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由来是什么?

网上有关“内蒙古的由来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内蒙古的由来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内蒙古作为地域名称,来源于明代的漠南。

公元 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 巴图蒙克即汗位。称达延汗(大元可汗的异译)。再度统一了蒙古。他实行的分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形成了漠南、漠北的各部,成为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的基础。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达延汗去世后蒙古地区又逐渐出现了封建割据的局面。蒙古封建领主形成了三个集团: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即瓦剌)蒙古。明末的漠南蒙古,东起今吉林,西至贺兰山,南接长城,北临瀚海,东面有嫩江流域的科尔沁和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巴林、扎鲁特、奈曼、翁牛特、喀喇沁、土默特部,西面有归化城土默特、河套地区鄂尔多斯等部;察哈尔居中,为漠南蒙古各部名义上的宗主部。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封建主聚会于盛京(今沈阳),承认后金皇太极为蒙古汗的继承者,并上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同年,皇太极国号更为大清,即皇帝位,改元崇德。从此,漠南蒙古诸部臣属了清朝,并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出了力量。同年,清朝把明末的漠南各部的大部分地区划为“外藩蒙古”中的“内札萨克蒙古”六盟四十九旗。它们有兵权,直统于理藩院。这六个盟分别是哲里木盟(包括今哲里木盟、兴安二盟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的部分地区)、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大部)、卓索图盟(今赤峰市南部及辽宁省部分地区)、锡林郭勒盟(今锡林郭勒盟北部)、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巴彦淖尔盟二市北部)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及巴彦淖尔市河套部分地区)。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朝将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便以数千里大漠(今中国和蒙古国边界一带)为界,划为内蒙古和外蒙古。从此,内札萨克蒙古各盟、旗分布的地域,即称为内蒙古。“内蒙古”这个地区称谓,即自此时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内蒙古(漠南)地区除了“外藩蒙古”中的“内札萨克蒙古”六盟四十九旗外,还有被清朝列为“内属蒙古”的察哈尔八旗、归化城土默特两翼旗、呼伦贝尔和西布特哈(今呼伦贝尔盟东部)各旗,以及列为外札萨克蒙古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

明末草原局势

大唐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和肃宗皇帝向回纥人借兵,而后顺利收复长安,虽然遭受了回纥人的洗劫,但最起码保住了性命。那么,明朝末年为何不去向蒙古借兵呢?这里的“借兵”是指地缘棋局上的围剿。

瓦剌(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

明朝中期崛起的“瓦剌”,即明末清初的漠西蒙古,其联盟在明英宗时期最为强盛,名王也先堪称大名鼎鼎,曾重挫明朝,占据整个草原。到了明朝后期,瓦剌逐步形成四个大部,分别为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其中准噶尔汗系可上溯至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儿,因此血统高贵,具有明显优势。

明朝九边

明朝后期的瓦剌占据草原西部至中亚地区,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南部的漠南蒙古分庭抗礼,这三个力量就实力而言,瓦剌四部(漠西蒙古)的实力明显最强,其次是漠北蒙古,再次是漠南蒙古。

大明最后四十年,瓦剌由准噶尔部的哈剌忽喇、硕特部的拜巴噶斯先后为首领,其时喇嘛教在整个瓦剌非常盛行,贵族子弟修道的非常多。这点虽然削弱了军事战斗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与明朝建立联盟的可能性。问题出在哪里呢?

草原上的喇嘛教

草原上的地缘战略格局,最晚到1635年明朝即已被判了死刑

汉人曾经非常擅于纵横捭阖,但这种能力忽然在明末消失了。皇太极反而成了高手,他率先对漠南蒙古下手,他最厉害的一点是利用了喇嘛教的精神权威,然后又两手抓,一手打、一手拉,不是联姻就是封官封王,或者直接派兵。在对漠南蒙古下手的同时,他稳定住漠北蒙古。这些招数很快就把反对满人的林丹汗(漠南蒙古)逼得毫无办法,1635年林丹汗死于青海。

林丹汗

这一年,喀尔喀蒙古对满洲人的态度,从观望转为遣使通好。明朝的机会就基本上丧失了。这是一个地缘大棋局,明朝的最优策略是从西部下手,先拉住对满洲人态度最敌对的瓦剌(漠西蒙古),然后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就会受到震慑,不敢轻易与满洲人通好。明朝即可以从他们三家借兵。

网络配图信奉喇嘛教的旧蒙古

众所周知,明朝后期卫所制度已经败坏,国家没有军人,正如一句老话“军魂已消国魂灭”。这个情形跟唐朝大致一样,只有雇佣兵才能救国,即便付出较大的代价也要这样做。小号不是做马后炮,这是历史上的常识。汉唐宋每一代都娴熟于“以夷治夷”。

网络配图卫所制度

林丹汗的联明抗满之策失败,明朝自身有重大误判

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曾经主张“联明抗满”,但朝廷当时尚未被满人重挫,还抱着轻敌之心。对管仲以来的“以夷治夷”之策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穷饿之虏”、“凌丹憨新立,众虏煽惑,都会、歹青等阳顺阴逆,安能不相率响应?此辽东之情形也”(宋一韩《边事大略》)。

回鹘借兵

这是清流言官的见识,但不可思议的是朝廷上的大人物也非常奇怪,对以夷治夷几乎没有考虑,一味警惕防范草原上新兴崛起的林丹汗。熊廷弼1609年到辽东时提到林丹汗“尚不能统众”,可以暂时不管。这就是大明朝廷自己的失误了。翻遍史书都可以看到,在地缘上孤立敌人,是平叛的前提。以夷治夷是一门技术活,既要利用,又要打压,并不是绝对不可行。何况林丹汗已经明确提出“联明抗满”的旗号。

网络配图袁崇焕

天启时代曾经能够很好的利用漠南蒙古牵制努尔哈赤,有成例在先,为何不能打开思路,尽一切可能以夷治夷呢?蒙古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家,其势大有可为,尤其是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对满人是最大威胁。这些力量本来可以很好利用,明朝在这方面经略不善,不能不说是灭亡的一大原因。据一些网友研究,似乎袁崇焕对拉拢漠南蒙古很上心,1627年林丹汗被逼西迁,大明才陷入艰难,其时袁崇焕离职。(完)

崇祯皇帝殉国处

关于“内蒙古的由来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shi/202507-4942.html

(7)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1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内蒙古的由来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内蒙古的由来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内蒙古作为...

  • hzjyqz
    用户072112 2025年07月21日

    文章不错《内蒙古的由来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