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应该在长安。唐代“杏花村”,现在叫双竹村,属于长安韦曲街办。过去这个村还叫过“杏花坪”“御史庄”“双竹庄”和“坡底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清明》,以其清新流畅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因此,人们对“杏花村”的属地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西临汾、安徽贵池、江苏徐州和南京、湖北麻城等地均自称杏花村在他们那里。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文化界、学术界也就“杏花村”的属地进行了讨论。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山西说”,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山西杏花村汾酒公司还对“杏花村”进行了商标注册;二是“安徽贵池”说,依据是杜牧的贵池任职经历和《清明》的诗意,央视主持人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节目也曾确认杏花村在安徽贵池;第三说法则认为杏花村是泛指,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村庄名。其实,人们在研究“杏花村”的属地时,遗忘了一个不该忽视的地方,那就是杜牧的出生地长安。
杜牧和长安樊川的关系
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最终官至中书舍人,终老故地樊川。
杜牧出生在唐长安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祖父杜佑为三朝元老,官至宰相,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杜牧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旧地开朱门,长安城中央。”杜佑的府邸位于朱雀门外东边往南的第三坊安仁坊,在唐代这条大街两边居住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员。
杜牧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长安城度过的,直至25岁中进士进入官场,之后宦海沉浮,前后四次任职于长安。晚年回到长安后,杜牧用多年的积蓄修建了位于长安朱坡的别墅。最后,杜牧终老长安,入葬于现在长安引镇司马村的杜氏祖坟。
杜牧祖居地就在长安朱坡村,杜枚的多首诗都提到或者描述过这个地方。朱坡地处樊川,樊川又名后宽川,是当时城南风景最秀丽的地方。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淮南节度使15年,回到故乡樊川后,难忘做官时的江南瓜洲古镇,遂把杜家种瓜的地方命名为“瓜洲村”。传说杜牧年轻的时候也在这里种过瓜,瓜洲村北不远就是樊川八大寺之一的牛头寺,杜牧年轻的时候在寺西念书。
牛头寺的西边,有个村叫“杏花村”。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与友人别》曰:“半醉别都门,含凄上古原。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在唐代,出了长安城南门明德门不远就是少陵原,少陵原有个村子叫杏花村,杜牧晚年与诗人温庭筠有过交往。研究与杜牧有关的地名,这是出现最早的“杏花村”,比山西临汾、安徽贵池当地记载的“杏花村”都要早。
北宋时期,政府官员张礼有一卷专著叫《游城南记》,这是研究唐长安城南郊地区地理遗址的重要文献,时间是北宋哲宗元年(1086年),距离唐朝灭亡不到200年。《游城南记》载:“龙堂在牛头寺之西,寺故有龙泉塔院,此堂即其地也。泉北有塔,俗称龙堂坡也,甚平衍,中多植杏,谓之杏花坪,见杜诩《胜游录》。”查遍古长安周边村庄,叫“杏花村”或“杏花坪”的,只此一家。由此可以断定,温庭筠诗中描述的“杏花村”和200年后张礼记载的“杏花坪”,是一个地方。而且,这个地方离杜枚的居所特别近。
唐长安清明前后的天气
杜牧居住的地方位于唐代长安的樊川故地。樊川位于唐代长安城的南郊,东南起自江村,西北至塔坡,为一东西长约 15公里的带状盆地。这里南望终南山,北倚少陵原,清澈的潏河水横贯其间。隋唐时期又引清明渠从少陵原下通过,河渠纵横,植被茂密,山清水秀,桃红柳绿。自古八水绕长安,秦岭北坡山林茂密,八水多发源于此,且水势较大,再加上昆明池、影娥池、灵池和太液池等10处天然湖泊,良好的自然环境给唐长安降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酒家”是《清明》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的另一个必备条件。
唐代,少陵原畔的泉水特别多。“下杜乡故园,泉声绕舍啼”(杜牧《朱坡》),史载,杜牧郊居的园中有千回百折的九曲池。在牛头寺西,还有一条天然的沟堑“祁姓沟”(《新唐书》:杜氏出于祁姓),沟道很深,多泉眼,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一直汇入坡底下的清明渠里,形成一个不小的池沼(勋荫陂)。这里不仅泉眼众多,水质也特别好,以牛头寺旁的“九龙潭”最为出名。唐武则天曾到过这里,她有一首诗为证:“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水质好,水量大,千年不绝。1900年,慈禧太后逃亡至西安,一行人饮用的就是九龙潭的水。直到现在,这里还不断有泉水涌出。
好水产好酒。在唐代,都城长安就是全国酒业的中心,酒的酿造水平高、产销两旺。刘禹锡“劝君多饮长安酒,南陌东城占取春”,说明长安酒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另外,从刘禹锡的《百花行》:“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戴叔伦的“客来应是酒频赊”;岑参的“爱客多酒债”“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都可以看出,长安酿酒、卖酒的地方特别多。
樊川酿酒有传承,康有为来西安时曾写下了“朝吟杜曲酒,夕观樊川月”的诗。时至今日,“长安酒厂”的水就取自少陵原,它是古代长安樊川酒业的一个缩影。
不可忽略的要素
原诗中,有一些不可忽略的要素。一、少陵原自古沟壑纵横、绿草丰茂,原坡地不适宜种庄稼,特别适合放牧,现在这一带仍有人在放牛、养羊;二、原坡地视线受限,加上古柏森森,转一道弯就是一景,牧童站在放牧的地方,前方视线受限,所以不能直指,需要“遥”指,这符合当地的地貌特征;三、杜家祖坟在杜牧住所东北方向的引镇司马村,《清明》诗中的情景,应该是清明时节,杜牧上完坟回来的路上看到的(杏花村在西)。四、杜牧对当地的地形很熟悉,知道杏花村里有酒。牧童指一下,他就知道牧童指的是杏花村。
综上所述,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应该在长安。唐代“杏花村”,现在叫双竹村,属于长安韦曲街办。过去这个村还叫过“杏花坪”“御史庄”“双竹庄”和“坡底村”。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究竟指的是哪里?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是“牧童笑而不答遥遥指杏花深处的山村。”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出自唐朝杜牧的《清明》。?
扩展资料《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文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参考资料:
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清明》。
原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扩展资料:
《清明》的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关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shi/202508-1246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