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越来越多的地质事实表明,晚侏罗世前后东亚地区的构造变形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折,构造活动从晚侏罗世以前强烈的陆内挤压造山和地壳增厚作用演变到早白垩世以来强烈的陆内引张裂陷和岩石圈减薄作用,这种构造体制的转折过程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紧密相关。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强烈的伸展变形和裂谷作用时期,形成了广泛发育的裂陷盆地和伸展盆山耦合系统。山东省中生代形成了一系列受构造控制的陆相盆地,构成盆岭相间的构造格局(图6.33)。
图6.33 山东省中生代盆地与断裂构造略图
Fig.6.33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Shandong province showing the Mesozoic faults and basins
1—邹平盆地;2—临朐盆地;3—肥城盆地;4—莱芜盆地;5—鲁村盆地;6—南麻盆地;7—大汶口盆地;8—汶东盆地;9—蒙阴盆地;10—汶上宁阳盆地;11—泗水盆地;12—平邑盆地;13—金乡鱼台盆地;14—滕州盆地;15—成武盆地;16—单东盆地;17—陶庄盆地;18—韩庄盆地;19—昌邑盆地;20—寒亭盆地;21—马站盆地;22—苏村盆地;23—郯城盆地;24—龙口盆地;25—臧家庄盆地;26—俚岛盆地;27—桃村盆地;28—胶莱盆地;29—中楼盆地;30—安丘—莒县盆地;31—莒南盆地;32—临沭盆地;33—灵山岛盆地;34—德州—莘县盆地;35—济阳盆地;36—沾化盆地;37—昌乐盆地;38—东明盆地
6.3.1 中生代盆地类型及基本特征
山东省中生代盆地主要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是与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关的裂陷盆地,仅有少量三叠纪盆地为陆内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原型几何特征和展布规律,将裂陷盆地归纳为下列3种类型:
1)泛裂陷型盆地系。由一系列单个断陷盆地组成,形成区域上广泛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典型的如蒙阴裂陷盆地群。断陷盆地系中,单个断陷盆地往往规模较小、延伸短、断陷深、相互隔离和分布不连续,断陷形态以不对称半地堑为主。
蒙阴裂陷盆地群由肥城盆地、莱芜盆地、鲁村盆地、南麻盆地、大汶口盆地、汶东盆地、蒙阴盆地、泗水盆地、平邑盆地等组成,分布于沂沭断裂西侧,总体呈NW—SE向长条形或弧形,与沂沭断裂共同组成牵引“入”字型构造格局。控盆断裂位于盆地北缘,盆内地层由南向北逐层上叠。断裂和地层相向倾斜,断裂倾角65°~75°,地层倾角10°~25°,下部地层倾角略大于上部地层倾角,形成前断后超式单侧断陷盆地。盆地内主要发育淄博群三台组(红色岩系)、莱阳群、青山群,盆地形成始于侏罗纪,白垩纪为盆地裂陷活动的主期。由于主控断裂的走向差异可划为两种类型:莱芜型,平面上呈三角形,剖面上呈箕型,是由NNW走向和NE走向断裂交叉控制而形成的;平邑型,总体呈长轴状展布,三角形部分不发育,主要与NW走向断裂有关。
2)狭窄型裂陷盆地系。这类裂陷盆地的显著特征是平面上呈线形展布、剖面上受断裂控制,由对称地堑和地垒组成,其发育与岩石圈断裂有关。沂沭裂谷系属于这一类盆地系,裂谷由西侧的苏村地堑、东侧的莒县地堑(安丘—莒县盆地)和中部的汞丹山凸起组成二堑夹一垒构造格局。裂谷长大于500km,宽15~50km,其长宽比与东非裂谷系相似[203]。地堑内沉积了一套早白垩世河湖相砂砾岩系(大盛群)、高钾火山喷发岩(青山群)和晚白垩世河湖相砂砾岩系(王氏群)。地堑内盆地主要包括马站盆地、苏村盆地、郯城盆地、昌邑盆地、寒亭盆地和安丘莒县盆地。
(3)菱形状裂陷盆地系。这类盆地平面形态往往呈菱形,四周受断裂控制,其发育与主干断裂走滑活动密切相关,具有走滑拉分盆地性质。以鲁东地区的胶莱盆地、中楼盆地较为典型,其他尚有临朐盆地、邹平盆地、金乡鱼台盆地、滕州盆地、沾化盆地等,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济宁型盆地:受控于棋盘格状构造系,盆地形态常呈长方形,沉积了山麓相淄博群及湖泊相莱阳群,很少见火山物质,是相对宁静的沉积盆地。
邹平型盆地:继承了印支期的盆地格局,盆地总体形态呈“U”形(现在形态),可能与南北向断裂及齐广断裂活动有关。是中生代地层发育较齐全的盆地,盆地内发育三叠纪石千峰群,侏罗纪淄博群、白垩纪莱阳群及青山群,各组的厚度较大,淄博期以范围不大的湖泊相沉积为主,莱阳期也以湖泊相为主,晚期有火山活动,青山期发育大量的火山岩。
中楼型盆地,位于沂沭断裂带旁侧,为被沂沭断裂带、船坊断裂、中楼断裂、大长远-清平峪断裂控制的局限盆地。盆地大致呈菱形,由莱阳群及青山群组成,莱阳群沉积厚度大,是胶莱盆地同期沉积的3~4倍,盆地中常见滑塌构造、鲍马序列等。盆地边缘常见强烈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及巨厚的山前洪积扇等沉积物,沉积物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低,具深水、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
鲁东中生代盆地与鲁西构造特点不同,控盆断裂位于盆地南缘,盆内地层具有由北向南逐层上叠和南断北超的特点。
6.3.2 中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演化
通过岩石地层和层序地层研究分析,可以将山东省中生代陆相盆地沉积-构造古地理发展演化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与五个二级层序对应。由于沂沭断裂带对山东省中生代沉积的控制作用,这五个阶段在各个盆地发育是很不相同的,并且各个盆地的发育主要受区域性构造控制,大地构造位置和区域性断裂的规模造成了盆地间演化阶段和地层序列的差异。
(1)三叠纪沉积阶段
石千峰群沉积期区内整体处于抬升剥蚀状态,仅在聊城和章丘—淄博一带继承了二叠纪石盒子组沉积期的地貌格局,经历了一次湖扩与湖退沉积过程,形成了一套浅湖相—滨湖相沉积的泥岩及砂、泥岩组合。该阶段较二叠纪石盒子组沉积期,湖泊范围明显缩少,至末期,这种格局基本消失,几乎全部进入了剥蚀阶段。
二马营组沉积期沉积仅发育于聊城西侧,范围很局限,其他地区均处在剥蚀阶段,该地区由于地形抬升与下降差异较大,使原湖盆地貌保存下来,形成了一套红色湖相砂、泥岩沉积。
从晚古生代至早白垩纪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看,山东省鲁西地区自晚石炭世至三叠纪,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并进一步转化为陆相盆地沉积的过程,这一过程海水大致从南面入侵,自北部退出,地壳抬升亦是南部先抬升,至三叠纪,几乎全部进入抬升剥蚀阶段,仅在聊城—淄博一带形成小范围的湖相沉积,中三叠世以后,全区进入了抬升剥蚀阶段。
(2)侏罗纪沉积阶段
古生代末华北地台抬升,经历了三叠纪4千余万年的风化剥蚀后,至侏罗纪山东的古地形呈现准平原地貌。三叠纪时鲁东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受南北向挤压,苏鲁折返带隆升,古生代沉积盖层被剥蚀殆尽。侏罗纪时鲁东地区基底全部出露,地表整体显刚性特征,发育断裂构造。而鲁西地壳表面还保留了千余米厚的古生代地层,在构造运动影响下,产生断裂构造和宽缓的褶曲,在这些断裂和褶曲的低洼部位形成侏罗纪的盆地,发生沉积作用。
鲁西滨太平洋前陆坳陷带侏罗纪主要沉积区在其边缘地带,早期沉积发生在济阳坳陷的东北部东营和南侧的周村一带,形成两个主要的沉积中心。当时地形高差较小,沉积物以细碎屑为主,并且河流流域小,很快就进入盆地中心汇聚成湖泊。故此时沉积的坊子组以细碎屑为主并多为还原色调,此时的植物群属亚热带类型。此时其他的一些小盆地局部也有沉积,如寒亭盆地和蒙阴盆地,但规模很小,尤其是后者,可能仅达现代大型水库级别。晚期随地形的进一步夷平和地壳活动引起变形,沉积范围向南扩展,在现今的聊城、菏泽、滕州一带形成新的沉积区。因这些地区地形基本夷平,无大的起伏,故没有明显的沉积中心(湖盆),以广泛的河流相沉积为主(三台组),并且气候变干燥。三台组的砂砾岩旋回性结构和砾石成分的复杂性说明此时地壳活动比较频繁,为下一阶段构造演化的前奏期。据研究,东营一带的沉积物粒度明显比淄博三台山一带和鲁西南粗,这除了说明因地壳变形北部地势抬高外,也可能反映河流的流向是自北东向南西方向。此时气候比早期明显干燥,植物类型以蕨类为主,在蒙阴盆地三台组中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说明此时鲁西已有恐龙生存。
(3)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阶段
在郯庐断裂走滑作用影响下,具拉分盆地性质的胶莱盆地开始形成,早期沉积(瓦屋夼组)首先发育在盆地东北部,随沉降加剧沉积作用逐渐向南西方向扩展。该阶段胶莱盆地有海阳和诸城两个主要的沉降中心,湖盆发育好、地层序列完整(图6.34)。而其他盆地则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地层序列变化较大。该阶段后期,随沉降作用减弱,湖盆渐被淤塞,变为以广泛的河流冲积作用为特征,仅在局部残存水体中形成小型湖泊。由于拉伸作用产生的刚性断裂局部切穿地壳,发生火山作用,所以晚期地层中火山物质多,局部甚至形成巨厚的火山岩系。此时在沂沭断裂东侧莒南中楼一带有一火山活动中心,早期沉积作用不发育,晚期因断裂深切造成较大规模的中基性火山物质喷发,随喷发物质增多对地壳压力加大,形成一局部沉降中心,引起海水侵入,形成一局部海湾,继而沉积了巨厚的浊积岩系列,但随着沉降减弱和沉积物充填,海水很快退出(图6.35)。
图6.34 胶莱盆地莱阳期早期沉积岩相古地理[10]
Fig.6.34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nferred 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Laiyang basin(the early Laiyang episode)[10]
K1l—莱阳群林寺山组;K1z—莱阳群止凤山组
该阶段鲁西地区的地貌形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未形成大规模盆地和沉积作用,在侏罗纪沉积阶段的基础上各盆地继续发生沉积作用,因盆地规模都较小,所以湖盆演化阶段多不完整,地层序列差异也较大。
(4)早白垩世青山群、大盛群沉积阶段
随着莱阳期湖泊演化的结束,各个盆地逐渐被填平。随后地壳拉张,断裂活动增强,爆发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此时胶莱盆地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盆地中心部位,沿近东西向基底断裂发生,形成莱阳、即墨、胶州、诸城几个活动中心,另外在臧家庄和俚岛盆地也有小型火山活动中心。鲁西地区和沂沭断裂带内在前期盆地中也发生火山活动,与鲁东地区不同的是这些盆地规模小,断裂比较紧闭,在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大多数未与地壳发生重熔,形成新的岩浆房,故火山喷出物质为中基性,很少发生酸性火山物质喷发。沂沭断裂带在经过早期的火山活动之后发生剧烈沉降,形成裂谷,沉积了巨厚的湖泊、河流相地层(大盛群),同时在鲁东、鲁西火山岩盆地中火山喷发间隙也有河流沉积作用,沉积一些正常碎屑岩夹层。
图6.35 胶莱盆地莱阳期晚期沉积岩相古地理[10]
Fig.6.35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nferred 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Laiyang basin(the late Laiyang episode)[10]
K1d—莱阳群杜村组;K1q—莱阳群曲格庄组; —莱阳群城山后组;K1m—莱阳群马连坡组;K1f—莱阳群法家莹组
(5)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阶段
经过早白垩世大规模火山活动,早期地壳中积累的能量被释放,火山喷发物加大了盆地载荷,大型盆地(如胶莱盆地)又进入新的比较稳定的沉降阶段,而一些小型盆地则因已被填满,又不具备大盆地重新沉降的机制,故多停止沉积,进入剥蚀阶段。该阶段沉积盆地具有由南东向北西方向迁移的特点,早期(林家庄-辛格庄期)沉积区由鲁东延入沂沭断裂带,晚期(红土崖-金岗口期)沉积即越过断裂带进入鲁西和渤海湾盆地区。由于此阶段盆地沉降规模较小,并受到来自东南方向掀斜作用的影响,所以沉降幅度较小,湖泊沉积不太发育,以分布广泛、相变频繁的河流沉积作用为主。
该阶段气候比较干热,属亚热带-温带气候,季节性降雨明显,故河流沉积多发育粗-细旋回韵律,岩层呈氧化色,层理厚度大。此时地貌形态表现为盆地周围高山耸立,由青山群火山岩形成的山体为盆地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源,盆地内河流发育,并有小型湖泊(多由河流裁弯取直形成)。
6.3.3 胶莱盆地地层格架和盆地演化
6.3.3.1 胶莱盆地年代地层格架
根据胶莱盆地各地层单位形成时代和沂沭裂谷及鲁西部分中生代盆地地层单位形成时代建立的山东省白垩纪年代地层格架如图6.36所示,地层断面切取方向为北东—南西向。
图6.36 山东省白垩纪年代地层格架[10]
Fig.6.36 The Cretaceous Chrono-lithologic frame of Shandong province[10]
PrZ—前震旦纪变质基底;Z—震旦纪地层;Pz—古生代地层;J1-2f—淄博群坊子组;J2-3s—淄博群三台组;K1w—莱阳群瓦屋夼组;K1l—莱阳群林寺山组; —莱阳群止凤庄组;K1y—莱阳群杨家庄组; —莱阳群水南组;K1lw—莱阳群龙王庄组;K1d—莱阳群杜村组;K1q—莱阳群曲格庄组; —莱阳群城山后组;K1m—莱阳群马连坡组;K1f—莱阳群法家莹组;K1h—青山群后夼组;K1b—青山群八亩地组; —青山群石前庄组;K1fg—青山群方格庄组;K1x—大盛群小店组;K1dt—大盛群大土岭组;K1ml—大盛群马朗沟组;K1t—大盛群田家楼组;K1s—大盛群寺前村组;K1mt—大盛群孟疃组;K1lj—王氏群林家村组;K1-2x—王氏群辛格庄组;K2h—王氏群红土崖组;K2hs—王氏群红土崖组史家屯玄武岩段;K2j—王氏群金岗口组;PrK—前白垩纪;K1—早白垩世;K2—晚白垩世
白垩纪早期山东省沉积比较普遍,胶莱盆地沉积基底为前寒武系,盆地规模大,沉积类型复杂。鲁西和沂沭断裂带内沉积基底为侏罗系,盆地多而规模小。早期以河流、湖泊沉积为主,晚期火山活动强烈,火山岩主要沿沂沭断裂和鲁西几个小盆地发育,沂沭裂谷开始形成。
白垩纪中期沉积主要发生在胶莱盆地和沂沭断裂带内,鲁西蒙阴盆地有少量火山活动。早期火山作用仍很强烈,胶莱盆地以火山岩系为主,沂沭断裂带则剧烈沉降形成裂谷系沉积。晚期胶莱盆地火山作用减弱并逐渐停止,进入第二期湖盆演化阶段,大量火山物质被搬运重新沉积,逐渐由河流沉积转为浅湖沉积,形成第二期规模较大的湖盆。据火山活动旋回及等时性分布,胶莱盆地北部湖泊发育较早,可能在方戈庄火山旋回活动时即已开始发育,而南部诸城一带相对较晚,在方戈庄火山旋回活动结束后才开始发育。
晚白垩纪晚期中心向西迁移,胶莱盆地的范围可能扩展到沂沭断裂带东部地堑,在北部潍坊一带沉积盆地越过沂沭断裂带进入鲁西,在临朐至高青一带形成新的沉积中心。
6.3.3.2 胶莱盆地岩石地层格架
图6.37 胶莱盆地白垩纪岩石地层格架[10]
Fig.6.37 The Cretaceous litho-stratigraphic frame of the Jiaolai basin[10]
图中符号的说明同图6.35
根据地表地质及钻探资料综合分析,建立的胶莱盆地岩石地层格架如图6.37,图6.37a为近东西方向断面,图6.37b为近南北方向断面。从图6.37a中可以看出,胶莱盆地的沉降中心在莱阳一带,地层厚度大、地层单位多,发育完整的湖泊演化序列。东部乳山一带为古隆起,处于盆地边缘,西部早期的古隆起到后期随盆地规模扩大和沉降中心迁移也进入盆地范围。而图6.37b表示的盆地中部自北而南的断面则说明了高密以南的另一沉降中心的情况,该沉降中心与莱阳沉降中心的差别是范围大而沉降速率小,湖泊演化序列不完整,以发育河流冲积扇为特征。白垩纪时胶莱盆地内有多个凹陷和凸起,多沉降中心造成了莱阳群沉积相和地层序列的差异。随着盆地演化发展,微地貌作用越来越小,反映在地层序列上表现为渐趋一致,如王氏群的区域变化相对莱阳群小得多。
6.3.3.3 胶莱盆地构造格局
胶莱盆地西界为沂沭断裂,总体走向呈NNE向(10°~25°);盆地东界断裂为牟平-即墨断裂,总体走向呈45°;盆地南界为五莲-青岛断裂,走向由35°左右逐渐变为60°左右,其南西端与沂沭断裂小角度斜交,北东端与牟即断裂有连接的趋势。盆地北界为门村-平度断裂和金刚口断裂,走向北东东—北东向,盆地部分边界为剥蚀边界。盆地具有以沂沭断裂和牟即断裂为主剪切断裂(Y剪切),以五莲-青岛断裂为R剪切断裂,以平度断裂和五龙村断裂为R′剪切断裂的右行非对称性菱形盆地[204]的特点。
根据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石油钻探资料,结合前人的划分方案[205~208],将胶莱盆地划分为11个次级构造单元,分别是:海阳凹陷、牟(平)即(墨)断裂带、莱阳凹陷、大野头凸起、平度-夏格庄凹陷、李党家-马山凸起、高密-胶州凹陷、柴沟凸起、诸城凹陷、五莲凸起、中楼凹陷(图6.38,图6.39)。
海阳凹陷:位于胶莱盆地东端,主要由莱阳群组成,凹陷南部有少量青山群。莱阳期中、早期沉积沉降速度大,沉积物厚度达1500m,莱阳期晚期凹陷逐渐变浅。凹陷被白垩纪花岗岩类侵入体侵入破坏。
牟即断裂带:位于胶莱盆地东部,由一组NE向断裂组成,为岩浆强烈活动的裂陷构造带,以发育青山期火山岩、潜火山岩、密集脉岩为特征。莱阳群总体分布于断裂带东侧及北段,在莱阳期中、早期为胶莱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沉积物厚度达6000余米。王氏期在断裂带东北段桃村附近形成较小的沉积沉降中心。
莱阳凹陷:位于胶莱盆地东北部,根据重、磁资料解释,在莱西附近基底埋深达6000m,向北东逐渐变浅,一般深度为3000~5000m,东北部广泛出露莱阳群,西南部出露王氏群。莱阳群在盆地内发育较全,呈东厚西薄特点;青山群除东北部剥蚀缺失外,其余地方均有分布,总体向南西倾,倾角15°左右;王氏群分布明显小于青山群,且西南厚、东北薄,向南西倾斜,最大厚度大于3700m。
大野头凸起:位于胶莱盆地北部,北为莱阳凹陷,南为平度-夏格庄凹陷。出露地层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构成复杂的多期褶皱。
平度-夏格庄凹陷:总体呈NWW向延伸,基底埋深5000~6000m,有平度和夏格庄两个沉降中心。莱阳群垂直厚度约3200m。王氏群在夏庄附近呈NW向延伸的宽缓向斜。凹陷内次级断裂较发育,东部以NE和NW向为主,中西部主要发育NEE和EW向断裂,在平度附近受这两组断裂控制形成古近纪断陷盆地。
李党庄-马山凸起:有人划为七级镇断裂[206],由一组密集排列的NW向断裂构造组成。深部为古老结晶基底组成的半地垒状隆起,向南以斜坡形式过渡到胶州凹陷。基底埋深3000~4000m,向北西方向基底逐渐抬起。由于受NW向断裂长期活动抬升的影响,莱阳群沉积厚度小于200m。
柴沟凸起:位于胶莱盆地的中南部,介于高密凹陷与诸城凹陷之间,北以胶州断裂为界,南以百尺河断裂为界,由一套粗碎屑的洪积相和河流相(杜村组)沉积物组成,厚度可达到2000m以上。断层未对地层沉积起控制作用,表现为强烈的后期改造特征,因此柴沟凸起的形成时期应为莱阳群沉积之后。
图6.38 胶莱盆地次级构造分区图
(据吴智平等[209],王世称等[206]修改)
Fig.6.38 Subdivision of the tectonic units of the Jiaolai basin
(modified after Wu et al.[209]and Wang et al.[206])
图6.39 胶莱盆地1616.0地震测线地质剖面图
(据吴智平等[209]修改)
Fig.6.39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1616.0 seismic crossing the Jiaolai basin
(modified after Wu et al.[209])
E—古近纪地层;K2W—晚白垩世王氏群;K1Q—早白垩世青山群;K1L—早白垩世莱阳群;AnZ—前震旦纪基底
高密-胶州凹陷:北临李党庄-马山凸起,南接柴沟凸起。基底最大埋深约6000m,莱阳群沉积厚度达3000余米,王氏群沉积厚度1000余米。莱阳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高密附近,王氏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胶州一带。
诸城凹陷:位于胶莱盆地西南部,呈南西宽东北窄的楔形。北以百尺河断裂为界,西界为沂沭断裂带,南与五莲凸起相接。百尺河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附近沉积厚度大,约7000m。凹陷中白垩纪地层发育全、厚度大。
五莲凸起:位于胶莱盆地西南缘,南以五莲-青岛断裂与胶南隆起分开。断裂以北中生界覆盖于胶辽陆块之上,往南覆盖于苏鲁造山带之上。凸起东南缘广泛出露莱阳群,向北西依次出露青山群、莱阳群。
中楼凹陷:位于五莲凸起之南,苏鲁造山带西缘,沂沭断裂带东侧,沉积了巨厚的火山岩和浊积岩系,并有海相沉积夹层,沉积最大厚度近万米。
6.3.3.4 胶莱盆地演化过程
胶莱盆地总体是一个受沂沭断裂、青岛-日照断裂、牟(平)即(墨)断裂控制,具有走滑拉分盆地性质的菱形裂陷盆地,对其沉积沉降历史和盆地构造分析结果表明,该盆地不是一个单一的断陷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不同构造-热体制的构造引张和伸展过程,是一个伸展型叠合盆地。其演化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盆地性质有差异,空间分布不完全一致,后期盆地叠加在前期盆地之上,形成叠合盆地。在莱阳期NE—NEE断陷盆地之上叠加了青山期裂谷盆地,王氏期近EW向坳陷盆地叠加于前两期盆地之上。
1)早白垩世莱阳期断陷盆地阶段。NW—SE向伸展作用控制了盆地的发育,盆地内形成了一套相变复杂、分布广泛的河湖相沉积。胶莱原型盆地上叠于苏鲁造山带和胶辽地块之上,早期(林寺山、止凤庄组沉积期)沿苏鲁造山带北缘形成五莲-乳山断陷槽,有诸城和桃村两个沉积沉降中心,桃村地区沉积最大厚度达3000余米,诸城凹陷沉积厚度为300余米(图6.34);中期(水南组、龙王庄组、杨家庄组沉积期)盆地扩大,莱阳凹陷与海阳凹陷连为一体,沿五莲—海阳一带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湖盆,为湖盆发育的鼎盛期,湖盆沉积厚度整体达1000余米(图6.40);晚期(曲格庄组、杜村组、法家茔组、城山后组、马莲坡组沉积期)高密一带发生沉降,形成新的沉积沉降中心,沉积厚度3000余米,高密凹陷与诸城凹陷等连为一体,同时胶莱盆地南部中楼一带强烈沉陷,形成拉分盆地,沉积厚度达近万米,中楼盆地与胶莱盆地连为一体,胶莱盆地规模达到最大(图6.35)。莱阳期沉积-沉降速率在空间上出现重大分异,沿断陷槽沉降速率为230~370m/Ma,最大伸展量在36%~51%;而断陷槽北侧地区沉降速率明显减小,为60m/Ma,伸展量9%~25%[210],反映了该阶段的动力学机制可能与苏鲁造山带增厚地壳的重力垮塌有关。
2)早白垩世青山期裂谷盆地阶段。该阶段盆地伸展作用的主要特点是,沿沂沭断裂带发生引张裂陷,形成狭长展布的沂沭裂谷系。受沂沭裂谷影响,沿五莲-青岛、即墨-万第和莱西-莱阳发生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巨厚的火山喷发岩带,使前期断陷盆地转化为裂谷型火山盆地。火山盆地的规模明显小于莱阳期断陷盆地。该期胶莱盆地沉降速率在36~60m/Ma,伸展量相对较小,为7%~11%[210]。岩石圈减薄和地幔上涌可能是盆地伸展的主要机理。
3)晚白垩世王氏期坳陷盆地阶段。受沂沭断裂左行走滑运动影响,胶莱盆地发生NE向拉伸,形成具拉分盆地性质的坳陷盆地,沉积王氏群。诸城凹陷在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基础上,叠加了坳陷盆地,造成早期断陷沉积埋深。高密凹陷在原断陷斜坡基础上,形成南北两个坳陷。莱阳凹陷发生构造分异,东部山前店—蛇窝泊一带整体抬升,西部莱阳地区发生坳陷。盆地沿诸城—高密—莱阳一带发育,形成胶州、莱阳、桃村三个沉积沉降中心,盆地面积约相当于莱阳期断陷盆地面积的一半。此时盆地内各坳陷的沉降速率在60~70m/Ma,伸展量为20%~30%[210],相对于青山期伸展和沉降作用明显增大。沂沭断裂的左行拉分作用控制了坳陷盆地的形成。
图6.40 胶莱盆地莱阳期中期沉积岩相古地理[10]
Fig.6.40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nferred 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Laiyang basin
(middle Laiyang episode)[10]
—莱阳群止凤庄组;K1y—莱阳群杨家庄组; —莱阳群水南组;K1lw—莱阳群龙王庄组
文城镇的所辖村庄
古生物化石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标准,按生物级别分为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又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等;根据个体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和超微化石;为便于研究,我们常按照古生物化石的保存类型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广义上的化石还包括化学化石和活化石等。
图1.1 三叶虫化石
大化石:泛指一般不需利用显微镜,用肉眼可观察研究的化石,如腕足类、三叶虫(图1.1)、头足类、昆虫、脊椎动物及植物的茎、叶化石等。
微体化石:指需要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研究的微小化石。包括有孔虫、、介形类、牙形石、轮藻、孢粉(图1.2)等。微体化石形体微小,数量众多,可大量采集。
图1.2 孢粉化石,其大小1,2为40μm,3为70μm,4为50μm
超微化石:指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进行研究的微小化石的总称。其大小范围目前意见尚不一致,一般认为仅限于10μm以下。如细菌和蓝藻等。
实体化石:指生物遗体(或其中的一部分)被埋藏,经过石化作用所保存的化石(图1.3)。
图1.3 产于莱阳王氏群林家庄组中的鹦鹉嘴龙实体化石
图1.4 模铸化石
模铸化石:是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或铸型。模铸化石是一种常见的化石保存类型,对于研究不具硬体或壳易溶蚀的生物的内部及壳体等构造,都很重要(图1.4,图1.5)。
印痕化石:生物在松软细密沉积物表面留下的印迹,如动物行走、爬行时留下的足迹、行迹、移迹等及植物叶片、鸟类羽毛落下形成的印迹等所形成的化石。
图1.5 模铸化石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和内部填充物上留下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保留于化石围岩上的生物遗体外表特征及表面纹饰的迹痕。外模仅能反映生物遗体的外表形态及纹饰特征,其凹凸情况与原物相反。内模是保留于内核表面或岩石上的生物遗体内部形态特征的印痕。常见的多为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等外壳和芦木及新芦木等髓部的内模。其凹凸情况与原物相反。
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称核化石。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内核是充填生物硬体空腔中的沉积物固结,形成与原空腔形态、大小一致的实体,其表面就是内模。外核是埋藏的硬体溶解后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空间,此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其表面特征与原硬体表面特征相同,外表特征由外模反印到外核上形成。外核和内核内部都是实心的,不具有硬体的内部构造。
铸型化石:当生物体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被溶解,并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称铸型化石。
图1.6 诸城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生物生活活动时产生在底质表面或其内部的各种活动记录所形成的化石,包括足迹(图1.6)、移迹、潜穴、钻孔以及动物的粪便、卵(蛋)、植物根系等形成的化石。由于遗迹化石是活着的生物留下的痕迹,所以它对于岩相和古生态分析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意义(图1.7,图1.8)。
图1.7 已知非海相遗迹化石的环境分布(据杨式溥等,2004)
图1.8 按各种生态习性分类的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是地史时期的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在遭到破坏后,由分解后残留在地层中的有机成分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化石,有些可以形成重要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一种叫作“活化石”,它并非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而是现生的生物物种,这种物种曾在某一地史时期繁盛,且种类多、分布广,已形成了重要的化石类别,该物种在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缓慢进化,则变化不大,至今仍在个别地区残存,这类残存的现生生物种就被称为“活化石”。如银杏纲(图1.9),曾繁盛于中生代,白垩纪末衰退,第四纪冰期仅银杏一个种残遗于中国,达尔文称之为“活化石”。其他如皱鳃鲨(图1.10)、舌形贝、拉蒂迈鱼、水杉等,也都是典型的“活化石”。
图1.9 活化石(银杏)
图1.10 活化石(皱鳃鲨)
地质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形成的各种地质现象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在与生物作用无关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或其他机械、化学作用下,所造成的各种形态的岩石矿物体或构造,时常会与某种化石很相像,如“龟甲石”、“叠锥”、“树枝石”、“石灰华”等,因为它们与生物作用无关,不具生物结构,所以不是化石,而是类似化石的“假化石”,常见的“树枝石”,就是一种“假化石”,常见于岩石层面或节理面上,是由于锰的氧化物结晶形成的一种树枝状的薄膜,或像苔藓和藻类的印痕。在第四系岩层中,常见有圆形结核体,外形像恐龙蛋,实际也是“假化石”
大型爬行动物——恐龙
大众 原为城区西郊,称西关。1944年8月划为大众里,翌年改大众村。424户。
金岭屯 民国15年,于姓自大水泊来居,北依山岭,南临金钱沟。60户。
段家疃 清末,林姓自西龙格肩担全部家产来居,称担家庄,演作段家庄。1981年改今称。97户。
茅埠屯 清康熙时,柳姓自王埠庄来居,村东土丘似帽,称帽埠屯,演作今名。99户。
吴家庵 清光绪时,吴姓自北马来居。18户。
王家疃 明中期,王姓自李家汤后来建王家庵。1981年更今名。洪家庵属该村。129户。
东杨格 明正统时,杨姓由今河北省来建杨格庄。民国初分两村,称东西杨格庄。1981年西杨格以南临宁阳山而易名。宁阳285户,东杨格111户。
十里庄 清光绪四年,王姓自西汤后来居。村西河岸树林多鸦鹊,称鸦鹊河。1953年以距文城10里易名,1961年自治。25户。
九里水头 明末,刘姓来两河交汇处立村,距文城9里。580户。
毕家疃 清乾隆时,毕姓自南学来建毕家庄。1981年更今名。81户。
林家岭 明末,林姓来建林家庄。1981年改今名。139户。
沙子 明末,鞠姓自文城来沙丘西北立村。154户。
管庄 清康熙时,于姓自泊岳家来居,看管田庄。80户。
谢家庄 明崇祯十年,谢姓自福山来峰山、再迁至此建谢家庵,清时称今名。72户。
江家庄 明中期,江姓自江家寨来居。102户。
七里水头 明末,丛姓来自北宫来居,北有两河交汇,南距城7里。291户。
李家汤后 宋朝,朋姓居此。元末,王姓、李姓来居,称北汤后。清末,
李姓众,遂易今名。200户。
河埠庄 明末,李姓自河格庄来城西北建河格庄,1981年易今名。213户。
柳林 元朝,于姓来多柳的送驾河畔立村。335户。
三里河 明末,于姓来文城北3里、小河北岸居住,渐成东、中、西小河3村。民国初统称小河。1981年易今名。381户。
梁家沟 明至清,梁、鞠、吕、邓、王等姓相继来建梁家沟、鞠家疃、吕家庄、邓家沟、王家疃5村。建国后,5村连同附近3庵并为梁家沟。270户。
香水庵 清道光时,丛姓自今环翠区天东北台来香山之阳居住,北有香水泉。150户。
城北 清乾隆后,时、陈、王、毕等姓来文城东北建24处山庵,称小北山。1981年易今名。192户。
藕湾2村 明末, 张姓和董姓分别于文城东、西之藕湾畔居住,均称藕湾。建
国后分别称东藕湾(85户),西藕湾(205户)。
西汤后 清光绪五年,朱姓由文城西关来建朱家庄。建国后,以位马家汤后之西而易名。98户。
宅库 明后期,纪姓自石岭来居,北为沼泽,西有水窟,称泽窟,演为宅库。171户。
马家汤后 明中期,马姓由陕西扶风来七里汤之北建村。109户。
夼北 清康熙五十五年,丛姓由北宫南街来草夼之北建村。108户。
七里汤 明初,高姓自海阳徽村来七里汤立村。312户。
城西 明中期,于姓由今乳山县孤山来文城西侧厢儿于家。1940年后易今名。460户。
西龙格 明弘治时,刘姓自文城鸭湾街来居,近五龙庙、五龙湾,称龙格庄。建后称今名。269户。
西南庄 清康熙时,刘姓由今文山来文城西南立村。80户。
西楼 明景泰时,通政使司右通政陈诚于文城西建楼居住。1961年春由西龙格分出自治。360户。
北宫 金时,著名道人王玉阳于城内北隅建天宝宫,称北宫。明天顺时,丛姓来居。1961年自治。204户。
生产 明初,刘姓自牟平城来鸭湾畔居住,1944年8月,称生产里,翌年春易今名。576户。
河南 明中期,张姓来抱龙河南岸立村。413户。
河北 1944年,于城内护城河之北设文化里、繁荣里,翌年合并一村。786户。
文山 原为文城东关。1944年设光明里、建国里,翌年合并一村,以东临文山而得名。620户。
峰西 明朝以前,杨、毕等姓来建杨家疃、春场、毕家林等村,属坊厢东南隅。1944年划作抗战里、经建里,翌年合并一村,以居峰山西南而得名。958户。
峰南 金时,夏姓于峰山南麓建夏家庄。明万历时,随南村改名北凉水湾。民国初,称今名。245户。
凉水湾 明万历时,丛姓自河格庄来文城之东建东疃。后以村西南之凉水湾名村。又名南凉水湾。370户。
七里河 明初,崔姓自崔家口来文城东7里、河北岸立村。78户。
五里头2村 明初,王姓自今荣成十王坟、曹姓由云南青马岭来文城东5里居住,分别称大五里头(200户),小五里头(152户)。
城东埠后 明天启时,梁姓来土岭之北居住,称埠后。1981年更今名。85户。
梁格3村 明末, 鞠姓来建鞠家庄,谐音演作渠格庄。清初,形成赵家疃、何家疃、于家疃。建国后分别称中渠格(107户),东渠格(63户)和西渠格(118户)。
松坡 清初,刘松坡由文城来居,渐成村落。84户。
泊子 明中期,陶姓自今乳山县大陶家来河湾平泊立村。227户。
汤南 明末,丛姓于七里汤之南立村。214户。
马家庵 清乾隆时,马姓自马家汤后来豹山之北建庵。67户。
宋家沟 明末,宋姓由宋村来黄泥沟北居住。296户。
苏家河 元朝,苏姓濒河建村。建国后石家庄并入。238户。
城南 明初,于姓来沟夼立村,称于家沟。万历八年,建窑烧砖改建文城
城垣,称窑夼。1981年易今名。126户。
五里顶后 明末,董姓来双顶山北麓、距文城5里立村。71户。
五里庄 明末,张姓由高村来建瓦屋庄,傍沟渠,亦称张家沟;清初,刘姓西建刘家庄; 清末,于姓南建于家沟。1958年合称刘家庄。1981年以距文城5里易名。94户。
磨山2村 清康熙时, 王姓来磨山西麓立村,后刘姓于村北立村,分别称大、小磨山。1941年改称南磨山(70户),北磨山(86户)。
孙家卧龙 明初,孙姓由孙家茔来居,濒河倚山,地势低洼隐蔽。22户。
潘家夼2村 明朝, 潘姓在草夼沼泽之北建潘家夼。清康熙时,姜姓于村南建村。遂分别称南潘家夼(107户),北潘家夼(125户)。
十里头 明初,于姓由马山前来文城东10里开店,称十里店。清中期,称十里庄。清末称今名。202户。
河圈 明初,胡姓立村,三面环河。160户。
西寨 元朝,阎姓、胡姓来县城西古营寨遗址立村。236户。
翟格庄 明初,翟姓自云南来居。150户。
麦疃后 明初,迟姓来温泉墨汤之北立村。泉涸,谐音称今名。340户。
八里张家 明初,张姓自云南来居,距文城8里。212户。
小嵛岭 清光绪时,王姓来建王家庄。后以村北小嵛岭称村。83户。
孙家西山 清初,孙姓由孙家埠来通往文城的大路之西、庙山东麓立村。159户。
帽埠 (正文第30页) 明嘉靖时,王姓自文城来帽形土 (同上)之阳居住,称帽阳 (同上)。清初易今名。245户。
歇马坑2村 明初, 隋姓自栖霞蛇窝泊,明末,贺姓由今牟平县姜格庄,来文城南居住,称城南。清中期,每年去三里庙行马会者必于村南石坑歇马,遂称东、西歇马坑,简称东坑(96户),西坑(125户)。
架子山 清初,毕姓由今荣成柳树底下来笔架山北麓立村。200户。
口子后 明初,薛姓来山口隘道之北立村。250户。
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绝大部分为陆生,少数生活于水中,但均用肺呼吸,有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最早出现于石炭纪,盛于中生代,现代只有残存的类别如龟、鳖、鳄类等。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意为“恐怖的蜥蜴”,是蜥臀目和鸟臀目化石的泛称,化石记录出现于晚三叠世,绝灭于晚白垩世,是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脊椎动物,主宰地球1亿6千多万年。
根据生活习性又可将恐龙分为肉食类和植食类。有的恐龙个体特别巨大,最大长可达数十米,体重可达吨级。
图3.126 恐龙骨架的结构图
图3.127 恐龙、翼龙及鸟类的关系图
恐龙的骨骼块数极多,不同部位的骨骼其形态结构不同,不同种类的恐龙相同部位的骨骼也不一样,这就是根据零星的骨骼化石可以装架和鉴定恐龙种属的原因。
这里要提及的是翼龙虽然也叫“龙”,但它们并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伙伴,是爬行动物的演化支。翼龙类是第一群飞上天空的脊椎动物。翼龙和恐龙的生活时间几乎一样,也和恐龙一起,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消失。翼龙的特征是前肢第四指骨特别加长,支撑由身体侧面延展的皮膜,变成翅膀,适于空中飞行。
恐龙是卵生动物。目前对恐龙蛋的分类尚不完全统一。赵资奎等将莱阳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分为长形蛋、圆形蛋、椭圆形蛋和网形蛋4个蛋科、5个蛋属、11个蛋种。分别如下
图3.128 翼龙复原图
长形蛋科Elangatoolithidae
长形蛋属Elongatoolithus
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
安氏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andrewsi;
圆形蛋科Spheroolithidae
圆形蛋属Spheroolithus
将军顶圆形蛋Spheroolithus chiangchiungtingensis
厚皮圆形蛋?S.megadermus
副圆形蛋属Paraspheroolithus
二连副圆形蛋Paraspheroolithus irensis;
椭圆形蛋科Ovaloolithidae
椭圆形蛋属Ovalooltihus
金刚口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chinkangkotlensis;
单纹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monostriatus;
三条纹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tristriatus;
混杂纹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mixtriatus;
薄皮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laminadermus;
网形蛋科Dictyoolithidae
网形蛋属Dictyoolithus
蒋氏网形蛋Dictyoolithus jiangi。
恐龙足迹的分类方案较多,但目前主要采用Richard Swann Lull的足迹科、足迹属、足迹的分类方法。同时将足迹科归入到自然分类系统中的目和纲之中。
我国科学家正式命名的中国恐龙足迹化石已超过28个属,35个种。山东恐龙足迹化石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达10000枚之多,主要分布在诸城、临沭、莒南、莱阳、新泰等地。目前已经正式命名的有5种,分别为:杨氏拟跷脚龙足迹、山东驰龙足迹、东方强壮百合足迹、刘氏莱阳足迹、甑朔南小龙足迹。
山东是产恐龙化石的大省,主要产于白垩纪地层中,莱阳群、大盛群和王氏群地层中均有发现,既有骨骼化石,又有恐龙蛋和足迹化石,有的成群分布,典型产地有诸诚、莱阳、临沭、莒南、新泰等地。
2014年,由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等12人组成的恐龙科普科研专家团在首届国际恐龙节上发布了“中国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龙”。其中山东省的师氏盘足龙、棘鼻青岛龙、巨型山东龙榜上有名。
图3.129 巨型诸城暴龙复原图
图3.130 巨型山东龙复原图(据王丽霞等,2012)
图3.131 棘鼻青岛龙复原图(据王丽霞等,2012)
●鸟臂目 鸭嘴龙科 诸城龙属
诸城龙(Zhuchengosaurus):属鸟脚龙类恐龙,图3.132是一具诸城龙骨架,体长17m,宽2.6m,高7.2m,全身骨架含20%化石。产于山东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恐龙骨架现存于诸城恐龙博物馆。
图3.132 诸城龙
图3.133 诸城龙
图3.133诸城龙骨架,体长6m,宽1.5m,高2m,全身骨架含20%化石。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鸟臂目 鸭嘴龙科 诸城龙属
巨大诸城龙(Zhuchengosaurus maximus):头骨粗壮而长,头骨后面平陷,在中央部位有一纵脊;上颌骨呈粗壮三角形,下颌骨高,底部平直,下牙床薄,牙列稍长于前端无牙部分;齿骨的冠状突起垂直于齿骨上缘。
图3.134 巨大诸城龙(头骨,×0.3)
图3.135 巨大诸城龙
巨大诸城龙(图3.135)荐椎部分由9个椎体组成,其腹面较平,仅在中央处有一不明显的凹陷;耻骨略弯,坐骨突发达;坐骨长而直。体高9.1m,长16.6m。是199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装架并命名的巨大诸城龙。是当时世界最高大的鸟脚类个体。
产于山东诸城龙骨涧晚白垩世王氏群辛格庄组。
●鸟臀目 角龙科 中国角龙属
中国角龙(sinoceratops):属角龙类恐龙,图3.136为一具中国角龙骨架,体长6m,宽1.2m,高1.7m,全身骨架含30%化石,化石产于山东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图3.136 中国角龙
●鸟臀目 角龙科 中国角龙属
诸城中国角龙(Sinoceratops zhuchengensis):图3.137是一块诸城中国角龙骨骼化石,其大小为长0.71m,宽0.15m,高0.1m,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图3.137 诸城中国角龙骨骼
图3.138是一块诸城中国角龙颈盾骨化石,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地层,其大小为长0.98m,宽0.2m,高0.15m。
图3.138 诸城中国角龙颈盾骨骼化石
诸城中国角龙的头骨长度超过180cm,宽度至少105cm,在它的头前部长有一个超过30cm的粗壮的角;在头后缘长有超过10个弯曲的角。
图3.139 诸城中国角龙
图3.140 意外诸城角龙肋骨化石
●鸟臀目 纤角龙科 诸城角龙属
意外诸城角龙(Zhuchengceratops inexpectus):图3.140为一块意外诸城角龙肋骨化石,其大小为长46.5cm,宽8cm,高6cm。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上颌骨具有一具齿腹后枝,下颚高且薄,下颚表面还具2大孔,这两孔被齿骨与夹板骨接口处的弯脊所分开,前齿骨近于垂直,齿骨前缘比喙状突深,麦氏沟上覆盖有齿骨和夹板骨,前端比后端宽,上隅骨在关节窝之前的位置有一特殊孔,从侧面看,上隅骨有一背前枝深入齿骨,与关节窝之前的半月窝相关节,内视夹板骨背缘成步进式,颈肋分叉,有一显著的背向枝。
图3.141 意外诸城角龙
●鸟臂目 鸭嘴龙科 华夏龙属
巨大华夏龙(Huaxiaosaurus aigahtens):图3.142为一块尾椎化石,长77cm,宽32cm,高15cm。
图3.142 华夏龙尾椎骨骼
图3.143为一具巨大华夏龙骨架,体长21m,宽3m,高12m,全身骨架含30%化石,荐部脊椎由10个椎骨愈合在一起组成,头骨硕大而窄长,头骨顶面下陷明显,顶面后端下陷11cm,前端下陷5cm,头小,颈细,显示了以植物为食的体型特征。产于山东省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图3.143 巨大华夏龙
●鸟臂目 鸭嘴龙科 山东龙属
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头骨长,后部宽而高,顶面较平,自上颞颥孔后部向前至额骨部分十分向下凹入。齿骨牙列长,有60~63个齿沟,牙前无牙齿部分较长。荐部脊椎由10个脊椎骨组成,腹面有较深的直沟。坐骨直长,末端有极微弱扩展的小尖顶。动物个体很大,全长14m以上。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经土崖组。
图3.144 巨型山东龙
●鸟臀目 鹦鹉嘴龙科 鹦鹉嘴龙属
中国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si-nensis):个体较小,标本全长675mm。头骨短而宽,颧骨突居中,颧骨突中棱很发达,下颌前端与上颌齐平。颈椎9个,背椎13个,荐椎6个,尾椎31个左右。腹肋不很发达。上牙8个,下牙9个,第5个牙最大,每牙中棱前后各4条小棱。腔骨甚长于股骨。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林家庄组。
图3.145 中国鹦鹉嘴龙(×0.2)
图3.146 中国鹦鹉嘴龙
图3.147 中国鹦鹉嘴龙
●鸟臀目 鹦鹉嘴龙科 鹦鹉嘴龙属
杨氏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yo-ungi):体长中等,全长小于1m。头骨在已知所有种中为最短,头长大于头宽,其比例为1∶0.88。颧骨突位置偏后,其至头后端距离为头长的三分之一。枕骨大孔发达,为枕髁2倍大。耳缺不明显。方骨窝很发育。上、下颌牙齿皆8个,其中上颌的第4牙为最大;牙齿中棱前后各有3条小棱。椎体平凹型,背椎15个,荐椎7个,第2荐椎最大。肋骨粗壮,肠骨上缘棱脊发达。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林家庄组。
图3.148 杨氏鹦鹉嘴龙(头骨,×0.4)
图3.149 棘鼻青岛龙
●鸟臂目 鸭嘴龙科 青岛龙属
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头骨的鼻骨形成管状突起,向上前方伸出,其末端加宽。头骨后上部有很发育的横棱。上颞颥孔左右宽,前额骨末端微向上卷曲。牙齿数目较少。荐部脊椎似有8个脊椎骨合成,腹侧有明显的中间直棱,后有沟状。脊椎约为颈部11个,背部15个,尾部60个。前肢、肩胛骨硕大,末端宽阔,肱骨较挠骨为长;后肢、肠骨上部相当隆起,坐骨末端成原始足状扩大,股骨硕大,末端穿孔,胫骨比股骨略长。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0 棘鼻青岛龙左肱骨、右肩胛、骨乌喙骨
图3.151 莱阳谭氏龙骨骼(×0.14)
●鸟臂目 鸭嘴龙科 谭氏龙属
莱阳谭氏龙(Tanius laiyangen-sis):荐部脊椎有9个脊椎骨组成,第6-9脊椎骨的腹面有较深的直沟,并穿过由前后两个脊椎所并成的横棱。荐部脊椎的神经棘较高,呈薄片状,横突几乎呈水平状,最后两个较大。髋骨比较粗壮,肠骨突较小。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2 中国谭氏龙复原图
●鸟臀目 鸭嘴龙科 谭氏龙属
中国谭氏龙(Tanius sinensis):身长4~5m,头骨顶部平坦无装饰,荐椎包括9~11个愈合脊椎和片状神经棘,荐椎腹面有深沟。坐骨末端略扩大。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鸟臀目 平头龙科 微肿头龙属
红土崖小肿头龙(Micropachycephalo-saurus hongtuyanensis):为一小的肿头龙,身长50~60cm。头上的顶鳞骨肿厚,但比较平,不拱起,上颞孔不封闭。头上无明显的隆起栉饰。下颌骨较高,牙齿纤细,单排,牙齿的外侧有中嵴,前后侧有对称的小齿。荐椎体双平型,有6个愈合的荐椎,第2荐椎体膨大,横突与荐肋愈合,变得粗壮。荐部上有荐背肋。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3 红土崖小肿头龙骨骼(×0.55)
●蜥臀目 暴龙科 诸城暴龙属
巨型诸城暴龙(Zhuchengtyrannu-s magnus):属兽脚类恐龙。图3.154中为一块诸城暴龙头骨化石,其大小为长54cm,宽20cm,高8cm。化石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图3.154 巨型诸城暴龙头骨
图3.155 巨型诸城暴龙骨架
●蜥臀目 盘足龙科 盘足龙属
师氏盘足龙(Euhelopus zdanskyi):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巨龙形类恐龙,同时还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只蜥脚类恐龙,现保存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1913年,麦尔登神甫(Pater R.Merten)在蒙阴宁家沟(现属于新泰市)发现了恐龙化石;1922年到1923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和我国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山东省新泰市宁家沟的白垩系莱阳群水南组发现并挖掘了一些恐龙化石,其中包括兽脚类牙齿和剑龙类的骨板,同时还有两具不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骼。当时只发现了盘足龙化石头骨、颈椎、肩带、前肢、背椎、腰带和后肢等部分化石。由于化石不完整,尾巴的形态只能推测。盘足龙的头骨比较粗壮而高大,而且鼻孔也很大,牙齿也都属于粗壮的勺形齿,颈椎很长,而且数量很多,有十七个,估计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后部颈椎的神经棘低,而且分叉;肩带很发达,肩臼窝很浅,中部形成一个斜面,后肢较短,所以古生物学家推测盘足龙的前肢很可能很发达。产于新泰宁家沟早白垩世莱阳群水南组。
图3.156 师氏盘足龙
●网形蛋科 网形蛋属
蒋氏网形蛋(Dictyoolithus):蛋壳一般由2~3个长短不一的基本结构单元重叠一起组成;在某些部位,蛋壳层则由3~4个相对比较短小的基本结构单元重叠一起组成;蛋壳外表面的气孔形状不规则。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7 蒋氏网形蛋(×0.15)
●圆形蛋科 圆形蛋属
短圆形蛋(Spheroolithus spheroides):蛋较小,短圆形,平均长度约80mm,横大径与长径之比为77∶100~92∶100,横大径与横短径相差不大,大端与小端之差不显著。蛋面具小丘点形纹饰,并介以低凹部分。蛋壳厚度相差较大,为1.1~3.3mm,平均厚约2mm。蛋壳内面不平光,乳突层相对厚度较大,乳突特别发育。棱柱层分带清楚,气孔道直,上部扩大,气孔外口低凹。据研究,可能为肉食龙类的蛋。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8 短圆形蛋之一部分(×0.13)
厚皮蛋(Spheroolithus megade-rmus):蛋壳巨厚(5~7mm)。蛋面粗糙,具鸡皮疙瘩状饰。棱柱层被气孔道所穿凿,气孔外口极宽。乳突层不够发育,乳突不清楚。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9 厚皮蛋部分蛋壳外面视(×0.6)
图3.159 厚皮蛋部分蛋壳侧面视(×0.6)
●圆形蛋科 圆形蛋属
将军顶圆形蛋(Spheroolithus chiangchiungtingensis):山东莱阳市将军顶赵村发现一窝较完整的恐龙蛋,鉴定为将军顶圆形蛋,共6枚。时代为晚白垩世。
图3.160 将军顶圆形蛋
●长形蛋科 长形蛋属
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山东莱阳市金刚口东沟发现一窝恐龙蛋,经鉴定为长形长形蛋。时代为晚白垩世。
图3.161 长形长形蛋
●鸟臀目 安琪龙足迹科 拟跷脚龙足迹属
杨氏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 yangi):图3.162为正型标本,呈层底凸型保存。标本为三趾型,Ⅱ、Ⅲ、Ⅳ趾均较直,Ⅲ趾下陷较浅且趾端爪细、尖,可能由于保存的原因,Ⅱ、Ⅳ趾爪不很清晰,Ⅱ趾也略短于Ⅳ趾。足迹长13.5cm,Ⅲ趾长7.5cm。产于莱阳早白垩世莱阳群。
图3.163为小型三趾型足迹,足迹长10~13cm,趾迹纤细,趾垫清晰。从形态和的大小上看应属于Paragrallator yangi,但特征比Paragrallator yangi的模式标本更加清晰。产于诸城皇龙沟早白垩世莱阳群。
图3.162 杨氏拟跷脚龙足迹照片及轮廓
图3.163 诸城黄龙沟的杨氏拟跷脚龙足迹
●鸟臀目 驰龙足迹科 驰龙足迹属
山东驰龙足迹(Dromaeopodus shandongensis):图3.164为驰龙足迹正摸标本,经鉴定为两足行走,二趾型足迹,足迹尺寸较大,长26~28.5cm,宽9.5~12.5cm;仅有Ⅲ趾和Ⅳ趾趾迹,Ⅲ趾和Ⅳ趾趾迹近平行,Ⅲ趾略长于Ⅳ趾,趾迹弯曲,每个趾上有三个趾垫及爪迹,Ⅱ趾表现为较大的半圆形凹痕,位于足垫内侧和Ⅲ趾近端之间,足垫迹卵圆形,约为足迹总长的1/3;行迹较窄,复步长92~103cm,复步角170°,脚底的皮肤褶皱清晰可见。该两趾型足迹的发现证明了恐爪龙类恐龙在行走和奔跑时Ⅱ趾上的大爪子是被举起来的,并不落地,而且,发现的大量足迹和行迹也证明了恐爪龙类恐龙是群体活动的(图3.165)。山东驰龙足迹产于莒南县早白垩世大盛群,为中国境内第二例。
图3.164 山东驰龙足迹正模标本及轮廓图(轮廓图引自Li et al.,2008)
图3.165 山东驰龙足迹行迹,包含正模标本中的后三个连续足迹(图中比例尺为5cm)
东方强壮百合足迹(Corpulentapus lilasia):图3.166,3.167为东方强壮百合的模式标本,为小型两足行走,三趾型足迹,脚趾粗,足迹形态类似百合花朵,足迹长略大于宽(足迹长11.8cm,足迹宽10.8cm),趾迹粗,肉质感觉丰满,趾垫连续,垫间缝不明显,三个功能趾为Ⅱ、Ⅲ、Ⅳ,Ⅲ趾较短,凸出于两侧趾程度很弱,与两侧趾平齐;趾间角较小,爪迹向行迹中线偏转,轴系对称很弱(形态上看似辐射对称),趾迹近端相连,趾间不完全;行迹窄,单步和复步较长。根据脚跟部的踱趾垫Ⅳ位于踱趾垫Ⅱ之后,以及复步很长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兽脚类恐龙。产于诸城皇龙沟早白垩世莱阳群。
图3.166 东方强壮百合足迹模式标本,现仍然保存在野外模式产地
图3.167 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东方强壮百合足迹模式标本
●未定足迹科 莱阳足迹属
刘氏莱阳足迹(Laiyangpus liui):小型足迹,四足行走,前足具三趾,后足四趾,趾迹清晰。后足的Ⅰ趾和前足的Ⅰ、Ⅴ指均未保存。各趾纤细,趾尖尖锐,各趾间近乎平行,前足长1.2~1.9cm,宽1.7~2.3cm。后足长1.8~2.2cm,宽2.1~2.6cm。有尾迹。杨钟键于1960年在莱阳市龙旺庄镇水南村杨家庄组发现并命名。杨钟键认为其属于虚骨龙类恐龙足迹,但随着对虚骨龙概念认识的变化,Lockley et al.(2010)认为其特征是典型的鳄形类动物在水中游泳时的足迹特点。但是,Laiyangpus liui保留有尾迹,这在游泳状态下是很难形成的。产于莱阳早白垩世莱阳群。
图3.168 刘氏莱阳足迹化石(比例尺为4cm)及足迹分布图(引自Lockley,et al 2010)
●小龙足迹属
甄朔南小龙足迹Minisauripus zhenshuonani Lockley,Kim,Kim,Kim,Matsukawa,Li,Li,et Yang,2008
图3.169为甄朔南小龙足迹,足迹个体小,长大于宽(长/宽比值为1.25~2),足迹纵长,三趾型,趾迹平行,趾末端较钝,趾端具爪,但爪迹较尖,趾垫式为2-3-4,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幅之比约为10:1。足迹比M.chuanzhuensis(川主小龙足迹)窄,单步很长,行迹很窄。Minisauripus zhenshuonani其个体较大,长度为6厘米,是目前Minisauripus足迹属中个体最大的种。在山东省莒南的足迹化石产地,共发现了4枚属于Minisauripus的足迹,其中三枚较大的属于M.zhenshuonani,还有一枚个体较小的由于保存不佳,无法鉴定到种。但其长度为3cm,仅从足迹长来看,与模式种M.chuanzhuensis相似。M.zhenshuonani显示了清晰的爪迹。这是继四川峨眉地区、韩国Namhae之后第三次发现的Minisauripus,也是中国发现的Minisauripus的第二个种。
图3.169 山东莒南 甄朔南小龙足迹标本及轮廓图(引自Lockley et al.2008,左图比例尺为3cm)
关于“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shi/202507-516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越...
文章不错《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