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

网上有关“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舜徽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大师张舜徽的介绍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张舜徽简介

 1911年7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厌恶八股文,终身不应科场考试,埋头钻研朴学,尤擅长天文算法。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致力自学,掌握了许多治学的方法。他主张走博通的路,赞赏通人之学。自小学(过去学者称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为小学)而经学。

 17岁写成《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 1928年,其父去世。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在北京,他认识了不少通人硕学,得到多方指教。

 1932年回到长沙,在文艺、雅礼、兑泽等高级中学担任语文、历史教师。在此期间,仍矢志自学,精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又通读了<资治通鉴>正续编,还仔细涉猎了?全史?《二十四史》。

 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

 1946年写成《皇明经世文编选目》,在《兰州大学学报》上发表。

 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十年?“”?时期,撰写《劳动人民创物志》、《中国社会之分析》、《史学三书平议》、《说文解字约注》、《广文字蒙求》、《郑学丛着》、《清人笔记条辨》等10部学术专著,共370多万字。

 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

 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

 1988年出版了100余万字的巨著《中华人民通史》。

 1992年11月,他将著述、藏书捐赠湖南图书馆。

 1992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81岁。

国学大师张舜徽背景资料

 张舜徽的父亲张淮玉,字小岩,自幼聪明过人,有过目成诵之能;但他对八股文向来深恶痛绝,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一生精研朴学,尤长于天文历算。曾历任常德官立中学堂、辰州官立中学堂、西路师范学堂、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算学教习;在授课之余,刻苦治学,撰有《二进数考数根术》、《循环小数新术》等数学著作。

 张舜徽自七岁发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课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常备书。十六岁后,他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十七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张舜徽对文字和训诂的兴趣与功底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

 张淮玉虽然深恶八股,但对四书五经还是非常看重,在张舜徽具备了文字基础之后,即开始让他读经。因为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观念,他并不要求儿子死记硬背;张淮玉认为,不知天文,不足以读<诗经>和《尚书》,因此引导他学习天文与历算。<尚书>佶屈聱牙,于是指导他对照<史记>阅读。我们由此可知,由于父亲的治学旨趣和张舜徽本人的气质,他从一开始读书就偏重学问,而不是文章,这一点对他以后几十年的治学生涯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清人文集别录》中,他推重的是学问湛深之人,对纳兰性德、龚自珍这样的文章尔雅之士倒不甚在意。

 民国初年的沅江,依旧还很闭塞,尤其是僻处乡下的长岛。但张淮玉崇尚新知,非常留心各种新出版物,并为张舜徽订购了《东方杂志》、《学衡》、《少年杂志》,还把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和历史教材买来给他看。也是在这个时期,张舜徽接触到了梁启超的新著《清代学术概论》,这本书对他影响至巨。他在《庭闱受学记》中曾说:?生平服膺乾嘉诸儒之学,盖自此始。?

 除了父亲张淮玉,在张舜徽的学术生涯中,有三个人对他有尤其深刻的影响:早岁姑父余嘉锡,自北平南归直到中岁,杨树达,晚岁顾颉刚。

 在回忆杨树达的一篇文章中,张舜徽曾深情地说:?平生所识老一辈学者名流,算来不是太少。而亲炙最久,感慕最深,治学著书最勤的,首推杨遇夫先生。?张舜徽初识杨树达是在北平姑父家。当时杨树达为清华大学教授,常到余嘉锡家中谈论学问,对年纪尚轻的张舜徽的见识感到惊讶,因此常常约他到家中盘桓。张舜徽常常向这位大学者请教,两人从此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有时张舜徽因为读书过勤,多日不登门,杨树达就会打电话到卢家,告诉他自己近日的研究心得,或者亲自过门约谈。谦恭下士,毫无崖岸。抗战爆发后,杨树达南归,任湖南大学教授,两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后来湖南大学西迁辰溪,时张舜徽任教蓝田国师;杨树达移书召他往辰溪任教,张舜徽因为家累不能应命。杨树达又寄书相请,云:?达一生无他长,惟乐于贤己者处,达可以进学耳。?可见他对张舜徽推重如此! 顾颉刚年长张舜徽十八岁,亦属长者之列,是张舜徽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学者。张舜徽与顾颉刚没有特别的私交,但是纯粹为中国学术的传承,他由衷为张舜徽取得的每一种成就而喜悦,因此,几乎张舜徽每出版一本学术著作,顾颉刚都会写信表示祝贺,其折节下士之风丝毫不让杨树达。1962年,张舜徽出版《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顾颉刚飞书盛赞说:?纲举目张,显微索隐,为初学引导正路,谆谆以教,苦口婆心,俾其于摸索之中,得见明灯,欢喜赞叹,当不止刚一人也。? 翌年《扬州学记》的修订本<广校雠略>于中华书局出版时,顾颉刚又来信祝贺,称?信条理中国学术,惟先生为当行也?。同年11月,张舜徽的<清人文集别录>又在中华书局出版,顾颉刚读后不胜欣喜,释卷之后,当即提笔修书云:?先生所着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輏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正是在顾颉刚的敦劝下,张舜徽又写作了《清人笔记条辨》。1979年夏天,张舜徽因事进京,专程到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拜访了顾颉刚,当时顾颉刚正在病中,听说张舜徽来访,立刻披衣出迎。这虽然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但相谈非常欢洽。

国学大师张舜徽主要著作

 <广校雠略>(附《世说新语释例》、《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三种)1945年有长沙排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4月增订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积石丛稿》(含《积石丛稿》、《广校雠略》、《扬州学记》、《诗毛诗故训传释例》、《乾嘉三通儒故训传》五种)1946年兰州排印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修定后易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后又以此名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中国史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

 <顾亭林学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后又由中华书局1963后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7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人文集别录》(上、下)中华书局1963年11月出版。台北明文书局,1982年翻印。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论通说》、《道论足征记》、《老子疏证》、《管子四篇疏证》、《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述义》等,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史学三书平议》(含《史通平议》、《通志总述平议》、《文史通义平议》,中华书局1983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说文解字约注》(上、中、下)中州书画社1983年3月出版。

 《郑学丛著》(含《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郑学传述考》、《郑雅》、《演释名》齐鲁书社1984年6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文献学论著辑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旧学辑存》(上、中、下)齐鲁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说文解字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1月出版。

 《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爱晚庐随笔》(含《学林脞录》、《艺苑丛话》两种)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11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訒庵学术讨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

 《张舜徽学术著作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经传诸子语选》周国林注译本,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

 《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广文字蒙求》华中师范大学古籍所编。

弟子规的简介与资料要详细

《包山楚简研究(文书类)》,《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参加“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几点感想》,“简帛研究”网站2001年1月。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补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简帛研究”网站2001年1月。

《从简帛发现看古书的体例和分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车马”与“大车”(跋师同鼎)》,《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楚帛书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楚公逆鎛》,《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楚景平王与古多字谥——重读“秦王卑命”钟铭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6期。

《“楚叔之孙倗”究竟是谁》,《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楚 陵君三器》,《文物》1980年第8期(与刘雨合作)。

《春秋秦器试探》,《考古》1979年第6期。

《道家与“帛书”》,《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道家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读几种出土发现的选择类古书》,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第三辑),[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读九店楚简》,《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

《读银雀山汉简〈三十时〉》, 《简帛研究》(第二辑),李学勤主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古文字杂识(两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古文字杂识(六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古文字杂识(五则)》,《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文史》第7辑。

《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美国达慕思学院郭店楚简〈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感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学人》第五辑。 《论东周时期的楚国典型铜器群》,《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论秦田阡陌制度的复原及其形成线索》,《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马王堆汉墓“神祇图”应属辟兵图》,《考古》1991年第10期。

《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草稿)》,《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三闾大夫”考——兼论楚国公族的兴衰》,“简帛研究”网站2001年1月。

《〈商君书〉中的土地人口政策与爵制》,《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释“利津 ”和战国人名中的 与 》,《出土文献研究》续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说“黄老”》,《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说匮》,《文物天地》1996年第5期。

《文字破译方法的历史思考》,《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西周金文中的职官系统》,《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银雀山简本〈孙子〉校读举例》,《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期,第229-313页。

《再论淅川下寺楚墓——读〈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

《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史学现状的反省》,《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花间一壶酒》,同心出版社,2005年。

《<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

《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中华书局,2006 年11月。

《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

《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 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

《孙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

《放虎归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中华书局,2008年。

《弟子规》简介:

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一生只考中了秀才,是个教书先生,《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书实际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这部书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

二、《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弟子规详细资料:

《弟子规》全文:

一、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入则孝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出则弟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四、谨篇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进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五、信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六、泛爱众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七、亲仁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八、余力学文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扩展资料

《弟子规》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又符合封建伦理,是以极有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弟子规全解》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讲究养正防邪和培养忠厚家风。

为此,作者给刚刚开蒙的儿童少年设定了一系列礼仪与行为规范,涉及在家、外出、求学、交友等所有日常生活场合,每一条、每一项都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

《弟子规全解》是专门给孩子讲解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的启蒙读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弟子规全解

关于“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7-7882.html

(13)
hzjyqz的头像hzjyqz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zjyqz的头像
    hzjyqz 2025年07月26日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 hzjyqz
    hzjyqz 2025年07月2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舜徽中国现...

  • hzjyqz
    用户072607 2025年07月26日

    文章不错《国学大师张舜徽介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