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雨》简介

网上有关“《梧桐雨》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梧桐雨》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段唱腔讲的是唐明皇在马嵬坡杀死杨国忠、逼杨玉环自缢之后回宫后的情景。回到长安的玄宗不问世事,退居西宫颐养天年;可是因为痛失挚爱,唐明皇如同丧失了魂魄,尤其是面对宫内杨玉环的画像,更是心痛难忍。

唐明皇回忆着当年和杨玉环在长生殿,并肩坐在长廊上,对着夜风中飒飒作响的梧桐,许下了生生世世不分离的誓言。还有在沉香亭的那一天,玉环跳着精美绝伦的霓裳舞,唐明皇唱着歌,敲击着乐器,两人琴瑟和谐,心意相通。

而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面对冷雨凄风,看百花落尽,树木萧条。梦里被惊醒,一夜无眠。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惟愿在天成为比翼鸟,在地成了连理枝,生生世世纠缠在一起。相爱而不能相见相守,怎一个愁字了得。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也许只能永远鲜活亮丽地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

扩展资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之作,尤其对于之后传奇《长生殿》有着很深的影响。《梧桐雨》全剧共一楔子、四折,所叙述的内容从安禄山待罪进京听候发落,却意外地被杨贵妃认为义子,因祸得福,被封渔阳节度使,从而埋下绝大隐患开始。

至安史之乱被平定,玄宗重回长安,于夜雨梧桐之时思念已然香消玉殒的杨贵妃止。全剧结构紧凑,充分体现了白朴作品“清丽高远”的艺术特色。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被文人墨客一再渲染题咏,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这些文学作品中,较为著名的就包括有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

元代关汉卿的《唐明皇哭香囊》、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和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以及这部元代白朴所作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百度百科-梧桐雨

世界三大古老戏曲

曾在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师从霍松林先生,1993年7月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应聘至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曾先后任中国文化系中国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社会科学论从》副主编等职。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民盟江苏省委委员兼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厦门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等职。

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千载孤愤》(2001)、《元代文人心态史》(2001)、《詹天佑传》(1999)、《关汉卿研究》(1994)、《明杂剧研究》(1998)、《明杂剧史》(2003)等6部,以及《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现代》、《生命层级与艺术表现》、《戏曲学——中国戏剧学论纲》、《元代文化转型与古典文学》等各种学术论文近百篇。曾先后分别获得江苏省第五次、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获得东南大学教学工作优秀二等奖,与人合作获得江苏省教改成果一等奖,2002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获评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2008年又先后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和“江苏省期刊明珠奖”。所主编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曾主持并完成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基金课题《明杂剧史》、校社科基金课题《元代文人心态史》、《中国戏剧概论》,开设《艺术史专题》、《中国戏剧学》等博士生、硕士生课程。目前正主持全国艺术学科规划基金课题《明杂剧通论》,国家985二期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规划项目《艺术史论纲》。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说),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均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高度概括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扩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卤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因化妆的特点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小块脸谱,所以也称小花脸,可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行当。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20世纪的中国始终处于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西学东渐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撞击与融合,致使中国戏曲的存留出现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时也为其弘扬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观念;期刊报纸为宣传戏曲的改良所开辟的阵地;新型的剧场、剧团应运而生;这一切使戏曲艺术达到了新的繁荣。尤其被称为"国剧"的中国京剧艺术,一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不同的剧中人物有着严格的不同脸谱,表演时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张和象征性的虚拟动作,开门、上楼、划船、骑马等情节没有实物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却能给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机构的扶植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参与下,一些原本属于民间小戏的新兴剧种迅速朝着地方大戏的方向发展。如评剧、越剧、昆剧、粤剧、沪剧、黄梅戏、豫剧等,均日渐兴盛发展。同时,各剧种创作出的《杨三姐告状》、《白蛇传》、《十五贯》、《关汉卿》等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一时传唱的大手笔。少数民族历史剧,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不断繁荣。新编历史剧题材成为8O年代以后中国戏曲创作的一种趋势,尤以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工作者还在实践中尝试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用于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沪剧《罗汉钱》和京剧《白毛女》均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剧《山杠爷》和江西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剧作,具有浓郁的乡土地域风情特色,在继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当代民间口头文学精华,使反映现实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了浪漫化的舞台场景。

中国戏曲正是在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对传统不绝的缅怀眷恋之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纠缠交织之间,发展和更新着新的戏曲文化。

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观看场所的建筑化也日渐完备,中国戏曲的观演场所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统一,并以人物造型为主,从而具备了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艺术特点。

★希腊悲喜剧

悲剧和喜剧创作是古希腊人在文化方面的又一伟大贡献。无论悲剧或喜剧,都是在公元前 6世纪下半叶产生于雅典,都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崇拜有关。组织戏剧演出是雅典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公元前 5世纪,雅典的伟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不断完善悲剧的表演形式,通过神话传说,深刻反映现实中公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独特的结构,表达了作者对迫切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见解。公元

前4世纪下半叶著名剧作家米南德的作品,提供了许多关于当时社会的珍贵资料。公元前4世纪,圆形剧场成为希腊最流行的建筑物。在希腊化时代,体育馆和剧场是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公元前 4世纪下半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埃皮达鲁斯修建的剧场至今保存完好,每逢夏季那里常有古希腊戏剧上演。

★印度梵剧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从题材上看,一是取材于史诗和传说故事,这类题材是印度古典戏剧的主要部分,如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中心的《摩罗维迦》,在传说故事中溶入新意的《沙恭达罗》。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刻画都市世态人情为主,如《小泥车》等。此外还有一些以宗教宣传为宗旨的作品,如《马鸣戏剧残卷》。

对梵剧的艺术形式,人们了解还不太多。从《马鸣戏剧残卷》看,当时角色的出现方式至少有三种:一是为角色拟定了名字的;二是仅标明角色身份的,如“妓女”“主角”等,并出现有鲜明特点的丑角;三是以抽象概念为角色命名,如“智慧”“名誉”等。

在剧本样式上,开场有引子,结尾有尾诗,引子一般与剧情无直接关联,尾诗有的由剧中人唱出或念出,有的是外加的.剧本正文,由说明、唱词和动作提示三因素组成,说白中除了对白,还有独白与旁白。唱词归于角色,溶汇于剧情,不同于希腊悲剧的演唱,接近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词。动作提示多样而细致。剧本语言雅俗相间,主角和上流人物对话时多用雅语,而妇女和下层人物多用俗语。

印度戏剧从公元前后到12世纪为古典梵剧时期,主要剧作家有迦梨陀娑、首陀罗迦 、毗舍佉达多等。

主要有跋娑十三剧,其中《惊梦记》已有中译本(韩廷杰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 年);首陀罗迦《小泥车》(吴晓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迦梨陀娑的三部梵剧,《摩罗维迦和火友王》、 《 优哩婆湿》(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 《沙恭达罗》 (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戒日王《龙喜记》(吴晓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年版);薄婆菩提《茉莉与青春》等。

首陀罗迦《小泥车》与迦梨陀娑《沙恭达罗》堪称中古印度戏剧的双峰。

在印度人民群众和学者中流传着几句话:“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戏剧最美。在所有的戏剧中,《沙恭达罗》最美。在《沙恭达罗》中,第四幕最美。在第四幕中,有四首诗最美(指沙恭达罗与义父干婆离别时的那几首诗)。”

现存最早的梵剧:马鸣的《舍利弗传》

关于“《梧桐雨》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shi/202507-4939.html

(15)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梧桐雨》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梧桐雨》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这段唱腔讲的是唐明皇在...

  • hzjyqz
    用户072011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梧桐雨》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