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OSI参考模型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各层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应的数据单位如下:
1 物 理 层(Physical Layer)
我们知道,要传递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纽线、同轴电缆等,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作第0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 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是比特。
2 数 据 链 路 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的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相似,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传送数据时,如果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方重发这一帧。
3 网 络 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4 传 输 层(Transport Layer)
该层的任务时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为两个端系统(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可靠地传输数据。在这一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报文。
5 会 话 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6 表 示 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7 应 用 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
扩展资料:
先将要寄的东西打包,这是应用层的数据。那么现在到了传输层,主要是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类似我们在寄快递的时候选择空运或者陆运。空运比较贵嘛,但是快,陆运便宜但是慢。这边只是一个比喻,实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传输层主要会使用TCP和UDP两种协议。那么在选择完了传输方式后,就需要填写发件人(源地址)和收件人(目标地址)了。填写完毕以后交给快递公司,他们会把快递由一个转运中心发往另一个转运中心,并不是直接从源发往目标。这里的转运中心其实就到二层了。
在传输过程中,像以太网中的MAC地址,是会不停变化的,就像一个快递由上海发往武汉,会先到上海的某个集散中心,然后发往武汉,然后又在武汉的集散中心转几圈,最后发往离目标最近的快递点,然后才开始配送,最终送到收件人手上。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划分原则是:
(1)网路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6)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分层,每层应当实现定义明确的功能。
(7)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参考资料:
y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间基因重组的机制及基因转换和极化的现象。因此答案是是,但Holliday只是一种模型或者假说而已,虽有实验证据,但尚不能肯定他是正确的。
Holliday 模型
Holliday 模型
早在1930年Winkler把真菌中不规则分离现象解释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一个基因使相对位置上的基因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致,因而称基因转变(conversion)。Lindegren,C.C(1949)报道了有规律的异离常分离现象:在酵母(S.cerevisiae)不同交配型A×a的杂交中,有些子囊所含的孢子为(3A+1a),而不是预期的(2A+2a)。他把这一现象也称为基因转变。直到50年代中期基因转变这一现象才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当时Mitchell M.B.等将不同的B6突变型链孢霉进行杂交,结果在子囊中拟等位基因pdx以正常的4:4分离,而与其紧密连锁的拟等位基因pdxp却出现了6:2的异常分离。表明异常分离不是由于整个染色体的异常行为,而是由于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变”所致,即属于基因内重组。
Olive, E1-Ani和Kitani等在粪壳菌(Sodaria fimicola)中也发现了异常分离。在野生型g+(子囊孢子为黑色)和g-(子囊孢子为灰色)杂交中,观察了20万个子囊,其中大部分为4:4的正常分离,少数为异常分离:0.06%为5:3分离;0.05%为6:2分离,0.008%为异常的4:4分离(图23-4)。如果染色体中每一条双链都是纯合的互补的活,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子囊孢子再经一次有分裂产生的8个子囊孢子,不论是否发生重组基因型都应当两两排列,所出现的“+ + +- + - - -”以及“+ + + + + - - -”一定是有异源双链的存在。这种异常分离是有丝分裂的产物,故称为减数后分离(postmeiotic segregation)。这些资料另一显著特点是异常分离的子囊中约有30%的子囊在g 位点的两侧标记之间发生了交换。其中52例中有48例既有A位点的重组,又有g位点的基因转变,表明基因的转变和重组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因的转变是基因内部不同位点之间的重组,不同位点可以单独发生转变,也可同时发生转变,同时发的基因转变称为共转变(coconversion)。基因的转变常涉及1kb的范围,更长的距离为基因间的重组。当两个突变位点距离越近,共转变的频率越高,距离较远时常发生单个突变位点的转变。同一基因内部的各个突变位点的转变频率常从基因的一端向另一端递减,具有这种现象的一段DNA称为极化子(polaron),一个极化子相当于一个基因(Rizet等1961)。
解释基因转变的模型都必须解释异源双链的形成以及基因转变往往伴随着两侧基因重组这一现象。1964年美国学者Holliday R.提出了著名的Holiday模型(图23-5),很好地解释了高等真核生物的重组和真菌中发现的基因转变的现象。近代Potter H.和Dressler D.在噬菌体中的拍摄到“十”字型结构的DNA电镜照片(图23-6),为Holliday模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Holiday模型解释了以下的几种现象:
(1) 染色单体转变和半染色单体转变。在图23-6中,表明在真菌的杂交中有时会产生一些异常分离,如出现6:2或2:6的比例,看来直似乎在减数分裂中有一条整个的染色体发生转变,这一过程就称为染色单位转变(chromatid conversion);另外也有5:3或3:5的异常分离,看起来似乎是半色体发生了转变,故称为半染色体转变(half-chromatid conversion)。
以上的异常比例可以解释为在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了异源链和错配,由于不同的校正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异常比例(表23-2)。
(2)极化(polarity)。
我们可以将基因中不同位点的转变频率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基因一端的位点其转变频率高于另一端,即转变的频率沿着基因呈现出一种极性。这是由于交换产生的错配只发生在异源双链DNA这部分,而这一部分只发生在Hollidy 结构的断裂和分枝点之间。在分枝点解离时,外侧区域仍然形成同源双链(图23-9)。
关于“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shi/202507-43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