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楚雄的历史文化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楚雄的历史文化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楚雄州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禄丰发现了生活在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300万年前的元谋竹棚人猿超科化石。1965年,在元谋县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并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迹,证明元谋人不但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还掌握了用火的技能。1975年,楚雄万家坝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证明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区的先民便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先秦时期,楚雄地区活动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至西汉中期,中原王朝相继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至隋唐时期,州境经长期民族融合,形成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居住区域。唐宋时期“南诏三十七部”在州境有白鹿部(楚雄)、罗部(罗次)、罗婺部(武定)、华竹部(元谋)以及抬萼部(牟定)、易裒部(广通)、摩刍部(双柏)等以彝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明初大量移民屯垦之后,汉族逐渐成为楚雄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楚雄州境自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楚庄蹻通滇,楚雄属滇地。汉代分属益州郡和越巂郡。蜀汉时分属建宁郡、越巂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晋宁郡和云南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兴宁郡和建宁郡。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南诏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大理国时期属姚府、威楚府。元初分属威楚万户府、罗婺万户府和大理万户府,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属云南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属云南府、武定直隶州、楚雄府。民国时分设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等县。新中国成立后,分设楚雄、武定两专区。1953年,两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辖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禄劝、富民、安宁17县,1954年改镇南县为南华县。1957年划安宁县归昆明市。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并盐兴县入广通县,合并楚雄、南华、牟定、双柏4县为楚雄县,合并姚安、大姚、盐丰、永仁4县为大姚县,合并罗次、禄丰、广通3县为禄丰县,合并武定、元谋2县为武定县,划富民县归昆明市。1959年至1961年间,先后恢复永仁、姚安、南华、双柏、牟定、元谋6县。1983年9月改楚雄县为楚雄市,10月划禄劝县归昆明市。至此,形成了9县1市的格局。
楚雄州境各族人民具有可贵的抗暴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同年间,声势浩大的彝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大起义席卷全州,给腐朽的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哀牢山以李文学、杞彩顺等为首的彝族农民大起义,坚持斗争20余年。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中,州境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有的驰骋疆场,有的运筹帷幄,有的兴办实业,有的致力革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游学外地的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其中有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赵祚传和宣传委员张经辰、组织委员毕昌杰等,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楚雄州境,播下了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州境万人从戎,前仆后继,同雪国耻。解放战争后期,州境反蒋浪潮风起云涌,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建立南山区、东山区、滇北游击区等革命根据地,配合野战军为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
楚雄州的文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其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与单一性、封闭性的双重特征。在坝区和交通沿线,由于邻区文化的影响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开发,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方文化;在山区各少数民族地区,因与外界相对隔绝,保留了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两种文化又长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远古时期文化丰富灿烂。流传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关于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等各种神话、传说和史诗,如《梅葛》、《查姆》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从流传至今仍盛行不衰的民族歌舞海洋中,既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艺术提炼与表现,还可以归纳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彝族远古十月太阳历和与此相关的彝族虎宇宙观、阴阳(雌雄)观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明代大量江南移民流入州境,汉文化在城镇、坝区内逐渐普及,本地文人大量涌现,如姚安的二陶(陶珽、陶珙)与稍后的高 映,楚雄的刘联声、池生春等,于文、史、哲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清末至民国,社会急剧变革,伴随着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传入,楚雄地区的文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并始终和社会的变革与救亡运动结合在一起。一些楚雄籍学生外出留学,投身各种新文化运动,推行社会改良,提倡文明风气,接受马列主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抗战时期,内地大量文化人涉足境内,**、摄影、报刊、文艺、戏剧演出等新兴文化活动开始出现,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于一时,医疗、体育、自然科学也相应得到发展。
汉文化在坝区广泛传播的同时,山区少数民族亦“渐习汉学”,“间有中科第者”。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使用汉族语言,吸收汉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汉文化同时亦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如花灯在坝区广泛流传,元谋、禄丰花灯,姚安花灯及莲花落各有不同的风格,还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彝族花灯。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山歌、秧歌、民歌,滇剧在州境亦有变异。但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偏见,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却始终未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彝文彝书大部分仅在民间流传,保存于毕摩手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则仅由人民世代口耳相传,有的自生自灭。武定凤氏土司曾兴办彝学,刊刻彝文典籍。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经典记载了包括历史、天文、文学艺术、医学、习俗、政事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各民族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科技等项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全面的繁荣和发展。建国初,对旧的教育文化制度进行根本改造。1953年后,教育事业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纷纷以各种艺术形式歌颂新中国,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民歌采风盛极一时,文化团体、机构相继建立,图书、**、广播、文博等事业从无到有。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一些流行病、地方病得到重视和治疗。科学技术事业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全州文化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振兴彝州,教育先行”取得明显成效,群众文化活动日愈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各种民族节日逐渐恢复。彝族火把节成了全州法定节日,此外还有大姚插花节、牟定三月会、禄丰高峰花会、姚安龙华会、永仁赛装节等民族节日和民间集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医、彝医彝药为政府所重视。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人才,产生了蒋绍敏、蒋绍玉、陈小红等全国知名的体坛名将。
关于描写彝族的诗句
历史沿革 段氏建国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俭魏。唐朝天宝战争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为幕览(小府副将),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变革中,南诏政权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乾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时间大都很短,相互更迭难免一番杀戮,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
大理三塔南诏尊圣二年(929年),杨乾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国,改元兴圣。其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惧之下杨乾贞下令追杀段思平,段思平因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南诏兴圣元年(930年),杨乾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 。
段思平随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进攻南诏,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渡河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大理国全图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成功渡河,杨诏兵败自杀,杨乾贞知道兵败讯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国灭亡。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国号"大理",建元文德,仍定都羊苴咩城 。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国的生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的时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 。
两系相争
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经。文经二年(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改元至治。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由段思平一系转到了段思良一系。段思良在大理政权建立过程中出过不少力,颇有功劳,在段思平在位期间他也颇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实力人物。他逼侄逊位后,成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用过一个年号,至治(946-951)。段思良死后,諡号圣慈文武皇帝 。段思良死后,子段思聪立。段思聪时期,迅速膨胀起来的高氏已经取代董氏,成为朝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之后,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贞诸朝均以高氏为相,高氏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政治集团。段思聪在位17年,用过三个年号,明德(952-?)、广德(?-967)、顺德(968)。960年,宋朝建立,开宝元年(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太祖开宝二年,段思聪卒,在位十七年,子段素顺立。
大理国王宫969年,大理东部发生边乱,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段素顺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驸马、布燮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诛代连弄兔等,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段素顺碰上赵匡胤南征,赵匡胤鉴于唐朝的失败,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国得以保全。 后继者段素英笃信佛教,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在位24年 。其子段素英在位13年,无所为。用过一个年号,明启(1010-1022)。段素廉死后,侄儿段素隆继位 。段素隆不乐为帝,禅位为僧,开了皇帝禅位为僧的先河。侄儿段素真继位 。后来段素真禅位为僧,孙子段素兴继位。諡号圣德皇帝,故史称大理圣德帝 。
段素兴"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广营宫室于东京(昆明),多植花草,于春登堤上植黄花,名绕道金棱,云津桥上种白花,名萦城银棱。每春月,挟妓载酒,自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斗草簪花,昼夜行乐。"。据说素馨花就是因他而得名,"花中有素馨者,以素兴爱之,故名。"段素兴喜欢花草,日子过得十分风流快活,"又有花遇歌则开,有草遇舞则动",于是段素兴"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兴在位,荒*日甚",结果被相国高氏废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孙段智恩之子,颇有人望,是时,高氏为相国,遂与诸大臣废素兴而立思廉 。天明元年(1044年),国人废掉日益荒*的段素兴,拥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权段思廉继位,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杨氏势衰,遂铤而走险,1063年,杨允贤公开叛乱,段思廉已经无力平乱,无奈只好请岳侯高智升出兵灭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王室实力更加削弱,进一步促成了段氏统治的危机。段思廉时,曾将兵败逃入大理的两广蛮酋侬智高,斩首以献北宋。段思廉在位31年,用过5个年号,保全(1045-1052)、正安(1053-?)、正德(?)、保德(?-1074)、明侯(?)。段思廉后禅位为僧,其子段廉义继位。段思廉,庙号兴宗 。段廉义继位,高智升渐渐攫取了全部权柄。段廉义在熙宁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贡宋廷。杨允贤虽败,但是杨氏实力仍存,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国君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高智升派儿子高升泰带兵讨逆,诛杨义贞,拥立段廉义的侄子段寿辉,自任布燮,以儿子高升泰为缮阐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搞得段寿辉和他的继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后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从此沦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国。
段廉义无子,因此高氏拥立其侄段寿辉。1080年段寿辉即位后,竟因疑惧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该年,"日月交晦,星辰昼见",段寿辉更以为"天变",故在位仅一年,就出家为僧,禅位给堂弟、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寿辉因逼于高氏的权势而不自安,遂出家为僧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段正明帝号为保定帝。
大理皇宫内景高升泰是北宋年间云南大中国皇帝,大理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1080年,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自立为帝。时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东方兵马攻灭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高升泰封为善阐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于云南诸部的反对,高升泰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但其后大理国柄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称高国主。
后理时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两年后(1096年)病卒,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于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史称"后理国"。段正淳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最后在1108年时让位给其子段誉,出家为僧。死后諡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南宋时期的大理国段誉是在北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7年),接替其父段正淳为大理国第16代国王,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禅位为僧,在位长达39年,是后理国诸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死后諡号宣仁皇帝。段誉是个有所作为的君主,他明白与宋朝建立友好关系是立国之本。尽管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远略"的方针而有所疏离,然而大理国仍然一直向宋朝称臣。段誉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入贡大理马、麝香、牛黄、细毡等土特产,还派幻戏乐人(魔术师)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礼遇,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等。
王国后期段正兴,又名段易长,段正严之子。当时大权都由高氏相国把持,先后有高量成、高寿贞、高寿昌等。段正兴由于得到相国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争中最终胜出。段正兴在位24年,禅位为僧,其子段智兴嗣位。
段智兴极其崇佛,"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段智兴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国,消耗不起,国力有所衰落。段智兴在位时,加修龙首关、龙尾关,加强羊苴咩都城的防御。此间,大理国内高氏子弟多次混战。段智兴死,子段智廉立 。段智廉对佛教也感兴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1465部,放置在都城内五华楼。在位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继位。
大理国写经段智祥在位期间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南诏野史》称:"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他笃信佛法,后也禅位为僧,位传其子段祥兴。
大理亡国段祥兴继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段祥兴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来攻打大理,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他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
段兴智继位后,大理终于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国,比金朝亡得迟,而比宋朝亡得早。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兵分东、西、中三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1253年10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长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劝降,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军一路直下,长驱直入,进军龙首关,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随后,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也渡江到丽江县塔城、巨甸、石鼓。东路军过金沙江到达楚雄、姚安。这样,三路大军对大理城形成包围之势。大理国内各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当时的大理国,军事力量并不薄弱,但为了削弱段氏势力,控制国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国军队的精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则着力发展自己的地方武装,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当薄弱。段兴智与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战,惨遭大败,弃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于是军民安定。姚枢还蒐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执,谕之降,不屈,命斩于五华楼。"高泰祥临刑,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 。
元世祖进军大理之战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袭30多代,直至改土归流。1254年,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兴智。段兴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见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怀柔,赐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
疆域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寮国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宋金时期的大理国疆域(西南绿 *** 域)政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
大理国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对其他建制略作了调整,设定八府、四郡、四镇。
八府 :除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阐府(今昆明)、威楚府(今楚雄)、统矢府(即弄栋府,今姚安)、会川府(今会理)、建昌府(今西昌)、腾越府(今腾冲)、谋统府(今鹤庆)、永昌府(今保山); 四郡 :东川郡(今会泽)、石城郡(今曲靖)、河阳郡(今澄江)、秀山郡(今通海); 四镇 :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 三十七部 :普摩部(今曲靖)、磨弥部(今沾益)、纳垢部(今马龙)、罗鸠部(今罗平)、夜苴部(今富源)、磨弥殿部(今宣威)、落温部(今陆良)、落蒙部(今路南)、师宗部(今师宗)、仁德部(今寻甸)、閟畔部(今东川)、嵩盟部(今嵩明)、际鹿部(今泸西)、维摩部(今丘北)、弥勒部(今弥勒)、阳城堡部(今晋宁)、强宗部(今阳宗海)、步雄部(今江川)、罗加部(今澄江)、宁部(今华宁)、休腊部(今河西)、因远部(今元江)、罗婺部(今武定)、华竹部(今元谋)、罗部(今罗次)、屈中司部(今开远)、纳楼部(今蒙自)、教合部(今文山)、矣尼迦部(今马关)、王弄山部(今河口)、乌蒙部(今昭通)、乃娘部(今彝良)、芒布部(今镇雄)、乌撒部(今威宁)、于矢部(今普安)、休制部(今玉溪)、嶍峨部(今峨山)。 赕 (甸)等则隶属大理首府、府、郡、镇。 政治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脱胎于军事民主制度,借鉴了中国的政治制度设定,进行了民族内部的改革。大理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投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皇宫 外交大理与中国、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十一世纪,缅甸蒲甘王国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领使团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国的热情接待。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的《张胜温画卷》,是一部辉煌巨作,画了大理国国王利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员虔诚礼佛的景象;画了大理国佛教的诸佛、菩萨等;还画了"16大国王众"参加礼佛的胜况。
军事整个大理国时期,对内对外战争不如南诏频繁,规模也不如南诏庞大。大理国军队都与南诏相与领顽,其本上不存在弱于南诏的状况。大理国军队曾经先后远涉今贵州西部、越南北部以及缅甸北部诸地,说明大理是有力量进行域外作战的。而且,从元初鬓贫军被蒙古倚重东征西讨、所向克捷来看,大理国常备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弱第三,大理国没有对宋朝发动军事行动,是双方相互克制的理想结果,与军事力量的强弱没有关系。因此说大理国军事力量不如南诏的观点,还需要更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
张胜温画卷 经济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大理的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文化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地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文(方块白文,已失传)。方块白文是用汉字书写。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大理国铜阿嵯观音像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多位国王都曾先后禅位为僧。
当地民俗讲究"家无贫富皆有佛堂,少长手不释念珠。"大理国与南诏被称为"妙香古国"不仅是因为这时期佛教僧徒众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体系在这里都存在,这里还是云南境内的佛教支系阿咤力教主要流传地 。
世系 帝王列表庙号
諡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备注
前大理
太祖
神圣文武皇帝
段思平
937-944
文德938-941
神武941-944
段思英
945-946
文经945
段思平之子
被废为僧
太宗
圣慈文武皇帝
段思良
946-951
至治946-951
段思平之弟
废侄自立
至道广慈皇帝
段思聪
952-968
明德952-953
广德954-968
顺德968
段思良之子应道皇帝
段素顺
969-985
明政969-985
段思聪之子昭明皇帝
段素英
986-1009
广明986-1004
明应1005-1006
明统1006?
明圣1007?
明治1008?-1009
段素顺之子宣肃皇帝
段素廉
1010-1022
明启1010-1022
段素英之子秉义皇帝
段素隆
1023-1026
明通1023-1026
段素廉之侄
禅位为僧
圣德皇帝
段素真
1027-1041
正治1027-1041
段素隆之侄
禅位为僧
段素兴
1041-1044
圣明1041-1044
天明1044
段素真之孙
被废为僧
兴宗
孝德皇帝
段思廉
1045-1075
保全1045-1052
正安1053-1059
正德1059-1064
保德1064-1074
明侯1075
段智思的曾孙
段思平的玄孙
禅位为僧
广安皇帝段廉义
1075-1080
上德1075-1076
广安1077-1080
段思廉之子
被杨义贞所弑
段寿辉
1080-1081
上明1081
段廉义之侄
禅位为僧
段正明
1081-1094
保定1082-?
建安?
天佑?-1094
段寿辉堂弟
被废为僧
大中国
富有圣德表正皇帝
高升泰
1094-1096
上治1094-1096
废帝自立。死前遗命其子还政段氏
后大理
中宗
文安皇帝
段正淳
1096-1108
天授1096
开明1097-1102
天政1103-1104
文安1105-1108
段正明之弟
禅位为僧
宪宗
宣仁皇帝
段正严
1108-1147
日新1108-1109
文治1110-?
永嘉?-1128
保天1129-?
广运?-1147
段正淳之子
避位为僧
景宗
正康皇帝
段正兴
1147-1171
永贞1147-1148
大宝1149-1155
龙兴1155-1161
盛明1162
建德1163-1171
段正严之子
禅位为僧
宣宗
功极皇帝
段智兴
1172-1200
利贞1172-1175
盛德1176-1180
嘉会1181-1184
元亨1185-1195
安定1195-1200
段正兴之子
英宗
亨天皇帝
段智廉
1201-1204
凤历1201-?
元寿?-1204
段智兴之子神宗
段智祥
1205-1238
天开1205-1225
天辅1226-1229
仁寿1230-1238
段智兴之子
禅位为僧
孝义皇帝
段祥兴
1239-1251
道隆1239-1251
段智祥之子
向义天定贤王段兴智
1252-1254
利正1252
兴正1252
天定1252-1154
段祥兴之子
相国高氏( 大理国历任宰相 , 高氏世袭 。)
高泰明(1096-1116)
高泰运(1116-1119)
高明顺(1119-1129)
高顺贞(1129-1141)
高量成(1141-1150)
高贞寿(1150-1162)
高寿昌(1162-1174)
高观音隆(1174)
高贞明(1174-1176)
高观音妙(1176-1189)
高观音政(1189-1212)
高阿育(1212-1225)
高逾城隆(1225-1237)
高泰祥(1237-1253)
世袭总管( 元朝和明朝初创时期 , 大理国地区的实际管理者 。 原 段氏皇族世袭 。)
向义天定贤王段兴智(1254-1261)
武定郡公段实(1261-1282)
段忠(1282-1283)
段庆(1284-1307)
段正(1307-1317)
段隆(1317-1328)
段俊(1328-1332)
段义(1333-1334)
段光(1334-1344)
段功(1345-1365)
段宝(1365-1381)
段明(1381-1382)
段世(1382-1387)
1.关于彝族的古诗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诗,可能撰写于清乾隆后期。
箭杆场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关坪乡所辖区域。罗武属彝族聂苏支系,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罗婺、罗倵、佬倵等。
清代以前,罗武男子的服饰,上身多为白色对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为黑色筒裤,戴黑色包头;女子上身多为淡红色右衽上衣,再加绿色褂子,着绣花围腰,裤为淡黑色。富裕家庭妇女服装的领口、衽边、袖口、褂边、裤口,都有绣花图案。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全诗如下: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圆。
阿奴吹短笛,雀跃狎寒威。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
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
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
主人劳其酒,盘飨使充饥。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
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
由于传抄等原因,诗中的个别字有差异,如“旋步作团圆”的“作”字,有的记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记成“律”字;“往复屡依违”的“往”字,有的记成“径”字;“盘飨使充饥”的“飨”字,有的记成“餮”或“飧”字。罗武打歌,是一种集体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
以罗武人较为集中的团结乡河东村的舞蹈为代表,妇女的舞蹈动作细腻大方,男性的动作粗犷热烈,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多是一些模拟禽兽形态和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如“鸡刨食”“猴子遮太阳”“洗麻纱”“织麻”“掏蜂蜜”“鹞子翻身”“夹红东坡”“打退歌”等。
2.关于彝族的诗词描写彝族的诗句 (一) 我家住在,彝族山寨,那是生我养我的,美丽的故乡 那里山山相连,那里莽莽苍苍。
我的故乡还不富裕,山上只生长,荞麦和洋芋。一年四季有风,从坡脚滑过,山风寂寞苍凉。
连名字都有,彝族血统,叫“阿里的”。“阿里的”是,当地彝族语言,意为美丽的角落。
我不知道祖辈为何,给故乡起了这样一个,直观上实在是,名不符实的名字,这或许是祖辈对故乡,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祝福吧。山寨紧挨山脚,走出一锅烟距离,回头一望,山寨被树群,遮隐了身影,鸟在其间飞来飞去。
房前屋后块块野石,凸凹突起,当仁不让的神态,但已被寨人闲坐,而磨去了棱角,乖巧地做了,寨人们吸烟锅、聊闲天的石凳。秋季的清晨,常常有雾,让外来者惊喜不已,随便往里一蹿,隐没了人迹。
人在屋中,任你关紧木门,雾总会从各种,有机可乘的缝隙处,一股股扭曲着,身子挤进来,飘满一屋。人在雾里,隐隐约约走动,常踩着贪睡的狗。
狗埋怨地哼叫两声,爬起来张嘴打着哈欠,后腿扯直伸个懒腰,屁颠屁颠跑着,满寨子溜达去了。人随后也出了家门,两眼装满了山。
(二) 黄土地上的春种秋收,袅袅飘落的炊烟,夕阳暮归的牧歌,那块生长过我,希望和幻想的地方,那块孕育过我,生命元素和成分的地母,总在我心中有着,不可释然的情怀。寨人耕种的地里,野石立在其中,无数棵包谷从小到大,长于块块凹石里,靠薄薄的土,和雨水生长。
若老天连绵不断地下雨,往往把山坡上的,包谷冲倒,裸露根脚,生命难保;凹处的又蓄水烂根,奄奄一息。寨人吸足了烟锅,不服气的站起来,将一棵棵被雨水,袭击的包谷扶正加土,以保证秋天的收获。
白天,寨里,声响稀少,人影单调,猪们不约而同,躺倒在屋檐下养膘,为主人过年,作好牺牲准备。地里劳作的男人们,脱光衣裤,只穿一条,肥大的裤衩,亮出一身,如酱油浸泡过的肌肉,爬山似的弯腰,整治山地。
干到太阳落山,才牛前人后悠闲回家。小寨处在,山与山的夹缝间。
这种地方虽然,十分贫困,却容易生长,幻想和童话。家门前有沟,常年不断的溪水,终日里倒映着,狭窄的蓝天、缭绕的白云、苍翠的绿树…… 溪水清悠悠、绿丝丝的,看得清蓝天、白云、绿树间悠悠游动着的,小鱼鱼亮晶晶的小眼睛。
沟两旁,齐崭崭铺地长着,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一年四季轮番开着,高高矮矮,各色各样的野花。竹是寨里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四季常青的,高大植物,一篷又一篷,刮风时竹枝扭动,老竹叶纷纷飘落,鲜竹叶更显强劲。
竹子多,用竹,做成的用具也多,簸箕、筛子、粪箕、背篮、背篓,还有一些,盛物的各种玩艺儿。寨子很小,一块平缓的地坡上,南边依地势从低到高,房子一排一排的,排与排之间,有一两家人连接,北边的紧紧,挤在一起。
寨子中间有块地势,更矮的低洼坡地,以前种稻子,现在一年四季,菜青花黄,不 时有哪位婶婶娘娘,躬腰劳作其间,细细的摆弄着,从一边看去,让人想到恬然,恬淡的田园风光。山寨中最亲切的声音,是那永远,飘不走的唢呐调,最忧伤的也是那些,山里汉子鼓起两腮,吹着唢呐把山妮儿,送到山那边,而山那边除了山,还是山那种使人,笑着流泪的唢呐调。
这种声音,既能让人热血沸腾,力量倍增,勇往直前,也会让人变得,走投无路,万念俱灰…… 多年来故乡的,风风雨雨浇铸了我,从小营养不良的,瘦弱身躯;故乡人苦荞粑粑一样,质朴纯善的情怀,养育了我鹅卵石一样,厚实而普通的灵魂。
3.关于彝族的古诗《箭杆场观罗武踏歌》诗,可能撰写于清乾隆后期。箭杆场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关坪乡所辖区域。罗武属彝族聂苏支系,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罗婺、罗倵、佬倵等。清代以前,罗武男子的服饰,上身多为白色对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为黑色筒裤,戴黑色包头;女子上身多为淡红色右衽上衣,再加绿色褂子,着绣花围腰,裤为淡黑色。富裕家庭妇女服装的领口、衽边、袖口、褂边、裤口,都有绣花图案。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全诗如下:
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
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圆。
阿奴吹短笛,雀跃狎寒威。
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
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
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
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
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
主人劳其酒,盘飨使充饥。
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
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
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
由于传抄等原因,诗中的个别字有差异,如“旋步作团圆”的“作”字,有的记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记成“律”字;“往复屡依违”的“往”字,有的记成“径”字;“盘飨使充饥”的“飨”字,有的记成“餮”或“飧”字。
罗武打歌,是一种集体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以罗武人较为集中的团结乡河东村的舞蹈为代表,妇女的舞蹈动作细腻大方,男性的动作粗犷热烈,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多是一些模拟禽兽形态和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如“鸡刨食”“猴子遮太阳”“洗麻纱”“织麻”“掏蜂蜜”“鹞子翻身”“夹红东坡”“打退歌”等。
4.赞美彝族的句子1、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2、彝族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一代。
3、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我国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大多居住在大西南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等山脉一带和金沙江、元江、南盘江、雅砻江等江河沿岸。
4、勤劳朴实、善良坚强的彝族人民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发明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语言文字,谱写了族群记忆的辉煌篇章。
5、以阿黑、阿诗玛兄妹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歌颂了彝族劳动人民不畏强权、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6、诗歌是彝族人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在彝族文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彝族民间诗歌高度发达密切相关。
7、彝族现代诗歌的繁荣昌盛是彝族文学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例证。彝族现代诗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文本。
8、彝族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诸多方面。其中《西南彝志》是记述彝族历史、风俗的彝文书籍,被誉为彝族的百科全书。
9、彝州楚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绵亘悠久。文化赋予古镇以灵魂,旅游赋予古镇以持久的活力与生命力,彝人古镇形成了一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10、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11、看彝家的《云衣霓裳》堪比天边五光十色的云彩,炫亮了彝家人的眼。人间四月,花柳生长,彝家妹子穿上节日的盛装,这人面花面相映红,人比花美,花衬人靓,花与人交相辉映,姑娘的脸上心里乐开了花。听曲比阿乌放声高歌,彝家调子情心合一,演绎着彝家姑娘的美丽心曲。
12、更加赏心悦目的是彝族青瓦房的彩绘装饰,从屋檐到门窗,从横梁到墙板,都绘满了艳丽缤纷的装饰花纹和造型拙朴的图画,将彝人村落特有的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闪片房装扮得古朴美丽。
13、穿梭在古镇的大道小巷,鼻息里浸染着古典民居的气韵,在各个景观和园林中,走过的游人均在演绎中国彝族及各民族的千年文化、万种风情。
14、彝族崇拜火,是火的民族,不仅仅是他们的日常起居,离不开火,更因为他们的性格如火,耿直,豪爽,做事风风火火,待人热情如火。
15、彝族村地处民族团结广场以西,与白族村相对,村内的三虎浮雕墙,展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左脚舞”、“大三弦”、“女子龙灯舞”热情奔放,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简介: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历史: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
5.关于少数民族的诗《五十六个民族诗 》
汉满僳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
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我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
藏族的《格萨尔》;
蒙古族的《江格尔》;
哈萨克族的《阔尔库特父之书》;
吾尔族的《乌古斯可汗传》;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恩切布库》;
彝族的《勒俄特衣》《阿诗玛》;
傣族的《召树屯》;
拉祜族的《牡帕密帕》;
佤族的《司岗里》;
苗族的《铸日造月》;
达斡尔族的《阿拉坦噶乐布尔特》
6.关于彝族的文章怎么写彝族的火把节\x09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的特色、习惯.比如:蒙古族的“白节”、藏族的“女儿节”、苗族的“开年节”等等.那我就个大家介绍一下彝族的火把节吧!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在一次火把节之前的采访上,一个42岁的彝族人潘木乃像孩子般陶醉其中.
“每家每户都要喝杆杆酒,穷的村杀两三只鸡,富的村杀头牛.”他说,“最开心的还是跳达体舞,看赛马和摔跤,多有味道的哟!”
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烟花差多少,可以将整个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昼.这就是火把节的特色,几千甚至几万人在一起点燃火把这才是壮观的一幕.
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
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
最后一天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彝语称之为“都沙”,意为“送火神”.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传统火把节里,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绕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游,以消灾避难,祈求幸福.
7.赞美少数民族的诗句1、《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敕勒歌》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10、《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寄刘驾》唐曹邺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12、《塞上行》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13、《边方春兴》唐高骈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14、《晴》清杜于皇
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常
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白头苏属国,只合看牛羊。
关于“楚雄的历史文化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lan/202508-1185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楚雄的历史文化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楚雄的历史文化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楚雄州是人...
文章不错《楚雄的历史文化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