(表3-2)。现论述几条管线穿越的代表性断裂。
表3-2 中区段主要活动断裂一览表
续表
注:序号1~9在宁夏境内,10~21在山西境内。
1.香山—天景山断裂带(中卫—同心断裂)
该断裂带是华北准地台鄂尔多斯台坳与祁连山地槽系5条边界断裂之一。断裂带西起甘肃景泰县大泉水,东至宁夏固原县土营一带,区内长200余千米,由一系列雁行排列的次级断裂组成。断裂带走向由西往东由300°逐渐转为270°,再转为330°,呈一向北东凸出的弧形,弧顶位于天景山北麓。该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期,长期活动,进入第四纪后,其活动性质为逆—左旋走滑。全新世以来,各次级断裂活动有明显差异,大致以西梁头和双井子为界,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长约70km,走向300°~280°,大致与管线平行展布,地貌上为基岩山区(南侧)与第四纪洪积—风积区分界线,很为醒目;该断裂最新一次活动断错了Ⅰ、Ⅱ级阶地(图3-3),活动性质以逆—走滑为主,有古地震事件。中段长约60km,总体走向270°~280°,至东端转为330°,是第四纪以来活动最强烈的一段,全新世地层被断错的剖面随处可见,沿断裂带展布的地质体和水系均被左旋位错。1709年中卫 级强震形成了高60~75cm的地震陡坎,水平位移量2~7.4m。全新世以来该段断裂平均水平位移速率为3.58mm/a。东段长70km以上,走向330°,活动性质为逆冲兼左旋走滑,全新世以来断裂整体活动不明显,无古地震事件。
2.牛首山—罗山断裂
该断裂也是鄂尔多斯台坳西缘的5条边界断裂之一。它是龙首—六盘山深断裂带的组成部分,在区内长度150余千米,总体走向340°~360°。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横跨断裂的水系和地貌表面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右旋位错,沿罗山东麓有大量的古地震遗迹。断裂最新活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有逆倾滑运动,平均位移速率:水平3.01mm/a,垂直0.38mm/a。1561年中宁71/4级强震即发生在该断裂带上,该次地震造成的水平位移1.5~5.4m,垂直位移0.5~2.0m。西气东输管线与该断裂在罗山东麓大致呈直交穿越。
图3-3 雪家庄断错Ⅱ级阶地的断层剖面
1.黄土;2.冲洪积砾石层;3.黑色泥岩;4.热释光采样点。
3.罗云山山前断裂
该断裂系临汾断陷盆地的西部边界,北起霍县以西万圣寺,南达西磴口与韩城断裂相接,全长120余千米,总体走向10°~45°,是一高角度右旋正断层。它是由一系列次级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构造带,新生代以来活动强烈,垂直差异运动的总幅度达2500~3000m,其中第四纪以来最大超过700m。而土门—峪里段全新世以来仍在活动,错断了全新世地层,是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最强的一段。西气东输管线在该段与之呈直交穿越。
4.霍山—大阳断裂
该断裂展布于临汾断陷盆地的东缘,全长约100km,北段走向0°~20°,南段走向50°~60°,是一条上新世以来长期活动、至今活动性仍较强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它是1303年洪洞8级巨震的发震断裂,遗留下约70km长的地震形变带,有大量崩滑、地裂缝、河流改道等形迹,地震最大垂直位移量2.06m。最新活动性质为以倾滑为主兼有少量走滑分量的高角度正断层。西气东输管线在该断裂的南端穿越。
(三)东区段断裂活动特征
本区段构造活动相对较弱,多数断裂隐伏于平原之下,管线附近有8条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表3-3)。下面论述一下输气管线穿越的郯—庐断裂带和茅东断裂带的活动特征。
1.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长、近期活动性最强的断裂带,它北起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鹤岗、萝北一带,南抵湖北省广济,在我国境内长达2400km。按其构造活动特征,大致可划分为4段:鹤岗—铁岭段、下辽河—莱州湾段、鲁苏沂沭段和大别山—广济段。管线近场区为鲁苏沂沭段南部和大别山—广济段北部。沂沭段南部总体走向100,该段是第四纪时期活动强度最大的一段,沿断裂带可见中生界晚期沉积物逆冲到上更新统一全新统之上,并有右旋扭动。该段地震活动呈现频率低、强度大的特征,全新世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在场区以北曾在公元前70年发生了安丘7级地震和1668年郯城 级地震(全在山东省境内)。大广段北部走向30°,该段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活动,史料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记载。
2.茅东断裂带
该断裂带长约170km,总体走向3°~47°,根据活动性差异大致可分成南、北两段。北段长约80km,活动性较弱,活动时代也较早(中更新世晚期)。南段长约90km,活动性较强,多处可见断层逆冲到晚更新世以来地层之上,最新活动时代延续至今,1839、1974、1979年溧阳上沛相继发生 级、5.5级和6级地震。全新世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1.2mm/a。
表3-3 东区段活动断裂一览表
注:序号1~4在河南境内,5~7在安徽、江苏境内,8在江苏、上海境内。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沿线断裂活动性的规律是:西部最强,往东逐渐减弱,无论是活动断裂的数量,还是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均是如此。断裂的活动性质,西部以逆断型为主,东部以正断型和正断—走滑型为主,而中部则以走滑型和走滑—逆断型为主。这一活动特征受制于挽近时期以来的区域地壳运动。活动断裂展布制约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二、地震活动
通过上述区域内断裂活动性的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晚更新世,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与现今及历史地震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是:①作为一级和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的边界断裂往往是大震发生带,如天山南缘断裂带、祁连山北缘断裂带、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等均属这类断裂;历史上和现今曾分别发生过库车 级、昌马7.6级、古浪8级、海原 级、郯城 级地震等。②新近纪以来大规模差异性沉降的地堑性张性断裂带是大震的发震断裂,如银川地堑的平罗8级地震,汾渭地堑的洪洞8级地震和临汾 级地震。③强震活动经常发生在断裂带应力集中的特定地段上,如海原 级地震发生在海原断裂带由近东西向转为南东向的转折处,古浪8级地震发生在北西西向的塔儿庄—双塔断裂与北北西向的庄浪河断裂交汇处。④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度大,滑动速率很高的逆断裂、逆-走滑断裂和走滑断裂是大震、强震的发震断裂,如海原断裂带、榆木山北缘断裂等。⑤规模较小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不同性质断裂往往是中强地震发生的场所;如嘉峪关断裂、茅东断裂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0年12月,距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两侧各150km范围内≥ 级的地震共386次。各震级档的地震频数见表3-4。
表3-4 地震频数统计表
依据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编委会的划分方案,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自西往东依次涉及了三个地震区的10个地震带。它们分别是:新疆地震区的南天山地震带和北天山地震带,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的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华北地震区的银川—河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其中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基本上都沿区域大断裂带分布,历史地震自公元前180年至2000年底共记载≥4.7级的地震124次,其中6.0~6.9级地震18次,7.0~7.9级9次,≥8级2次(均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为1920年的海原 级地震和1927年的古浪8级地震)。该地震带管线布设长度最大,抗震设防形势严峻。
根据历史资料编制的综合等震线图(图3-4)可以看出,新疆区管线大多位于≤Ⅵ度的烈度区内;青藏高原北部区管线通过地段均在Ⅶ度以上,个别地段高达Ⅹ度;华北区除临汾盆地段烈度达Ⅸ—Ⅹ度外,管线大多位于≤Ⅵ烈度地区内。
经过深入的研究,国家地震部门依据最新的地震危险性区划,专门编制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沿线两侧各20km范围内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的地震烈度、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和地震动速度峰值区划图,比例尺均为1:100万。
中亚输气管道线路截断阀室设置表 方案—线路截断阀室设置表 乌国境内线路截断阀室设置表
图3-4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沿线综合等震线图
a-新疆地震区;b-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c-华北地震区。
泥河湾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环境特征
1.造就世界第三极的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最早是由黄汲清(1945)提出来的,用来与欧洲的新阿尔卑斯山运动相对比,他认为中国大陆整个新生代的构造事件都应归属于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期包括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其时间段为65百万年~23.3百万年、23.3百万~2.6百万年、2.6百万年~现在。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得中生代的特提斯洋变成巨大的山脉,隆起高度达4000米左右。一般认为喜马拉雅期包括3个造山幕。第一幕发生在古近纪的始新世—渐新世时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在古近纪晚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在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一带碰撞,伴随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和中酸性岩浆侵入。雅鲁藏布江碰撞带是重要的板块分界线。第二幕开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喜马拉雅逆掩断层带产生,青藏薄皮构造发育,地壳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初步形成。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表现为板块陆内俯冲、山脉急剧隆升、盆地急剧下降和老断裂继续活动。喜马拉雅运动对今天的自然环境演变、地质灾害发生和区域地壳稳定都有重大的影响。喜马拉雅运动是造就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最重大的因素。
新构造期,中更新世—全新世(0.78百万年以来)的构造演化,最早是苏联地质学家奥布鲁契夫(1948)提出来的。他把新构造运动定义为造成现代地形的构造运动。与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其他构造时期相比,新构造期的构造作用相当微弱。恰恰是这个最新的、比较微弱的构造活动,对于地表资源的找寻、环境的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客观现实,从而引起地球科学家的格外重视(图1-5-1)。
2.青藏高原的雄伟隆起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探索,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根据对青藏高原植被演化和高原面高程变化史的研究,认为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开始时,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没有高原和高山。天山-祁连山只是低山、丘陵地区,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区,从沉积特征来判断,它们肯定是连在一起的沉积区域,并且阿尔金山还没有隆升。这时太平洋的潮湿气团就可以自东向西长驱直入中国西部地区,使多数地区从白垩纪干燥、炎热的气候转变为始新世—渐新世温暖潮湿的、有利于生物繁殖的时期。从古新世以来高原由热带低地森林脉动式地演变为亚热带山地森林及灌丛草原,青藏高原呈阶段性的持续上升,到中新世中晚期已经达到3000米以上的高度。高原面主体的形成是在新近纪早期(23百万年)。
(1)青藏高原的隆升时间。国外多数研究者认为,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开始于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中新世晚期以来,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山系和青藏高原隆升,并遭受强烈的剥蚀作用,巨大数量的陆源物质沉积于海底(孟加拉湾等),同时古季风大大加强。中新世中后期,中国西南地区的环境由干旱变为湿润,刘东生等(1998)认为,在时代上与国际上关于印度洋季风起源的海洋证据一致。总之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在900万年~600万年期间(中新世晚期)有过一次最强烈的隆升。青藏高原自中新世开始或更早一点就出现隆升过程,这一点似乎没有多少争议,大家都同意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生逆掩、缩短和隆升,之后发生伸展、垮塌作用。但是其转折时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国外学者认为,青藏高原隆升作用的高潮是10.8百万年~7.8百万年或更早的时期。而国内多数学者则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末期—早更新世(3百万年~1百万年)期间。
(2)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大陆的影响。李四光最早指出,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隆升使中国大陆地形呈现为西高东低的三大地形台阶的特征,它们是在构造作用控制下形成的。正是在大陆地形大台阶形成的基础上,才正式形成了长江、黄河等水系。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地形大台阶形成之后,东西部地区地形高差显著加大,河流向源侵蚀作用加强,长江切穿三峡,黄河切穿龙门壶口峡谷,才使发源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长江、黄河与东部水系相贯通,形成中国大陆两条规模最大的河流水系。同样,塔里木河的三大支流切穿南天山和昆仑山汇合于塔里木盆地,形成我国最大的内陆河。
(3)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喜马拉雅时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地形大台阶的形成使中亚季风成型,中国西北地区逐渐荒漠化,形成了特有的黄土高原。印度洋潮湿气团的影响范围局限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和横断山脉地区。相反,西伯利亚的冬季寒潮却可长驱直入。从而使大陆西北地区趋向荒漠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这就是喜马拉雅构造事件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荒漠化的现实。
3.青藏高原隆升与新疆盆山地貌景观的确定
新生代早期新特提斯洋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其后印度板块继续北移和楔入,这是新生代地球发展演化历史中的重要一页。目前仍在进行的这一推挤作用,不但使地壳大大缩短(上千千米),而且形成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诸多活动逆断裂-褶皱隆起山系和前陆盆地,同时还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走滑断裂。这种板块间的汇聚、碰撞所产生的挤压、隆升、走滑和逆冲作用,造成新疆各构造单元的十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升降的总幅度在12000米以上。其中构造隆起的单元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构造下降的单元有塔里木、准噶尔、伊犁、博乐、吐鲁番、焉耆等。同时造就了新疆的山川地貌、河流水系,也控制着破坏性地震的频繁发生及地质灾害的形成等。
(1)山脉上升的地质证据。地质上,把山前沉积的巨厚的砾石层称之为磨拉石建造。山前磨拉石建造是相邻山脉隆升的直接沉积记录。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地层较连续,厚度大约7000米。按平均沉积速率计算,其上的巨厚砾岩的时代约为500万年,考虑到上部地层沉积速率较快,实际上应大于500万年,处于上新世早期或中新世晚期。
东昆仑山海拔4000~5600米处保存着古热带岩溶地貌(任美锷,1979),东起新青峰,西至阿其克库勒湖,长3500千米,宽20~30千米。这种岩溶地貌是热带—亚热带的喀斯特产物,据此推断当时该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故上新世以来昆仑山上升幅度为3400~4600米。
自新近纪以来天山迅速崛起,幅度达4000米左右,最大可达7000~8000米,而更新世以来的隆起幅度就达1000~2000米。由于天山内部活断层的强烈活动,在总的隆起过程中出现相对坳陷。外国学者认为整个天山地区新生代的缩短量为200~300千米,中国学者认为天山地壳新生代的缩短率为9.4毫米/年,缩短至少达200千米,可见地壳的强烈缩短和山体的大幅度抬升是新生代造山的主要构造现象。
(2)现今新疆的地壳运动速率。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的远程效应,青藏高原以每年50毫米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运动,促使新疆地壳运动现在依然在发生。一些外国学者(Abdrakhmatov等,1996)依据1992~1995年GPS测量(86个站),得出的现代天山地壳缩短率为20毫米/年,为当前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速率的一半,并认为从1000万年开始天山快速生长,地壳缩短增厚,形成目前的天山。
根据近30年的水准测量资料,青藏高原仍在继续上升。张青松等(1991年)统计青藏高原102个水准点中有87个点表现为规律性的上升。在昆仑山北坡和喀喇昆仑地区上升率为6~9毫米/年。彭树森(1993年)据新疆20世纪50年代精密水准测量资料的统计,认为西昆仑一带上升速率为10毫米/年,阿尔金山为5.1毫米/年,塔里木为一继承性沉降区。北天山中段哈希勒根大坂上升率为17.8毫米/年,那拉提附近下降区最大速率为-4.6毫米/年。反映了现代构造运动依然铸造了新疆大陆的现代地貌。
4.年轻的昆仑山横空出世
昆仑-喀喇昆仑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一片高耸入云的雪山(图1-5-2),已属青藏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3500~4500米,最高峰海拔8611米的公格尔峰为世界第二高峰。昆仑山山脉划分为3个隆起区,分别是帕米尔强烈断块隆起区、阿尔金山断块隆起区和昆仑山强烈断块隆起区。
(1)帕米尔强烈断块隆起区。该隆起主要是晚更新世以后形成的,隆起幅度为1200~1700米,上升速率为10~13毫米/年,形成世界著名的帕米尔山结。鉴于中新世晚期西昆仑山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特提斯残余海盆),而现在的乔戈里峰已是海拔8611米的高峰,可以认为帕米尔强烈断块隆起区在新构造时期的隆起幅度至少有8600米,据姜巴什达坂海拔4000米及上覆第四纪冰川角砾层可知,它在第四纪时隆起4000米。
这个年轻的隆起,在其内部也有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形成一些断陷谷地,断幅可达575米(如木吉河-塔什库尔干河第四纪断陷谷地);在喀拉喀什河肯格瓦什山东第四纪火山岩带长3000~4000米,河谷左岸上部阶地内有3~5米厚的安山岩层和7处温泉,有的水温高达65度。这是新疆唯一的中源地震活动区,也是新疆地壳厚度最大的坳陷区,壳厚70千米,岩石圈厚度仅为100千米。
(2)阿尔金山断块隆起区。以阿尔金左旋走滑断层为界,分为阿尔金山断块隆起和库木库里断陷两个次级单元。阿尔金山断块隆起区基本上是上新世以来的隆起区,隆起幅度为4000~5000米,中更新世以来隆起300米左右,阿尔金山走滑断层所形成的断错水系,在车尔巨河上游造成65千米长的断层谷地,致使安迪尔河、喀拉木兰河和木勒切河左错10~27千米,并且北盘向西的挤压形成阿尔金山的主峰哈迪勒克山(海拔5805米)。阿尔金山南的库木库里断陷是一个不对称的断陷,断幅2000~3000米。
(3)昆仑山强烈断块隆起区。隆起区位于库木库里南缘活断陷以南与阿尔金山活断陷所夹持的断块隆起区。新构造时期估计隆起幅度约7000米,是更新世至今的强烈火山活动区。由南面的阿什库勒火山群至木孜塔格以东540千米的范围内,连同西昆仑喀拉喀什河算起,在900千米的范围内共有20多个新火山,主要沿阿尔金活断层的西南段苦牙克裂谷展布,次火山岩以穹形隆起的形式出现,高出地面60~70米。近几千年来火山曾多次爆发(《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最近一次爆发在1951年5月27日。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词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400字
本节由袁宝印、夏正楷、同号文执笔。袁宝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夏正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同号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裂谷 (rift 或 rift valley)指地壳上延伸很长,切割很深的张裂带。裂谷的规模很大,水平延伸几百甚至几千千米,垂直活动可切穿整个岩石圈。裂谷处于引张环境,因而有别于转换断层、缝合带等岩石圈大型断裂。发育在陆壳上的裂谷称为大陆裂谷,地貌上表现为纵长的凹陷盆地或峡谷 (金性春,1984)。
汾渭裂谷是我国华北重要的大陆裂谷系,泥河湾盆地位于汾渭裂谷的东北端,是我国北方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地点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反映当时的自然环境适宜早期古人类和各种动植物生存。泥河湾盆地所以具有早期古人类生存和演化的自然条件,与裂谷盆地长期存在湖泊环境密切相关。重建古生物与古人类活动时期的环境特征对探讨东亚古人类发展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泥河湾盆地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遗址也是研究古生物和旧石器埋藏规律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本章概要地讨论泥河湾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和化石、旧石器埋葬学的一般特点以及早期古人类生存环境。
华北板块是我国最古老陆块,早前寒武纪的壳幔分异、克拉通化,形成古老的结晶基底。后经复杂的逆冲推覆、褶皱变形及岩浆侵入等,演化为中国大陆最古老的陆核。现在广泛出露太古代—元古代基底变质岩系,古生代沉积盖层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建造、石炭二叠系的煤系地层,中生代为陆相砂泥岩沉积。侏罗纪末燕山运动时期,汾渭地区地幔物质上涌,造成地壳隆起,地壳减薄而破裂 (王景明,1986)。距今 118 ~116 Ma 后进入广泛伸展变形时期 (Divis et al. ,1998),至白垩纪晚期,大部分地区处于长期稳定剥蚀夷平状态,形成北台期准平原面。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期形成华北板块的大陆裂谷构造系———汾渭裂谷和渤海裂陷盆地,距今 66 Ma,华北裂谷系开始快速裂陷 (吴珍汉等,2001)。汾渭裂谷是沿渭河—汾河—桑干河谷地产生的一条 S 型裂谷系,位于华北板块的中心部位,为华北裂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称之为 “汾渭裂谷”(王景明,1986; 严新民等,1991; 邢作云等,2005),也称为渭延裂谷 (易明初,1993)。
汾渭裂谷从西南的渭河断陷盆地开始,向东北依次为运城断陷盆地、临汾断陷盆地、晋中断陷盆地、滹沱河断陷盆地、桑干河断陷盆地 (大同-阳原断陷盆地)至最东北端的延怀断陷盆地,绵延 1200 km。大同-阳原断陷盆地位于汾渭裂谷系的东北端 (图5-1),不仅有火山活动、玄武岩喷发、还发育厚层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泥河湾动物群化石和许多古人类遗址,成为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第四纪断陷盆地,并且被命名为 “泥河湾盆地”。随着中国板块构造研究的进展,发现华北板块之下的地幔物质运动导致了这个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盆地的环境特征具有典型裂谷盆地的特色,因此从板块构造角度可称之为 “泥河湾裂谷盆地”。
图5-1 汾渭裂谷系示意图(据杨景春等,2005)
大陆裂谷是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圈在张力作用下产生的地堑型谷地,通常被一系列正断层所复杂化。形成裂谷的巨大断裂的活动与盆地沉积同时进行,即同生沉积型断裂。汾渭裂谷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 始新世至渐新世太平洋板块首次向西俯冲,华北地区产生近 SN 向拉张,形成 NEE 向的渭河-运城断陷盆地、桑干河断陷盆地,泥河湾盆地的雏形这时已经开始出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北运移、挤压,使华北形成 EW 向拉张,产生 NNE 向的滹沱河断陷盆地、晋中断陷盆地和临汾断陷盆地等 (邢作云等,2005; 嵇少成等,2008; 万天丰,2004)。研究显示,自始新世中晚期开始,经渐新世至中新世,大约40 Ma 期间,裂谷系的两端首先出现断陷,但沉降速率很小,大致在 60 ~65 m/Ma。上新世裂谷系中部 NNE 向的断陷开始出现,上新世后期是裂谷主要发展时期,最大沉降速率可达 2000 m/Ma (表5-1)。第四纪期间,裂谷系南段早更新世沉降速率小于中、晚更新世。北段相反,桑干河盆地早更新世沉降速率明显大于中、晚更新世,早更新世达到 433 m/Ma,中、晚更新世仅为 154 m/Ma (邢作云等,2005)。
表5-1 汾渭裂谷新生界地层沉积厚度及沉降速度表
(据邢作云等,2005)
泥河湾盆地具有大陆裂谷的典型特征,它的出现与上地幔物质运动密切相关。地球物理研究显示,恒山—大同及其以北地区深部有一个软流圈上涌柱。柱身直径约100km,柱头深50~70km,厚20~25km,面积达4×104km2(图5-2)。在恒山—大同及其以北地域,莫霍面深约40km,说明软流圈上涌柱的柱头与地壳底部十分接近。柱头岩浆直接穿插上部岩石圈和地壳,沿裂隙喷出玄武岩(邢作云等,2005)。
图5-2 大同软流圈上涌柱地震层析图像(据邢作云等,2005)
泥河湾盆地位于汾渭裂谷的东北端,它的发育历史受控于恒山—大同软流圈上涌柱的活动过程。研究表明,该地幔柱从始新世—渐新世开始活动,渐新世出现火山喷发,阳原地区喷出期为 29. 3 ~23. 92 Ma B. P. ,古近纪中、晚期的沉积厚度达到 1300 m。中新世至上新世期间,火山喷发中心北移,喷出期为 7. 5 Ma(N1)和 4. 3 Ma(N2),以上新世为主。盆地沉降速率加大,沉积厚度达 1300 m。第四纪时期,泥河湾盆地在早更新世沉降速率稍有减缓,沉积厚度达到 780 m。中、晚更新世进一步放慢,最大沉积厚度可达 120 m。第四纪期间地幔柱玄武岩喷出位置收缩到柱头中心,位于大同县附近,喷出期为0.8~0.1MaB.P.,其中0.4Ma(Q2)为高潮期,喷发类型以拉斑玄武岩为主,有少量碱性玄武岩,夹有少量幔源包体。上述特征表明这些玄武岩喷发与大陆裂谷拉张的上地幔特征完全一致,是裂谷内上地幔底辟作用所致,其喷发过程完全受软流圈上涌柱活动所控制(邢作云等,2005)。
上述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显示,泥河湾盆地为大陆裂谷型断陷盆地。软流圈地幔柱的上涌开始于始新世—渐新世,上新世是其主要发展期,晚更新世为稳定-收缩期。
泥河湾裂谷盆地北界为熊耳山南麓断裂,它西起大同丰稔山南麓,东至阳原南口,长达90km。该断层切穿汉诺坝玄武岩,为控制盆地北界的正断层。盆地南侧为小五台山北麓断裂,西起广灵上白平,东至蔚县上寺,长达100km,是控制盆地南界的正断层。两个巨大的断裂之间,出现北东-南西走向的九荒坨、双条岭山、凤凰山,它们构成泥河湾盆地中间的一条地垒。地垒北侧发育桑干河断裂(麻峪口-油房断裂),长达140km。该断裂的东段在小渡口—油房一线形成高达100m的断层崖,盆地的河湖相沉积形成湖积台地,切割暴露的剖面中发现多处化石地点和旧石器遗址。
阳原县以北武家山—崔家山一带残留夷平面上的渐新世汉诺坝玄武岩即为本区最早喷发的玄武岩,说明恒山—大同软流圈上涌柱的柱头向东延伸至阳原一带,但当时的准平原面比较完整,盆地尚未出现。由于软流圈不对称上涌,在上涌较高的一侧,其顶部岩石圈之上的脆性岩层首先开裂,形成边缘铲式断裂(邢作云等,2005)。铲式断裂下盘抬升成为山地,即所谓伸展造山,熊耳山就是上升盘伸展造山形成的山地。下降盘出现箕状断陷,不断下沉成为盆地,原来的准平原解体,这一过程发生于渐新世末中新世初,距今24~25Ma(吴珍汉等,2001)。
造山带的上升与盆地的沉陷引起山地的侵蚀,大量剥蚀物质充填到断陷盆地中,物质迁移破坏了上部地壳的动态平衡。铲式断裂上盘的下滑,导致断陷盆地中地壳缩短,形成一组后推挤压力,在地表推挤出高度较小的平台。后推挤压力形成的平台与盆地有一定的高差,并被侵蚀,不断有碎屑物质充填到盆地中部(邢作云等,2005)。上述盆山耦合响应模型在汾渭裂谷系表现十分典型,泥河湾盆地也是典型之一(图5-3)。熊耳山南麓断裂即由于恒山—大同软流圈地幔柱不均匀上涌造成的铲式断裂,泥河湾盆地为地壳相应下沉形成的箕状断陷盆地。泥河湾盆地底部的基岩因盆地下陷而缩短,造成向南的后推挤压力。蔚县盆地南侧的小五台山山前断裂的形成机制与熊耳山南麓断裂相同,它在伸展造山过程中形成边缘铲式断裂,蔚县盆地底部的基岩因下陷而缩短,造成向北的后推挤压力,并在九荒坨、双条岭山地南侧造成泥河湾层湖相沉积构成的台地,其地貌结构与泥河湾盆地基本相同。两个相向的挤压力使九荒坨、双条岭山和凤凰山抬升成为地垒山地,山前的湖相沉积跟随上升成为湖积台地或湖蚀台地。而且山麓地带早期湖蚀穴和湖蚀陡崖被抬升得最高,得以很好保存。向上的推挤构造力在地表还诱发产生地堑式正断层系列,在小渡口—油房一带表现为油房断裂和小长梁断裂。小长梁断裂的断层上,泥河湾层湖相沉积没有发生变形,表明它是同生沉积型断裂,凤凰山则是地垒式山地。因此阳原盆地构成了典型的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的构造运动模式(图5-4)。
以熊耳山南麓断裂为界,山地上升和盆地下沉是差异运动最大的地带,但却引起了山地的强烈侵蚀,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泥河湾古湖靠熊耳山一侧主要为浅水的湖滨地带,山地河流输入的沉积物可以迅速掩埋动物遗骨使之成为化石,这也是泥河湾村附近为什么保存哺乳动物化石最多的原因。
图5-3 泥河湾盆地耦合响应理论模型(据邢作云等,2005,修改)
图5-4 泥河湾裂谷盆地形成模式图
泥河湾古湖北侧由于山地剥蚀大量碎屑物质进入湖盆,使古湖北缘南移,湖水几乎从来没有达到过山麓地带。古湖南缘受台地上升的影响,使基岩出露,其上湖相沉积最厚不足 100 m。目前台地高出桑干河水面约 150 m,后期侵蚀暴露出湖相沉积剖面,也是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地点最集中的地区。因此湖泊沉积中心始终稳定在盆地中线的位置,如东井集,基岩埋深 640 m,化稍营达到 523 m (王乃A等,1996)。
火山活动是裂谷盆地的重要特征之一,阳原县以北汉诺坝玄武岩喷发标志裂谷开始活动,准平原解体,盆地和山地的分异已经显现。大同盆地火山喷发在中更新世仍很激烈,阳原县以北山麓地带和侯家窑一带也有第四纪火山喷发。
总之,泥河湾盆地为典型的裂谷型盆地,软流圈上涌柱的不均匀上涌造成铲式断裂,熊耳山伸展造山,阳原—化稍营一带相应断陷沉盆,大田洼一带则后推成台。这一构造模式形成的裂谷盆地复杂的地貌类型,盆地中心积水成湖,周围是不断抬升的山地,湖泊和山地之间发育广阔的湖滨地带。除了裂谷盆地的地貌特征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外,地幔柱上涌造成火山喷发,火山灰给地表带来丰富的矿物质材料。它们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植被繁盛,使得各种动物可以在此活动、繁衍。早期古人类能够在这里获得必要的食物和水源,得以生存和发展。
新疆可可托海导游词
新疆可可托海导游词1
各位旅客:
大家好,欢临来到我们新疆的可可托海风景区。希望各位能在可可托海风景区度过美好、愉快的一天。
首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可可托海风景区。
新疆可可托海风景区位于新疆东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由额尔齐斯大峡谷、可可苏里、伊雷木湖、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组成。以决谷河流、山石林地、矿产资源、寒极湖泊和地震断裂带为自然景观,融合地质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于一体,是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科普考察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额尔齐斯大峡谷,是可可托海风景区的主景区。额尔齐斯问河从峡谷深处发源,沿河对峙连绵排列的花冈岩群峰,号称“一百单八峰”一山一景一世界。山峰中尤以相对高差三白百六十五米的阿米尔萨拉峰——神钟山令人叫绝,为阿勒泰山景之最。峡谷内原始森林茂密,溪沟纵横交错。浪漫浓情白桦林,花香弥谷水磨沟,神奇奥妙钟山韵。山、水、树、石、人遥相呼应,置身其中,犹如梦幻仙境。
好啦!等一下到达终点站的时候,记得拿上自己的东西再下车。
新疆可可托海导游词2
在中国的版图的西北角上,有一个被人称作鸡尾的地方,在最西北的山岭如海的边境地区,它以美丽和富饶享有着自己的名字,它就是新疆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思是蓝色丛林。它距离富蕴县53公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之一,可可托海镇因此也被人称为额河源头第一镇。
可可托海以是它丰富的矿产宝藏闻名于世,而它的自然风光像一颗璀粲的明珠,镶嵌在阿尔泰的大山深处,为神秘的阿尔泰山又增添着一个新的寓意和旅游圣地。可可托海和喀纳斯湖同处阿尔泰山区,生物景观基本相似,地貌景观却不相同。除享有世界赞誉的三号矿坑外,野鸭湖,额尔齐斯河谷原始森林,神钟山,雪山温泉等独特景观,构成了可可托海地质公园的天然画廊,其秀美,恬静、多采、神奇的原始美,令人陶醉。
野鸭湖,四面环山,地势空旷,是一块风光优美的天然牧场。每到春天来临,山巅挂着白雪,水鸟在湖中嬉戏,湖边绿草如茵,山花盛开,牛羊成群,哈萨克牧民的座座毡房沐浴在霞光里,炊烟袅袅,宛如一幅边塞牧歌图;到了冬季,湖面结冰,白雪茫茫,寒风凛冽,哈萨克牧民的马拉雪橇成了便捷实用的交通工具,奔驰在茫茫雪原上,穿梭在崎岖山路间,构画出阿勒泰山区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额尔齐斯河谷的风光是迷人的。走进河谷,便走进了梦幻般的绿色世界。整个山谷,水是绿的,山是绿的,大地是绿的,就连空气也是绿色的。河谷里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有银白杨、额河杨、欧洲黑杨、银灰杨、白桦树以及各种灌木丛,枝叶茂密,形态多姿。在河岸陡峭山崖的岩缝中,竟也生长着一些松树,白桦树,随风轻摇、舞姿优雅,尽显额河山谷的地域特色。到了秋天,整个河谷变得五彩缤纷,浓妆艳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翠绿的青松,金色的白桦,银灰的杨树,靓丽的红叶树,争相吐艳,还有那林中小溪的潺潺流水和落叶飘洒的金色“地毯”大自然太慷慨了,合协地奏响了一曲《生命颂歌》,热情奔放,灿烂辉煌。
更为壮观的风光要数神钟山(亦称将军山)了!沿额河继续前行,一座雄伟的'青色花岗岩山体横卧山涧,挡住了去路,跨过小桥顺着山涧小路去到山底的侧面,抬头仰望,便会看到整个山体像一尊巨大无比的神钟从天而降,座落山中。黄中大吕,威严雄壮,使人震憾这天工造物的神奇。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惊叹:走遍神州大地,从未见如此景观,太神奇了!真可谓中华神州第一钟!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广为流行的一句旅游诗:黄山归来不看山。黄山虽美,却无神钟。喜好游山玩水的朋友和摄影爱好者,如若不看此神钟山,那会留下莫大的遗憾的。
可可托海是神奇的,多彩的,纯净的,迷人的,这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人间净土。继风光秀美的喀纳斯湖当选为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旅游胜地后,近日从北京传来喜讯,可可托海湿地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真是令人兴奋的好消息!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这里将陆续建设鸟类保护区域,鱼类保护区域、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域、天然杨树桦树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可可托海湿地将变成又一个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旅游胜地,前景诱人。让我们共同关注它,加倍爱护它!
新疆喀纳斯湖景点导游词
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疆喀纳斯湖景点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疆喀纳斯湖景点导游词1
喀(ka)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位于布尔津县境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4.78平方公里,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比著名的博格达天池整整大10倍,湖水最深处达198米左右。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湖面还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是有名的“变色湖”。
喀纳斯湖呈弯豆荚形,湖东岸为弯月的内侧,沿岸有6道向湖心凸出的平台,使湖形成井然有序的6道湾。每一道湾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其中第一道湾的基岩平台有一个巨大的羊背石,恰似一只卧羊昂首观湖;三道湾的观湖台,是赏湖上落日的最佳地点;当旭日东升或夜幕降临时,乘船或站在第四道湾平台上探寻湖心秘密,运气好的话还可能看到时隐时现的神秘“湖怪”。北端的入湖三角洲地带,大片沼泽湿地与河湾小滩共存,地形平坦开阔,各种草类与林木共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喀纳斯湖上端,有湖心岛浮于水面,四周皆森林茂密,湖水碧绿纯净。
环湖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阳坡被茂密的草丛覆盖,每至秋季层林尽染,景色如画。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有兽类39种,鸟类117种,两栖爬行类动物4种,昆虫类300多种。喀纳斯湖水中生长的有哲罗鲑、细鳞鲑、江鳕、阿尔泰鲟、西伯利亚斜鳊等珍稀鱼类。特别是哲罗鲑,体长可达2—3米,重达百十公斤,因鱼体呈淡红色而被称为大红鱼。有专家考证喀纳斯湖怪就是所谓的哲罗鲑。
横亘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雄伟壮观,其主峰友谊峰终年被冰雪覆盖,是我国海拔最低的现代冰川之一,喀纳斯湖就位于风景秀丽的友谊峰南坡,面积约25万公顷的喀纳斯国家保护区内。
喀纳斯湖不仅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也别具异彩,喀纳斯具北国风光之雄浑,又具有南国山水之娇秀,加之这里还有“云海佛光”、“变色湖”、“浮木长堤”、“湖怪”等胜景、绝景,怎能不称得上西域之佳景、仙景!北面是白雪皑皑的阿勒泰山脉、高耸如云的友谊峰,湖周重峦叠嶂,山林犹如画屏。不同的植物群落层次分明,色彩各异。每至秋季更是万木争辉:金黄、殷红、墨绿各呈异彩。叶茂,枯叶朽木上苔藓、野草遍生。林间空地草甸如茵,山花鲜艳。风静波平时湖水似一池翡翠,随着天气的`变化又更换着不同的色调,自晨至夜变换着风采。每当烟云缭绕,雪峰、春山若隐若现,恍若隔世。夏季,雨后清晨,登上湖南段的骆驼峰则可观览佛光奇景。
新疆喀纳斯湖景点导游词2
喀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中国唯一具有瑞士风光的景区。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景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作为新疆旅游业“五区三线”重点的喀纳斯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获得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国家文明景区示范点、中国摄影家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的称号。
风景名胜喀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峰顶银装素裹,森林密布、草场繁茂,山坡一片葱绿,湖面碧波荡漾,群山倒映湖中,使蓝天、白云、雪岭、青山与绿水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喀纳斯湖会随着季候和天气的变化时时变换着自己的颜色:或湛蓝、或碧绿、或黛绿、或灰白有时诸色兼备,浓淡相间,成了有名的变色湖。受强劲谷风的吹送,倒入喀纳斯湖的浮木,会逆水上漂,在湖的上游湖湾处聚堆成千米枯木长堤,蔚为喀纳斯湖的一大奇观。
喀纳斯不仅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也别具异彩。最佳旅游时间喀纳斯为寒温带高寒山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7月的平均气温15.9℃,无霜期80~108天,年均降水量1065.4毫米,空气温凉,非常适宜于寒温带林木的生长。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乌鲁木齐的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1
乌鲁木齐是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她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全市辖7区1县(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1.8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37'33"— 88°58'24",北纬42°45'32"— 44°08'00"。面积:全市面积按新区划调整后为1421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65.88平方千米。海拔5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地处天山山系北天山西段与东段的结合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市区平均海拔800米。有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柴窝堡湖等水系,乌鲁木齐河自西南向北斜贯市区。
乌鲁木齐市位于中部,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与和硕县毗连;西南与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乌鲁木齐东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地下煤炭储量在百亿吨以上,可采煤层总厚度80米,素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称。湖盐、芒硝、石膏、油页岩、铜、锰、铁矿也有很大储量。拥有耕地5。4万公顷、牧草场60万公顷、野生草原植物300余种、可养殖水面1604公顷。热力、风力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我国西部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乌鲁木齐地势起伏剧烈,气候差异显著,有险峻的冰峰峡谷、出露完整的地质刻面、规模宏大的化石产地,是高山探险、滑冰滑雪、沙海猎奇、科学考察等活动的极好场所。从巍巍天山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依次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景观、山地森林景观、山地草原景观、山麓荒漠景观、沙漠景观。千变万化的垂直自然景观为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乌鲁木齐市区有著名的红山、鉴湖、阅微草堂等“八景”,市郊有南山风景区、天山天池等旅游胜地。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居住在乌鲁木齐的众多民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创造了多姿多彩、富有神奇魅力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族风俗、宗教文化、建筑风貌、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工艺土产、风味佳肴、娱乐习俗等构成了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肯弹唱等民族文体活动以及边疆民族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对异国他乡的游客深具魅力。
人口结构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311255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818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30725人,增长49.51%。年平均增长率为4.10%。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10775人,占51.75%%;女性人口为1501784人,占48.25%。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13个。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等族。乌鲁木齐市有少数民族49个,总人口311.03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口径)。
历史沿革
“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乌鲁木齐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古往今来,许多志士文人都曾驻足乌鲁木齐,留下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水间”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一批描绘乌鲁木齐美好景观的名篇佳作,使乌鲁木齐闻名遐迩。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中,乌鲁木齐作为祖国西北屯垦戍边的屏障,为发展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
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
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
乌鲁木齐市气候概况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气温最高47。8℃,最低—41。5℃。
乌鲁木齐深处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少,且随高度垂直递增;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每年6至10月是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因为这段时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
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天池了。相信各位定不需此行。
昌吉位于乌鲁木齐西北35公里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北疆重镇,它著名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有天池、五彩湾、岩画。
这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海拨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池古称“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天地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绦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给优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览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横渡,饱览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滑冰场。世人将天地的自然风光概括为“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现松”、“海峰展“悬泉飞瀑”八大景观。每年,天地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龙潭碧月
龙潭是指位于天池下方约2千米,海拔1660米,盘山公路西侧的“西小天池”。传说是西王母当年用的洗脚盆,实则它是天池湖水透过地下湖坝粗大的冰渍物渗漏下来的泉水,在山嘴交汇的低洼处形成的一个积水深潭。池周塔松竞秀,满山苍翠,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山峰树影和碧月一器倒映潭中,静影沉壁,月影微颤,有诗赞曰“一弘碧流成龙潭,青松白雪镶翠盘,金秋桂月沉壁底,疑是嫦娥出广寒。”
定海神针
传说天池之中有一个水怪,经常乱施*威,兴风作浪。搅的.天池之水瀑涨,淹没左右居民,百姓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宫举行盛大的蟠桃会。会上宴请了各路神仙,唯独忘记邀请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悦,发威泄私愤。顷刻之间浊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头上的一根碧玉簪投入水中,顿时风平浪静,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变成了一棵榆树。从此生长在天池水边,成为镇水之宝。这棵由王母娘娘头上的碧玉簪变成的榆树就被后人称为“定海神针”。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3
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之后改称。
近代各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还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型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位居东西交通孔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徒和交往,导致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
西域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源远流长。很早以前,我国的丝及丝织品便中经西域远销南亚和欧洲,古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沿此以往,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
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4
乌鲁木齐市是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南北疆交通的枢纽,也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它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属中瘟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3℃,年平均降水236毫米,年平均日照2775小时,无霜期为105——168天,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行政区划
乌鲁木齐是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市辖7区1县,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东山区、南山矿区和乌鲁木齐县。还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即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个国营农垦团场,即五一农场、三坪农场、头屯河农场、西山农场、104团场、养禽场。全市行政区划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全市现有常住人口140万,维吾尔、回、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占26。77。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与中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的人民有着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跨境交流日益频繁,边贸活动也在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历史沿革乌鲁木齐是祖国大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同量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早在明朝时厄鲁特蒙古族就在乌鲁木齐修筑了城堡。1758年,清政府驻乌鲁木齐的军事官员,在乌鲁木齐河以东地区修筑土城,作为驻地官兵的正式营堡。土城周围三华里,是乌鲁木齐的基础。翌年,清朝政府设置乌鲁木齐提督,掌握地方军事。1760年,清政府把乌鲁木齐同所管辖的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划归甘肃安要道隶属。1765年改名为“迪化”。1773年,清政府正式设置迪化直隶州,由甘肃省巡府直接管辖。1884年,建省,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直隶州改为迪化府,为省会。1913年撤迪化府,保留迪化县。1934年成立迪化市政府。1949年9月25日宣布和平起义,并于当天组成省临时人民政府,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迪化,从此,迪化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12月7日省、市政府同时宣告成立。
丰富资源
乌鲁木齐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生物资源;全市现有耕地90多万亩,天然森林145。25万亩,草场120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有蔬菜、小麦、水稻、玉米、油料、豆类等16种;乔木林木有92种之多;野生草原植物有300余种,其中有较少高药用价值的就有阿魏、雪莲、贝母、党参、甘草等30多种;珍禽有鹰、鹫、鹞、雪鸡等8类。
矿产资源:乌鲁木齐处于中国特大煤田之一的准噶尔煤田的中部,又被准噶尔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包围,所以又被称作是“油海上的一只煤船”。此外还有食盐、芒硝、石灰石、铁、锰、铜、石膏、油页岩等许多矿藏。
能源: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柴窝堡——达坂城是著名的百里风区,全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大平均风速12.8米/秒,有取之不尽的风能可供发电。水能理论蕴藏量18.5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18座,装机总容量1009千瓦。地热资源主要是离市中心四、五公里处的水磨沟温泉,日平均径流量220立方米,水温在28℃以上,现已开发为温泉疗养院。
水资源:乌鲁木齐素有“天然固体水库”的冰川和永久性积雪面积164平方公里,固体储量62亿立方米,年均消融量达1.24亿立方米,地表水年经流量9.29亿立方米,为了更好的利用水力资源,现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7座,可利用水产养殖面积5万多亩。
旅游资源:乌鲁木齐古迹甚多,各民族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著名的文物胜迹有:红山嘴、红庙子、鉴湖、巩宁城遗址、文庙、陕西大寺、乌拉泊古城、阿拉沟“石垒”、毛泽民烈士故居、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等。还有风景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花草芬芳的甘沟菊花台,飞流直泻的白杨瀑布,碧波冰峰景色迷人的天当局肪民族风味浓郁的“大巴扎”(集市)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乌鲁木齐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关于“断裂活动性与地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lan/202507-87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断裂活动性与地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按地质灾害的涵义来...
文章不错《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