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
第一,中国***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因此,中国***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
第二,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人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一方面,反对割断历史、虚无历史,坚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承认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现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坚持一分为二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既认识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认识到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现实意义,又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到了后来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束缚。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仅仅依靠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已经解决不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问题,而是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中国***的诞生恰逢其时、势所必然。
第三,中国***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人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对其中的思想精华、优秀成分,结合时代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阐发;坚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同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弘扬好。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里,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突出的革命精神,激活了中国历史传统中“救民于水火”以及“救民于倒悬”的精神因子,激发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骨子里的“浩然正气”,他们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不屈不挠,积极奋进,解内忧、抵外患,挽救民族危亡,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舞蹈、中国音乐、中国茶道、中国民俗等。
1、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
2、中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并讲究用笔、用墨的技巧。
3、中国舞蹈。中国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手势、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段,借助舞蹈道具进行表演的艺术。
4、中国音乐。中国音乐以独特的民族乐器和美妙的音乐旋律,被誉为“东方音乐之都”。
5、中国茶道。中国茶道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6、中国民俗。中国民俗是中华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承的民间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融儒墨道法家多元思想,讲的道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相对稳定被当作是正确的一系列准则总体为体系的哲学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有哪些体现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鲜明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中国走什么路、向何处去的重大实践课题。
2、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独特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植根于中华沃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基因。
因此,非但不存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恰恰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之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土壤。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
扩展资料: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文化的传统并非千年如斯,而是一直处在一个生生不息、日新不已、变易不断的过程中。
党建网-关健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体现如下:
1、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两者结合提供了前提基础
开放性和包容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品质。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个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体系。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解放思想,不断根据认识的深化和实践发展,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特质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战斗力的根本原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排外的、抱残守缺的封闭文化,广博的开放性和深邃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为主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体系,一直秉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发展理念。
开放性和包容性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结合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这种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力量极大激发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赓续千年的中华文化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得以再度青春化;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有了可以落地生根、繁荣兴盛的根基。这种结合表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只有互相冲突这一种选择。
坚持开放性和包容性相统一,摒弃“文明冲突论”,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绘就一幅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两者结合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固有品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普遍主张。马克思主义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实践、指导创新的有力武器。
恩格斯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不能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离不开实践与创新精神的贯穿与支撑。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孔子的“讷于言,敏于行”“行胜于言”,荀子的“先行后知”,朱熹的“格物致知”,
都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实践性。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达变求新”的理念贯穿古今,“天工开物”的情怀作出了众多技术发明创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华文明革故鼎新、历久弥新。
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共性特质为两者结合注入了强大动力。在结合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被赋予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鲜明的中华文化底色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弥补了中华文化科学性、逻辑性不足的问题,为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方法指引,打通了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通道,两者实现了优势互补,共荣互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如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cshi/202507-630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如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