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乎字在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乎字在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文言文中“乎”字的解释有哪些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17)摄乎大国之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2. 文言文中的“乎”字怎么用乎
hū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同本义〖exhale〗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call〗。如:乎号
乎
hū
语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乎
hū
介
于;在〖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从〖from〗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于;在〖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于;从〖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于;因为;由于;在于〖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于;按照;根据〖according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to〗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
hū
后缀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3.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4. 乎在文言文中的例句A.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关系是,一般不必翻译.
1.舌一吐而(不必翻译)二虫尽为所吞
2.学而(然后)时习之
3.温故而(然后)知新
4.任重而(并且)道远
5.有一言而(连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6.堕而(并且)折其髀
7.此不为远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涟而(并且)不妖
9.启窗而(来)观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随波而(不必翻译)逝
12.溯迎而(并且)上
13.余强饮三大杯而(然后)别
14.执策而(然后)临
15.潭西南而(表递进)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阴
19.泉香而(表并列)酒洌
20.人知从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磊而(表并列)歌者
B.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却)不愠
2.为人谋而(却)不忠乎?
3.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
4.而(但是)日中时远
5.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
7.而(但是)乐亦无穷
C.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翻译
1.既而(可不翻译)尽奔腾五阵之势
2.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
3.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
4.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这曰
5. 文言文中“乎”的意思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2、文言叹词。
3、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4、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
乎拼音:hū,注音:ㄏㄨ,部首:丿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5画
五笔86:TUHK,五笔98:TUFK,仓颉:HFD,郑码:MUA
笔顺:ノ丶ノ一丨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断乎[duàn hū]
副词。绝对(只 用于否定式)。
2、合乎[hé hū]
符合;合于。
3、嗟乎[jiē hū]
亦作“嗟呼”。亦作“嗟虖”。叹词。表示感叹。
4、何乎[hé hū]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5、乎来[hū lái]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和感叹。
6. 古文中的“乎”是什么意思①介词,相当于“于”。
1、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
《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2、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
《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臣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探究。
3、介绍依凭的条件。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
译文: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
4、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助词,语气词。
1、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
2、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
3、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
《肴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军队疲劳且精力已尽,远方的国主已经做好了防备,恐怕不能有所作为吧。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
《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译文: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
5、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谁知道这赋税带来的毒害要比这毒蛇还要厉害啊!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译文: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译文:浩荡的样子像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它要停留在何处。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乎,语之馀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乎,语尾的叹词。字形采用“兮”作边旁,像声音向上越扬的形状。
十六国是怎么 统一的?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译文
管理官员就像治理家庭一样,古人经常有这样的训诫。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是缓是急,是大是小,都是应当知道的;有所不知道的,就有治理不到的地方。何况管理百姓的长上官,是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的,如学校教育工作,如驿站转运工作,如粮食和草料的储运工作,如刑狱司法工作,如农田水利工作,如道路桥梁和边防城堡建造工作等,一应分管的事情太多了。要观察时机,估计力量,有弊端就修葺改造,有被污染的就清洁它,有堵塞的就疏通它,有缺少的就补足它,原先所没有的就从头规划营治。如果(有人)说他不勤心治事,干我什么事啊,人的一生一瞬间就过去了,为何要如此难为自己呢?这种念头一旦萌生,各种政务就会荒废了。年辈长、资历深的人(曾经)说过:“国家的事务,如果一丝一毫也不尽心,(作为官员)就是无功受禄,就会老天的惩罚。”
注释
1、牧民:治民。《国语·鲁语上》:“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晋葛洪《抱朴子·百里》:“莅政而政荒,牧民而民散。”明宋濂《送王明府之官序》:“余闻昔子游氏之为武城也,以礼乐为教,而圣人喜之,此千载牧民之良法。”清姚鼐《咏史》:“牧民岂谓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2、百责:各种责任。百:形容很多。
3、丛:聚集。
4、若:连词,表示列举。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旧唐书·儒学传上·萧德言》:“自隋氏版荡,庠序无闻。”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
6、传置:本指驿站。《汉书·文帝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王先谦补注引宋祁云:“传,传舍;置,廏置。”《宋史·礼志七》:“出廏马,增传置。”这里指驿站转运。唐元稹《李立则知盐铁东都留后》:“勑李立则:国有移用之职曰转运使,每岁传置货贿于京师。”清钱谦益《明故光禄大夫成公神道碑》:“自时厥后,国势日蹙,上心益困,登拜如践更,罢免如传置。”
7、仓廥(kuài):贮藏粮食和草料的仓库。《史记·平准书》:“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新唐书·宋庆礼传》:“不数年,仓廥充,居人蕃辑。”清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朝廷遽下蠲租之诏,虚郡邑仓廥以振之。”
8、囹圄:监狱。《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颖达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汉书·礼乐志》:“祸乱不作,囹圄空虚。”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的几种论调》:“拘后则审讯无期,又不开释,致令久禁囹圄,呼吁无门。”
9、沟洫:本指田间水道。《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郑玄注:“主通利田间之水道。”晋左思《蜀都赋》:“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我们要开沟洫。”这里借指农田水利。《论语·泰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10、桥障:道路桥梁和边防城堡。
11、所司:所主管的。司:主管;主持。
12、相时度力:观察时机估计力量。唐司空图《题东汉传后》:“君子救时虽切,必相时度力,以致其用。”
13、经营:规划营治。《诗·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史记·项羽本纪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宋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故臣欲经营濒淮沿汉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毛泽东《论持久战》五五:“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
14、自苦:自己受苦;自寻苦恼。《书·盘庚中》:“尔惟自鞠自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后汉书·仲长统传》:“而清洁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何其不一干圣主,効智出奇,何栖栖默默,自苦若斯?”清谭嗣同《别意》诗:“为君歌,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
15、奚为:为何;为什么。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式。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为:介词,表原因,因为。
16、庶务:各种政务;各种事务。 晋 陆机 《辩亡论下》:“百官苟合,庶务未遑。”《宋史·司马光传》:“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红楼梦》第一一○回:“老爷是一味的尽孝,庶务上头不大明白。”
17、堕(huī):荒废;废弃。
18、前辈:称年辈长、资历深的人。汉孔融《论盛孝章书》:“今之少年,喜谤前辈。”唐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宋史·田昼传》:“议论慷慨,有前辈风。”鲁迅《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
19、公家:指朝廷、国家或官府。《汉书·食货志下》:“(商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尝辱不次之举,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水浒传》第一○八回:“萧嘉穗道:‘……萧某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20、苟禄:指官吏无功而受俸禄。金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明宋濂《遁耕轩记》:“受民之佣而无功以报之,则为苟禄。”清朱琦《感事》诗:“忠义乃在民,苟禄亦可耻。”
21、获罪于天:从老天那里获罪。即受到老天的惩罚。获罪:得罪;遭罪。《国语·晋语二》:“夫孺子岂获罪于民?”《史记·孔子世家》:“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宋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辠,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说。”《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在左拾遗任内,以疏救废相房琯获罪。”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完成了对十六国的统一。
内容介绍:
杨坚平定叛乱之后,统一天下的对手只剩下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开皇七年(587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
开皇八年(588年),杨坚以晋王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 八年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陈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但因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书,导致陈朝无法把大军从建康调出。
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灭亡。 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开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天下一统。
扩展资料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此外,北方亦非仅十六国,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而在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丁灵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汉人谯纵在蜀地所建的谯蜀、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
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
参考资料:
杨坚—百度百科
五胡十六国—百度百科
关于“乎字在文言文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zjyqz]投稿,不代表金永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zjyqz.cn/zlan/202507-379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永号的签约作者“hzjyqz”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乎字在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乎字在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文言文中“乎...
文章不错《乎字在文言文翻译》内容很有帮助