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东阳土墩墓群的美术文化信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东阳土墩墓群的美术文化信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建筑和工艺美术方面的文化信息
石砌甬道和墓道的建筑文化特色。2003年春夏之交在六石发掘的“前山土墩墓”,其甬道和墓道全用石块垒砌,南北两壁底层都先用一排较大的石块侧立,接着再垒叠较小的块石,两壁往上逐渐内收,横断面呈“八”字形,石壁外侧堆叠大量石块形成护石坡。两壁之上有长条石盖顶,底部则全部用具有平整板面的块石铺面,块石形状虽不规范,但铺设得甚为平整。墓道上不盖顶,底不铺石,为自然的红沙岩地面。甬道和墓道之间有门槛,两侧有门框,位置对应。
建筑学一般都以垂直柱或垂直壁作为承载重力支撑。前山土墩墓的石砌甬道和墓道墙壁都向内倾斜,倾斜度约在20-27゜之间,甬道的上方压着几块长条石,发掘后看到,墙体几千年来没走形,可见倾斜墙壁的承载力胜过垂直墙壁的承载力。
建筑史中看到,人类原始的棚顶,从平木撂架到人字形顶架,发展到斜截面承载力的力学研究,形成工程力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理论。建造前山土墩墓的先民土著,似乎已经获得“斜力”的承载力经验,做出先进的示范。
其先进的示范动作还有:前山土墩墓甬道和墓道之间,设计门槛、门框的建筑结构,一方面体现土墩墓筑造的隆重,另一方面显露当年先民土著建筑技术的精湛水平。
门框结构更是一种艺术,这种在今天不值一聊的举动,在几千年前,却是一个创造:门槛两端顶住两侧门框石,门框石分别高出内侧甬道底面和外侧墓道岩石地面,两侧门框均在一块长条石上再接叠一块短条石,整体结构显得严谨、统一。
出土玉器的加工技术堪称一绝。前山土墩墓出土文物只有玉器,除了一只玉樽,其他3000余件都是饰物,如玛瑙水晶珠、玛瑙环、月牙形饰、拱形条饰、菱角形饰、花牙拱形条饰、玉剑首、玉剑格等等,同形玉器又有大小。色泽有蓝、蓝绿、黄绿紫金、棕红、酱红、血红、黄白、灰白、青白、玉白等,就玉器而论无足轻重,但是在出土物中,有大量的绿松石与玛瑙块石,以及一些尚未加工完成的半成品,有钻了孔的毛坯石,有磨砺面光的料石。
再说那只玉樽,其一侧近底边缘,有一条明显是残缺或破损后用另一块玉料修复粘合上去的。玉樽的上部有嵌入式的双耳,也是用粘接的方法加以固定位置的。同样的粘接方法也用在一种体形较小的扁方形饰上,而且有不少“管”和“珠”,呈现两半部分粘贴合成,这样的制作比钻孔省力,并且成功率高。
粘接用的膏可能是松脂之类,当时的先民土著对大自然的原料采集和利用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而从细小饰物的圆孔中看到,先民土著的加工方法和技术也已是相当的高超。这些小圆孔虽然是在半成品中就已经钻好,而半成品也是很细小的,手工钻孔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从玉石块料、半成品和成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玉器制作的程序和方法,如玛瑙水晶的菱角形饰是先钻孔,再切割成型,打磨光滑;绿松石是先钻孔切口,打磨成型,再切割分件;大量微细扁平的玉质和绿松石质的环,是利用先加工好的圆管,一片片切割而成;而实心圆条形玛瑙料两端所呈现的高低不平的断裂痕迹,则表明当时对其取用是先采取敲砸的方法,然后再切割打磨。
皖南土墩墓群位置在哪里
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是秦汉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有各自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面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的影响。特别是西汉中叶以后,随着汉朝政府在各边境地区增置郡县,在西域设都护府,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关系更趋密切。
匈奴和东胡 秦汉时代,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和东胡,后者分乌桓、鲜卑两部。就中国境内而言,匈奴活动范围在内蒙古大部和新疆北部,乌桓活动范围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省北部,鲜卑活动范围在内蒙古东北部。东汉时,南匈奴入居塞内,北匈奴西迁,鲜卑遂据其故地。
二兰虎沟墓地 在内蒙古集宁市北察右后旗寒乌拉山。墓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密集地排列着许多土坑墓。1956年前往调查,收集到许多器物。陶器有汉式的和土著的两种,后者为手制的灰褐色夹砂粗陶,器形为附有单耳、双耳或三耳的罐。铜釜也附双耳。许多透雕的铜牌铸成动物形,也有少数为几何图案形。这里应是匈奴的墓地,年代相当于西汉。
西岔沟墓地 在辽宁省西丰县西,地当汉辽东郡境内长城以北。墓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共有500多座墓。1956年发掘了其中的60余座,都是长方形土坑墓,单身葬。出土的铜制和铁制的刀、剑和矛,具有北方民族的特征。透雕铜牌的纹样多为各种动物,也有佩剑武士。汉式的刀剑、马具和工具等也很多。墓地的年代约在西汉中期到后期。有人认为是匈奴的墓地,但也有人主张应属于东胡族的乌桓。
札赉诺尔墓地 在内蒙古满洲里木图那雅河东岸。墓地上共有长方形土坑墓约300余座,排列甚密。1959年发掘了其中的30余座。均为单身葬,葬具为桦木棺。出土的陶器为灰褐色夹砂粗陶,器形以大口平底罐和单耳罐最具特色。铜器主要是透雕的动物纹铜牌。铁器有刀、矛和镞等兵器。木弓及其两端所附的骨□遗留甚多。汉式物品有方格规矩镜和织锦。墓的年代属东汉。一般认为这里是鲜卑的墓地,但不能排除属于匈奴的可能性。
客省庄匈奴墓 在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是一座长方形的土坑墓。随葬品如透雕铜牌、铜环、金环和铁饰等属匈奴的制品。墓的年代约在西汉前期,墓主人可能是死在长安的匈奴使者。
上孙家寨匈奴墓 在青海省大通县大通河西岸。这里是一处东汉的墓地。该墓为砖室墓,墓的形制和随葬品与其他东汉墓无异。其中的一枚“匈奴归义亲汉长”的驼钮铜印,证明墓主为匈奴的酋长,说明南匈奴入居内地后,已完全与汉族融合。
西南夷 秦汉时代的西南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今贵州省西部有夜郎、且兰,云南省滇池周围有滇,四川省西南部有邛都、西北部有冉□等。汉代统称之为西南夷。
黔西的夜郎墓 1977~1978年,在贵州省赫章、威宁境内发掘土坑墓近200座。有些墓采用二次葬,以纺织物或草席包裹人头,置于铜鼓、铜釜或铁釜内,不用棺木,不葬死者的躯肢。随葬品以当地所产的陶器为主。铜器分两类,一类有土著特色,一类为中原的产物。墓的年代属西汉。这里汉初属夜郎,汉武帝以后为犍为郡的汉阳县,故推测为夜郎的遗存。
滇池周围的滇墓 1955~1960年,在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发掘了数十座土坑墓,其中6号墓有金质的“滇王之印”随葬,确定了它们是滇墓。1964年在安宁太极山,1972年在江川李家山,又发掘了数十座相似的墓。墓的年代约从战国后期到东汉初期。墓坑形状不甚规整,葬具为木棺,除个别的墓为合葬以外,多为单身葬。随葬品因墓的年代不同而有变化。战国后期至西汉前期多为铜鼓、贮贝器(见彩图铜贮贝器(西汉))、尖头锄、粗茎剑、空首钺、透雕动物纹饰牌等具有浓厚土著文化特征的铜器,货币全为海贝,铁器稀少。西汉中期至后期,上述各种土著铜器减少,洗、熏炉、镜、弩机等从中原地区输入的汉式铜器大增,半两钱和五铢钱代替了海贝。到了东汉,土著器物近于绝迹,汉式器物占绝对优势,铁器增多,还出现了陶质明器。
川西南的“大石墓” 1975年以来,在四川省西昌、冕宁、喜德、德昌等县境内发掘了数十座“大石墓”。其构造是在地面上用巨石砌成墓室,有的在墓门外立大石,有的在墓室上加封土。墓内埋葬人数甚多,年龄、性别各有不同,尸骨零乱,系分多次葬入。早期的墓年代在西汉之前,随葬品除大量的粗质陶器外,有剑、镯和环等少量铜器,也有刀、镞等石器。晚期的墓年代相当于西汉,随葬品中铜器增多,出现了铁器,而石器不再存在,个别的墓还有汉式的铜印。
川西北的“石棺墓” 1963年和1978年在四川省汶川、理县和茂汶县境内发掘数十座“石棺墓”。其构造是在长方形土坑内砌石成壁,形状略如棺。一般多为单身葬,少数为二次葬或火葬。随葬品只有少数陶器,个别的墓有许多铜器和铁器,它们都有显著的地方性特征,但也有从中原输入的半两钱等。墓的年代在西汉。对照文献记载,推测上述的“石棺墓”可能属于当地的冉□等族。
西域 新疆地区汉代属西域。据记载,南疆有楼兰(鄯善)、焉耆、龟兹、于阗等国,北疆有车师,乌孙等国,西汉初期共有36国,西汉后期增至50余国,统称为“西域诸国”。
罗布淖尔遗址 在新疆罗布泊之西。1930~1934年中国学者在此参加调查发掘工作,1949年以后又继续进行。这里本属楼兰,西汉昭帝时出兵占领,改称鄯善。孔雀河两岸的墓葬,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船棺葬,年代在西汉前期,随葬品以别针、梳等木制品为多,也有石镞和骨镞,陶器甚少,铜制品仅有少量饰物,羊毛织品以素地的为多。晚期的墓在葬具和随葬品方面保留早期的若干习俗,但有许多丝织品、漆器和“日光镜”等中原器物,陶器和木质器皿也与中原的相似,铁器也已出现,其年代在西汉后期之后。
尼雅遗址 在新疆民丰县北尼雅河沿岸,年代约从东汉前期到魏晋。这里本属精绝国,东汉时为鄯善所并。出土简牍上的“鄯善郡印”封泥、采集的“司禾府印”和许多汉文木简,说明了汉朝在这里的经营。据1954和1959年的调查发掘,房屋的结构与罗布泊的相同。出土的器物以瓢、勺、桶、槌和捕鼠器等木制品为多,陶器甚少。铜制品有顶针和戒指。附近有炼铁遗迹,斧、刀、铲等铁器为本地所产。农作物有小麦、青稞、糜谷等类。从中原输入的物品有丝织品、漆器和铜镜,五铢钱已成为通用的货币。
买力克阿瓦提遗址 在新疆和田县南,玉珑喀什河西岸。1958、1977和1979年曾3次调查。 遗址是一座方形的城堡,城内西南部有许多土台,似为官衙或贵族的住宅。中部有陶窑,烧制各种夹砂粗陶器。北部居住址内发现一口大陶缸,内存大量西汉五铢钱。东北部有寺庙,遗有壁画和佛像的残块。从各方面来看,这里可能是汉代于阗国的一处城府。
阿拉沟的“石垣木椁墓”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南山。1976~1978年发掘了80余座古墓,其中4座是“石垣木椁墓”。石垣用卵石堆砌,围成长方形的墓域。竖穴式的墓坑在墓域中部,地面上用石块堆封。墓坑内筑木椁,内置木棺。每墓葬1人或2人。随葬品以各种虎纹、狮形的金牌、金箔带及兽面金饰为最突出,也有银牌、珍珠和玛瑙等。铜器有高足方盘,铁器有刀和镞,陶器为细泥红陶。漆器的花纹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相似。墓的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墓主人应为当地的统治阶级。
伊犁河流域的“土墩墓” 分布在新疆昭苏、特克斯、新源、尼勒克、巩留、察布查尔等县的境内。地面上有圆形的坟丘,形如土墩。据1961年以来的发掘,墓室为竖穴式土坑,坑内筑木椁。在一个土墩之下,往往有2个或4个墓室。夫妻合葬有同室或异室两种方式。一般的墓,随葬品甚少。大墓不仅有丝织品、毛织品、金器、铜器和漆器等随葬品,而且还有殉葬人。墓内的铁农具说明当地已有农业。有些陶器和铁器,形制与中原地区的相似。从遗物并结合文献记载看来,可能是西汉乌孙人的墓。
皖南土墩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位于平铺镇境内,面积约5平方公里,数以二、三千计,1982年文物调查时发现,为西周至春秋时的大型公共墓地。墓内出土的文物有印纹陶罐、瓿、陶纺轮等。土墩墓平地掩埋、堆土垒冢,是古老吴国的重要文化遗存。2001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代土墩墓
该土墩墓群特点是:占有较高地势,沿河流两岸的丘陵岗峦分布,一墩一墓,不见尸骨或仅见少量骨屑,随葬品置墓中心,一般1至8件,亦发现没有随葬品的空墓,以印纹陶盛器,夹砂陶炊器和原始青瓷器为主,铜器少见,常见铜器为鼎、剑、戈等,其形制大体与中原相同,纹饰有变形兽面纹、云雷纹、弦纹等,少数图形为本地所特有,如一铜鼎上铸有三翅蝴蝶花纹,这种纹饰其它地域均未发现,具有重要研究介值。
(1)繁昌县万牛墩土墩墓群。
保护范围:以五华山溪水系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以新牌和寒塘两行政村为中心,东至马村、曾家泊,西至栗树冲、朱家冲,南至杨山沿燕塘冲沟溪东侧,北至繁(昌)新(淮)公路以北50米。北片以五华和马塘两行政村为中心,东至碾屋基,西至学屋、王家村,南至马塘冲、东坝,北至茶冲沟溪。
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
(2)南陵县千峰山土墩墓群。
保护范围:东南至界山行政村乌边冲南坡,东北至南(陵)泾(县)公路,西南至官洲行政村的老村戴、谢家园自然村,西北至千峰行政村的新塘、安村。
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
关于“东阳土墩墓群的美术文化信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7-919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东阳土墩墓群的美术文化信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东阳土墩墓群的美术文化信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东阳土墩墓群的美术文化信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