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说《蓝色狂想曲》将格什温的创作生涯再度推上了高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说《蓝色狂想曲》将格什温的创作生涯再度推上了高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今天,当我们说起格什温,我们会先想到《波吉与贝丝》,或者《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但是不管我们先想到哪一个,不可否认的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曲目还是这部《蓝色狂想曲》。
这位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位以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作曲家身份而登上古典音乐殿堂顶峰的大师,虽然他的地位并不是随《蓝色狂想曲》的推出而奠立的,但是《蓝色狂想曲》将他的创作生涯再度推上高峰却是毫无疑问的。
20世纪初,美国纽约开始流行起一种音乐,这种音乐的风格相当具有特色,复合了犹太、黑人、欧洲移民、美国民歌的音乐要素互相同化而形成,并进而影响了百老汇的喜剧演出。
美国人对百老汇剧的演出具有无比狂热的热情。因为这种风格实际上已经可以说是属于真正的“美国产品”了,具有美国风格,但是美国人还少了用“美国语言”谱成的交响乐曲。因此美国人一直引颈企盼出现一首具有美国风格的交响乐曲,即便是管弦乐曲或协奏曲都可以。
格什温在谈到《蓝色狂想曲》主题时,他说这是他积蓄了整整10年的乐曲基调:“这首乐曲是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音乐的声音,一个打破旧传统主张、享乐主义、蔑视习俗惯例和疯狂追求快乐的时代;青年女子不受传统拘束的年代……在后裤袋里装酒瓶和非法经营酒馆,而不承担法律义务的年代。”
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截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采用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歇唱性对置的方式,颇具匠心。
在《蓝色狂想曲》中,格什温既借鉴了欧洲古典交响曲的传统技巧,又是美国的爵士音乐在严肃音乐中开花结果,创造了一种新颖别致的美国音乐风格。格什温在美国流行音乐与所谓“严肃音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创造出了一种“交响爵士乐”的新典范。《蓝色狂想曲》也被认为是“允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第一部成功的作品。
《蓝色狂想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乐曲基调?
我们知道,格什温最初就是一个很出色的钢琴家。1925年他亲自演奏了《蓝色狂想曲》的钢琴版,并且留下一个相当不错,足够清晰的录音。因而到了70年代,托马斯另辟蹊径,指挥乐队为这个钢琴版录音配上了管弦乐,配得丝纹不差,很能以“假”乱真。听起来,它比我们通常听到的历时15分钟以上的《蓝色狂想曲》演奏得快些,只有13分钟。你或许不大习惯这速度,而我也不敢肯定它更符合格什温本意,毕竟当他独奏钢琴时是并不需要给乐队发挥留出时间余地的。不过,我倒敢说,比起速度正常,而且也是极为精彩的伯恩斯坦的名演奏(SONY SMK 42264),托马斯的这张爵士味更足,乐队的配合显得更洒脱些.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美国著名作曲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曾广泛接触和研究通俗音乐领域的 各种体裁风格,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 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基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 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 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他的歌曲总是活泼有趣,温柔清新;大型乐曲则节奏明快, 和声优美,富于幽默感,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是典型的美国风格,因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1937年夏因脑癌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与格罗菲 ] 在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里,可以找到美国爵士音乐和感伤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 与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格什温梦想着把建立在爵士乐上的感伤歌曲带进美国音乐厅里来。他的第一首 音乐会型的作品《蓝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为模型的,就是说,是为了用全部 交响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而写的。 格什温后来学习了配器法,以便能为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出他认为最有效果的器乐部分,但是 对于《蓝色狂想曲》,他却请来一个熟练的改编者来编谱。这个改编者就是美国著名作曲家 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这个人后来用他配器的才能来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写作—— 大多数是美国场面的音画。他的《大峡谷组曲》可谓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 乐器调色展览会。
格什温在谈到《蓝色狂想曲》主题时,他说这是他积蓄了整整10年的乐曲基调:“这首乐曲是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音乐的声音,一个打破旧传统主张、享乐主义、蔑视习俗惯例和疯狂追求快乐的时代;青年女子不受传统拘束的年代……在后裤袋里装酒瓶和非法经营酒馆,而不承担法律义务的年代。”
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截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采用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歇唱性对置的方式,颇具匠心。
伯恩斯坦曾说过:”《蓝色狂想曲》是如此的段落性和不连贯,以致可随意切断、变化乐段或抛弃一部分;可在钢琴、管风琴、班卓琴或kazoo(一种玩具小笛)上演奏。但不管怎么改变,它仍然是《蓝色狂想曲》。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曲调如此伟大,用这些曲调创作的东西将永远不会陈旧。”
关于“为什么说《蓝色狂想曲》将格什温的创作生涯再度推上了高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shi/202508-1076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说《蓝色狂想曲》将格什温的创作生涯再度推上了高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说《蓝色狂想曲》将格什温的创作生涯再度推上了高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
文章不错《为什么说《蓝色狂想曲》将格什温的创作生涯再度推上了高峰?》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