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我看伊斯特林悖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看伊斯特林悖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薛晓峰的经济学课》中提到伊斯特林悖论。这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的。
伊斯特林发现,通常在一个国家里面,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里面越有钱越快乐。但如果进行跨国的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和富国的幸福水平几乎一样高。比方说他就发现美国的幸福水平居第一,而古巴则接近美国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论的含义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幸福更主要地来自于相对的财富,而不是来自于绝对的财富。既然是这样,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社会里面的人际收入拉平,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平等,有这种感觉他们就能够过得很幸福了。至于财富的绝对位置并不重要。
薛兆丰老师对伊斯特林悖论持否定观点。他认为伊斯特林悖论的一个逻辑错误在于,他在制作问卷的时候,问人们幸福不幸福的时候,人们只能根据他们相对狭窄的经验,而且只能运用他们相对有限的语言来做描述。
我认同薛老师的观点,同样对伊斯特林悖论持否定态度,但不认同薛老师的论证方式(也可能是我没有真正领会其论证逻辑)。正如薛老师曾经说过的,人类天生带有“悲观偏见”,即每个人更容易对现在感到不满,更容易对未来感到焦虑,更容易忘掉过去的痛苦留下美好的回忆。
从“悲观偏见”的角度看,人的焦虑感几乎是普遍存在的,而减轻焦虑是提升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再进一步,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的竞争力排名是其焦虑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其竞争力几乎完全取决于其占有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的相对数量优势。
人类在群体生活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取决于占有资源在群体中的相对数量,与绝对数量无关。而获取资源的能力与个体生存能力息息相关。这也正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总是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的现实意义,这是基因进化的结果,已经内化为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从减轻焦虑的视角来看,提升社会中的相对财富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幸福感。
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通过提升社会中的相对优势获得心理满足,减轻焦虑,提升幸福感的同事,会给自己的心理健康留下巨大隐患,甚至是饮鸩止渴。因为“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一次次提升自身相对优势的行动,其实是在一次次满足“减轻焦虑”的动机,而“焦虑”这头巨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喂不饱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贪婪的焦虑,在一次次喂养中愈演愈烈,永无止境。
说到这,我的看法是,与其同焦虑在死缠烂打、斗争、妥协,不如调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无视焦虑,关注自身成长,利用自身成长带来的奇妙体验提升幸福感。
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于从人生体悟的层面去着重追问幸福的根基与理论问题。在形式上,中国哲学在文化的主流方面把对幸福的探讨与其自身主天人合一,重和谐;主人道,重人生;主求善,重修身;主心性,重内省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了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幸福观。儒家与苏格拉底的幸福理论,有甚为相似的地方,即都把幸福与德性联系在一起。儒家学说考虑的基点则是知行合一,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与习是同一的,不能非此非必,两者并行而抵达一种德性的境界,这就达到了幸福。 儒家的幸福观精神博大精深,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内圣外王之道。认为幸福就在于善行,就在于为社会整体利益而行动的同时,又强调为完善德行而“一箪食,一瓢饮”的苦行精神,注重个人德行的完善和人生的不朽的“内圣外王”的幸福思想。
道家的幸福观,一言以蔽之,曰:自然无为、返朴归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为而不争,无为是首要的。人们保持自然天性并且充分自由地发展,这个时候就是最幸福的了。总之,道家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能顺其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层面给当代人一种终极关怀的幸福观:儒家要求人们积极“立言、立德、立功”,实现人生的三不朽;道家要求人们平等、坦然地看待一切,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回归本真的世界和自由的状态,达到与天地万物“逍遥游”的境界;佛家则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清静的彼岸世界,可以把人们从物欲纷争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凡脱俗。
幸福和物质条件的改善有关,但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幸福不能靠纵向比较获得,幸福感更多的是和你的邻居横向比较后的一种心理感受。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让老百姓“忆苦思甜”功效失灵,也不能象如今的朝鲜和曾经的中国“闭关锁国”年代那样告诉国民“天下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吃不饱穿不暖”来增进自己的幸福感。
毫无疑问,物质是幸福的基础。正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吃穿用度等生理需求”,而这一需求的满足必须仰仗物质财富。但显然,幸福并非仅仅只用金钱来丈量。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解释了这一现象,即: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国民的幸福感与富国差别没有那么大,古巴人和美国人的幸福感就很接近。
幸福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
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
享受等等。总而言之,发展比不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一些。
幸福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享受等等。
关于“我看伊斯特林悖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7-608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我看伊斯特林悖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看伊斯特林悖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薛晓峰的经济学课...
文章不错《我看伊斯特林悖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