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梁巘的历史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梁巘的历史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据考证,约在1710-1790年)。梁巘是清代中叶颇具影响的知名书家,书法博涉诸家,而以工李北海(李邕)书闻名大江南北。杨守敬《学书迩言》中曾评云:“梁山舟(同书)领袖东南,梁闻山昌明北学,当时有南北二梁之目,诚为双壁。”①
据《亳州志》记载,梁 巘四岁能诵《毛诗》,十二岁读完经、史,弱冠时随兄梁峰就读于金陵(南京)“钟山书院”,业师陈师古。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五十多岁时再赴京师赶考,仍不第。遂寄寓京城以卖字为生,偶遇精于书法的成亲王永王皇(乾隆皇帝第十一子),赞其:“执笔好,入门正”。后被永王皇 举荐给乾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已经53岁的梁 巘被乾隆,敕授为文林郎壬午科举人,同进士出身,在卤咸 安宫任教习,不久即放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巴东是个贫脊的山区小县,人口少,财力维艰。梁巘在巴东任知县九年,因为人耿介,不善缝迎,未能升迁。后以母亲年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辞职回到家乡亳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张佩芳到寿州任知州,亲自到亳州延请梁巘出任寿州“循理书院”山长(院长),此时,梁巘已经六十五岁。
梁巘在寿州主持循理书院长达十数年,其论书笔记《闻山评书帖》、《承晋斋积闻录》等均是在寿州讲学期间整理而成。在寿州的十余年中,他除了向门生弟子讲授经史之外,还向他们传授书法技法与学书旨要。他在《承晋斋积闻录·执笔论》中说:“吾课循理书院十余年矣,忆初至时,以执笔之法授人,无不谓为古人执笔不必尽如是,且诬以为欺人,及今得吾执法而字学长进者有数人,而人始息其讥而信之矣。”②由此可见,他在讲学期间有意带了一批书法弟子,并把他一生的学书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这对寿州地区后来习书之风大盛并成为江淮地区有名的“书法之乡”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青年书家邓石如(1743-1805年)继承父业到寿州设馆教书。他此行到寿州一方面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另一方面是仰慕梁巘的书法及为人,希望能在寿州结识梁巘,拜梁为师。当时梁巘已名闻大江南北,邓石如尚是初出茅庐的一介寒士。无论从年龄、资历、学养各个方面,梁巘都堪当邓石如的老师,但梁巘看了邓石如为循理书院诸生刻的印章和用小篆写的扇面后,十分欣赏邓石如的天赋,赞道:“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凌轹数百年之巨公矣。”梁巘以伯乐的眼光,认定邓石如将来能成大器,如果纳邓石如为弟子,反而会束缚邓以后的发展,因此不让邓对他执弟子礼,而是以朋友、知音的身份对邓石如的学书与治印给予启发、指导和帮助,一方面为其指点迷津,鼓励邓深入精进,后来又亲自写信把邓石如介绍给他在金陵的好友梅文穆,为邓石如在艺事上的深造和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梁巘生长于碑帖代谢之际,是最早提倡取法周秦汉魏的书家之一,其书法实践与书学思想对清代中叶碑学书风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在书学上,他虽然不像后来的包世臣、康有为那样大张旗鼓地崇碑抑帖,但对碑和帖都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其论书笔记《古今法帖论》中,他对周代的金文、汉魏的碑刻都给予极高的评价,③开清代碑学研究之先声。这在馆阁体流行的清代中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民国时期知名书家张树候先生在《淮南耆旧小传》中对梁巘的生平与书艺曾作过如下评论:“自元明以来,书家崇尚阁帖,讲碑者少焉,梁先生当碑帖代谢之际,曾著一书,论汉魏六朝各碑版,并略论摹写先后之宜,顾虽考究及之。至于临摹,则谦逊未遑也。惟规模李北海,然不为所囿,风神韵味。如碧梧翠竹,清和宜人,所书以行草为胜,大楷次之,意在传世。……致仕后,主吾寿书院讲席最久,以故石刻墨迹,至今吾寿为多。”④这里,张树候所说的“尝著一书”,指的是梁巘在寿州讲学期间所撰写的《承晋斋积闻录》。此书民国三年曾由安徽省官纸印刷局出版发行,并有手抄本流传于民间。198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在整理出版《中国书学丛书》时,对该书进行了点校再版,全书共分《古今法帖论》、《名人书法论》、《自书论跋》、《执笔论》、《学书论》、《砚论》、《印章论》、《杂论》等八个方面。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他对书学各个方面的体悟和认识,其中有许多见解发前人所未发,论述十分详实和精审。如在《学书论》中提出:“学书如究经,先宜博涉,而后返约”,“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⑤这些观点对当时及后来的书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梁巘一生,书碑较多。他在寿州循理书院讲学时间最久,留传下来的碑刻墨迹也最多。梁巘在《自书论跋》中曾记述他为亳州、寿州、泗州、江宁、扬州、宣州、安庆、桐城、苏州、徐州等地书写碑版53种。在他的家乡亳州只有8种,而在寿州的碑版书却有17种之多,居各处碑版数之冠。他在《自书论跋》中曾说:“吾所书诸碑,以寿州《报恩寺》为最,《孙氏乐输记》次之。《乐输记》古厚结实,冠诸碑之上。”⑥这说明他在寿州地区留下的碑刻书法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多是精品。从我们搜集的情况来看,梁山献所书碑刻书法有据可查的有六十二块,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亳州七块:汤陵碑、卤咸平寺碑、书院碑、江公救灾碑、都困李公德政碑、刘公墓志铭碑、贝叶经记碑。
寿州十五块:循理书院碑、八蜡庙碑、先农坛碑、真武庙碑、白龙潭龙王庙碑、刘黄二公祠碑、奎星楼碑、城土皇 庙碑、孙氏乐输记碑、报恩寺碑、赵松雪七字跋、阴骘文碑、裕备仓记碑、太上感应篇碑。
凤阳五块:城隍碑、阴骘文碑、鼓楼碑、宜楼记碑、严公血石碑。
泗州四块:泗州治碑、玻璃泉碑、释迦寺碑、义姑祠碑。
江宁三块:表忠祠碑、八祠之约碑、方氏节孝碑。
扬州三块:康山碑、史阁部碑、张观察唱和诗碑。
安庆九块:巡抚题名碑、喜雨碑、爽襟楼碑、阁抚台祖星海公墓志铭碑、阁抚台父墓志铭碑、阁抚台传碑、大观亭记碑、玉溪诗刻、关帝庙碑。
当涂二块:卞孺人墓碑、重修当涂县学校碑。
山东峄县二块:汉丞相乐安侯记碑、十里泉唱和诗碑。
苏州一块:苏州府题名碑。
婺原一块:王氏碑。
桐城一块:捐科举盘弗碑。
徐州一块:杨公诰封碑。
宁国一块:重修北楼记碑。
歙县一块:鲍君家传碑。
武进一块:钱孺人传碑。
阜阳一块:侯选丹徒县训导王公墓志铭。
山西大同二块:钦定功臣列传碑、重庆总兵任勇烈公传碑。
上述碑刻大部分是在寿州讲学期间所书,从地域分布来看,也是以寿州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书碑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书刻之精,在清代中叶堪称首屈一指,从中可以看出梁巘书法在清代中叶所享有的声誉。裴景福在《承晋斋积闻录》裴印本序中说:“自董香光后,虽以诸城(刘镛)之圣,挥毫落补考褚,尚偶以姿媚媚人,惟先生(梁巘)与张文敏(张照)不愧书家朴学,读是录当益信矣。”梁巘所处的时代,正是“朴学”思潮兴盛的时代。裴序将梁巘书法比作“书家朴学”,十分恰切。同时,也使我们看出,梁巘的书法实践及清中叶对碑刻书法的重视与朴学的兴盛是不无关联的。
汤氏,原出子姓。成汤后裔。封地中山。望出范阳。
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颛顼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为司徒,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并赐姓子氏,是为成汤始祖。迨契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是也。至夏末成商族领袖,专管征伐之事,普施仁政。惠泽人民,因受拥戴。时际暴君夏杰失尽民心,有贤臣伊尹择明主而佐辅,如是,方伯亲率商军逐夏杰于南巢。取夏之天下而代为王,以亳(今山东曹县南)为国都,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子孙其中有一支以号命氏者,是为汤氏。
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肉袒投诚,周公旦二此克商后,对子启于宋(河南商丘),治理部分商朝遗民。传至公稽、丁公、乃至公偃,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昌,昌生隆,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其祸及,改子姓为汤。
关于“梁巘的历史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lan/202507-544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梁巘的历史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梁巘的历史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据考证,约在1710...
文章不错《梁巘的历史资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