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邓华人物生平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邓华人物生平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邓华(1910 04.28—1980 07.03),原名邓多华、字实秋;1910年4月28日生于湖南省郴州北湖区(原郴县)永宁乡(今鲁塘镇)陂副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幼年读私塾,1925年到长沙,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3月加入中国***。 “马日事变”后返回家乡。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连党代表,第31团组织干事、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曾出席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1930年起任红12军教导队、第3支队、第36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第3团、第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其中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曾率部协同红1团激战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1934年6月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10月随军长征。 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役。1937年冬起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并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向冀东挺进,连克延庆、永宁、四海、兴隆等城镇,并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初创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3月领导组建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领导部队巩固和扩大雁北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中,曾亲率一个营夜攻南坡头据点,消灭日军70余人。1941年秋起任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多次打破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1944年3月率部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1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戌司令,1945年12月任辽西(后改为辽吉)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人民政权。1946年率部先后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1947年4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在东北秋季攻势作战中,率部主动出击,17天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歼敌3个师,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令嘉奖。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任第44军军长。平津战役中,曾根据前方态势,提出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总前委所采纳。1949年1月受命指挥东集团,参与指挥解放天津的战斗。5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湘赣、广东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以两个军的兵力乘木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突破并摧毁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7月任第13兵团司令员。 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司令员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7月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停战谈判。1952年6月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 朝鲜停战后,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回国,先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11月组织导演了有陆海空三军参加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 1959年,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职;1960年任四川省副省长,在5年多的时间里,曾深入170多个县市、数百个厂矿和千余个农村社队进行调研。 1977年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邓华同志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 撰写有《关于我军装备现代化的问题》、《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等。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在宣布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政的同时,公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湾,造成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并决定以第十三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该兵团以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以及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等部。 1950年7月27日,邓华率领兵团部北上东北执行边防任务,将兵团部设在丹东(当时称安东)。丹东同朝鲜仅有一江之隔。邓华在这里密切注视朝鲜战场局势发展,研究对阵双方战略态势,并且联系解放军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经验,认真探求一旦与美军作战应采取的战术。8月13日,他在边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实行大胆勇敢的渗透战术,选择敌人的弱点,从敌人的翼侧或侧后插至敌人的心脏,首先将敌后方联络切断,而后分割和包围敌人,一一歼灭之。一般的敌人防御正面布置是较严密的,尤其美国军队火力组织较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而美军最怕的是联络切断,被人包围。他还指出,部队必须“充分发扬近战”,“发扬夜战”。这一战术意见,在志愿军入朝后,在运动战期间的作战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 当时,朝鲜人民军正将美国侵略军和李承晚军打到洛东江边,解放了朝鲜国土90%以上。但在洛东江前线,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邓华与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解方等人反复研究后,提出对朝鲜战争形势发展的估计,由邓华执笔,联名向第四野战军报告。这份在1950年8月31日发出的报告,从两方面论证了美军将在朝鲜侧后登陆。报告分析朝鲜地形时说:“因为半岛狭长,又为山地,故优势兵力的容纳是有限度的。同时我为内线作战,在战役上虽是主动的,进攻的,但因三面环海,敌又有海空优势,敌很有可能选择我之弱点,从我侧后登陆,以收外线作战之利。”接着,报告从战略高度分析战场态势,指出:“美帝正努力坚守大邱、釜山地区,并以局部反击来巩固滩头阵地,争取时间等待援兵到来再行反攻;另一方面,北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一为以一部兵力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作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一为以小部兵力于南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 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这一判断与毛泽东、周恩来以及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判断是一致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及时作了部署,先是增调1个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接着又抽调2个兵团,集结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地区,准备应付紧急局面。东北边防军各部队在中央军委及邓华司令员等领导下,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抓紧练兵,特别是练习山地穿插迂回战术和近战、夜战战术,为应付紧急局面而紧张地进行思想上、战术上和物资上诸项准备工作。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十军7万余人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在朝鲜人民军侧后汉城地区的仁川实施登陆,随即占领汉城,切断了人民军洛东江前线的供应,人民军大部被割断在汉城以南。 “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于10月初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向中朝边境鸭绿江和图们江进犯,并不断以美国空军飞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镇乡村。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先后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党委书记;邓华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东北边防军全体指战员宣誓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参战。 志愿军入朝后,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邓华协助彭德怀指挥志愿军6个军,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进行第一次战役,经12昼夜激战,歼“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5万余人,把他们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的战局。 遭到第一次战役打击后,骄横跋扈的麦克阿瑟错误地判断中国不过是“象征性的出兵”,不过是“中国在外交棋盘上采取的又一个小小的步骤”,仍然指挥所部分兵冒进,叫嚣要在圣诞节(12月25日)以前结束朝鲜战争。 在第一次战役后的志愿军党委会上,在总结第一次战役作战经验后研究下一步战役计划时,邓华根据当时敌我态势,特别是麦克阿瑟狂妄嚣张的心理特点,提出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彭德怀和党委其他成员都表示赞成。1950年11月13日,在彭德怀主持的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上,邓华根据志愿军党委讨论的意见,部署了第二次战役,具体的作战方针为:“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为实现这一战役企图,西线集中主力6个军,另以1个兵团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美方真的中计了。他们认为:“中国部队经过第一次血战已脱离接触,而且似乎重新钻到地下销声匿迹了;看不到营火,雪地上没有足迹,公路上也没有补给品在运送。”麦克阿瑟甚至断言:“中国人现在没有参战”,战争“在两星期之内就会结束”。于是,他指挥美李军和其他仆从军于11月24日发起所谓“圣诞节回国攻势”,西线美方“第八集团军在前36小时中,在几乎未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前进了12英里。但是在11月25日天黑后不久,灾难降临了”。 原来,志愿军在彭德怀、邓华等指挥下,于11月25日夜发起了第二次战役。东线志愿军接着于27日发起强大攻势。西线和东线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协同下,经一个月激战,歼“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收复包括平壤、元山在内的广大地区,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美军兵败如山倒,第八集团司令官沃克中将在仓皇撤退时翻车毙命。美军被迫转为防御。美国纽约报纸评论说:“麦克阿瑟将军直接走进了陷阱里去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陆军史上一个最大的失败。” 美国合众社1950年12月5日转播《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电。这次战役的伟大胜利,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二次战役后,中朝人民军队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进行了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三八线”,1951年1月4日解放汉城,并一直打到北纬37度线,歼“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9万余人。
渤海抗日根据地
东北野战军八纵于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战史:
1、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与第44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门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今解放桥)。在解放天津的作战中,第45军歼灭国民党军2.8万余人。
2、2-3月,执行对原国民党军第13军第299师和独立第311师的改编任务。11月、12月,参加广西战役,追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俘其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宏等将级军官15名。
3、12月下旬,归广西军区指挥,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4、1950年2月,以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
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
5、至1951年2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3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等地区,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6、1949年3月,第45军编入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4月,由天津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进入江西省参加围歼赣西的国民党军。在9、10月的衡宝战役中,45军担负中路军正面进攻任务。
该军第135师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禧集团防御纵深的灵官殿地区,激战数日,顽强阻击国民党军4个主力师南逃,并歼敌第7军军部和第172师主力。为整个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34师在这次战役中行动积极,追击战中以同等兵力,自10月7日至11日,连续五昼夜攻击作战,歼敌第175师,生俘敌少将师长李祖霖、少将副师长刘克威以下4354人。为此,两个师得到了4野总部首长的特电表扬。
7、为彻底消灭蒋介石、白崇禧残余势力,加快祖国西南地区的解放,第4野战军命令包括45军在内的五个军,于1949年11至12月,发起了广西战役。
此间,45军主要***为:军长陈伯钧(兼),政治委员邱会作,副军长张天云,政治部代主任李改。
为迅速投入广西战役,45军部队20天长驱近2000里,追歼国民党军1.6万人,俘虏国民党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洪等将级军官15名,并缴获大量作战物资。
12月下旬,该军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8、1950年2月,45军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第17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计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
9、1950年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
10、至1951年2月,45军基本上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
3月,45军移驻广东,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
7月,该军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133师调归第46军建制。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师(欠一个团)、第135师,与第44军第130师另一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归中南军区领导,第45军番号撤销。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
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配合下,举行20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
1942年2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1944年9月19日,冀东(13)军分区扩编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6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
1945年10月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欠第3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2旅第1团、冀中军区第31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
1946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27旅(后改称独立第18旅);
1947年5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8月,上述三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
黄永胜(后段苏权)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后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司令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段德彰、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
独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共3.5万余人。
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
4月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克锦州,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南逃道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隶属关系未变。
黄永胜(后陈伯钧、张天云)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后丁盛)任副军长,黄鹄显(后雷震)任参谋长,段德彰(后李改)任政治部主任,王逸群任副政委。
第22师改称第133师,吴烈任师长,谢明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134师,钟明彪任师长,谢家祥任政治委员;
第24师改称第135师,丁盛任师长,韦祖珍任政治委员;由新调入的冀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第158师,李道之任师长,王晓生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鲁西南抗日军民智取敌据点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北部交界处创建了一个东临渤海、西枕津浦铁路,北至天津、南跨胶济铁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渤海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五大战略区之一。
渤海区的前身分别为清河区和冀鲁边区。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自北平、天津大举南下,冀鲁边区首当其冲。中共津南工委于1937年7月15日在盐山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在清河区,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恢复和建立党组织,于1937年12月先后组织和领导了黑铁山起义和寿光牛头镇起义,分别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和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此后,在潍县、昌邑、广饶、临朐、益都、临淄等地先后爆发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第九、第十支队及临淄青年学生志愿军训团(三大队)。
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对清河区和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十分重视。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肖华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地区,整编地方抗日武装,建立党政军各级组织,创办抗日军政学校培训干部,团结国民党军高树勋部抗日,并先后组织了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激战大宗家等战斗,打击了入侵的日军。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陆续侵占了清河区、冀鲁边区境内各县城及较大村镇,开始了频繁的“扫荡”、“清剿”和“蚕食”,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清河区、冀鲁边区的抗战形势日益恶化。
1939年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等就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给予重要指示。在许世友所率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的支持下,清河区在黄河入海口两岸广阔荒原地带创建了抗日根据地。从此我抗日武装基本上跳出了原在胶济铁路两侧活动的狭小圈子,由被动转为主动。1942年始,日伪对清河区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扫荡”、“清剿”和经济的掠夺。清河区党政军民加强团结,咬紧牙关,在大平原上大挖“抗日沟”,改造平原地形,利用青纱帐,开展敌后武工队活动,并在1942年、1943年两次组织夏季反“蚕食”、反“清剿”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在冀鲁边区,自1939年底始,边区的党政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反“扫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1942年6月,日伪军继在冀中实施五一大“扫荡”后,对冀鲁边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冀鲁边抗战进入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刘少奇对冀鲁边区关于坚持抗战、渡过难关和斗争形式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重要指示,边区军民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敌进我进、灵活多样的斗争策略,不断打击敌人,逐步收复被“蚕食”地区。
1944年初,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景晓村任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杨国夫任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刘其人任渤海区行署主任。渤海区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41个县市,全区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万。渤海区党政军机关驻地在今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区内平原地域广阔,海岸线长,物产丰富。在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又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渤海军区于1944年相继对日伪军发起夏季、秋季攻势作战,全部恢复被日伪军“蚕食”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根据地,先后攻克鲁北重镇利津等4座县城,取得重大胜利。
从1945年初开始,渤海军区按照八路军山东军区的统一部署,开始了新的攻势作战。6月,发起蒲(台)滨(县)战役,先后解放蒲台、滨县县城及道旭、北镇等日伪据点;同时,各军分区部队先后解放吴桥、南皮、德平、庆云、沾化、高苑等县城。
1945年8月,在对日全面大反攻作战中,渤海军区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命令,组成山东第四前线指挥部和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兵分三路向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展开大反攻。至7、8、9月三个月的反攻作战中,渤海区我军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33座,人口600余万。渤海区已发展成西起津浦铁路,东至渤海,北近天津,南至胶济铁路,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辖41个县市,人口1000万的解放区。
巧妙效法“增灶退敌”,鲁西南抗日军民智取敌据点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山东省定陶县,定陶人民在***领导下勇敢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定陶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1939年,敌人为封锁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从菏泽经定陶至曹县公路以西挖了一条大封锁沟,还修了很多岗楼。当时,日伪在河南王村设了一个据点,里面盘踞着一个班的日军和伪军一个中队以及当地的部分汉奸。为了给驻在菏泽的日军提供军粮,河南王村据点的日伪军经常到周边村落抢粮,当地群众在中共党组织、八路军的领导下,与这伙敌人开展了坚决斗争。
1944年9月,八路军鲁西南军分区和定陶地方武装根据上级指示,对敌人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秋季攻势作战,在定陶西部地区接连拔掉10多个日伪据点,仅剩下河南王村的一个据点还在敌人手中。
河南王村据点的敌人武器精良,由于多年经营,该据点的炮楼坚固,四周还设有碉堡和铁丝网、壕沟和地雷阵,当时八路军没有重武器,可谓易守难攻。
河南王村据点附近有一个叫吕沟的大村,是鲁西南的抗日模范村,该村民兵与这个据点里的敌人斗争多年。据他们了解到的情况,据点内敌人得到八路军连战连捷的消息后已经人心惶惶、草木皆兵,为了防止八路军发动突袭,经常强迫伪军化装成老百姓外出打探消息。军分区首长得到这个情报后,在吕沟民兵的建议下,决定效法《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增灶退敌”的故事,智取敌人据点。
10月初的一天下午,民兵发现河南王村据点附近的村庄有形迹可疑的“小商贩”出没。不久,军分区独立团部分骑兵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该村,并召集附近8个村的村干部在此开会。会上,独立团战士们传达军分区指示:当日晚上攻打河南王村据点,并号召8个村的群众踊跃支前,除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外,当日下午8个村至少还要准备600锅小米饭,等大部队进村后食用。
由于会议是公开的,进入村里的“小商贩”也“旁听”了会议的内容。不等会议结束,“小商贩”就一溜烟地跑回了河南王村据点,向守敌头目做了报告。当守敌头目听到八路军进攻部队一顿要吃600锅小米饭时,顿时被吓得惊慌失措——因为据此估算,八路军来攻打据点的部队可能有几千人!于是日军头目慌忙命令守敌放弃据点,于当日下午向菏泽方向逃走。
就这样,被日伪盘踞达5年之久的河南王村坚固据点,被鲁西南抗日军民兵不血刃地夺取了。第二天,抗日军民携带工具进入无人把守的敌据点,仅用半天时间就将其铲平。
关于“邓华人物生平的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cshi/202508-1572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邓华人物生平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邓华人物生平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邓华(1910...
文章不错《邓华人物生平的介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