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请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请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从政要学曾国藩
家训堪称典范,谋识谓之大家
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
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中国百部国学经典之一
传播中华文明的经典著作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生前身后,毁誉参半。曾国藩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其识人用人的本领,一是其"内用黄老"的谋略。前者可见曾国藩留下的《冰鉴》,这在一般人尚可了解、运用;后者则是《曾国藩家书》。
--《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著名学者 唐浩明
曾国藩已经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人,但他身上有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而对于传统,对话也许会比批判有效得多。现实的新的需求与传统文化的持续对话,最有可能给传统精神资源以新的解释,从而赋予它全新的意义。阅读《曾国藩家书》的必要性恐怕就在这里。阅读家书,正是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次对话,而解决现实的新的需求的机会,或者就蕴藏在现实与传统的对话之中。
--著名学者 解玺璋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国学大师 南怀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 *** 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魏书生?
《曾国藩家书》都写了些什么
这一封信,是最近这段时间所读最长的一封信,总共十个小节,初读感觉到甚为不耐烦,忽然想到,曾国藩事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湖南人特有的性格,也就是? 霸得蛮,耐得烦。尤其是做事上要 耐得烦,因此下定决心,潜下心来仔细研读。
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都是些书信往来,但第一小节侧重于发出的信件,第二小节侧重在所收到的新件,事无巨细,条分缕析。
第三小节侧重介绍彭山屺,这个人对于所交代的事情完成的细致又认真,真可谓值得可堪大任,值得托付,因此曾国藩在将来与之能够精诚合作,彭也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干将。
第四小节介绍家中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对待家中仆人的态度,一个是蠢且负恩,一个是老成持重,曾国藩以善于识人著称,在结合上文对于彭山屺的态度,可以看出,曾国藩识人,看出他怎样用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五小节,言自己经济的窘况,在北京城仍需借钱度日,只不过与家乡不同的是,不会有人强迫还债。而此时的湖南乡下,就会有人强迫还债,就当然有楚善八叔的事情发生。文中提到的炭资,是在清朝合法的灰色收入,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不必苛求古人。
第六节,里面提到了搬家风水之事。风水之事,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所谓风水之地,就是适宜人所居住的地方。
第七节,总体介绍天下的大事。广东之事,黄河之事,知当时天下之动荡。
第八节,关于楚善八叔的事情,曾国藩反复地强调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所想,可见其办事之谨慎。又强调,家以和为贵,总是替人着想,最后,托付师友尧阶,可见其识人之准,能把握住这个人确定能帮自己的忙。
第九节,从信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此人有所风闻,所以,让家人打听此人,可见其关心故乡政治清明。
第十节文中所说,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这句话是讲学习的心态~看历史应该天天看,这句话是讲学习在于平时的积累,温习经书须先穷一经,这是讲学习的方法,先学一书,必须先通畅,然后再兼收并蓄才能转化。
这一节对于我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启发,需要深自体会,我总是一本书没有看完就着急看其他的书,所以对于读书的体会总是不够深刻,看过就忘,不能深入,以后应身自戒之。
当然,只读一本书,自然感觉到枯燥,我觉得可以同时读几本书,但是要反复研读,直到融会贯通。并且总以一本为根本才对。
反思? 总是着急看其它书的原因,我觉得是选书之时不够慎重,经过反复选择买下的书,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致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五月十八日发家信第八号,知家中已经收到。六月初七发第九号,内有男呈祖父禀一件,国荃寄四弟信一件。七月初二发第十号,内有黄芽白菜子,不知俱已收到否?
男等接得父亲归途三次信:一系河间廿里铺发,一汴梁城发,一武昌发;又长沙发信亦收到。六月廿九接丹阁叔信。七月初九彭山屺到京,接到四弟在省所寄《经世文编》一部,慎诒堂“四书”、《周易》各一部,小皮箱三口有布套,龙须草席一床,信一件,又叔父手书。得悉一切:谱已修好,楚善叔事已有成局,彭山屺处兑钱四十千文。外楚善叔信一件,岳父信一件。七月廿七日接到家信二件:一系五月十五在家写,一系六月廿七在省写。外欧阳牧云信一,曾香海信一,心斋家信二,荆七信一,俱收到。
彭山屺进京,道上为雨泥所苦,又值黄河水涨,渡河时大费力,行李衣服皆湿。惟男所寄书,渠收贮箱内,全无潮损,真可感也!到京又以腊肉、莲、茶送男。渠于初九晚到,男于十三日请酒,十六日将四十千钱交楚。渠于十八日赁住黑市,离城十八里,系武会试进场之地,男必去送考。
男在京身体平安。国荃亦如常。男妇于六月廿三、四感冒,服药数帖,痊愈,又服安胎药数帖。孙纪泽自病痊愈后,又服补剂十馀帖,辰下体已复元。每日行走欢呼,虽不能言,已无所不知,食粥一大碗,不食零物。仆婢皆如常,周贵已荐随陈云心回南,其人蠢而负恩。萧祥已跟别人,男见其老成,加钱呼之复来。
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资。今年尚可勉强支持,至明年则更难筹画。借钱之难,京城与家乡相仿,但不勒追强逼耳。前次寄信回家,言添梓坪借项内,松轩叔兄弟实代出钱四十千,男可寄银回家完清此项。近因完彭山屺项,又移徙房屋,用钱日多,恐难再付银回家。
男现看定屋在绳匠胡同北头路东,准于八月初六日迁居。初二日已搬一香案去,取吉日也。棉花六条胡同之屋,王翰城言冬间极不吉,且言重庆下者不宜住三面悬空之屋,故遂迁移绳匠胡同房,每月大钱十千,收拾又须十馀千。心斋借男银已全楚,渠家中付来银五百五十两,又有各项出息。渠言尚须借银出京,不知信否。
广东事前已平息,近又传闻异辞,参赞大臣隆文已病死,杨芳已告病回湖南。七月间又奉旨派参赞大臣特依顺往广东查办,八月初一日又奉旨派玉明往天津,哈哴阿往山海关。黄河于六月十四日开口,汴梁四面水围,幸不淹城。七月十六奉旨派王鼎、慧成往河南查办。现闻泛溢千里,恐其直注洪泽湖。又闻将开捐名“豫工”,例办河南工程也。
男已于七月留须。楚善叔有信寄男,系四月写,备言其苦。近闻衡阳田已卖,应可勉强度日。戊戌冬所借十千二百,男曾言帮他,曾禀告叔父,未禀祖父大人,是男之罪,非渠之过。其馀细微曲折,时成时否,时朋买,时独买,叔父信不甚详明,楚善叔信甚详,男不敢尽信。总之,渠但免债主追逼,即是好处,第目前无屋可住,不知何处安身?若万一老亲幼子栖托无所,则流离四徙,尤可怜悯。以男愚见,可仍使渠住近处,断不可住衡阳,求祖父大人代渠谋一安居。若有馀赀,则佃田耕作。又求父亲寄信问朱尧阶,备言楚善光景之苦与男关注之切,问渠所管产业可佃与楚善耕否。渠若允从,则男另有信求尧阶,租谷须格外从轻。但路太远,至少亦须耕六十亩,方可了吃。尧阶寿屏托心斋带回。
严丽生在湘乡不理公事,簠簋不饬,声名狼籍。如查有真实劣迹,或有上案,不妨抄录付京,因有御史在男处查访也,但须机密。
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九弟阅《易知录》,现已看至隋朝。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厚二总以书熟为主,每日读诗一首。
右谨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国学精典,人生宝鉴 《曾国藩家书》
2018年年底,我把《曾国藩家书》这本书看完,它也是我去年看书计划的最后一本书。看完后,一直想写一个读后感。可是,自己一直不敢下笔,一个是因为时间关系,一个是因为思路问题,所以拖到现在。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翰,号涤生,谥文正。晚清第一中兴大臣,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他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其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最高谥号。
《曾国藩家书》这本书,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人读过这本书。每一个人读后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或感悟。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看似这么稀松平常的家书里面,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信中的内容,时至今日读来,很多见解都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心中不由升起佩服之情。
书信的内容,大多数是曾国藩写给他弟弟们的,其余部分是写给他父母、叔父、儿子的。
整本书看完后,我都会被曾公的恒心所震撼。“男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丛忙,亦不废正业。”;“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他不仅读书有恒心,做事也有恒心。在给九弟的信中这样写到“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不仅这样教育弟弟,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他所说过的话。曾公真是一个有大恒心,大毅力之人。
在修身养性方面,他多次劝诫弟弟要戒“傲惰”二字。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在读书方面,除了一个“恒”字,还有“专、耐”二字。信中有这样几段话,“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在信中,还能处处感受到他对家族绵延昌盛,家运不断,不为一世繁华的殷切期望。所以他在信中多次提到兄弟间要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后代一定要勤俭持家,戒骄戒奢戒惰。信中这样写到:“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逸三字。家败,离不得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谦,离不得个骄字。”;“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由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等等。
在信中,还能看到他长远的目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这是多远的目光,多大的气魄啊!真是看得远,行得长,拿得起,放得下。正是因为他不贪恋权贵,看得长远,才能功成身退,留的一世英名。
《曾国藩家书》这本书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每次阅读总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样的书值得一生反复阅读,不断体会。自己在读后的体会还不深,也没有完全领悟。它里面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让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以后,每隔一年就要翻阅一次,学习里面读书、做人、做事、治家、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 作者--云清
曾国藩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也是最高统帅,后人曾称他为“千古完人”。
他开启了“洋务运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代军工厂”,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了第一家大型多功能工业基地,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翻译馆,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美称。
曾国藩兄弟五人,作为家里的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
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
曾国藩从小上学,也不是十分聪明,甚至有些笨,有个讲他读书的故事,可以说明他愚笨的程度。
他上学的时候,老师让他回来背书,很简单的一课,他从傍晚时分,一直复习背诵到凌晨也不会。
那晚小偷正好潜伏在他家屋梁上,想等屋主背完书睡觉再行窃,可因曾国藩太笨了,文章诵读了一遍又一遍,背了前面忘了后面,背到凌晨时分还是没背下来。
爬在房梁的小偷,听了这么多遍都会背了,等的天亮怒气大发,直接从房梁跳下来,冲着曾国藩从头到尾,把文章背了一遍,恶狠狠的骂了一句,你实在太笨了,而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
《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也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足以成为国学经典和人生宝鉴。
曾国藩家书,覆盖了他人生的31岁到57岁这段重要时间。
他经历了四个皇帝:嘉庆(曾10岁)、道光(曾到40岁)、咸丰(曾到51岁)、同治(曾到62岁)。大致可以概括为:童年在嘉庆、成熟在道光、波澜在咸丰、收获在同治。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他的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曾国藩对家人的关切,和情感表达,随相隔百年的时空,但给人的感觉是那般的亲切和真实,如同在读自己家人所写书信一样。
曾国藩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弟们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对弟弟们的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我们的可取之处,诸如教导弟弟们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家书含盖以下几大观点。
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以保养身体为第一。
为官之道:
曾国藩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与其弟曾国荃频繁书信往来中,也常常教育和警诫其弟如何为官,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等。
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但是曾国藩却做到了。
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弟弟的家书中多次提到,治军之道,一切以制度为本,不准任何人违反制度 ,制度为先、赏罚分明、同时更要爱民,要得到百姓的支持,要上下一心,才能打胜仗。
为人之道: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感染力强,其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
曾国藩不光这样说,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生活中他也做到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
治家之道:
曾国藩治家之道十六字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在家书中,他还教给儿子学习方法,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彰显了他严父的形象和浓浓的父爱。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曾国藩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而且也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他每天记录日记,反思、觉察、纠正自己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自己这样做,也希望弟弟们和儿女们能够仿效,他的观点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观点对后人,也同样有深刻的教益。
曾国藩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读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审视自己心灵。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当代家庭教育应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个中深渊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借签。
关于“请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jyan/202508-1160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请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请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分...
文章不错《请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